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这 种作 物 。因为每年均在种植 ,小麦条 自觉 主动从 国外或 其 他地 区引入 包含 保持 良好的病虫害抵抗力 ,缓解病虫危
锈病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sp.tf itici 各类 抗 源 的抗 锈 品种 ,切 实 利用 所在 害 。调整种植结构 ,搞好生态治理在条
初发病集 中于三月份至 四月份 的月末 ,
2.2 小麦条锈病的药剂防治
麦发病 田块 ,进行必要 的防治 。在春季
随着天气温 度的逐步上升为病菌孢子提
严格把控好 关 口,时刻防病此病的 小麦条锈病流行地 区 ,强化病情监测力
供 了适宜 的生存 土壤一些时候发病会早 流程发作 ,在优 良品种选择上 ,严格把 度 ,符合标准之后 ,喷洒一定药剂 ,予
Eriks et Henn)发病 较为 严重 ,这是小 地 的 品种优 势 ,让 当地 品种获 得 更加 锈 病高发区域 ,合理有效调整种植结构 ,
麦生产 当中多次发生 的一类病 害。这种 多样 的抗 锈 遗 传基 因。强 化抗 小 麦条 采用 轮作模 式 ,中间增加 玉米 等一些作
病 也被称之为 “黄疸病 ”,其 中条锈病 锈病 品种 的培 育力 度 。考 虑 到条 锈病 物的种植 ,提供 种植政策的照顾 ,给予
3 体会
难 的。 因为细菌侵袭 的影 响 ,如果 播种 病发作为减少来年疾病发 生很 有帮助。
小麦条锈病病十分严重 ,一些 田块
时间过早 ,秋苗便容易患病 ,且表 现出 在春季与秋季等高发 阶段 ,准确无 误测 发生减产情况 ,极大阻碍 了小麦的增产
加重趋 势 ,在十月份 中旬及 以后 的五 日 控 ,携带药物 ,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早 及 增收。而小麦条锈病有一定的发病规
小麦生锈防治工作总结

小麦生锈防治工作总结1. 引言小麦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生锈,本文对近期的小麦生锈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生锈病虫害特点小麦生锈主要由赤铁锈菌和白粉锈菌引起,具有以下特点:•蔓延迅速,易形成疫病区域;•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寄主特异性强,单一抗性易出现抗性破坏;•停产期产孢体可长达六个月以上。
3.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生锈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防治措施:3.1 防病源入侵保持农田周围环境清洁,及时清除野生寄主和病害残体,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
同时,对从病害区域引进的小麦种子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避免引入病原体。
3.2 种植抗性品种根据小麦生锈的特性,选择具有抗锈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抗性品种具有较强的自我防御能力,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减轻生锈病的侵害。
建议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调整氮、磷、钾等元素的施肥量,并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式。
3.4 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农田巡查,对小麦植株进行观察,发现病害早期症状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此外,加强灌溉管理和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助于防止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5 局部治理对于病变严重的小麦植株,可以采取局部治理的办法。
具体操作为剪除病株并进行适当的焚烧处理,以防止病原的进一步传播。
4. 防治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小麦生锈防治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进行定期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调查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对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防治方案。
5. 结论小麦生锈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种植的病害,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
种植抗性品种、合理施肥、做好健康管理和局部治理等措施在小麦生锈的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定期的评估和调整也是确保防治效果的关键。
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高小麦生锈的防治效果,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提升。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病后,植株营养物质不断被病菌所消耗,植株表面 就会向外飞散传播或漂向高空远距离传播,造成小
的夏孢子堆破坏寄主的表皮细胞和叶绿素,致使光 麦受害。
合作用削弱,水分蒸腾加快,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极 防治方法
大影响。发病轻时小麦能正常抽穗,但千粒重降低; 防治小麦锈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农
发病早而重时,植株矮小,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 业栽培措施和药剂点
合理施肥,氮肥应早施,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
条锈:主要危害叶片,病菌夏孢子在成株叶片 强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可以改善麦田小气候减轻
上排成一条一条的形状,但不穿透叶片背面,严重 病害。
时小麦的颖壳、叶鞘、茎秆也可被侵染。在幼苗叶 3.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0.03%(有效成分)
植保土肥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共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 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锈病 3 种,是发生广、危害大的一类病害。德州市 传播途径
以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较重,秆锈病一般不造成危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属于担子菌类,亲缘
害。小麦叶锈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小麦感 关系很近,随气流传播。孢子成熟遇到轻微气流,
的虽然可以抽穗,但千粒重降低严重。条锈病大流 1.选用抗病品种。以济麦 22、良星 66、良星
行的年份,一般减产 20% ~ 30%,中等流行年份一 99、鲁原 502 为主。
般减产 10% ~ 20%。为了控制其危害,现将其发病 2.栽培防治。适期播种,减轻秋苗发病。越夏
特点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片上,特征不明显。在小麦生长后期,由于气温上升, 的三唑酮,即用 15% 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受侵染的部位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冬孢子堆, 200 克拌麦种 100 公斤或 12.5% 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

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剖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小麦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小麦锈病是最为常见也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备受关注与重视。
本文将就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作一详细的剖析,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有所帮助。
一、小麦锈病的发生原因1. 生物因素小麦锈病的主要病原菌有小麦条锈菌、小麦矮锈菌和小麦叶锈菌三种。
