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智主义”倾向在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价值意义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反宗教思想

浅析沈从文文学作品中的反宗教思想
李彩素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2(028)003
【摘要】沈从文文学作品中对宗教伪善吃人本质的揭露,对宗教人人平等思想的排斥,以及对宗教禁情禁欲教义的颠覆,无不显示了沈从文对宗教所保持的清醒和独立。
宗教与反宗教思想在沈从文思想中的矛盾统一,丰富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使其历久弥新。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李彩素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乡土大师的乡土情——鲁迅与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浅析 [J], 蒋梅林;周飞
2.文学精神与宗教情怀的融会贯通——浅析史铁生文学作品的宗教精神 [J], 卢杰
3.浅析两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设置和反智倾向 [J], 张国庆;聂萌;
4.浅析两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设置和反智倾向 [J], 张国庆; 聂萌
5.从文学作品中的宗教到宗教语境下的文学——陈洪宗教文学研究述评 [J], 吴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

论沈从文杂文创作的思想意蕴和艺术个性作者:黄高锋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0期黄高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思想意蕴深刻。
他不满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敢于发声议论。
他关注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运”发展,还围绕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和国家命运前途、民族未来的走向问题,忧心时局,评议政治。
他善于从现象入手,有感而发,情理融合。
他的杂文以讽喻、劝诫为主,婉而多讽,绵里藏针。
同时,善于巧妙用典,生动形象,文字简洁。
沈从文杂文创作的光芒被其杰出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成就所遮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个性。
关键词:沈从文杂文创作思想意蕴艺术个性沈从文是一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
同时,他还发表了一系列杂文。
尤其是20 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沈从文小说创作数量锐减,在沉溺于“抽象的抒情”之外,将更多的将精力投向了杂文创作。
《沈从文全集》第14 卷杂文卷收录杂文多篇。
其实,远不止这些。
有些杂文并没有收录,特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杂文佚文。
如解志熙在《沈从文杂文拾遗》中就挖掘辑录了发表在当年昆明《生活导报》上的《狂论知识阶级》《都市的刺激》《明天的“子曰”怎么办》《中庸之道》《统治责任与权力测验——平价中的小问题》等几篇杂文。
沈从文的杂文创作涉及面广,触及政治、社会、教育、文化、文艺等诸多领域。
然而,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更缺乏宏观的整体审视和应有的文学评价,亟待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通过杂文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沈从文的精神思想,洞悉其幽微的创作心理,也能进一步凸显沈从文创作的多棱角色彩,拓宽其艺术贡献。
一、沈从文杂文的思想意蕴沈从文的杂文创作从内容上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社会评论、文艺杂谈和政论文三大类。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痼疾弊病,他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内心,敢于发声议论。
如围绕“读经”问题参与社会讨论,对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及文艺政策表达不满和抗议,对妇女解放问题发表己见,对国民劣根性问题持续关注,对报章杂志的教育意义和办刊观念发表评论,对现代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等等。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选择关键词:价值取向审美选择人性民族重建摘要:沈从文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他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寻求实现民族重建的理想途径,表现出超前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同时也暴露了思想的局限性。
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坛上的一个独异现象。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描写都市和湘西农村各种复杂人生形式和情感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建构起一座特异的艺术大厦。
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
它们一起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从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文明与野蛮的多重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
一、呼唤健康自然人性的复归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
由于列强的武装侵略和随之而来的文化输入,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质变。
现代文明带来了都市的畸形繁荣,同时造成人们懒惰、精神萎靡、狡诈阴险,表现出病态的人生。
在农村,古老的一切也正面临着挑战和破坏,甚至偏远的湘西“农村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沈从文直接经历了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目睹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一切,他认为:文明途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既驱动了历史的车轮,也吞噬着人性的光辉。
