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文化中外来文化本土化现象探析

关键 词 : 外 来文化 ; 本 土化 ; 主 体性 ; 吸 收 中图分 类号 : G 1 1 2 文献标 志码 : A
1 外 来 文化 本 土化 的 背 景
E t 本 文化 作 为典型 的海 岛文 化 , 有着 它成 熟 的 体系 和面 貌 , 同 时也 兼 具 海 洋 文化 的一 切 特 征 : 比 陆地 文 化更 富有 开 放 性 、 外 向性 、 兼容性 、 冒 险性 、 神秘 性 、 开拓性 、 原 创性 和进 取 精 神 。 F t 本 原初 文 化是 原始 社会 的 日本人 在 与外部 自然 的斗 争 中 、 在
处, 固有 的宗 教 意识 , 固有 的道德 伦理 意识 , 固有 的
但是 , 擅长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日 本文化不仅具 有开放性 , 还 具有主体性 ¨ J 。 日本 近代伦理学 者
和 过哲 郎 曾 指 出 , 即便 从 日本 文 化 中 拿 走 外 来 文
生 活 习惯等 一直 支配 着 日本 人 的思 想和生 活 。 日本 岛国 的地 理环 境 , 海上距 离 给 日本 提供 了 与外 界 交往 的主 动权 ; 大 和 民族 的单 一 民族 文化 心
化, 剩下 的没有 什 么 , 作 为摄 取者 、 加工 者 的 日本 人 还是 保存 了 自己的 独立 性 J 。他 强调 了 日本 文 化 的 主体 性 。 日本 从 古 代 就 开 始对 外 来 文 化 进 行 大
规模 的 吸收 , 引进 了外来 的思 想 与 文 化 , 在 这 个基
在明治维新后 , 《 大 日本帝 国宪法》 ( 简称明治
宪法 ) 于1 8 8 9年 出台 , 这部 近代 日本赖 以生存 的国
家根本大法 , 大量袭用甚至照搬 1 8 5 0年的《 普鲁士 宪法》 和1 8 7 1 年的《 德意志帝 国宪法》 。从 国家体
最新 分析日语外来语与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精品

分析日语外来语与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外来语在日本本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体现,那么,怎样分析日语外来语与日语特点?在早期,日本主要通过派遣僧侣到我国学习相关的经济体系与文化,特别是在唐朝,日本的学习热情尤为高涨,我国的农产品、瓷器、绿茶等特产也得到了日本人的广泛青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的生产水平,同时也实现了日本社会体系的完善。
而明治维新使其,日本则开始学习欧洲的社会体系,此时,日本受到了西班牙语、等外来语种的渗透,其对日本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对日本对外学习过程的了解,让人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积极学习、善于接纳、勇于创新的精神,目前,能够像日本一样宽容对待外来文化,并能够与本国文化和谐融合的国家少之又少,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该现象的重视,挖掘日本外来语的发展原因,并为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日语外来语发展的主要原因(一)穷则思变的积极心态日本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立,四面环海,这使得日本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对外交流相对不方便,日本人较难与外族人交流,因此,其自然而然对外产生一种好奇、向往的心理。
当日本交通发展起来后,日本人便开始接触外界,其文化体系主要通过不断的对外学习加以建立与完善的。
由于长时间的地理封闭,使得日本人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唐朝,日本通过派遣僧侣学习我国的法律体系、宗教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甚至学习了我国的文字,然后在自身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调整,创造了日本的文字系统,大量的文化涌入使得日本产生了“大化革新”时代,实现了日本体系的统一与完善。
另外,在十六世纪,荷兰人的涌入使得日本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化,西方民主、宽松的政治体系让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这再次给日本人带来一定的震撼与冲击,并再次激起其向外学习的热情,这即为“明治维新”的起源。
日本人穷则思变的积极心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体系的完善,实现了日本的不断进步。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知识分享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

| 中外互鉴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俞启淼/文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对象所属文化背景与自己不同。
当前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只有在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对象的语言文化才能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移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文化移情能力的一部分,在此进行浅析。
1中日文化的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即对与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性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且以此为前提对其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并努力适应和适当接受。
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悠久,但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
纵观历史,日本虽然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但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中日之间是存在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为了弥补这一差异性需要我们做到培养跨文化意识。
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摆脱自身文化的思维定势,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2日本文化的来源与发展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日本文化。
可能会有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学习日本文化根本就没有意义,在谈及日本文化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模仿文化,明治之前以模仿中国为主,明治之后以模仿欧美为主,真正可以称之为日本文化的民族文化几乎没有。
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种特点。
纵观日本文化史我们可以在各处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子,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能会使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
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
”所谓“异域”大概是指欧美文化的部分,“古昔”大概是指中国文化的部分。
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外来文化,但日本不是单纯的吸收模仿,还有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这些吸收、改造和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
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离不开日本的本土民族文化,比如:“本地垂迹说”就是将佛教与日本独有的神道进行了融合,这对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什么日本的文化如此独特?