这三种锈菌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繁殖,会导致小麦产生不同类型的锈病。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下,小麦条锈病容易大面积暴发,给小麦生长带来严重危害。
2. 土壤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小麦锈病的发生。
土壤缺乏氮、磷、钾等元素会使小麦的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锈病的侵害;土壤过于潮湿也会增加小麦锈病的发生概率。
3. 气候因素气候是小麦锈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温度和湿度是锈病菌繁殖和传播的重要条件。
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锈病菌易大量产生,并迅速扩散,从而导致小麦锈病大面积暴发。
二、小麦锈病的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推出了多种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和适应性,农民朋友在种植小麦时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有效减少锈病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补充氮、磷、钾等养分,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特别是在小麦苗期和拔节期,要适量增施氮肥和磷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预防小麦锈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秸秆,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性,减少病原菌的滋生繁殖环境。
及时翻耕和灭虫灭鼠,减少病害的传播源和介体,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4. 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预防小麦锈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谷类和豆类的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结构,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滋生和传播。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的防治技术小麦锈病又叫黄疸,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是香格里拉县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发生锈病后,体内养分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严重时条锈可减产73%-85%、叶锈49%-47%、秆锈74%-84%,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叶或茎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而得名。
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群众对三种锈病夏孢子堆作了概括描述,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一)发生规律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菌夏孢子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区也不同。
条锈病菌夏孢子能耐低温,不耐高温,一般旬平均温度超过23℃时既不能存活,因此在广大冬麦区不能越夏,麦收前,夏孢子随风传播到海拔高的地区(7月份平均温度在19℃以下),在冬麦区自生麦和春麦上越夏。
到秋季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平地冬麦区,危害早播麦苗,并以菌丝体在麦苗体内潜伏,春季产生夏孢子辗转传播为害。
叶锈病菌的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即在适宜范围内,能耐高温,又耐低温,因此在广大冬麦区可随自生麦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
经越冬后,来年气温回升,越冬菌源继续产生夏孢子堆传播为害。
秆锈病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越冬,因此秆锈病菌是以夏孢子传到晚熟春麦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传到冬麦区,浸染麦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传到春麦区。
(二)发病条件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1 、寄主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
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
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小麦锈病防治途径

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
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
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三
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
种锈病病部后期均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切。一般地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
若把条锈和叶锈菌夏孢子放在玻片上 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 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 滴一滴浓盐酸检测,条锈菌夏孢子的原 在麦叶组织内生长 %+ 天后,便在叶面 反之则轻。
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夏孢子 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
三、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的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
%、农业防治
二、小麦锈病形态特征
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
(%)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这是
病原菌形态特征:条锈菌夏孢子单 大气流带到 %+,, 米 '*-- 米的高空, 防治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
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孢子壁 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
()) 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
无色,具 ! "! 个发芽孔。冬孢子双 性进行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 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 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
(*) 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 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东南风吹送到以 或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 +- 公斤
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秆锈夏孢 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海、陇南一 种子用药 !- 克拌种。务必干拌,充分搅
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黄色,中部有 $ 带 %- 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 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影响
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方案

