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有害气体的燃烧净化

合集下载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第三章(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第三章(燃烧和火灾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第一节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的定义和本质。

2.燃烧的不同类型及相关作用原理。

3.燃烧产物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知识点1: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知识点2: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3个特征来判断。

知识点3:燃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3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要导致燃烧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因此,燃烧的充分条件可以进步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

知识点4:什么是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简单来说,可燃物就是可以燃烧的物品。

按化学组成不同,可燃物可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不同,可燃物可以分为固体可燃物、气体可燃物和液体可燃物。

知识点5:什么是助燃物助燃物也称氧化剂,是指能与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物主要是氧。

此外,某些物质也可作为燃烧反应的助燃物,如氯、氟、氯酸钾等。

知识点6:什么是引火源引火源也称点火源,是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常见的引火源主要有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以及自燃引火源。

知识点7:什么是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简单来说,燃烧的过程放出热量,使剩余可燃物达到燃点,又导致更剧烈的燃烧。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各章考点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技术》各章考点
本质安全的概念
人机系统常见事故类型
机器的安全布置
眩光危害
人的听觉阈限知识
人体特性参数
全自动化控制的人机系统
产品失效过程
人的心理因素
设备故障诊断步骤
现代机械安全特性
现代机械安全特性
机器的安全布
零部件的可靠性预计
机械设备油液分析技术
“人适机”的概念
人机功能合理分配
人机系统事故类型
产品失效过程的三个阶段
人机串联系统的可靠度
无损检测技术
压力容器立即停止运行
钢材特性
超声探伤技术
起重机械安全附件
超声波检测原理
射线检测特点
锅炉压力容器定期检验
瓶装液化石油气使用安全知识
声发射探伤法原理和特点
氧气瓶充装安全技术要求
压力容器紧急停止运行知识
压力容器运行安全检查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范围
起重机操作安全技术要求
气瓶改装安全要求
锅炉的启动步骤
路口设计
危险货物和大型物件的公路运输车辆
船舶重大事故隐患
铁路机车车辆冲突事故
船舶运输中的重大件货物
船舶事故类型
船舶定位
机车上安装的“三项设备”
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道路状况评价指标
机车车辆事故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乘务人员待乘休息制度
铁路运输安全设计
铁路机车上的“三项设备”
公路运送易燃易爆物品要求
电气化铁路限界架
道路运输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超限运输车辆
道路线形设计
铁路机车车辆脱轨事故
超限运输车辆
运输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旅客运输车辆安全要求
汽车检测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牛对二氧化硫的反应最为敏感,当二氧化
硫浓度在30~100 mg/m3 时,表现为呼
吸困难,口吐白沫,体温上升,尸体剖检
呈现严重的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当二氧化硫浓度在100~300 mg/m3 时, 使仔猪精神萎靡,增重减缓。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雏鸡在高浓度(300 mg/m3 )二氧化硫环境中,
硫氧化物
(1) 性质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体,比重为1.434, 易溶于水,形成亚硫酸。 二氧化硫能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 遇水形成硫酸。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2) 来源
硫氧化物主要来源是燃烧含硫的煤和石油而产生的气 体。在冶炼厂、硫酸厂等生产过程中,可排放大量的 硫氧化物气体。 可燃性硫在燃烧过程中,大部分生成二氧化硫,其中 约有5%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这 些气体遇水生成硫酸,降落为酸雨,污染水源,土壤。 对植物危害甚大,家畜饮用酸水或采食此种酸污染的 饲料后,直接受害,发生酸中毒。
口吐黄水,食欲停止,甚至死亡。 羊与马对SO2抵抗力较强,但当二氧化硫为 1000 mg/m3 时,首先对羔羊和幼驹发生不良 影响,进而抑制其生长发育,使其对病原菌的抵 最后使动物窒息而死。

抗力减弱,特别容易引起呼吸道疾患和肺水肿等,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4) 卫生学要求
我国大气质量标准规定:


第一节 大气有害物质对人畜的影响

当二氧化硫浓度在0.3~1 mg/m3 时,开始由嗅觉 感知。

当二氧化硫浓度达1~3 mg/m3 时,刺激鼻咽和呼
吸道粘膜,发生呼吸不畅,喘息等症状。 当二氧化硫浓度达3~5 mg/m3 时,经10~15 min可引起气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反射性收缩,使 呼吸道的阻力增加。

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燃烧净化法

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燃烧净化法

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方法:燃烧净化法燃烧净化法是利用工业废气中污染物可以燃烧氧化的特性,将其燃烧转变为无害物质的方法。

该法的主要化学反应是燃烧氧化,少数是热反应。

用燃烧法处理工业废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不需要辅助燃料,但需补充空气才可维持燃烧的废气或尘雾这种废气中可燃物成分超过爆炸上限,除非与空气混合,这种物质是非爆炸性的。

采用这种系统,废气无回火之忧,即火焰不会通过废气管线往回传播。

废气的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才能保证燃烧反应不断地、充分地进行下去。

因此为保证这类废气良好燃烧,充足的氧及与氧的良好混合是重要的,一般混合气中的含氧量应不低于15%。

没有充分燃烧的废气会产生—氧化碳或浓烟(未燃或未燃尽的碳粒)。

2 .既不需补充燃料又不需提供空气便可维持燃烧的废气这种废气处于可燃范围之内,易燃易爆,因而是极其危险的,火焰能从着火点通过输送废气的管道回火。

因而,处理这类废气,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回火。

由于上述两种方法均无需辅助燃料,因而又称为直接燃烧。

3. 不加辅助燃料就不能维持燃烧的工业废气或尘雾这种废气中往往含有燃烧所需的足够的空气。

这类废气通常被稀释到爆炸下限的25%以下后进行焚烧。

此类燃烧又称“热力燃烧”。

4 .让废气通过催化剂床层,使废气中可燃物发生氧化放热反应这种采用催化剂使废气中可燃物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分解的方法叫催化燃烧法。

它所需要的辅助燃料仅为热力燃烧的40%~60%。

1 .直接燃烧直接燃烧又称直接火焰燃烧,是用可燃有害废气当作燃料来燃烧的方法。

显然,能采用直接燃烧法来处理的废气应当是可燃组分含量较高,或燃烧氧化放出热量较高,能维持持续燃烧的气体混合物,上述第1、2种属于这种情况。

直接燃烧的设备可以是一般的炉、窑,也常采用火炬。

例如炼油厂氧化沥青生产的废气经冷却后,可送入生产用加热炉直接燃烧净化,并回收热量.又如溶剂厂的甲醛尾气经吸收处理后,仍含有甲醛0.75g·m-3,氢17%一18%,甲烷0.04%,也可送入锅炉直接燃烧。

环境化学 第三章空气与废气监测

环境化学 第三章空气与废气监测
1) 含硫化合物:SO2、H2S; SO3、硫酸、硫酸盐; 2) 含氮化合物:NO、NO2、NH3; 硝酸、硝酸盐; 3) 碳氧化合物:CO、CO2; 4) 卤素化合物:HF、HCl、Cl2; 5) 碳氢化合物: 6) 其它有机化合物:
粒子状态污染物
粒子状态污染物:即颗粒物,是分散在大
气中的微小固体和液体颗粒,粒径多在0.01100μm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
对动植物的危害
• 美国蒙塔那洲一铜冶炼厂排出大量SO2、 As2O3,污染周围牧草,草中含砷400PPm, 使在24Km内的羊群大量死亡。
• 臭氧使美国每年森林农作物经济损失超过30 亿美元
• 哥伦比亚的炼铜厂SO2污染,使该厂南部52 英里内30%的树木,南部33英里内60%的树 木死亡或者严重受损。
对材料的损坏
• SO2能腐蚀暴露于空气中的金属制品,使 皮革、纸张、纺织品变脆;
• H2S能使白色铅涂料变成黑色; • 光化学烟雾能使橡胶轮胎龟裂、电镀层加
速腐蚀; • 高浓度的NOx能使尼龙织品分解。
对大气的影响
改变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式
• CO2吸收地面的辐射,颗粒物对阳光的散射 作用能改变地面温度,使温度上升或者下降 (温室效应)
1. 功能区布点法
多用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
(1) 先将监测区域划分成工业区、商业区、居 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交通密集区、清洁 区等不同功能区
(2) 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按功能区的地形、气 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在每个功能区 设若干采样点
2. 网格布点法
•适用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将监测区域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 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
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气 室内空气污染源

