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6 王 志 伟 , 加 兴 . 性 结 石 性 胆 囊 炎 的 腹 腔 镜 手 术 治 疗 ( 2 2例 罗 急 附 3
对 于老 年患者 , 并症 的处 理也 是 L 合 c围 手术 期
的重要 部分 。合并 高 血 压 的患 者 如术 前 血 压 控 制不
佳, 术后极 易 出现 血流动 力学 不稳 定 的情 况 。对 于需 要 急症手 术 的高 血压 患者 , 前 可 以使用 短 效 、 剂 术 小 量 的药 物控 制 ; 术后 第 1天 , 患者 即可继 续服 药 , 控制
提 出建 议 。方 法
断 及 治 疗 情 况 进 行 分 析 总 结 。 结果
性2 7例 , 均 年 龄 4 平 6±1 1岁 。其 中出 血 性 及 出 血 前 脑 血 管 疾 病 2 9例 (8 3 ) 缺 血 性脑 血 管 疾病 患 者 2 4.% , 2例 (6 7 ) 其 他 脑 3.% , 血 管 疾 病 9例 (5 0 ) 1. % 。实 施 动脉 瘤 介 入 栓 堵 治 疗 1 1例 ; 动 脉 狭 窄 支 架 置 入 术 2例 ; 骨 下 动 脉 支 架 置 人 术 1例 ; 动 脉 开 颈 锁 锥 口部 支 架 置人 术 1 ; 内静 脉 窦 血 栓 碎 栓 及 球 囊 扩 张 术 2例 ; 绵 窦 动 静 脉 瘘 介 入 栓 堵 术 2例 。介 入 治 疗 成 功 率 10 , 生 例 颅 海 0% 发 轻 度 并 发 症 2例 ( . % ) 无 严 重并 发症 及 死 亡病 例 。 结论 29 , 只要 严 格 掌 握 适 应 证 , 择 合 适 的 病 例 、 料 和方 法 , 进 行 充 分 的 选 材 并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① 术 前均 向患者 及其 家属 明确 告知 手术 目的 、术 中及术 后注
意事 项,可 能产 生 的手术 风 险、手 术并 发症及 预 防措施 ,双 方签 诊断 和治 疗有 着重 要 的意义 ,只要 严格 筛选 合适 的病症 ,对 其适 署医 患知情 同意书 ;② 脑 血管造 影 纳入 准主 要包 括 以下几个 方 应病 例 、材 料和 方 法进 行充分 的术 前评 估 ,结合严 谨而 成熟 的操
病在 我 国人 口因致 残或 死亡 原 因中 占据 首位 ,脑 血管 疾病 患者 超 干 预治 疗 因其具 有传 统药物 治疗 不可 替代 的优 势而逐 渐在 临床 中 过 7 0 0 万 ,而 随着 经济 发展 水平 的提 高 以及 人 口老龄 化现 象 的加 获得广 泛 的应用 。缺 血性脑 血 管病是 脑血 管疾 病 中常见 的一 类 , 剧 ,脑 血管疾 病 的发病 率呈 逐年 上升 的趋 势 。本文对 脑血 管疾 病 主要是 由于 一系 列 的病变 使得 管腔 变窄 、血栓 闭塞 ,进而 导致 脑 患者脑 血 管造影 (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 a n g i o g r a p h y ,D S A )诊 局部缺 氧缺 血和 软化 坏死 。作 为诊 断脑 血管疾 病 的最佳 标准 ,脑
较为 常 见,主 要是 由于脑 血 管突然 破裂 或者 突然 关 闭而 导 致脑 血
管支 配 区域脑 组织 的功 能障碍 …。主要 的临床 表现 有中风 不语 、
3 讨论 缺 血性 脑血 管病 是脑血 管 疾病 中常见 的一 类 ,主要是 由于 一
半 身不 遂等 ,或称 之为 脑卒 中或脑 中风 。病 情较 轻 的患者 常常 要 系列 的病变 使得 管腔 变 窄、血 栓闭塞 ,进 而导 致脑局 部缺 氧缺 血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1T11:42:29.10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6月作者:高艳艳[导读] 目的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
高艳艳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河南禹州 461670摘要:目的明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加以分析采取何种方式使效果最大化。
方法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患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依照改进后的Seldinger法进行DSA检查,充分利用其对比性强,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和浓度低等特点,将血管直径狭窄率超过50%的情况视为严重狭窄程度。
结果 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管闭塞2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19人,狭窄病变血管23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3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4根;1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颅内动脉瘤4人,动静脉畸形3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1人;6例脑出血患者中脑血管畸形2人;3例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中有烟雾病患者1人。
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4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里,血管闭塞4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者21人,狭窄病变血管25根,烟雾病1人,椎基底动脉瘤2人;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血管闭塞5人,严重血管狭窄患者23人,狭窄病变血管有26根;其余结果和DSA检查相同。
结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患者临床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应用效果引言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是借助电磁波作用于人体结构特性使其显示出二维或三维图像的检查方法。
该技术特点是磁共振信号的强弱和亮度呈显著正比关系,亮度依强度排序依次为白、灰、黑。
一般脂肪组织和松质骨为白色,脑脊髓、骨髓为白灰色,内脏及肌肉为灰白色,液体正常血流速度为黑色。
《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记录

《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书籍简介 (2)2. 脑血管造影术的重要性 (3)二、脑血管解剖与造影技术 (5)1. 脑血管解剖概述 (6)a. 大脑动脉系统 (7)b. 静脉系统 (8)2. 脑血管造影技术介绍 (9)a. 穿刺技术 (11)b. 对比剂的应用 (13)c. 影像学设备与技术 (14)三、正常脑血管的造影表现 (16)1. 大脑动脉的正常造影表现 (16)2. 静脉的正常造影表现 (17)四、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 (18)1. 动脉瘤的造影表现 (19)2. 脑血管畸形的造影表现 (20)3. 脑梗死的造影表现 (22)4. 脑出血的造影表现 (23)5. 其他脑血管病变的造影表现 (24)五、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25)1. 诊断脑血管疾病 (26)2. 指导治疗策略 (28)六、并发症与风险防范 (30)1. 造影剂过敏反应 (31)2. 血管损伤与出血 (32)3.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3)七、总结与展望 (34)1. 本书内容回顾 (36)2. 脑血管造影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7)一、内容简述《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是一本关于脑血管造影术的专业书籍,旨在为医学专业人士提供关于脑血管解剖和血管疾病的详细信息。
