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育辉副教授

合集下载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孙树菡教授基本情况性别:女出生年月:1948.2职称职务:教授学历学位:硕士社会兼职: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开设课程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工效学、人口环境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教育经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

工作简历1982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授职业安全与卫生、工效学、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职业伤害与工伤保障、社会保障专题等。

学术论文1、“中国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2、“必须强化矿工安全保障体系”,孙树菡,《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3、“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孙树菡,葛英,《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11期;4、“DevelopmentandProblemsofWork-relatedInjuryInsuranceSysteminChina”,孙树菡,《StruggleforJustice:Workers'CompensationSystemintheAsiaPacificRegion》,香港,2005。

3;5、“老年护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人民日报》2006年5月24,孙树菡、何伟;6、“构建科学的工伤保险预防机制”,孙树菡、余飞跃《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3期;7、“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孙树菡、毛艾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8、“中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孙树菡、朱丽敏《甘肃社会科学》2009.3;9、“Chinaandthedevelopmentofthesportforpersonswithadisability,1978-2008:areview”,《SportinSociety》,May24,2009;10、“2008年金融危机下智利养老金三支柱改革---政府责任的回归”,孙树菡、闫蕊,《兰州学刊》2010.1学术著作1、《劳动生理与劳动保护》,赵履宽孙树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2、《职业安全与卫生》,孙树菡著,红旗出版社1993;3、《劳动安全卫生》孙树菡著,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4、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医疗保险仇雨临、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获全国首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译著《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孙树菡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7、《劳动者职业伤害法律保障》孙树菡、王岩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108、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培训与开发(上海)资料重点

培训与开发(上海)资料重点
7
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含义
❖ 开发的对象是人的智力、才能,即人的聪明才智。 ❖ 人力资源开发要借助于教育培训、激发鼓励、科学管理等手段来进
行。 ❖ 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是无止境的。 ❖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既时是开发的主体,又是
被开发的客体。同时开发过程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 因素的影响。
17
员工培训的意义
❖2. 管理即培训
▪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 物的管理。
▪ 管理者运用培训的方式向下属传达他的意图,较之通 过会议、报告、文件等方式,起码有以下两个好处: 一是在培训时,管理者与下属是师生关系,心理关系 更加融洽,更容易交流和沟通,传达和接受的效果自 然更好,下属贯彻领导意图的自觉性更高;二是在备 课和授课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更系统地整理自己的 思想,而且在与学员的交流中,还可以使这些思想更 加完善,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提高培训效果。
15
使新员工适应工作岗位 提高和改善员工绩效
培训的作用
激励员工的重要措施 提高员工对企业认同感
促进企业变革与发展
16
员工培训的意义
❖1.培训是一种投资
▪ 所谓投资,是指投入有产出,能增值。 ▪ 培训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
投资。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 1美元,产出达3美元。 ▪ 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 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 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 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培训是企业送 给员工的最佳礼物。
18
员工培训的意义
❖3.企业培训,实际上就是组织式的学习
▪ 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学 习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培训是企业学 习的基本手段,培训力就是竞争力。

(完整版)20130913组织行为学李育辉

(完整版)20130913组织行为学李育辉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特质——信任
信任——对他人行为的肯定预期。
信任的过程。
如风何险 赢熟得悉信任
公开
诚实
牵制
相知
辨别
正直 能力
一致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特质——沟通
• 在恰当的时候及适宜的场合用得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并能被别人正确 理解和执行。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他人的收益 他人的付出
期望
个人努力
个人绩效 组织奖励
个人目标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True or False?
•1 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 •2 当上司表现得友好、可信、平易近人时,员工们都会表现出很高的 积极性。 •3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4 为了让人们更好工作,不得不使用少量的恫吓。 •5 金钱对每个人都是激励因素。 •6 最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没有冲突的群体。
1.使团队的目的、目标和方式密切相关,并且有意义 2.促进团队中各种技能的组合,并提高技术水平 3.搞好与外部人员关系,为团队的发展清除障碍 4.为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创造机会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
领导能力——影响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领导是天生的。 领导是培养的。 领导是情境的。
有成功的欲望 想要影响和领导他人 果决 自信 智慧 有很强的专业知识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 李育辉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简介
• 李育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 学博士。曾访学希腊Pantion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攻人员素质测评、情绪和压力管理、领导力模型、跨文化管理等研 究领域,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人大研究生中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的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是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授或副教授,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学习。

他们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以及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导师还会与学生讨论研究成果,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

