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与哲学1
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72艺术论丛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张涵睿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摘要:提起好莱坞电影相信在全世界无人不知。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机市市区西北郊,是世界闻名的电影城,最初是由好莱坞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所发现的,随后好莱坞便吸引了不少拍摄者,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随着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成功上映,人机合作这个话题成为一时间的热点,同时也标志着智能化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
其中对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如何存在的,文章将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未来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帮助。
关键词:好莱坞;科幻电影;人工智能前言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成功上映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奥斯卡奖项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表明全国影民对影视娱乐界的喜爱程度。
站在科学技术水平上看,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就像是人与工具的关系。
科学进化中,工具的推动对进化有一定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工具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也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之一。
可以说人类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随着工具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与人工智.能将形成新的关系。
1、人工智能对传统“人一机”关系的挑战人工智能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断开发探索,人工智能的概念也不断扩展。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它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等不是在人脑中进行,而是在硬件中运行。
所以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会因为失去操控权而受到影响。
人类是文明的产物,作为文明的创造者,人类与工具之间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人类文明当前的发展高度与人工智能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人们所担心的智能化发展会因其技术不断提高而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
众所周知,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也会产生忧虑。
很多好莱坞影片中都体现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电影《2001太空漫游》就将人与人工智能关系表达的十分明确,从猿人开始使用工具演变成人类,人类利用工具又不断发展进化,最后演变为人工智能化发展。
浅谈科幻电影的情感表现——以《星际穿越》为例

(一)科幻电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主要方式
通常来说,科幻电影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科学幻想的叙事电影。虽然是幻想,但其被幻想出来的因素也必定有科学依据的支持,哪怕这个依据看起来很疯狂。严格意义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电影是1902年在法国上映的《月球旅行记》,讲述将一枚载人炮弹送入太空,送上月球的故事。也许在此之前,人们不会去想象人类与太空的关系,或者并不了解什么是科学技术,当然也不会想象到在今后的社会急速发展上,科学技术起到了一个多大的作用。
因此一部科幻电影想要获得成功,人文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科幻电影想要展示出人文性的话一般只能集中体现在其情感表现上。不同于别的类型电影,科幻电影的距离感会更强,因为其展现的内容并不是大众所熟悉的,正是因为这距离感,科幻电影要想打动观众,必须在情感上使观众产生共鸣。综观大量的科幻电影,我们可以分类出几种类型:第一种带着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疑难杂症的出现所带来的不安全感,科学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移民外星的可能性;第二种带着对宇宙的好奇心以及对外星事物的探索;第三种则是对生命的思考。从这三种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幻电影所选取的题材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折射现实生活的同时畅想未来的可能性,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冰冷的科学技术中抽取出人类的情感。所以为什么会说科幻电影的人文性体现在情感表现,因为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担忧,还是借由科幻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都体现了人类自身的情感延伸,而且把这种情感借由影片传达出来。今天我们讨论科幻电影,任何一部科幻电影的导演都不会只是为了展示科学理论而拍摄影片,他一定有自身的想法要传递给观众。同样,观众也不会纯粹为了看一部生冷的“纯科学、硬科幻”的影片而跑进电影院,也许观众会为强大的视听效果买单,但是真正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只有情感。
史上最好看的14部高分经典“三部曲”系列电影,第一实至名归!

