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二)

合集下载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手法详解
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很好的
效果,而针灸的手法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医针
灸手法。

一、插针手法
1.入针法
入针法是指针向皮肤穿刺并插入的动作。

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针的
深度、角度和力度等。

2.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皮肤中拔出的动作,需要注意拔针的速度和方向,
以及对创面的处理。

3.工夫法
工夫法是指入针后针的停留时间和操作手法,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取穴手法
1.定位法
定位是指通过较特殊的解剖标志,如皮肤纹理、皮下静脉等,确定针
灸穴位的方法。

2.按摩法
按摩法是指在探测定位的同时,刺激穴位,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扎刺法
扎刺法是指手指指压穴位,用一定的力度扎入皮肤间断地进行刺激,
疏通经脉,除病强身。

三、操作手法
1.平插法
平插法是将针以平直角度插入皮下,该技法是针刺中最基本最容易掌
握的手法。

2.斜插法
斜插是指针向内侧倾斜插入,主要用在深部组织上,要注意斜度不可
过大。

3.旋转法
旋转法是将针头固定不动,而利用针柄进行旋转,疏通经络,加强刺激。

以上就是中医针灸手法的详细介绍,想要掌握好中医针灸的技巧,就需要认真学习、多加练习,并结合实际操作掌握好不同手法的运用。

贺普仁-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精华内容)

贺普仁-毫针疗法图解-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精华内容)
摇头风:长强(4寸毫针刺入,行补法)
腰痛:寒湿腰痛:肾俞、委中、风府、腰阳关(局部加灸);肾虚劳损:肾俞、委中、大肠俞、命门;挫闪血瘀:急性期—养老、昆仑,后期加伏兔。
水肿:阳水:水沟、支沟、风池、曲池、阴陵泉;阴水:肾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淋证:主穴:关元、水道、中极、三阴交;尿道痛:中封(先补后泻,可止痛、排石,经验穴);血淋:血海、膈俞;膏淋:脾俞、肾俞、足三里;劳淋:脾俞、肾俞、大赫、气冲;石淋:中封、蠡沟、水泉。
胸痹:主穴:膻中、内关。阴寒凝滞:灸膻中、关元;痰浊:中脘、丰隆;心血瘀阻:然谷放血。
惊悸:膻中、内关、郄门。内关透郄门。
胁痛:主穴:丘墟透照海。肝气郁结:合谷、太冲;瘀血停:膈俞、血海;肝胆湿热:阳陵泉、阴陵泉;肝阴不足:足三里、太溪。
癫狂:合谷、太冲、内关、丰隆、心俞、譩譆(N)。体虚者加气海。泻法。
不孕症:肾虚胞寒:气海、曲骨、肾俞、命门;痰瘀:气冲、四满、丰隆、地机。
石瘕:(子宫肌瘤)关元、中极、八寥、灸痞根(L1下旁开3.5寸)、行间。
缺乳:乳根(下向上刺)、膻中(向两边刺)、少泽。捻转补泻,使乳房发涨。膻中可灸。
恶露不下:中极、血海、地机、太冲、行间;少腹冷痛:灸关元、中极。
产后腹痛:血虚:关元、气海、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血瘀:中极、归来、膈腧、血海、太冲;寒凝:关元、气海、肾俞、命门。
口唇痛:脾胃蕴热:合谷、二间、内庭。红肿较甚:大迎放血;肝气郁结:太冲。
牙痛:主穴:合谷、下关、颊车。风火型:外关;胃火型:内庭;虚火型:太溪。牙龈肿痛:阿是穴放血。
口疮:劳宫、照海。刺入5分深,先补后泻。
咽喉肿痛:实热型:翳风、合谷、少商、商阳放血;虚热型:太溪、照海、列缺。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完整)针灸

(完整)针灸

(完整)针灸毫针指以毫针针刺穴位,起到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适应症】风寒湿痹,腰肌劳损、腰腿疼痛、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问盘突出、痛经、经闭、面瘫、腹痛等;感冒;呕吐、胃痛、腹泻:久泄、久痢、遗尿、早泄、阳痿等;内脏下垂、脱肛、崩漏等.【禁忌症】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办应予禁剌.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剌。

3、小儿囟门末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操作方法】l、针具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具体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2、体位选择: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俞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

