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现实”国际学术会议理论综述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研究综述

(一)历史地位及其成就与失误
二是从“前十年”本身的历史特点出发,考察其在党的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的研究者指出这个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时间之长,事情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党六十余年众多的历史时期中,是比较突出的时期之一”;其二,“这是一个党的领导由上一个时期正确到下个时期发生根本性错误的中间变化期,呈现着特有的性。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特别多而深刻。”因此,对这个时期的研究,“对于认识‘文化大革命’的由来,对于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性的转变,乃至对迄今为止整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认识,都有重要价值。” 有的研究者则从三个方面评价“前十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指出这十年的历史,“是党的工作指导方针曲折发展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条战线上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也是党独立自主地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取得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历史”。因此,如何正确评价这十年历史,“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对待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研究综述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基本完成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开始转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十年,也是党在实践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时期。这是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时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称这个时期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学术界常常把这十年同“文化大革命”十年相对应,称之为“文革前十年”,简称“前十年”。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综述。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在探讨了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以及未来发展。
最后在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相关启示,并展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全面梳理,可以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现实困境,未来发展,讨论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都成为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全球体系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在于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概括出来。
在此,笔者从流派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叙述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大流派,也是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史密斯、门格尔、哈茨、韦伯等,他们的贡献在于强调国家利益、权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而后,为现实主义注入新的思想贡献的是肯尼思·华尔兹和霍尔斯特等学者,华尔兹提出了“国际政治的三元胜负法则”,即为权力雄厚的大国创造比权力薄弱的小国更多的胜利机会;霍尔斯特的贡献在于大力倡导了以权力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即坚持强大的权力能够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实现更好的目标。
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国际关系学派的第二大流派,该流派关注的重点是“法律原则”和“协商合作”等替代冲突的方式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恩、杰弗里·摩尔等,他们注重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并试图解决如何使各国保持互动的问题。
他们强调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促进国际事务合作、解决国际社会的分歧,以此来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派,该学派关注的是国际计划的生成和演化。
比尔雅德等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建构分析”是建构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品,该理论认为国际计划是通过各国间的互动和政策建立的。
此外,建构主义也强调“识别”和“信仰”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是在观念上的基础上形成的。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福柯、多尔塞等。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国际关系进程中的语言、符号和知识的问题上,以此来解决理解国际政治的问题。
他们强调制度可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稳定的、本质上不同的或互相矛盾的特点,而且现有的方法论不能真正地表达他们所想要寻求的理解。
热点追踪与前景预测———第二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热点追踪与前景预测———第二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作者:袁芃,魏月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9期袁芃1,魏月2(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2.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呼和浩特010021)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9-0046-05基金项目: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22120180147)作者简介:袁芃,1983 年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魏月,1986 年生,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第二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9年7月4—6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
本届论坛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内蒙古大学、《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社、《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国外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等 30 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近 70 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智教授主持开幕式,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教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分别致辞。
张吉维副校长首先对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承办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
王凤才教授以论坛发起人身份对 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热点问题以及研究 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意义进行了阐释。
他希望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将该论坛办成国内重要的学术平台之一,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目录摘要 (2)1 引言 (3)2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 (3)2.1 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 (3)2.2 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舞台 (4)2.3 建设理论的准备不足 (4)3 诱发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发生曲折的直接因素 (5)3.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问题 (5)3.2 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 (6)4 结论 (7)参考文献 (8)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摘要在二十世纪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的社会制度的巨大跨越,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但在发展和飞跃的背后,社会主义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曲折。
作者将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分析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发生曲折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和直接诱发因素。
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舞台以及建设理论的准备不足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问题和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使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出现曲折成为现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历史发展1 引言二十世纪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真正的社会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背后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曲折。
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的曲折中,最主要的就是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给与社会主义国家最大打击的是东欧剧变。
在这些巨大的曲折中,既有客观的外在因素,也有主观的人为因素。
社会主义发展因为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必然会在其发展道路上产生一系列的曲折。