工业通风期末考试复习

工业通风期末考试复习

工业通风期末考试复习《工业通风》期末复习题总论1.工业通风的任务主要在于消除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和蒸气、余热和余湿的危害。

2.工程上将只实现空气的清洁度处理和控制并保持有害物浓度在一定的卫生要求范围内的技术称为工业通风。

3.所谓通风就是把室外的新鲜空气适当处理(如过滤、加热或冷却)后送进室内,把室内的污浊气体经消毒、除害后排至室外,从而保持空气的新鲜程度,使排放废气符合标准。

1)固体物料的机械破碎和研磨2)粉状物料的混合、筛分、包装及运输3)物质的燃烧过程4)物质被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的氧化合凝结2.粉尘对生产的影响主要有:1)降低产品质量、降低机器工作精度和使用年限2)降低光照度和能见度,影响室内外作业的视野4.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粉尘的性质、粒径大小、浓度、与人体持续接触的时间、车间的气象条件以及人的劳动强度、年龄、性别和体质情况等。

5.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与外界的对流、辐射和表面汗液蒸发三种形式进行。

6.对流换热取决于温度和空气的流速,辐射散热只取决于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蒸发散热主要取决于空气的相对湿度和流速。

7.当空气的温度和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人体的散热主要依靠汗液蒸发。

相对湿度愈低,空气流速愈大,则汗液愈容易蒸发。

8.粉尘的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分别是质量浓度和计数浓度。

9.有害气体和蒸气的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分别是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

10.卫生标准规定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和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它是设计和检查工业通风效果的重要依据。

11.危害性大的物质其容许浓度低,并且居住区的卫生要求比生产车间高。

12.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按工人在此浓度下长期进行生产劳动,而不会引起急性或慢性职业病为基础的13.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一般是根据不引起粘膜刺激和恶臭而制定的。

14.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主要是根据防止有害物质的慢性中毒而制定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三章 除尘技术及装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三章   除尘技术及装置

n)
2n2
}
n 1 (1 0.669D0.14 )(T / 283)0.3
i
dppCu 18g
Cu
1 2 d p
1.2
5
7
0.40ex
p
(
0.55d
p
Sw p (
a
nd
3 p
/
nd
2 p
)
③粉尘的浸润性
若粉尘的含水量为mW(g),干粉尘质量为md(g), 则粉 尘的含水率w(%)定义为:
w mw 100% mw md
④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
粉尘导电
容积导电 表面导电
5
比电阻
V
j
⑤粉尘的粘附性:粉尘彼此相互附着 ⑥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③筛上累计分布R(%)
dmax
dmax
R D f dP
dP
dP
筛下累计分布
dP
dP
D D f dP
dmin
dmin
D 1 R
12
众径
中位径
13
(2)分布函数
①正态分布(高斯分布)频率密度函数为:
f
(dP )
100
2
exp
dP dP
2 2
2
14
15
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为:
掌握电除尘:除尘过程及荷电机理,驱进速度与 捕集效率,影响电除尘效率的因素,电除尘器基 本结构型式及选用。
2
一.除尘技术基础
1 .粉尘的物理性质 b 1 p
①密度 :堆积密度
其中: 为真密 p度
②比表面积 :Svm2/ma3或nmnd2d/pkp32g
3
4
以质量为基准定义的比表面积为