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方案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方案一、背景和依据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发生和流行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方案对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农民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一种病害,它可以感染小麦的叶片、茎和穗,导致小麦的叶片变黄、凋萎,茎秆变黑,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大规模的小麦条锈病灾害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并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1.2 依据本方案依据《农业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技术规范》(NY/T 2566-2019)中关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控要求和技术规范。
二、应急防控准备工作2.1 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为了做好小麦条锈病的应急防控工作,需成立应急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责部门,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包括制定条锈病的应急防控方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统筹利用防控资源等。
2.2 应急防控资源准备积极开展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控技术培训,提高防控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储备一定数量的防控药剂、设备和防控材料,以备应急使用。
2.3 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小麦条锈病的监测系统,对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条锈病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监测系统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建立病害发生调查数据库,记录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区域分布和病变程度等信息。
(2)建立专业监测团队,负责实地巡查、采样和诊断工作。
(3)建立监测站点,布置监测设备,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三、应急防控方案内容3.1 预警和监测通过预警和监测,及时获得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措施如下:(1)定期开展小麦条锈病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包括实地巡查、采样和病害诊断等。
(2)建立专业的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天气等因素进行预警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定期组织专家研讨会,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
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
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
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
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
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
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小麦秆锈流行规律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8℃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6℃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锈病防治办法时间及方法
就小麦锈病来讲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病情。
一般交织发生,其中条锈病危害最大,其发生重、面积大、流行范围广,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症状识别
锈病的主要症状: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出现大红斑。
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有叶鞘、茎秆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狭长形至长椭圆形,成株期排列成虚线状,沿着叶脉扩展;叶锈病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很少,偶尔也在穗部发生,夏孢子堆小而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散生;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其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愈合成大斑,孢了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
叶锈和秆锈的夏孢子堆呈现初期外形和颜色都相似,但秆锈夏孢子堆穿透叶背能力强,同一个孢子堆叶背粉孢一般较叶表面出现的大,叶锈夏孢子堆则多不穿透叶背。
二、发生规律
1、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该病菌是低温型,其越夏是关键。
病菌在我国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且有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可供条锈菌在夏季延续侵染。
凡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20℃以下,在感病品种上即可越夏,23℃以上则不能越夏。
东部平原区秋播小麦受西部菌源影响,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且重,10月15日~20日以后,播种的基本不发病,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2℃时,病菌进入越冬。
在华北,北纬37—38℃以南每年可越冬,在南部麦区冬季病菌可连续侵染,在华北越冬后2月下到3月上、中旬开始显病,一般从少量越冬病叶重新形成发病中心。
春季流行与否主要决定于:有大面积感病品种;有一定量的越冬菌源;3~5月的雨量,特别是3~4两个月的雨量较多;早春气温回升较早。
2、小麦秆锈流行规律
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8℃的福建、广东等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6℃以上,病菌在这些地区可不间断地生长,3月气温回升秆锈盛发,随着南部暖流北上而传播,故此地区是主要越冬区,其次是等温线之间浙江、江西一带,而越夏区为西部高原冬、春麦区。
影响秆锈流行因素有:大面积感病品种存在;抽穗前后气温高,水湿条件好;空中孢子出现时期的早晚和初期数量的多少。
3、小麦叶锈病的流行规律
叶锈病菌在华北、西北等地小麦自生麦菌上都有发生,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感病的主要来源,冬小麦播种越早,秋苗发病越早越重,在冬小麦地上部分不冻死的地区,一般都可以越冬,越冬方式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麦叶内,夏孢子极少部分也可以越冬,当气温在5C以下时,叶锈病的病情增长十分缓慢,而当上升到IO℃左右以后,则病叶率迅速增加,其发展过程包括上升、下降、再上升三个阶段。
三、防治方法
在搞好选择抗、耐锈良种,调节播期,药剂拌种,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当前应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情监测,重点抓好药剂防治。
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集中进行围歼,控制其蔓延。
使用药剂的话,可以用秀爽杀菌剂进行预防,秀爽10ml兑水15千克,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