因此,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沈从文从传统的乡村道德视角观照现实,抨击文明侵蚀带来的人性的堕落,希望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关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鲁彦的《桥上》《野火》,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作品都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描写了现代文明对中国乡村小农经济的无情倾轧,揭示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逐渐加深的历史悲剧。
但他们都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抗议现代文明对人民的掠夺,描绘乡村破产的悲惨图景。
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考论

沈从文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考论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文学行为在现代时期的文学领域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和影响。
以下是关于沈从文现代时期文学行为的一些考论:
1. 文学实践的多样性:沈从文在文学实践中展现了较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他涉猎广泛,写作领域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既有浪漫主义的叙事,又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2. 地方文学的代表性: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以地方题材和地方意识为重要特征。
他深入调查研究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关怀。
他的小说《边城》和《红楼梦札记》等作品,以及诗篇和散文都体现出他深厚的地方情感和独特的视角。
3. 对现代性的思考:作为现代时期的作家,沈从文对现代性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对个体、自由、现代生活方式等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探索,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社会面貌和社会变革的关注。
4. 对文学语言的探索:在文学行为中,沈从文对文学语言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
他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善于运用地方方言和民间语言,注重对话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作品充满鲜活的语言美感。
5. 创作理念与文艺批评:沈从文在文学行为中也进行了文艺思想的反思和批评。
他提倡文艺的质朴性和真实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对文学创作具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艺术追求和创作探索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现代时期的文学行为具有多样性、地方性、现代性、语言探索和创作理念的特点。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论沈从文的文学观绪论沈从文是一位推崇超政治文学观,坚持文学独立自由立场的文学家。
他关注的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追求的是一种籍书写小说而达到诗歌的抒情境界。
以“抽象的抒情”展现生命的美丽,表达对生命的体悟。
以期待“把生命引导到一个崇高的理想上去,激发生命离开动物的人生观”,重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吟唱的是庄严与卑微,坚实与柔弱,质朴与刚健等多种音部叠加的生命咏叹调,他追求的是为生命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源于他独特的生命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中。
一、缠绵的乡土情结,无可比拟的湘西是沈从文的精神资源。
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它在沈从文创作中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4年到192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沈从文在生活的压力之下拿起笔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通过在作品中对湘西作一种充满温情的描述来寻求慰籍,支持自己在都市中奋斗下去;1924年12月,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目前所知的沈从文最早的作品。
在这篇散文中和紧随其后发表的日记体小说《公寓中》里,反映的都是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感受到的极端陌生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又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抒发受到都市轻慢后产生的愤懑,求得感情上的平衡。
当都市生活中“全个社会都对于陌生客人表示拒绝”,而向前的希望远景又十分模糊,沈从文唯一可做的还是回忆过去,把那点属于自己的痛苦和寂寞镶嵌在各不相同的自然景物中,一再温习尤其是儿时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保留的新鲜快乐印象。
于是就有了《玫瑰和九妹》《炉边》《黎明》等描写家庭生活和童年朋友的作品。
此时沈从文尽管已经展露出善于捕捉湘西自然风韵和奇异人生的艺术才能,但他仅仅是把故乡的一些自然风情、生活琐事或个人的情感意绪敷衍成篇而已,还没有能力对湘西作更深的文化审视。
驱使他把目光投注到湘西的是初到都市的极端孤独感和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湘西对于沈从文的创作影响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原料。
“反智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

调。
在 2 世纪 中国文学史上 , “ O 乡土 ”无疑是一
个不能遗忘的母题。从 2 年代肇始于鲁迅 的 “ 0 乡
收 稿 日期 :2 o—o o o 3一 9
作者简介 :曹学聪 (91 ) 18 一 ,男,汉族 ,江 西九江人 ,厦 门大 学 2o 级 文艺学研 究生。 07
・
7 8・
九 江学 院学报
20 09年第 4期
为人抑或为文等方面都受其 师很大影响。汪曾祺
在创作 中,重点将乡土风情纳入到 审美 创造 中, 从而远离政治背景 ,淡化时代环境 ,沈从文 的语 言、意境、心态等等无不在汪曾祺身上再现。但 更重要的是 ,沈从文远离城市文 明、回归乡土 民 间的 “ 反智”倾 向也流淌在汪曾祺的笔尖, “ 我 的小说多写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 已经消逝 或正在消逝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