2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2.1 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性和开创性事业,社会主义前进的每一步,都是通过艰辛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身的这种特点使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者必须克服许多苦难。
第一,社会主义创始人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只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向,只论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没有现成的模板来供后来人参考。
近十年来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王久高“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
伴随着这一理论在当时联党引起的争论,国外学者对这一命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东剧变以后,随着我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入,我国学术界对“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无论是材料的挖掘还是立意的突破,近十年国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国学者基本上存在共识,差别只是学者间叙述的细节和论证的深度不一。
大家普遍认为,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及革命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俄领导人都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胜利论”。
但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胜利局面一时难以出现,而联又面临着恢复经济,全面开展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此背景下,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因此引发了联共(布)党的一场激烈争论。
有人从国际国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认为:首先,从国际方面看,一战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尤其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从1918年起,在欧洲许多国家发生了革命,但从1924年起,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于是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已暂时不可能凭借武力或其他手段颠覆和扼杀维埃国家,而联也不可能再依靠世界革命或欧洲革命来巩固自己的社会主义阵地。
其次,从国方面看,布尔什维克党推行了新经济政策与和平外交政策,到1925年底,资本主义在联仍有相当大的力量。
所以,在联国,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之间的斗争就成为必然的事情。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不得不将视线从国外转移到国,从依靠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转移到依靠国自身力量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例如,一个国家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如何?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联,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成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综述作者:冯博蒋菲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04期摘要:2018年6月20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春召开。
来自全球4大洲、17个国家的世界价值观协会首席研究员以及国内96所高校的300余名价值观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价值观的本质与特征,当代世界各国价值观现状与热点问题、价值观教育方法与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价值观教育DOI:10.15938/ki.iper.2018.04.030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48-03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与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World Values Survey Association,WVSA)于2018年6月20日在长春联合主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世界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国家外专局“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杨晓慧教授,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政治学系克里斯蒂安·哈伯弗教授,世界价值观调查协会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西班牙皇家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胡安·迪埃斯-尼古拉斯教授,阿联酋大学校长穆罕默德·哈玛迪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妇女、社会和发展”项目主席、波兰华沙大学社会学系雷娜塔·斯密斯卡-佐乔乌斯卡教授以及世界价值观协会希腊、俄罗斯、约旦、印度、埃及、南非、乌克兰、智利、瑞典、巴西、马来西亚、突尼斯、罗马尼亚等国的首席研究员出席会议,国内96所高校的300余名价值观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与会。
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综述

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综述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体系,他强调国有制、平等、公平、公共福利等价值。
它是不同意资本主义的不平等性和无序竞争,在哲学上,社会主义源于对理想社会的感性呼声,而将生产资料从私人手中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目标。
无论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域还是之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都代表着已知的最长寿的政治哲学之一,并在世界许多地方有广泛的支持和活跃的政治运动。
本文将全面概述社会主义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历程: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新现象。
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资本主义起飞—1848年革命年—国际无产阶级解放组织的创建,1864年国际无产阶级的成立,国际意识形态的形成,共产主义宣言的发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及其贯彻: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包括劳动价值、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和国家所有制等多个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者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实现;他们呼吁通过收归国有,追求平等和公正,便于更好地分配资源和为所有人谋求福利。
在国家所有制战略中,国家下令直接管理和模式化执行生产,并保证财富的最大化裨益整个社区。
实行雇佣劳动的制度的资本主义体系则是一种不符合道德和法律原则的罪恶臣服。
总体趋势是物质意义上的社区所有权,取代了私人财产的价值传递。
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及由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改变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面貌。
随后23年的资本主义恢复,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私人产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要铺平道路。
如今解散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开始的改革,加上由新左派组织、反全球化运动和相关的抗议活动,现代社会主义已经拥有多变的形态,并且还有待于长期地发展。
自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以该国反抗外来侵略、建立人民政权、进行陆地改革等政策为指导。
在计划经济的支撑下,该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内外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现实”国际学术会议理论综述<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 href="#">[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9)10-0121-03应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政治科学系的邀请,2009年8月11―22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7位学者参加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现实”国际学术会议。
大会就如何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及其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工人阶级尤其是对青年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影响等问题,与西方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本文拟从讨论的焦点问题出发,将学者们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会议中,我方学者介绍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和特点,与会学者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讨论。
学者门对改良主义、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进行了区分。
比利时学者指出,修正主义首先从分析资本主义开始,它们开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后来逐渐修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主张,苏联长期以来推行修正主义,抛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这直接导致了新资本主义的诞生。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坚持革命的社会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实行的也是修正主义,他们主张参与政府,实行自由主义。
改良主义则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资本主义思想。
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就属于这类。
它主张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支持政府的殖民政策,否认用武装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否定暴力革命。
但是,改良主义不否认社会主义,主张依靠工人阶级以维护工人利益。
有学者指出,改良主义过于沉溺于工会活动,他们与工会建立密切关系,假装保护工人利益,但实际上成为控制工人的政府工具。