为什么日本的文化如此独特?日本这个岛国,以其精致的宫殿、千姿百态的花灯、优美的艺术品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之一。
但是,你可曾思索过,为什么日本的文化会如此独特呢?1. 岛国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周围海洋的影响。
这种孤立的环境让日本人经历了很多艰难的岁月,比如强烈的天灾和频繁的内战。
他们必须与自然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并且要寻找生存的方法。
这些困境不仅让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而且也湘化着他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2. 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虽然日本是一个岛国,但是它从来没有与世界隔绝。
在日本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中国文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美国文化。
其中,中国文化是日本最早接触的文化之一。
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模仿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逐渐把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融入进去,以形成独特的和谐。
而且,日本从来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接受任何外来文化,他们对外面的文化进行了选择,并且使它们与本土的文化融合。
3. 独特的社会结构日本的社会结构也是日本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日本,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家族为中心的。
人们认为家族是生活的基本单位。
一个人不仅要尊敬上级,而且要关注家族的利益。
这种强调家族关系的文化传统,也为日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 必须从细节入手日本人比较‘厚道’, 温和, 和蔼,体现在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
例如在日本,“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和“すみません”是日常用语,很多日本人也许一天都要说它好几次,这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人的血液中。
另外,日本文化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这种注重细节的思想也渗透到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
从日本料理到管理方式,日本人善于从细节入手,以严格的标准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完美。
5. 追求完美的精神日本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追求完美。
日本人非常喜欢美,特别是鉴赏美是当作一发展的嗜好。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从外来语看日本文化的特点

4 9
从外 来语 看 日本 文化 的特 点
李小俞 - , z
些 相 对 应 的词 , 管 外 来 语 和 和语 两 者 都 被 使 用 , 外 尽 但
与 “ 输 ” 耳 环 ) “ 、7o/smpe” “ 本 ” 样 本 ) 耳 ( 、寸 / J( l 与 兄 la ) ( 等
一
等 。 三 个 时期 就 是 明治 维新 时期 。 部 分 的外 来 语 都 是 第 大
(. 汉 大 学 文 学 院 , 北 1 武 湖 武 汉 4 0 2 ;. 樊学 院外 语 学 院 , 北 30 32襄 湖 襄樊 415) 4 0 3
摘 要 : 言在 全 球 化 的 过 程 中扮 演 着重 要 的 角 色 , 语 日本 人 吸 收 学 习 外 来语 语 言 的 态 度 , 映 了 日本 人 学 习 反 吸 收 外 来 文化 的特 点 。本 文 主要 从 日语 外来 语 的 特 点 分 析 日本 吸 收 外 来 文化 的 开放 性 、 选择 性 、 造 性 等 特 点 。 创 关键词 : 来语 ; 外 日本 文化 ; 开放 性 ; 造 性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3 : 0 H 6G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5 (0 2 0 — 0 9 0 10 — 3 4 2 1 }1 04 — 3
时, 日本 人 用 适 合 自己 的 方 式 创 造 出新 发 音 , 原 词 进 行 对 变 形 、缩 小 或 扩 大 意 思 范 围, 富 有 弹 性 的 方 式 转 变 外 用 来 语 并 大 量 地 造 词 。 这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日语 词 汇 , 促 进 日本 社 会 的现 代 化 进 程 起 到 了积 极 的作 用 。 对 从 日本 对 外 来 语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吸 收 可 以 看 出 日本 在 吸 收 外 来 文 化 时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以明智玉子为例
明智玉子,又名细川玉子(ガラシャ),洗礼名:加拉夏(Gratia)。
生卒年:1563~1600。
日本古代三大美女之一,明智光秀的次女,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之妻。