工业通风考题

工业通风考题

一、填空1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粉尘的性质,粒径大小,进入人体的粉尘量有关。

2 、有害蒸气或气体的浓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质量浓度,另一种是体积浓度。

4 、“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

5 、局部排风系统由局部排风罩、风管、净化设备、风机构成。

6、由于通风房间不是非常严密的,处于正压状态时,室内的部分空气会通过房间不严密的缝隙或窗户、门洞渗到室外,渗到室外的这部分空气量称为无组织排风;当室内处于负压状态时,室外空气会渗入室内,这部分空气量称为无组织进风。

7 、事故排风的风量应根据工艺设计所提供的资料通过计算确定,当工艺设计不能提供有关计算资料时,应按每小时不小于房间全部容积的 8 次换气量确定。

8 、距离吸气口最远的有害物散发点称为控制点;这一点的空气运动速度称为控制风速。

9 、粉尘的特性有:粘附性、爆炸性、荷电性与比电阻、润湿性。

10、粉尘的密度分为真密度和容积密度两种。

松散状态下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粉尘的容积密度;在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称为真密度(或尘粒密度) 。

11 目前常用除尘器的除尘机理主要有重力、离心力、惯性碰撞、接触阻留、扩散、静电力、凝聚七个方面。

12、袋式除尘器的过滤作用主要是依靠初层及以后逐渐堆积起来的粉尘层进行的,滤料只是起着形成初层和支持它的骨架作用,因此,滤布的网孔不是越大越好。

13 、袋式除尘器运行一段时间后要及时进行清灰,清灰时不能破坏初层,以免效率下降。

14 、处理含尘浓度高的气体时,为减轻袋式除尘器的负担,最好采用两级除尘,用低阻除尘器进行预净化。

15 、惯性碰撞数越大,除尘效率越高。

16 、电除尘器的供电装置包括:升压变压器、整流器、控制装置。

17 、有害气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四种:燃烧法、冷凝法、吸收法和吸附法。

18、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区别:前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看作是单纯的物理溶解过程,是可逆的,解吸时不改变被吸收气体的性质;后者则伴有明显的化学反应,且效率比前者高,特别是处理低浓度气体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燃烧净化法燃烧或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无毒无害的物质;
3.燃烧净化法不能获得原物质的回收; 4.在燃烧净化中可以回收燃烧氧化过程中的热量。
工业上燃烧净化法广泛用于处理有机溶剂蒸气、碳氢化合物及恶臭气体的
净化处理,这些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回收 燃烧过程中的热量。
-- 2 --
工业防毒技术
-- 19 --
工业防毒技术
3.惰性气体含量 爆炸性混合气体中加入惰性气体,如氮、氧、水蒸气、二氧化碳、四氯化碳 等,可以使可燃气分子和氧分子隔离,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层不燃烧的屏障。 这层屏障可以吸收能量,使游离基消失,链锁反应中断,阻止火焰蔓延到 其他可燃气分子上去,抑制燃烧进行,起到防火和灭火的作用。 混合气体中增加惰性气体含量,会使爆炸上限显著降低,爆炸范围缩小。惰 性气体增到一定浓度时,可使爆炸范围为零,混合物不再燃烧。惰性气体 含量对上限的影响较之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著的原因,是因为在爆炸上限 时,混合气中缺氧使可燃气不能完全燃烧,若增加惰性气体含量,会使氧 量更加不足,燃烧更不完全,由此导致爆炸上限急剧下降。
-- 6 --
工业防毒技术
-- 7 --
工业防毒技术
-- 8 --
工业防毒技术
第二节 热力燃烧原理
一、有关燃烧的几个概念 (一)燃烧与热力燃烧 燃烧反应必须具有如下3个特征: (1) 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2) 放出大量的热; (3) 发出光。
燃烧的必要条件:
即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 物理化学反应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 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燃烧过 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其 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 21 --
工业防毒技术