种 情 况 :一 是 “ 智 性 论 者 ” 反 ,即 对 于 “ 性 ” 智
本身的憎恨 和怀疑 ,认为 “ 智性 ”及 由 “ 智性 ”
而来 的 知识 学 问 对 人 生 皆有 害 而 无 益 ,另 一 种 则
的二元 比照中显现的。正如他所说 :“ 请你从我 的 作 品里 找 出两个 短 篇对 照看 看 ,从 《 子 》 同 柏 《 八骏 图》看看 ,就可明白对于道德 的态度 ,城市 与乡村的好恶 ,知识分子 与抹 布阶段 的爱憎 ,一 个乡下人之所 以为乡下人 ,如何显明具 体反应 在
2o o 9年第 4期
N , 2 o 0 4, 0 9
论沈从文文论的价值取向

论沈从文文论的价值取向刘学智;黄毅【摘要】沈从文的文论有两个价值取向,一是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用于社会,二是强调文学作品要写得美。
他的经典观及许多文论作品都反映出了这样的倾向性。
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当时普遍重视文学的物质之用的社会氛围中,显得非常独特,但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The contents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Shen Congwen’ s literary theory include at least two aspect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laying emphasis on that literary creation should be service for society. The second is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beautiful” , that is to say, have aesthetic function. The tendency is reflected in his views on classic and his many literary theory works. His value orientation was very unique in the social atmosphere in which he lived, sharply contrasted to the main stream which tha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effect of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However, this view can withstand the test of time.【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78-81)【关键词】沈从文;文论;价值取向;社会作用【作者】刘学智;黄毅【作者单位】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214;昆明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2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引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不仅创作被人们广泛关注,他的文学思想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现代文学史的众多作家中,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就像他的创作一样独特。
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与创作价值取向

沈从文的文化阐释视阈与创作价值取向作者:何小平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何小平1,2(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2.吉首大学文学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
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关键词:沈从文;文化阐释视阈;创作价值取向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4074(2010)01-0039-05何小平(1970- ),男,湖南新邵人,吉首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在现代文学中是独特的,他独特文学创作思想是和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创作价值取向关联在一起的。
沈从文在中国20世纪初所面临的文化冲撞和整合中的生活经历,使他在文化阐释时进行跨文化阐释成为可能,具体反映在他的文化阐释视阈的转换和其文化身份的变化上,使他能从湘西文化激荡整合状去类比而透视出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文化的冲撞与整合,因此他能客观、理性地对待文化的流变、冲突和整合,因此他产生了与包括其他鲁迅、巴金、老舍等现当代文学大家不同的文化阐释视角。
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学者采借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文化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作为文化理解的前提条件即理解前见,渗透进了沈从文的文化理解和阐释,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反智主义”倾向在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价值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反智主义”的概念厘定“反智主义”一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1962)一书而走红。
该书曾荣获美国普利策大奖,随之在美国传媒界掀起了一股霍夫斯塔特热。
霍夫斯塔特提出“反智主义”这一概念是有其特定时代背景的。
他曾经明确指出,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应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和知识分子状况。
作为一位极富洞见性眼光的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深刻捕捉和洞悉到了美国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潜在隐患。
作者以笔为剑,试图厘清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源流。
“反智主义”是与“理智主义”或“理性主义”相对而言的,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思想倾向。
在学者余英时看来,“反智主义”并非是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