3、消毒: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

4、进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生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什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于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5、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一、针灸的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人体的脉络气血运行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

人体有365个主要的穴位和数百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2.刺激方法:在选择的穴位上,用细尖的针插入穴位,然后进行刺激。

主要有以下几种刺激方法:(1) 刺入法:将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轻柔旋转针头,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2) 点刺法:用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快速拔出。

适用于一些局部痛、肌肉紧张等情况。

(3) 电针法:在针灸针上接通微弱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增加针灸的疗效。

(4) 灸法:将艾草燃烧为烟雾或火热的艾柱,在穴位上进行灼烧。

(5)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刺激方法,如温针法、悬针法等,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3.治疗过程:针灸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以调整。

二、针灸的作用: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促进气血流通: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畅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气血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4.调整免疫功能: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有良好的疗效。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某些神经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

中医的针灸疗法及其原理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针灸疗法的原理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经络气血的不畅所致。

而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穴位选择针灸疗法中,穴位的选择是关键。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经络相通,有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合谷”穴位位于手背手腕处,可以调节气血,具有舒经活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2. 针刺技术针刺是针灸疗法中最基本的技术。

中医学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改变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力度都需要按照具体疾病的情况进行调整。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下面将具体介绍几个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1.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等。

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通过调节颈部的经络气血,改善局部的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2. 针灸治疗失眠症失眠症是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脑神经活动,改善睡眠质量。

比如,“睡庄”穴位位于脚趾之间,可以调节心脾,安神定志,帮助入眠。

3. 针灸治疗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胃肠道的运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的蠕动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

三、发展与前景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学的认可,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1. 科学研究针灸疗法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持。

目前,许多研究机构都致力于研究针灸疗法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疗法(二)
张敬学
云南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2. 掌握针刺手法、补泻手法、治疗方法
3. 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配穴方法、主治规律
内容介绍
1. 腧穴的主治
2. 针刺手法
3. 补泻手法
4. 治疗方法
5. 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T_e
一、腧穴的主治
B_e
(一)特点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特殊作用。

(二)配穴方法
前后配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远近配穴、表里配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分布主治规律。

(四)总结主治规律
同经同治,定经不定穴规律(每条经穴的共同主治规律)。

异经同治,同部同治规律(各部位所涉穴共同主治规律)。

同经异治,近端远端穴规律(每条经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

同部异治,异部同治穴规律(各部位各穴的特殊主治规律)。

(五)特定穴
1.四肢肘膝盖以下:为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

2.胸腹背腰部:背俞穴、募穴。

3.全身:八会穴、交会穴。

4.经外奇穴。

5.阿是穴
6.痛点、反映点。

【我的笔记】
二、针刺手法
B_e
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针灸疗法获取疗效的重要条件。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最精细的操作技巧。

明代医家马莳曾指出:针灸不灵、是手法不明。

掌握针灸手法,要熟悉针灸基本理论,练就熟练的操作技巧。

1.取穴三要
要熟悉经脉的循行及病候、要熟悉人体各部经穴的作用、要取穴端正“取五穴,用一穴而必
端取三经,用一经可正”。

2.针刺三要
针刺进皮要轻、快,进针深浅要适宜、出针要缓慢轻压。

【我的笔记】
三、补泻手法
B_e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柩经脉》篇确定立的针刺原则:“盛则泻之,虚则不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宛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实施的不同的治疗方法。

《千金要方》强调:“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

临床常用的8种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

2.捻转九六补泻法
左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前用力捻9下为补。

右转时角度大,拇指向后用力捻转6下为泻。

3.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先深后浅,轻茬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措施时间长者为泻法。

4.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使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6.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7.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8.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留针20分钟或均匀手法后即刻出针。

把握两点:进针和出针的快慢,手法的轻重。

沿经络顺行还是逆行。

【我的笔记】
四、治疗方法
B_e
(一)毫针
1.练针法
纸垫练针;棉球练针;自身练针;相互练针。

2.患者体位
原则:取穴准,施术方便,便于留针,患者尽可能舒适自然为原则,防止晕针。

3.持针姿势
二指持针、多指持针、夹持持针。

(1)持针法:“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以刺入术式分法: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

飞入法:针尖抵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在念动瞬间将针刺入,同时五指放开
作飞鸟状的手法。