6、火焰的传播方向(点火位置) 当从下部点火,火焰垂直由下向上传播时,爆炸下限值最小,上限值最大; 当从上部点火,火焰垂直由上向下传播时,爆炸下限值最大,上限值最小; 火焰水平传播时,爆炸上下限值介于前两者之间。 7、含氧量 当混合气中含氧量增加时,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增加氧含量使爆炸上限显著增加,但对爆炸下限影响不大,由于空气中含氧 量为21%(体积百分数),处于空气中爆炸的下限时,其组分中氧含量已很高, 也就是说处在下限浓度时,氧气对燃气是过量的。增加氧含量对爆炸下限影 响不大。
-- 22 --
工业防毒技术
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应用燃烧净化技术时,应尽量避开爆炸极限浓 度范围。 若生产过程中有多种物质与空气混合时,其爆炸极限可计算。
100 A混 = a b c ...... Aa Ab Ac
A混:几种蒸汽与空气混合后的爆炸极限 Aa、Ab、Ac:每种组分的爆炸极限% A、b、c各组分在几种蒸汽混合物中的含量%
1)爆炸的特征:
① 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② 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③ 发出声响; ④ 周围建筑物或装臵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2)爆炸的破坏形式: ① 直接的爆炸破坏:对周围设备、建筑和人的直接作用,它直接造成机械设备、 装臵、容器和建筑的毁坏和人员伤亡;② 冲击波的破坏;③ 造成火灾。
-- 10 --
(四)火焰传播理论
1.热传播理论
这类理论认为:火焰传播是依靠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加热周围的气体,使其达 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而实现的。即火焰正常传播是依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导热 方式将热量从高温的燃烧区(即火焰前沿)传给与火焰临近的低温未燃气体燃料, 使未燃的新鲜气体燃料的温度提高到着火温度而燃烧,燃烧的火焰就会一层层 地传播到整个容器 因此,能否实现火焰传播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①混合气体中的含 氧量;②混合气体中含有可燃组分的浓度;③辅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放出的热 量。当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足以使周围的气体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火 焰自然不能向外传播;当助燃废气中的含氧量不足,燃烧过程难以进行,火焰 也不能传播出去。 2.自由基连锁反应理论 该种理论认为:在燃烧室中,火焰之所以能够进行很快的氧化反应,就是因为 火焰中存在着大量活性很大的自由基。由于自由基是具有不饱和价的自由原子 或原子团,极易同其他的原子或自由基发生连续的连锁反应,而使得火焰得以 传播。
M M 103 C Y C 22 .4 22.4 103
Y-有害气体的质量浓度,mg/m3 M-有害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 C-有害气体的体积分数,Ml/m3
-- 13 --
工业防毒技术
-- 14 --
工业防毒技术
[例1-1]
在标准状态下,10 mg/m3?
ML/m3的二氧化硫相当于多少
-- 9 --
工业防毒技术
燃烧的充分条件: 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 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1、可燃物与助燃物达到一定的比例; 2、助燃物达到达到一定的浓度; 3、超过最小的点火能或超过一定强度的升温明火源; 4、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燃烧诱导期。 (二)混合气体的燃烧与爆炸 爆炸是大量能量在瞬间以对外做功的形式迅速释放,物系状态发生突变。表现为气体 的迅速膨胀。
两类。
-- 12 --
工业防毒技术
(三)爆炸极限浓度范围 可燃性气体或蒸汽预先按一定比例与空气的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气体。 当混合物中可燃气体的含量接近化学当量时,燃烧最快或最剧烈。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蒸气在混合气体中的所占体 积分数来表示;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是以在混合物中的质量浓度(g/m3) 来表示。 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及质量浓度比在20℃时的换算公式如下:
工业防毒技术
第3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有害气体的燃烧净化
概述 热力燃烧原理 热力燃烧炉
第四节
第五节
催化燃烧原理
催化燃烧装臵
第六节
安全措施
-- 1 --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将有毒有害气体、蒸气和烟尘用燃烧的方法进行消除,称为燃烧净化技术。