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领域。
“它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干涉的部分,一是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
……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
”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反智主义”在政治、哲学、历史、美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反映,它具有多种视角和复杂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反智主义”,应该理解为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类智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知识崇拜与技术迷信的心态所表露的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
这种态度并不以取消智性为最终目的。
就文学创作而言,“反智主义”倾向也渗透到一些文本中,彰显了作家复杂的价值取向。
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蕴含有“反智主义”倾向纵观中国现代作家,本文认为,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反智”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对“知识”、“智性”的质疑和反思;二是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三是对近现代教育的反省和忧虑;四是对近现代文明(文化)的抨击。
作为一名现代作家,沈从文深刻洞悉到了人类“知识”、“智性”背后所隐含的危机。
他选择了以文学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人类理性和科学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
与传统的“知识观”不同,沈从文对“知识”有着新的发现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知识积累,产生各样书本,包含各种观念,求生存图进步的贪心,因知识越多,问题也就越多。
”与“智性”相对照,沈从文更青睐于“感性”。
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性色彩的作家,极富诗人气质。
他早年充满感性的社会人生经验,他对感性的大自然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神往,他笔下的湘西文学世界感性生命个体形象的生动塑造,他充满感性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无不昭示和体现着沈从文的个性特点。
沈从文正是以感性生活经验和生命个体来对抗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知识分子是人类知识和“智性”的承载者,历来被人们视为“道德的良心”,是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沈从文深刻洞悉到了代表社会良知和民族希望的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的退化与独立人格的萎缩,他以笔为剑,对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展开了深刻反思和无情批判。
在《八骏图》、《道德与智慧》、《有学问的人》、《记一个大学生》《自杀》等作品中,通过细读我们就会发现,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往往被作者有意无意地戏谑化、漫画化和粗鄙化了。
沈从文名震文坛之时正是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开始发生巨变之时,社会和时代的巨变毫无疑问会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反响和心理上的回应。
沈从文敏锐地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发展的脉搏,尤其是锐利地看到了现代城市文明病态发展的因子蔓延对人性的侵蚀,便用笔记录下了他的前瞻性的思考。
沈从文批判近现代文明(文化),主要批判的是其病态(病相),即“现代文明病”。
现代都市是现代文明的化身,现代都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沈从文首先将矛头对准了现代都市文明,他对近现代文明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来完成的。
对都市文明最有力的批判是他发现了都市文明(文化)的“阉寺性”特征。
作者在1935年发表的《八骏图》中提出的都市“阉寺性”问题,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明(文化)批判的最有力的一点。
沈从文在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同时,也深刻洞悉到了现代文明已经开始侵入乡村,从物质生活习俗到精神生活状态以至于爱情、婚姻、家庭都深受其影响。
“‘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
”三、“反智主义”倾向在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价值意义1.文化预警意义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改革和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伟大使命。
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崇尚科学、信仰知识的时代。
但同时,就如同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描述的那样,当今社会“实用主义”、“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科学”似乎成为了人们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唯一“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节节胜利,随着神学系统的土崩瓦解,对于某种超验的东西——信仰,已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退化乃至完全消失了。
人们收获的是知识以及由知识带来的力量,失去的是精神上的虔诚、敬畏和信仰”。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战争的威胁及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当这一切出现在人类面前时,人类才真正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无往而不胜的知识系统”似乎“存在着太多的漏洞”和隐患。
人类在不断追求文化前进的同时,也时刻以一种可贵的反省精神在反思着自身的文化。
这种文化反省精神在现代作家沈从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审美救赎意义沈从文在文化反省的同时,也孜孜求索,致力于审美救赎。