史上最好看的14部高分经典“三部曲”系列电影,第一实至名归!剧荒找滴哥,好片看不完,大家好,我是滴哥。
三部曲电影其实有很多,前段时间很火的复联3其实就属于三部曲电影,但是你知道影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曲电影有哪些吗?下面滴哥就给小伙伴们一一介绍一下吧。
排名是按照豆瓣和IMDB的平均计算的,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是至少能代表很多影迷的评分标准。
14.黑客帝国三部曲导演: 莉莉·沃卓斯基/ 拉娜·沃卓斯基黑客帝国The Matrix (1999)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The Matrix Reloaded (2003)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The Matrix Revolutions (2003)豆瓣:8.8 8.4 8.5IMDB:8.7 7.2 6.7综合:8.0这部电影无论是在电影独特的构思,还是在震撼的视觉效果上都给科幻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超前意识的剧情设计和精心安排的人设环境都让它成为一部难以超越的经典电影。
最牛逼的科幻片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1999年出现的划时代的作品,作为奠基之作,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电影的表现手法,都十分优秀。
而作为商业科幻片又蕴含丰富的哲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
袁和平的动作指导将东方武学艺术推向全世界,尼奥躲子弹的镜头成为经典。
那时候基努-里维斯还是清瘦小嫩肉,沃卓斯基姐弟还是沃卓斯基兄弟,诺基亚还是业界老大。
号称史上最难懂、最伟大、最具开创性的电影之一。
他的经典地位不仅体现在视觉上,还体现在哲学领域上。
在电影里,世界实际上是由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
有“人”觉醒后,一场为寻找自由的的漫长战争开始。
电影各种精彩的场景带我们在虚拟和真实之间穿梭,在毁灭与新生之间徘徊。
电影蕴含的巨大哲理,让影迷们时至今日仍热情不减地对它进行各方面解读。
这个系列告诉我们,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假的。
虽然,这只是一个可能,但却让反乌托邦电影开始热门了起来。
当然不要忘记,《黑客帝国》三部曲最经典的不只是科幻,还有那“中国特色”的动作戏。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与经验意义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与经验意义1. 引言1.1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与经验意义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与经验意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科幻类型片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蓬勃的态势。
中国的科幻电影作品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推出了一些以科幻元素为主题的电影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科幻电影作品逐渐增多,从单一的科幻题材到涵盖更多元素的作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映。
通过科幻题材,电影创作者可以探讨人类的未来、科技的发展等重要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科幻电影作品将更多地走向世界舞台,吸引更多国际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科幻类型片对社会的启示在于,它可以引领观众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创造出更多想象力和创新力的作品,促进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未来发展与经验意义将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我们期待中国科幻电影作品可以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为中国电影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2. 正文2.1 科幻类型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中国科幻类型片在国内外的票房成绩不断刷新纪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随着《流浪地球》、《战狼2》等影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中国科幻类型片的制作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特效和场景设计的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
中国科幻电影产业链的完整性也在不断加强,从故事创作到制作技术,再到影院上映和推广宣传,都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保障。
影视产业的整体发展壮大使得中国科幻电影在未来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流浪地球》“硬核”科幻电影背后的“软”文化探析

《中国有线电视》2021(03)金於CHINA DIGITAL CABLE TV毀•媒体与传播%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022(2021)03-0315-03DOI&10.12071/ccatv.2021-03-027《流浪地球》!“硬核"科幻电影背后的“软#文化探析□圭寸晶晶(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被称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的《流浪地球》在2019年的春节档大放异彩,并定于2020年重映&随着中国科技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中国科幻电影已具备了创造辉煌的技术基础,下一步是要找寻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方向和路径&透过《流浪地球》,从中国科幻电影起步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自信的支撑力量和普世情感带来的共通效应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影片成功的文化动因。
关键词:“家“文化;集体英雄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共通效应The Wandering Earth:An Analysis of the H Soft H Cultrrr Bedind H Hardcorr H Sci-Fi Movies□FENG Jingina(Hebei Vocational Collevv of Rail Transpoiation,Shijiazhuang050051,China) Abstract:Known as Chinak first11hard core"science fiction blockbuster,11The Wandemng Earth H shined in tUv Spcng Festiva1in2019and wil l be shown again in2020-With the rise of Chinak scientific and technoeoaicaepoweaand compaehensieenationaestaenath,Chinesesciencefiction fiemshaeethetechnicae foundation tocaeatebai e iance.Theneetstep istofind thediaection and path ofhow topeafecteyinteaaate technolocy and at.Through"The Wandemng Earth H,this paper explores We cultural masons for We success ofthefiem fom th eeaspects:thecuetu aefoundation ofthestatofChinesesciencefiction fiem,the suppotinafoQceofChinesecuotu aoconfidenceand thecommon e f ectb ouahtbyunieesaoemotion..Key words:"home"culture;collective hroism;community with a shaed future for mankind; common effect2019年的春节档,一部称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的电影《流浪地球》突出重围,不断刷新票房奇迹。
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 编辑|易小燕|封面故事|很难想象,现在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很多印象,其实来源于半个世纪前的一部科幻电影。