父亲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之后因背负逆臣之子的罪名,在山中隐居子在被幽禁之后接触了传来不久的基督教。
美丽、矜持而纯洁的玉子不能忍受逆臣的女儿这个污名,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孤独的幽禁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值得信任的吗?什么也没有。
佛教和儒教都不能解除她的苦恼。
这时,基督教的所谓在神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的十字架可使你赎罪而获得拯救的教诲使玉子看到了希望。
她背着丈夫接受洗礼,并被授予基督教教名珈拉莎,成为基督教徒。
玉子回来后,忠兴知道此事勃然大怒。
因为在秀吉统治的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而受到国家禁止。
忠兴拿刀逼玉子弃教,玉子坦然说道:“惟信仰不能抛弃。
”
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的玉子成为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但同时,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儒教和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女性。
玉子的身上重叠了好多重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
关原合战,明智玉子的丈夫细川忠兴作为支持德川家康的西军活跃在战场上。
而明智玉子则与黑田泽明、加藤清正等大名的家属作为人质被东军的石田三成软禁在大阪城,已达到牵制西军大名将领的作
用。
关原合战前夕,为了更好的要挟西军的大名们,石田三成准备对自己手中的人质进行迁移,已达到最佳的“人质计划”。
明智玉子等人质也明白,一旦被作为人质迁往战场,势必会影响丈夫的作战。
长期被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玉子等人质准备以自杀的方式毁灭石田三成的人质计划。
这个举动对于其他大名的家属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明智玉子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障碍。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里就有一条:不允许残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生命。
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传入并已受到日本自己改化的儒教文化与新传入的基督教和它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玉子身上发生了不和调和得矛盾。
玉子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不能背叛武士道要求下的妻子的准则。
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玉子的心理分庭抗礼着。
日本本土形成的武士道精神要求信仰着对其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的背叛或者转移的迹象。
而基督教文化所代表的新传入的西方文化却象征着一种开放的、不受拘束的理念。
这或许也就是玉子在接受“叛臣的女儿”,被丈夫软禁等等挫折后所看到的一丝光芒,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玉子会信奉上基督教的原因吧。
在两种看似不可调节的,不相融合的文化中,起初的玉子是十分矛盾的。
两种信仰对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是不能任意放弃其中一个的。
玉子自己也明白,基督教所代表的可能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或许更需要被弘扬。
但是植根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同样不能被轻易抹杀。
两种文化各有利弊,玉子在矛盾中权衡着利弊。
可是时间的短促不容许她为之考虑很多。
在多次思虑后,玉子作出了一个决定,她决定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即自杀又不自杀:她命令伴随着自己的家臣将自己刺死。
这样她即维护了自己作为基督徒不伤身的信仰,同时又做到了武士道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忠诚。
玉子的做法,在折合,融合了两种看似不能相容的文化,最后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她的做法不仅激励了同属人质的其他大名的家属,使东军的人质计划完全破产;同时也激励了西军阵前的军士们的士气,使其能无后顾之忧的英勇作战。
可以说,德川家康最后通过关原合战取得的天下,里面有玉子的一大份功劳。
同样,玉子也因为自己的正确的做法,而赢得了后世的赞扬。
其实,玉子所经历的境遇代表了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一种矛盾的状况。
本土所自有的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了冲突,而外来文化又同时代表了先进。
这时,是本土文化作出退步,还是外来文化作出退步?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有着一套特有的、实用的方法。
和其他文化相比,日本文化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吸取性。