本书首先介绍了脑血管的基本解剖结构,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颅内动脉、静脉等重要血管的分布和功能。
书中详细阐述了脑血管造影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和操作技术。
作者还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剖析,如脑出血、脑梗死、脑血管畸形等,并介绍了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书还讨论了脑血管造影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脑血管解剖和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书籍简介在我手中翻阅的这本书籍《脑血管造影术:正常解剖与血管病》,是一部关于脑血管造影的专业著作。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评价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评价。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
结果:核磁共振学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
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准确率高,同时能清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脑血管疾病;效果评价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常见的包括脑梗死、高血压性脑病、脑出血、颅内血管畸形等[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不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2]。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中应采用有效的影像学方式,加强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探讨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例,女性3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31±6.84)岁。
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60例,颅内动脉瘤9例。
1.2方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通过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序列为FISO3D,TR/ET30为11ms,FOV为180mm。
扫描的范围从颅顶直至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端。
扫描后,通过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三微血管图像,再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患者病情。
多层螺旋CT:CT机的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250~320mA,螺距设置为1.2,层厚设置为3mm。
先对患者的颅脑平扫,再经肘部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注射速率3ml/s,对患者行增强扫描,将扫描结果传输至数据站,进行后期处理分析。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极 大的威胁 。本研究 中采用 D S A诊断 ,5 0例患者 中,出血性 和
出血前脑血管疾病 2 7例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1 9例 ,其他脑 血管 血 管造影 排除标准 主要包括 以下几个 方面 :碘过 敏 、心 、肝 或 疾病 4例 。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 ,血管 内介入技术也 有着 肾功能不 全或衰竭 、脑疝 晚期 、脑干功能衰竭 。 非常重要 的意义 。目 前, 关 于这一疾病的治疗 尚未找到一个非常
D S A诊 断和 介入 治疗 的 5 0 例 脑 血管 疾病 患 者作 为研 究 对 象 ,
男 2 9例 ,女 2 1 例 ,年龄 2 l 一 7 8岁 ,平 均 ( 4 9 . 8 ±1 . 6 ) 岁 。主要
管 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逐渐在
临床 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 中常见
系列的病变使 得管腔变窄 、血栓 闭塞 ,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 和软化 坏死 l 5 l 。该疾病对人 们的生命财产安 全有着严重 的威 胁 , 因此要 积极加强对脑血管 相关 疾病 的诊断 和治疗 [ 6 - 8 ] o 目前 ,血
1 . 1 一般 资料 选 取笔者所 在医 院 2 0 0 9年 6月 一 2 0 1 3年 6月 接 诊 的 经
的5 0 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 D S A诊断及治疗 情况。结果 : 5 O 例患者 中,出血性 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 2 7 例 ,缺血性脑 血管疾病 1 9 例 ,其他脑血管疾
病 4例。实施 介入治疗 的 1 1 例患者 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 5 例 ,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人术 3 例 ,实施骨下 动脉支架置入术 2 例 ,实施海绵
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 资料
病 理 过 程 主 要 为 血 管 病 理 改变 和 受 到损 害 的基 础 之 上 ,对 血 液 流 动 力 学 改 变 造 成 影 响 ,同 时 导 致脑 细 胞 由于 缺 血 或 者 出 5 0 例 ,5 0 例病人通过头颅C T、磁 共 振 或MRA给 予 确 定 诊 断 血 ,进而造成的功能异常病理改变 。当前,脑 血管病的发病 为脑 血管病 。当 中,男2 8 例 ,女 2 2 例 。年 龄 在 2 3 ~8 6 岁, 因素主要包括有高血黏稠程度 、高凝状态学 以及脑血管痉挛 平 均 为5 8 . 4 ±1 0 . 5 岁。 学 说 ,这 也 能够表 明这种 类 型 的疾病 的复杂 以及 多样 性 。 1 . 2 临 床 方 法 现如今 ,血管造影是检查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诊治措施 , 1 . 2 . 1 造 影 方 法 其是通过动脉穿刺以及注射造影剂等,进而使其形态得 以在特 患者采 取平 卧体 位进 行麻醉 ,麻醉 成功 以后经 皮股动 定 的显示 器 当 中得 以显 示 ,能 够为 这种 类 型 的疾 病 的诊 断和 治 脉 穿刺 ,置入导管鞘 ,采取猪尾 巴导管 以及5 号单弯导入 , 疗 提 供 重 要 依据 [ 4 J 。根 据 研 究 表 明『 5 ] ,血 管 内介入 治疗 与常 规 对 病 人 的 颈 内 外 动 脉 、 椎 动 脉 、 主 动 脉 等 给 予 造 影 , 采 取 药物 与手 术 治疗 相对 比, 前者 具有 创 伤较 小 、起 效 较快 以及 并 碘佛醇或碘海醇为造影剂 。 发症较少等相关优点,但是仍然需要严格掌握其相关适应症 , 1 . 2 . 