1968年的4月,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
在阿波罗还未登月发回第一张太空照片时,它已经描绘了一片缓慢、优雅而沉寂的太空,还有一个忠诚却悲剧的人工智能——它用142分钟预言了人类50年科技文明的发展线,成为当代科幻片的开山鼻祖、教科书式的典范。
还是它,启蒙当今深度学习大牛Yann LeCun 走上AI 研究之路,启发了苹果的整个产品线……它就是《2001:太空漫游》。
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无声和缥缈。
冗长、晦涩、哲学,是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叙事线,莫过于人工智能“杀人事件”。
这段的主线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向木星发出强烈信号的黑石,美国政府便派出飞船前往木星查看。
这艘飞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叫HAL9000(哈尔)的超级计算机。
有一天,哈尔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统的AE-35组件将有故障,宇航员检查后发现并未有异常,他们推测哈尔做出了错误预测。
这次太空之旅逐渐变得可怕起来,因为哈尔9000之前从未出错过。
宇航员有些惊慌,两人想要关掉哈尔。
全剧的高潮在宇航员大卫和哈尔展开殊死搏斗时来临。
对超级计算机来说,被关掉就意味着杀死它,为了完成任务,哈尔先发制人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一名宇航员。
存活下来的大卫最终制服了哈尔,只身前往木星。
人工智能哈尔9000,从此也成为恶毒、冷酷人工智能的代表。
1997年5月,当深蓝首次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时,整个世界震惊、讶异、唏嘘,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惶恐似乎达到高潮。
对当时来说,AI 打败人类,是人类种族史上不可饶恕的败笔。
可是,在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20年前,《2001:太空漫游》中已经描绘了人类与哈尔下棋,但被哈尔打败的场景。
不只下棋。
当你真细细盘点整个影片中对未来的描述有多少已成为现实时,你也会惊叹这部电影的想象如此精准和超前。
我_机器人_人类的未来_漫谈人工智能科幻电影_秦喜清

060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发达的文明创造了一台超级计算机,用这台计算机来计算“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
许多年后,计算机给出一个令所有人莫名其妙的答案——42。
人们费解之余,又建造了一台规模更大的超级计算机,来计算为什么宇宙的目的是42。
正是这部小说创造了科幻界一个独一无二的幽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42。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答案,以此来消解宇宙的目的这样一个终极问题所造成的那份沉重和压抑感。
另外,这种无厘头形式的幽默也往往是一次性的,一旦有第一个人这样做了,再有人跟着学就显得无趣了。
继续分析《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那个关于“42”的幽默,实际上由此引申出的是决定论还是非决定论,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这一终极的哲学问题。
在牛顿力学诞生后的两百多年里,科学家们一度以为这一理论描绘出了整个宇宙的终极真理,却忽略了它的尺度问题。
事实上,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宏观世界,在微观和宇观尺度上都会出错。
进入20世纪,在宇观尺度上,广义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升级、加强、扩展,可以更普遍地描绘宇宙;而量子力学则解决了牛顿力学难以触探到的微观世界的问题。
然而,在黑洞和大爆炸奇点这样的地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理论都出现了差错。
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终极理论?爱因斯坦本人始终相信世界是理性的,相信有秩序上帝的存在,但最终还是失败在寻找统一场论的道路上。
霍金曾经表示:根据哥德尔不完全定理,(8)终极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宇宙的琴弦》这本书里面,作者布莱恩·格林认为弦论可以作为最后的统一场论来描绘整个宇宙,(8)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数学上的表述相当专业也相当晦涩,但这一定理却影响深远。
用最粗略的语言来说,这一定理证明了一个完备的系统内部必然不会一致,由此推论,宇宙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必然不可能用一个一致的理论来统一描述。
(9)“热寂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宇宙学推论。
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封闭系统总是倾向于从有序态向无序态转变。
《科幻世界初体验》——科幻小说的想象与科学精神教案

《科幻世界初体验》——科幻小说的想象与科学精神教案一、引言1.1 科幻小说的定义1.1.1 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科学幻想为基础,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科学元素,展现未来的世界和科技发展。
1.1.2 科幻小说通常以科学原理为基础,探索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1.1.3 科幻小说可以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漫画等形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1.2 科幻小说的魅力1.2.1 科幻小说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1.2.2 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元素和未来设想,能够启发读者对科学和技术的思考。
1.2.3 科幻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1.3 科幻小说与科学精神1.3.1 科幻小说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更是一种探索科学精神和人类发展的方式。
1.3.2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和科学原理,能够培养读者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1.3.3 科幻小说中的创新和想象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二、知识点讲解2.1 科幻小说的类型2.1.1 硬科幻:以科学原理为基础,注重科学准确性和逻辑性,如《基地》系列。
2.1.2 软科幻:以社会、心理和哲学问题为主,科学元素为辅,如《1984》。
2.1.3 时间旅行:探索时间旅行和未来世界,如《时间机器》。
2.1.4 太空歌剧:以太空探索和星际战争为主题,如《星球大战》系列。
2.2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2.2.1 :探索的智能和人类的关系,如《我,》。
2.2.2 外星生命:探讨外星生命的存在和与人类的交流,如《异形》系列。
2.2.3 时间旅行:研究时间旅行的原理和可能性,如《回到未来》系列。
2.3 科幻小说中的主题2.3.1 科技与人类:探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如《机器停止》。
2.3.2 人类命运: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如《星际穿越》。
2.3.3 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如《198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幻电影与哲学》结课论文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
《少数派报告》,是2002年发行的一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
它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少数派报告》。
这是一部很构思比较奇特的科幻电影,但是其中的悖论显而易见:很多被预知即将发生的各种违反法律的行为,被预防犯罪机构及时制止。
那么很显然,很多被预言认定即将进行一些违法行为的不法分子,在现实中由于此机构的存在却没有进行预言中的不法行为。
就像是电影中展现的那个例子,一个丈夫发现自己妻子与他人偷情,抓住机会,想要杀死自己妻子的人,在刀即将刺下去那一秒,被预防犯罪机构成员及时制止。
的确,他们再晚去一秒,悲剧可能就会发生,当然,也仅仅是可能会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毕竟没有发生,最后一秒已足够让“凶手”放弃被预言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很多被预知的不法行为被预知,那么预言的正确性又将从何说起?