对于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评价它,学者们也进行了讨论。
有学者指出,中国学者所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含义不明确,有可能跟西方的不一致。
在西方,西方马克思主义含义也有多种,如果是指欧洲左翼的话,那么,它主要是指欧洲的修正主义,包括德国的社民党和意大利的共产党。
有学者还认为,德里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最多是一个激进左派,他的观点并不―致,并没有给我们提出明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还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等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太快,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明确的界定;同时,世界社会主义不存在中心,苏联不是,东欧不是,中国也不是。
因此,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模式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模式和实践中吸取很多东西,我们应该建设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评价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大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我方学者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理论创新及其面临的困境,而国外学者则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革命和阶级的斗争以及中国模式的意义和发展前景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学者提出,如果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和谐,那么是不是否定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中国现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应该突破了国家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为什么现在还要发展资本主义,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大资本尽管很少,但是力量很强,而人民尤其是农民很穷。
大资本的迅速积累会控制社会资本,大资本的发展会不会导致制度的变化?中国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中国模式是不是追寻美国资本主义模式?还有学者提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他的许多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是中国抛弃了毛泽东思想?对此,我方学者给予了一一回应。
两方学者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普遍性还是属于特殊性的问题,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是长期性还是阶段性问题,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核心价值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能否制度化和在多大程度上制度化,如何协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中国改革的历史逻辑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工人阶级尤其是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问题如何对工人阶级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这次会议关注的又一个热点话题。
各国与会代表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并对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
我方学者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引领性,而核心价值体系的层次性有助于青少年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层次性不断向上攀升。
比利时学者向大会介绍了劳动党如何做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他们指出,当前青年思想问题十分复杂,他们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当前的制度也持批判态度。
但是,呈现出一种忽视政治、对政治冷漠的倾向。
从实际投票看,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右翼,绿党在争取年轻人方面也比较成功。
这一方面的原因是右翼控制了教育和媒体,年轻人难以抵挡和鉴别,另一方面是前社会主义的错误的负面影响。
但是,年轻人力量大,他们反对现实不公正。
因此,劳动党对青年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吸收许多年轻人加入党,定期召开青年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阶级意识,开办马克思主义大学,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行和出版有关报纸、著作和杂志,办网站等。
另外,劳动党还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聚会。
讨论政治事件,发表政治看法,采取政治行动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组织年轻人参加公益活动,为工人服务;还成立了文化活动中心,用艺术、音乐等形式吸引年轻人参与。
德国同行也介绍了他们动员和教育年轻人的情况,如办杂志和网站,进行政治聚会,但是,这些活动很多都是在业余时间义务参加的。
他们也认为,当前年轻人的政治冷漠,要让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很难,而当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使得年轻人几乎除了娱乐节目外,什么新闻都不看,社会主义事业后继者的发展问题不容乐观。
四、关于金融危机的实质及其影响金融危机的实质和影响也是本次会议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
我方学者提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危机的新的表现形式。
新自由主义政策只不过促进了它的发展速度和影响程度。
这次金融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不表明资本主义正在灭亡。
同时,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目前并没有产生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榜样,社会主义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下获得的,这表明社会主义具有抵抗金融危机的优势和制度上的优越性。
但是,只有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中国模式才具有普遍的意义。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危机发展下去后果更严重,因为全球生产过剩不能依靠银行借贷来解决。
但是,有学者对资本主义实体经济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是否是经济危机的新形式表示怀疑。
他们认为,在对付金融危机方面,中国比资本主义更成功,中国有能力克服金融危机,因为中国的集中的计划与庞大的国有经济能够阻挡世界金融和贸易的危机。
但是,他们也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指出中国解决经济危机不能采用老的形式,而应该采用新形式,不能依靠出口,而应该依靠自己的有力的市场。
中国农村比较贫穷,但是,潜力很大,中国农村市场应该成为中国的推动力,应该用农村市场来消灭金融危机。
他1门建议中国应该采取合理的政策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这种现代化道路不是从西方导入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应该给农村平等和谐的政策,注意东中西部综合平衡发展,发展中西部的教育事业。
另外,注意采取太阳能等新型能源,改变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调整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社会主义才有更大的可能性。
五、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和前景比利时学者介绍,苏东剧变以后,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受到影响。
目前比利时劳动党人数锐减,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感兴趣,并且党员中产业工人比例大大下降。
目前,比利时劳动党仍然坚持,垄断资本仍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直到今天仍然至关重要,它是摆脱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无产阶级只有从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他们强调,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是采取社会主义民主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比利时劳动党的主要任务在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为此,他们不定期召开马克思主义集会讨论现实问题和对策,创立报纸杂志、学校和网站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劳动党积极支持工会和工人的活动,维护工人的利益,同工会建立密切的联系,鼓励党员参与工会。
比利时劳动党不参与欧洲议会,不参加政府和竞选,反对私有,主张公有制。
近些年来,他们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对外开放,与世界马克思主义保持密切联系,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社会发展情况,主张用新的视角来评价社会主义,而不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来评价。
他们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很重要,主张加强同中国的联系。
他们还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难以抵制资本主义的压力和意识形态的攻击。
古巴模式面临很大危机,因为其经济不发达,国内穷人占据80%,难以抵制美国的压力。
波兰学者也介绍了该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情况。
他们认为前苏联东欧失败在于官僚主义,波兰团结工人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革命混在一起。
目前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很小,只有几千人,年轻党员受到歧视,很难找到工作。
波兰目前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半殖民地,没有技术工业,只能出口原材料,大多数产业为跨国大资本所控制。
大多数人生活更艰难,工作负担加重,只有少量的企业主和经理处境好很多。
许多年轻人被迫到西欧的大公司或大农场寻找工作。
波兰学者希望中国模式成功,对世界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前东德大使先生RolfBerthold也向我们介绍了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情况。
他指出,民主德国被联邦德国吞并是帝国主义一次成功的反革命政变。
这次政变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一是前苏联把民主德国送给了帝国主义,二是民主德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西柏林和西德的存在使得帝国主义直接在家门口进行攻击。
即使苏联不抛弃,民主德国也不能保存下来。
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事业,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