燃烧净化具有以下三个持点: 1.燃烧净化法适用于对可燃物质或在高温下可进行分解的物质的处理;
为50mm的爆炸管或球形爆炸容器。 5.点火源的影响
当点火源的活化能量越大,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爆炸极限范围 也越大。一般情况下,爆炸极限均在较高的点火能量下测得,如测甲烷与空气 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时,用10J以上的点火能量,其爆炸极限为5%~15%。但 当点火能源高到一定程度时,爆炸极限会趋于一个稳定值,不再变宽。
-- 5 --
工业防毒技术
(3)催化燃烧 利用催化剂使废弃中可燃物质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分解的净化方法。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快污染物质的燃烧速度。 1)流程 ①预处理:除去粉尘、液滴及有害组分,避免催化床层的堵塞和催化剂中毒; ②预热:进入催化床层的气体必须,达到起燃温度 ③回收利用:催化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尾气温度高,对这部分热量必须加以回收利用 2)特点 ①需预热,温度控制在200-400度,为无火焰燃烧,安全性好 ②燃烧温度低,辅助燃料消耗少 ③对可燃性组分的浓度和热值限制较少,但组分中不能含有尘粒、雾滴和易使催化剂中 毒的气体 ④催化剂费用高
-- 20 --
工业防毒技术
4.爆炸容器对爆炸极限的影响 爆炸容器的材料和尺寸对爆炸极限有影响,若容器材料的传热性好,管径 越细,火焰在其中越难传播,爆炸极限范围变小。当容器直径或火焰通道小到 某一数值时,火焰就不能传播下去,这一直径称为临界直径或最大灭火间距。
如甲烷的临界直径为0.4~0.5mm,氢和乙炔为0.1~0.2 mm.目前一般采用直径
(1)直接燃烧(直接火焰燃烧) ①概念:把废气中可燃的有害组分当作燃料直接燃烧,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只适用于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或燃烧热值较高的气体。即废气中的可燃物质 浓度较高,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燃烧过程连续进行时采用 ②特点: A 不需要预热 B 燃烧状态是在高温下滞留短时间的有火焰燃烧,能回收热能 C 适用于净化可燃组分浓度较高或燃烧热值较高的气体
Y=64/22.4×10=28.5 mg/m3
-- 15 --
工业防毒技术
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的氧原子数估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上限,其经验公 式如下。
式中:L下——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下限,%; L上——可燃性混合物爆炸上限,%; N——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的氧原子数; M——可燃气体的摩尔质量,g/mol;Vt——可燃气体摩尔体积,L/mol。
-- 3 --
工业防毒技术
-- 4 --
工业防毒技术
(2)热力燃烧
1)定义: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将混合气体加热到要求的温度,使 可燃有害组分在高温下分解成无害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2)燃烧过程 ①附加燃料首先和部分废气混合并进行燃烧,产生高温气体 ②大部分废气则与附加燃料燃烧生成的高温气休混合,并使其达到反应温度 ③可燃污染物在高温下与氧反应,转化成非污染物后排放。 4)热力燃烧的特点 ①需要进行预热,温度范围控制在540-820度,可以烧掉废气中的炭粒,气 态污染物最终被氧化分解为C02、H2O等。 ②燃烧状态时在较高温度下停留一定时间的有焰燃烧 ③适用于各种气体的燃烧,能除去有机物及超细颗粒物 ④18 --
工业防毒技术
1.初始温度 混合气着火前的初温升高,会使分子的反应活性增加,导致爆炸范围扩大, 即爆炸下限降低,上限提高,从而增加了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 2.初始压力 增加混合气体的初始压力,通常会使上限显著提高,爆炸范围扩大。增加压 力还能降低混合气的自燃点,这样使得混合气在较低的着火温度下能够发 生燃烧。原因在于,处在高压下的气体分子比较密集,浓度较大,这样分 子间传热和发生化学反应比较容易,反应速度加快,而散热损失却显著减 少。压力对甲烷爆炸极限的影响。在已知的气体中,只有CO的爆炸范围是 随压力增加而变窄的。 混合气在减压的情况下,爆炸范围会随之减小。压力降到某一数值,上限与 下限重合,这一压力称为临界压力。低于临界压力,混合气则无燃烧爆炸 的危险。在一些化工生产中,对爆炸危险性大的物料的生产、贮运往往采 用在临界压力以下的条件进行,如环氧乙烷的生产和贮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