2介 入 治 疗 手 术之 前充分准备 、手术 当中小心操作 以及手术 以后密切观 脑 动 脉 瘤 病 人 在 全 麻 情 况 之 下 , 通 过 微 导 丝 以 及 微 导 察,只有这 样才 可以得 以充分 发挥脑血 管造影技术 的优势 , 管 ,在 路 径 图 的 指 引之 下 , 在 其 颅 内 置 入 大 小 适 宜 的 弹 簧 进 而使 临床 治疗 效果 明显提 高,使病人生存质量得 以提高 。 圈给 予 治 疗 ;脑 动 脉 畸形 则采 取 微 导管 作 为 介 导 ,采 取 本文结果显示,5 0 例 当中检查 呈现 阳性 一共 有3 7 例 , 占总体 NB . C A胶对 畸形血 管给 予栓 塞治疗 。临床手术 以后拔 出导 的7 4 . o 0 %。另 外 ,治疗 以后 ,治 愈 一共 有2 6 例 ,有 效 一共 有 2 0 管鞘压 迫止血2 5  ̄3 0 mi n ,局部采取 盐袋压迫 8 h , 患 肢 制 例,无效一共有4 例,总有效率为9 2 . 0 0 %,没有出现永久性精 动2 4  ̄3 6 h ,临 床 手 术 以 后 继 续 抗 凝 治 疗 3 天 , 出 院 以 后 继 神 功能 缺损 和 死亡 ,与上 述相 关 研 究结 果相 符合 。 选取2 0 1 5 年1 2 月 ̄2 0 1 6 年I 1 月 我 院脑 血 管 疾 病 患 者 一 共 续 服 用 降 低 血 脂 和抗 血 小 板 聚集 药 物 。 综 上 所 述 , 脑 血 管 病 采 取 脑 血 管造 影 的 确 诊 率相 对 比 较 1 . 3 观察 指标 高 ,同时采取介入治疗效果可靠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5 o  ̄ J , 病人 的阳性检 出率 给予统计 ; ( 2 )治 愈:其症 状完全消失 , 日常生活能力 以及神经功能大致恢复正常 ;有 参考文献
70例脑血管病患者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

70例脑血管病患者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观察刘昱峰;郭海芹【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常规组(35例)和介入组(35例),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治疗,介入组患者予以脑血管造影术诊断和介入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介入组和常规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60.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介入组患者动脉血管改善率(88.57%vs 68.57%)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造影诊断及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患者动脉血管改善率,同时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治疗措施值得推广借鉴.【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2页(P137-138)【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血管狭窄;造影诊断;介入治疗;临床疗效【作者】刘昱峰;郭海芹【作者单位】鹤壁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鹤壁 458030;鹤壁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鹤壁 458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脑血管疾病是临床神经内科一类常见且多发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1]。
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突发口眼歪斜、偏瘫、猝然昏倒以及语言功能异常等,这给患者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2]。
目前临床上对脑血管疾病多予以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血管造影主要经动脉穿刺将造影剂注射入病变处,使脑血管能清晰在仪器上显示,是临床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方式[3]。
而血管造影可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提供重要参考数据,为后期介入治疗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临床治疗质量。
本研究对脑血管病患者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常规组(35例)和介入组(35例),所有患者未有造影介入手术禁忌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
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
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
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
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
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
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
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
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
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
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
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
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
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
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
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7]高彬.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56-157.
[8]Marks M P,Wojak J C,Al-Ali F,et al.Angioplasty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Clinical Outcome[J].Stroke,2012,37(4):1016-1020.
[9]陈雪峰.急性脑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易感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32-133.
[10]李东波,宋东雷,田彦龙,等.DSA技术对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诊断研究(附153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11,38(1):144-146.
[11]崔振海,杨菊红.MSCTA在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88-89.
[12]录海斌,马丽,徐海芳.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