导师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还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导师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来校交流和讲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观点。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莹讲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莹讲师
李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与福利:天津的个案分析,发表于第13届国际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瑞典,2007年6月
李莹,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定量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卷第6期
李莹,城市农民工在城乡两地社会地位的比较分析及相关探讨,《西北人口》,2004年第6期
李莹,简析传统性别观念对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差异的影响,《西北人口》,2004年第3期
陈卫民李莹,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1期
பைடு நூலகம்科研课题
2009-12,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我国的农民工政策与国际移民政策:一个比较研究”
联系方式
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100872)
电话:010-62516086,电邮:liyingkate@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莹讲师
李莹讲师
基本情况
李莹,女(1978-12),讲师,博士
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与政策
开设课程
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学概论
教育和工作简历
教育情况:
1997-2001,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专业,经济学学士
2001-2004,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
2004-2009,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系,社会政策方向,哲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9-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教研室,讲师
学术论文
LiYing&ErnestChui,GovernmentalPolicyandSocialExclusionofRuralMigrantsinUrbanChina,AsianandPacificMigrationJournal(SSCI),19(2),2010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尔铎副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尔铎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尔铎刘尔铎副教授基本情况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劳动学会理事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院务委员曾参加国家科协重点课题“人才交流理论与政策研究”、国家“七?五”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国家科委人才资源研究所课题“我国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研究”、广东省“七?五”社科规划课题“我国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北京市“八?五”社科规划课题“北京市城乡劳动就业综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报告”分报告“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行分析”(1995年)、“下岗、再就业与社会保障”(1997年)、荷兰政府教育基金项目“Laid-offsandre-employmentinChina”(1999-2000)、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失业率与就业目标控制研究”(1999-2001年)、国家教育科学基金课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准入制度互动性研究”(2002-2004)、中德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ResearchoftheeffectsonEmploymentandLabourRelationsthroughtherecentEntryofChinaintoWT O”(2003-2004)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及撰写工作。

开设课程劳动经济学发展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学术论文近年来曾先后在相关领域报刊、杂志上发表“改革我国户籍制度有效配置人力资源”、“改革我国户籍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劳动市场”、“职业流动的原因、方向与过程分析”、“加入WTO 与首都劳动就业”、“从城乡二元劳动市场到城市内部二元劳动市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户籍制度研究”、“Evolutionofthe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andLaborMarketInChina”、“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双重劳动力市场下的我国城市人力资源能力建设”、"Fromtheurban-rural-binarylabourmarkettourban-internally-binarylabourmarket"等专业论文多篇。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葛玉好副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葛玉好副教授

⼈⼤考研-劳动⼈事学院研究⽣导师简介-葛⽟好副教授爱考机构-⼈⼤考研-劳动⼈事学院研究⽣导师简介-葛⽟好葛⽟好副教授基本情况性别:男出⽣年⽉:1978年6⽉职称:副教授学历:博⼠研究⽣研究领域①劳动经济学;②计量经济学;③⽼年经济学;④Stata软件的使⽤。

开设课程西⽅经济学、计量经济学、Stata软件的使⽤教育和⼯作简历教育经历:2003年9⽉-2008年1⽉,北京⼤学中国经济研究中⼼读博。

2000年9⽉-2003年7⽉,⼭东⼤学经济学院读硕1996年9⽉-2000年7⽉,宁波⼤学国际⾦融学院读本科1993年9⽉-1996年7⽉,⼭东⾼密⼀中读⾼中⼯作经历:2007年9⽉-2008年8⽉,⾹港中⽂⼤学博⼠后。

2008年9⽉-⾄今,中国⼈民⼤学劳动⼈事学院学术论⽂1.GeY.,H.LiandJ.S.Zhang,“GenderEarningsGapsinHongKong:EmpiricalEvidencefromacrosstheEarningsDistributionin2006”,ChinaEconomicReview,2011,22:p151-164.2.葛⽟好、曾湘泉,《市场歧视对城镇地区性别⼯资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3.葛⽟好,“部门选择对性别⼯资差距的影响:1988-2001”,《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2期,第607页-628页。

4.葛⽟好、曾湘泉,“调查失业率计算⽅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中国⼈⼝科学》,2010年第6期,第89页-96页。

5.葛⽟好、赵媛媛,“⼯资差距分解⽅法之述评”,《世界经济⽂汇》,2011年第3期。

6.葛⽟好、赵媛媛,“中国性别⼯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妇⼥研究论丛》,2010年第6期,第87页-93页。

7.葛⽟好、赵媛媛,“城镇居民收⼊不平等的原因探析”,《中国⼈⼝科学》,2010年增刊,第12页-20页。

8.葛⽟好,“教育回报的异质性:半参数⽅法”,《南⽅经济》,2007年第4期,第11页-21页。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杨伟国教授基本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员(2001-2003)欧洲经济学会(布鲁塞尔)会员(2000-2002)美国国务院2005年VIP计划访问学者中德2005-2006年DAAD-PPP项目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事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200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高校十佳辅导员等。