有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说:“日本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并不视为异端,不抱抵触情绪和偏见,坦率地承认它的优越性,竭力引进和移植。
”日本对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印度文化、南蛮(以葡萄牙为主)文化、红毛(以荷兰为主)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的吸收就是如此。
其中,大化改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可以说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其特点
是以整个国家规模进行全方位吸收。
象这样“长鲸吸百川”般酣畅的文化吸取,在世界史上并不多见。
其二是它的混杂性。
可以标示其混杂性的最好例证,莫过于日语。
在今日的日语中,除汉语外(由于它在日语的创始期就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故不以外来语论),包含着数二种语言的大量外来语。
有人预言,“再过一、二百年,就会有一半、或者七成是欧美语”。
还有的人甚至把“遭受外来语蹂躏的日语”称作“无国籍语”。
在信仰上,日本人既敬日本的神,又敬中国的、印度的和南方的神。
在节日上,日本人既过日本的节,又过中国的、西方的节。
在食物、服饰、住宅等生活文化方面。
亦莫不如此。
战后到日本访问的苏联作家爱伦堡曾说:“任何一个日本人,每天要过几小时欧美式生活,也要过几小时传统日本式生活。
在日本人中,不同的世界同时共存。
”唯其如此,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们,使用过各种不同称呼去规定日本文化的性质,诸如二重文化、混合文化、混血文化、杂种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等等。
尽管各寓褒贬,但有其一致之处,那就是都想“状”出日本文化的非单一性。
其三是对传统的保守性。
虽说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海绵样吸收能力,但对于自己的传统却也同时具有保而守之的特性。
如相朴,直到如今都保持着浓郁的古色古香,吸引着千百万的日本人。
又如唐代的雅乐,进入日本宫廷后,代代袭传,以至于今,成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如《太平乐》、《兰陵王》等乐舞,在我国早已不存,然在日本虽经历一千余年,仍完璧如初。
此外,像俳句、茶道、花道、
柔道等传统文化因素,不仅都生机勃勃地存在着,有的还登上了国际舞台,大行其是。
昭和初年,一位目睹过昭和天皇登极仪式和大尝祭的德国记者不无感慨地说,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在外来文化浪潮的不断冲刷面前,日本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很强的抗“水土流失”能力。
正因为具有这三种特性,日本文化在吸取外来文化时,才表现出类似于明智玉子的既矛盾又完美的举动。
既对传统文化作有保留,又能很好地吸收外来文化,最后融合成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本国发展的新文化。
日本三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无不具有上述特点。
大化改新,在本国的部民制和氏姓贵族的传统上吸收了从隋唐引进的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并在相机抉择中融合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统治制度。
极大促进了日本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东亚强国。
日后的明治维新亦然,在自己封闭的封建制度中灌输进资本主义制度,权衡利弊后,融合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美结合。
二战后吸收汲取美国发展方式也是如此,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发展模式。
日本对待外来文化从来不是“拿来主义”,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从来不是“虚无主义”。
就像玉子不抛弃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也不放弃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一样。
日本的态度永远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对传入的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对自己的传统有筛选的吸收。
最终形成了一种最佳的,最适合的发展方式。
玉子最终成为日本如此之大的历史汪洋中,姓名得以流传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女性之一,并被传颂至今。
日本也成为一个拥有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传统和外来完美融合的发展模式的国家。
其实力也由奴隶制度中的无名小辈,发展到封建社会中的崭露头角,最后到现在的世界强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从明智玉子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待日本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我们应根据我们自身的特点予以吸收,加以学习。
文学院广告学一班杨正100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