“救赎”的方式和途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此在式救赎、宗教式救赎和审美主义救赎。
沈从文选择了第三种:审美主义救赎。
沈从文“反智主义”倾向的目的是为了审美救赎,也就是以审美的艺术形式(文学)来进行救赎,即他所谓的“重造”理想。
“重造”包含了人性、生命、民族品德,进而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重造。
沈从文决心要“用一支笔好好地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给予的形式,也结束了这个时代这种情感发炎的症候”,“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他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充满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湘西世界,由此唤起人的感觉、想象,重新体验、思考、发现生活,达到生命的明悟,激发生命来开动人生观,从而重造人性、生命和民族、国家,试图点燃萎缩的情感和压扁的理性;他站在审美现代性立场,通过构筑一个诗意的、感性的、自然的审美世界,对现代性进行修复与救赎,不遗余力。
苏雪林曾经指出,沈从文创作的理想,“就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二十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权利……他很想将这份野蛮气质当作火炬,引燃整个民族青春之焰”。
3.思想折射意义沈从文的“反智”叙事倾向,折射了其思想深处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应该说,从“反智主义”角度切入,让我们洞悉到了沈从文复杂思想的另一面。
明确沈从文创作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对解读沈从文的创作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沈从文的“反智”叙事并非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
在沈从文创作后期,尽管其思想中仍有“反智主义”倾向的余绪,但同时他为了实现“重造”的理想,又不得不依靠“知识”和“理性”的抬头,把民族重造和国家复兴的希望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
从中也折射出了作为自由主义作家的沈从文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0世纪40年代后期,沈从文在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两年间,相继发表了《从现实学习》、《〈文学周刊〉编者言》、《一种新希望》等文章,就当时国内政治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他从对国内政治的失望与不信任出发,将国共两党的战争说成是“民族自杀的悲剧”,“数十万同胞在国内各处的自相残杀”。
他希望“理性”与“知识”抬头,“用爱与合作重新解释‘政治’二字的含义”,以黏和“民族新的生机”,重造“民族未来的希望”。
他将这一责任寄托在学有所长、有“理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
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是“游离”于国内任何政治派别(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和国共两党以外的“第三种”政治势力)之外的“第四种”力量。
在沈从文创作的后期,他的知识分子观开始发生变化。
早期他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包括大学教授、作家、编辑和大学生等。
他认为:“如不能在普遍国民中(尤其是知识阶级中)造成一种坚韧朴实的人生观,恐怕是不会有将来的!”这时,在沈从文眼里,知识分子仍然要担当重任,成为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沈从文对知识分子态度的转变,一方面或许与他自己在社会上的际遇改变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现代社会的认同和接纳。
现代知识分子的确立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与发展。
沈从文的这一转变,意义非同寻常。
”4.题材创作意义沈从文创作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对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整个抗战及其后续的年代,知识分子成了一个社会处境十分尴尬的群体。
一方面,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业需要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担当重任;另一方面,历史的基因却使知识分子人性本质中脆弱、虚伪的一面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暴露无遗。
他们要么自视清高、高蹈孤傲;要么投机钻营、自私自利;要么消极处世、软弱无为,躲进‘围城’,苟且偷生。
时代与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知识分子的实际人格状态发生了‘错位’”。
沈从文为什么会选择把知识分子作为重点书写对象呢?按道理说,生活在城市中的有官僚政客、富商巨贾、普通市民、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而沈从文却把大量的笔墨和心血用在了知识分子身上。
笔者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沈从文对知识分子群体最熟悉,接触最多,感触最深,受伤害也最痛。
其次,知识分子是民族重造的希望,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在知识分子身上寄托着沈从文的重造宏愿和梦想。
最后,也是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使然。
沈从文主要从文化——心理层面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病态人格。
他对现代都市知识分子阶层集体心理意识和病态人格的挖掘,犀利尖刻,入木三分。
当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反智主义”倾向时,我们发现,沈从文半个世纪之前对知识、“智性”的质疑和反思,对知识分子的轻鄙和批判,对近现代教育的反思和对现代文明(文化)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盲点,有助于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去理性审视和警惕“现代文明病”,有益于人类生态文明的平衡与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而绝非“开历史倒车”。
研究沈从文创作与“反智主义”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今天在大力推动现代化的同时,去思考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去关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