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点、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社科院、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北京市等各类科研项目超过50项;先后近百次主持或参与人才服务、信息与通信、金融、国际贸易、工贸、电力、石油天然气、农业、制造业等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的战略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项目。

研究领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1991.7-1993.6国家外经贸部人事司1993.6-1994.12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部1994.12-1997.5中国南光闽澳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1996.1-1996.7澳门南光集团南光(捷克)有限公司财务经理1997.5-1998.10中国光大银行人事教育部人力资源经理1997.9-20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1999.4-2000.3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学系留学2000.7-2003.6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副主任、科研处长2003.6-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学术论文《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与代懋合著),《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美国技能短缺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德国IT人才短缺与政策选择》(与吴守祥合著),潘晨光(编):中国人才前沿(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薪酬审计:战略、功能与技术》,《管理@人》2007年9月,总第31期;《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与ILLING、陈立坤合著),《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基于指标与方法的双重评估》(与孙媛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全球遭遇技能短缺》,《求是》2007年第8期;《短期紧张、结构缺口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技能短缺问题研究述评》(与张婧、孙媛媛合著),《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评<裘元伦文集>》,《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我国的失业群集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德国技能人才短缺治理及其借鉴》(与吴守祥合著),《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劳动力市场测量及其经济涵义》(与孙媛媛合著),,《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信息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微观透视》(与曹艳苗合著),《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求是》2005年第13期《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与王飞合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7期;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与苏静合著),《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选择》,《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卷第5期;《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4期;《从欧洲就业战略到新欧洲就业战略》,《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年第6期;原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国际化的本土化》,《科技智囊》(咨询专刊),2005年第2期;《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求是》2004年第6期;《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与王飞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年第6期转载;《流水不腐,但是稳定第一》,《科技智囊》2004年第4期;《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孟秀勤(编)《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工作流动:理论综述与评价》(与张珂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欧元流通一年: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长期薪酬:让员工向“前”看》(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8期,第70-71页;《给经理人开个市场价》(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5期,第66-67页;《总监有价:孰高孰低》(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4期,第64-65页;《人力资源如何启动应急管理》,《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32-33页;《技能薪酬体系:真的可遇不可求?》,(与张珂合作),《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73-75页;《企业成长到哪里去找人》,《科技智囊》2003年第2期,第56-57页;《公司快速成长先要把人搞定》,《科技智囊》2003年第1期,第92-93页;《HR如何成为CEO的战略伙伴》,《科技智囊》2002年第87期,第44-45页;《中国企业感受欧元压力》,《科技智囊》2002年第81期,第36-37页;《利益诉求——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变迁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9期;《欧洲新经济的生产函数结构分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析德国经济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王飞合著),《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最新动向》,《欧洲》1998年第6期;《欧元与最佳货币区域》,《欧洲》1999年第3期;《欧洲新经济的政策结构探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欧元的性质与欧元汇率》,《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德国经济的新经济化与生态化》,《欧洲》2001年第5期;《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与政府》,《学习时报》2001年5月21日;《欧元流通与中国企业》,《科技智囊》2002年第4期;学术著作杨伟国(2002):《欧元生成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伟国(2004):《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格哈德伊宁,《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译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版》(第10版,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专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M.M.波斯坦,E.E.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杨伟国校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二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科研课题2002年3月,国务院,“欧洲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002年5-7月,荷兰ING集团委托研究课题“中欧经济关系”,完成研究报告《中欧经济关系、中国的利益需求与ING的贡献》(英文);2003年6月-2004年4月,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2003年9月-2004年5月,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委《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项目;2004年5月-10月,“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部委托课题;2004年6月-2005年10月,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高校校级领导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主持人;2004年7月-2007年6月,国外就业的发展趋势、理论前沿与政策变迁研究,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4年9月-2008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指数系统研究与设计;2005年5月-2005年12月,国家“985”工程二期及211工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工人激励关系研究;2006年4月-2008年12月,北京市委统战部,统战部门职位职责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2006年8月-2007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工资研究;2006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项目,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人力资源审计基础研究;2007年5月-12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2007年7月-12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物资储备系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实证研究;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爱尔兰产业集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大洋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育辉
李育辉副教授
基本情况
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2011-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MSU商学院管理系和心理学院组织行为系做访问学者,美国管理学会(AOM)、国际应用心理学会(IAAP)和国际测评协会(ITC)会员。

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基金课题和项目,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