可就是在这样存在悖论的世界里,看似一片“祥和”,预言中的犯罪代替了实质性的犯罪,社会治安很理想。
或许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吸引力,或许是为了打破这个悖论,可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电影不会就是在一直呈现这样一种科幻中的“祥和”,因此,凝集各种目的的一件事情就这样孕育了:预防犯罪机构的首脑约
翰被预言即将犯罪,而且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个在预言中被他杀害的人是他不认识的人,一个在预言出来前从未在他世界里出现的人。
最重要的是安德顿知道了这个预言,因此,就像大家所想的那样,约翰安德顿警长开始了他的逃亡之行,也开始了颠覆这个“祥和社会”的征程。
编剧也许就是想要颠覆这个悖论,于是在一个紧要关头,发生了这样一幕:约翰安德顿警长看到的预言中的一幕,终于发生了,那个不认识的人,那个熟悉的环境,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言语......可安德顿相信预言是可以打破的,于是他在那个紧要关头,放下了他的犯罪工具。
可是,编剧还是在维护这个悖论,那一幕还是发生了:他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叫出了那个陌生人的名字,然后就是致命的一枪,他犯罪了......
事情就是在主演安德顿的逃亡生活中展开了,也是在他解开谜底的过程中展开了。
题目之所以被定为《少数派报告》,和其中的一个主题是密不可分的。
预言家之一的阿加沙预测中显现出来的影像有一部分是和其它的不同的,可在预防犯罪机构里面在处理时把这个定义为是少数派报告,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这这体现出来了。
可是,事实上,人类根本无法知道哪个是正确的,因此,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很容易被利用。
为了说明预言家的预言的超强能力,在安德顿救出阿加沙逃离的一段过程中,在商场,充分展现了她的预言能力,开始是拿伞,接着是一个掉下来的包,还有是卖气
球的人......一切都是那么的还是的神奇,这是编剧为了增加预言的可信度而特意设计出来的。
故事的脉络其实很简单,可是结果却有些让人意外。
那个被忽略的少数派报告,引出了一段犯罪事实。
预防犯罪机构的首脑拉马,当初杀害他人的事实最终为世人所知,影像中那个镜面的说法让人记忆犹新,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比较圆满,预言机构不复存在,当初被囚禁的“罪犯”都被无罪释放,社会最终没有存在于这样的悖论当中。
回头想想,《少数派报告》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首先一点,虽然拉马造了个假局,但他怎么让约翰安德顿警长往进跳?他不能操纵先知的意识。
那先知的意识又从何而来?是因为先知的意识先播出来,才有了后来约翰安德顿警长去找那个男的的事情。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段意识的播放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那么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啊!而且先知预测的画面里有先知自己,就好比人在空中不可能用脚踩着自己的手使自己跳的更高一样。
还有一点就是紧扣主题的“关键报告”看到最后也不知道“关键报告”到底怎么解释,先知并没有藏什么“关键报告”在她体内,约翰安德顿警长还是没有证明他清白的证据。
由这部电影引发出了很多值得大家思考的东西: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总是少数服从多数。
扩展一下,少数派职业,少数派做法,少数派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去全面的思考问题,
而不是让我们的传统思想左右我们,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