短针多用(进针同时可催促运气)。

一捻,一放。

以押手姿势分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爪切法:又称指切法。

双手进针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4.进针要点
四点基本要求:稳、准、轻、快。

5.针刺
直刺、斜刺、平刺。

6.针向
重在根据不同病症治疗要求而定。

针入穴内的深浅度,以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7.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有催气、行气、守气。

其他还包括循法、弹法、摇法、刮法、飞法、震颤法、雀啄法、搓法、盘法。

针刺得气: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8.异常情况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创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刺伤内脏。

针后异常感。

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

(二)电针
适应范围:担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所以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常用于各种痛证、痹证、痿证,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关节的损伤等,并可用于针麻。

(三)三棱针
适应范围:本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经络淤滞、疼痛等,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肿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痹证、丹毒、头痛、指(趾)麻木等。

(四)挑刺法
将腧穴或反映点的表皮挑破,有时也可以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

包括刺络法、点刺法、散刺法。

(五)艾灸法
一般多用于虚寒病证。

艾灸的作用和应用范围:温散寒邪、活血通络、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1.艾灸类:艾炷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

2.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

3.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非化脓灸(非瘢痕灸)。

4.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

5.隔药饼灸:附子灸、豆豉灸、胡椒灸。

6.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节。

7.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白发神针、三气合痹针。

8.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

9.非艾灸类:灯火灸、黄蜡灸、桑枝灸、阳燧灸、药锭灸、药捻灸、电热灸。

(六)拔罐法
以杯、罐等作为工具,借助热力等各种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表面,产生刺激(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本法具有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范围:各种痛证、外科病、外感病等。

如风湿痛,胃痛、头痛、腰背痛、月经痛、毒蛇咬伤、丹毒、红丝疔、疮疡起初未溃。

1.火罐法
利用燃烧火焰的热力排去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罐,因之被吸附在皮肤上。

包括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洒法)、架火法。

2.水罐法
3.气罐法
4.拔罐法的各种形式
按照罐的数量:单罐、多罐。

综合运用:药罐、针罐、刺络罐法。

按照留置时间的长短:闪罐、留罐。

按照是否活动:走罐。

(七)其它疗法
耳针疗法、水针疗法、火针疗法、芒针疗法、皮肤诊疗法、穴位埋边疗法、眼针疗法、挑刺疗法、皮内针疗法、头针疗法。

【我的笔记】
五、常见疾病的针灸疗法
B_e
1.虚脱(休克、昏迷)
针灸处方:素髎、内关、气海。

随症加减,神识昏迷:人中、中冲、涌泉,间断持续捻转1到2分钟。

肢冷脉微:灸百会、神阙、关元、针灸至苏醒为止。

2.高热
针灸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内庭。

针刺泻法:每日针刺1到2次。

随症加减,咽喉肿痛:少商,三棱针点刺血。

神昏:人中、十宣。

烦躁:印堂、神门。

大便秘结:天枢、上巨虚。

3.抽搐(破伤风、癫痫)
针灸处方:人中、印堂、合谷、太冲。

针刺泻法:每日针刺1到2次。

随症加减,手指拘挛者,加外关,热盛,泻大椎、曲池、十二井,热伤津液,加涌泉。

津血虚少,加三阴交、阴谷。

口噤不开,加颊车。

4.痹证
(1)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前。

(2)肘部:尺泽、曲池、手三里、天井。

(3)腕部:阳池、列缺、支沟、腕骨。

(4)手指:合谷、后溪、八邪、落枕。

(5)腰背部:身柱、肾俞、委中、昆仑。

(6)髀部:环跳、居髎、秩边、髀关。

(7)股部:风市、阴市、伏兔、殷门。

(8)膝部: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梁丘。

(9)踝部:解溪、太溪、昆仑、丘墟。

(10)跖趾:太冲、陷谷、足临泣、公孙。

5.头痛
针灸处方:风池、太阳、合谷。

头痛随症加减,前额头痛:加上星,头维。

偏头痛:加率谷,颔厌。

后头痛:加玉枕,后溪。

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

外感风寒:加风门,列缺。

风热:加大椎,外关。

痰浊:加内关,风隆。

血虚:加足三里,三阴交。

【我的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