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曾获得2002年全国社会心理学年会和2008及2010年北京行为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多次为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包括国家汉办、国家安全部、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团委、联想集团等,内容涉及人员素质测评、领导者胜任能力模型分析、团队角色管理、工作分析与员工压力管理等,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战经验。

研究领域
领导者特征和员工情绪;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和团队效能;工作压力和幸福感;人事测评工具的本土化研究;跨文化管理;e-HR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等。

开设课程
人员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心理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培训与开发、压力管理与沟通技巧、管理学研究方法等
学术论文
LiYuhui.TheRelationshipbetweenPsychologicalContractsandBehaviorRiskofEmployeesinITCorpo rations.PsychologyandSocialHarmony(ISSHP),2011,4.
LiYuhui.OccupationalStressors,TurnoverIntentionandtheMediatingInfluenceofJobSatisfaction:Evi dencefrom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QualityandReliability(EI),2011,9.
LiYuhui,JohnSchaubroeck.Envy,Self-esteemandInterpersonal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s:E videncefromChina.AnnualconferenceofAOM,2011,8,SanAntonio.
rmationandFinancialEngineering,2 010,10.(EI&ISTP)
cationalandInformationTec hnology,2010,9.(EI&ISTP)
LiYuhui,etc.AComparativeStudyofDifferentTypesofScaleswithOnlineSurveyandPaper-and-pencil Assessment.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2008.(SSCI)
LiYuhui.AComparativeStudyontheVariantDegreeLikertScaleinSatisfactionResearch,2008InternationalTestingConference,UK.
LihuaZhang,XuyaChen,YuhuiLi.TheComparativeResearchofEmployee'sCareerCommitmentinJapa nandKorea,2009AIBHongKongConference,September30,2009,China.
LiYuhui,parativestudyonvariantdegreeLikertScaleonsatisfactionresearch.JournalofDataAn
alysis,2006,1.
YuhuiLi,JianxinZhang.CrossCulturalPersonalityAssessment:RecentApplicationoftheFairyTaleTest. The18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Cross-CulturalPsychology,2006. YuhuiLi,ZhangJianxin.TheRelationshipsBetweenStress,CopingStylesandMentalHealthinMiddleSc hoolStude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2004.(SSCI)
李育辉等.成对数据分析之行动者-对象互依性模型(APIM),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8)
李育辉等.环形模型:整合人格研究的一种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李育辉等.探索性因素分析、目标旋转法与因子结构一致性.心理科学进展,2009,12.
李育辉.企业核心人才的测评误区.HR经理人,2010,7.
李育辉.员工敬业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0,5.
周文霞,李育辉.我国大学生职业成功观差异及其对择业倾向的影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1.
李育辉等.年级还是年龄?两种不同的效应来源——以青少年人格横断比较为例.心理学报,2008,40.
李育辉等.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费行为的研究综述.人类功效学,2007,13.
李育辉,张建新.大连市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李育辉等.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李育辉,张建新.7-10岁儿童的人格研究——童话故事测验的跨文化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
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主观应激与应对风格之间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36.
李育辉,张建新.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李育辉,张建新.童话故事测验(FTT)在儿童个性测量中的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72-674.
谢晓非,李育辉.风险情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认知.心理学报,2002,34.
学术著作
1.TheapplicationoftheFairyTaleTestinChina.Coulacoglou,Carina(Ed),(2008).Chapter:Exploringt hechild'spersonality:Developmental,clinicalandcross-culturalapplicationsoftheFairyTaleTest,(pp.2 19-242).Springfield,IL,US:CharlesC.ThomasPublisher.xx,344pp.ISBN:978-0-398-07804-1
2.《沟通的力量:成功人际交往12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管理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4.《电力运行人员的心灵瑜伽——压力与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5.《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科研课题
1.密西根州立大学项目:“领导风格对个体和团队作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2011-2012年。

2.校级项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力、管理策略及其敬业度的关系研究”(编号08XNC007),项目主持,2009-2010年。

3.华北电网横向项目:“电力调度人员压力及心理健康研究”,项目主持,2009年。

4.国家教育部师资处横向项目:“外派汉语教师的胜任能力研究”,项目主持,2008-2009年。

5.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结构与班子效能模型研究”,核心
成员,2008-2009年。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反生产力工作行为(CWB)的结构测量及其产生机制与作用机制的研究(70872104),核心成员。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中国管理情境的“承诺控制混合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71002095),核心成员。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团队内工作投入的人际传导机制研究(71101148),核心成员。

学术交流
2008年,英国利物浦国际测评会议
2010年,澳大利亚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
2011年,美国管理学年会
2011年,美国MichiganStateUniversity访问学者
学院或学校情况
2008年荣获北京行为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10年荣获北京行为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称号。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82502338
电子邮件:yuhui_li@
通讯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