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雀鱼的基因的问题

合集下载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二)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二)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二)上次对孔雀鱼的染色体和基因已经做过说明,那么,这些染色体和基因又是如何对孔雀鱼的遗传方面产生的影响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孔雀鱼的遗传基因走向。

上次说过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一个DNA当中又存在着上万个遗传因子,这个遗传因子又名基因。

在基因里面记载了生命的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复制给一个新的生命体,使其具有与上一代具有同样体征、相貌、体质等特质。

即使是疾病也一样会复制到下一代的身体中。

这种复制就是遗传。

这次集中对孔雀鱼的性染色体进行讲解。

性染色体不只是决定性别孔雀鱼具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剩下的一对就是性染色体。

孔雀鱼的性染色体又碰巧与人类相同,分为两种,一种为X染色体,一种Y染色体。

雌性孔雀鱼只具有X染色体,就是XX,而雄性孔雀鱼的染色体为XY。

这个大家应该已经比较熟悉。

性染色体除了决定性别以为,对遗传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黄金孔雀鱼,白子(RRE)孔雀鱼等基因一般都存在于孔雀鱼的常染色体上。

而遗传孔雀鱼的色彩,模样等外貌特征的基因多数都存在于孔雀鱼的性染色体上。

然而,性染色体的遗传又分为限行遗传和伴随性遗传。

孔雀鱼大家都知道,从观赏角度讲,公鱼是比母鱼漂亮的多。

大多数的公鱼都是花枝招展,而母鱼显得格外低调。

这是因为孔雀鱼的模样、花纹、颜色等身体表面的表现都来自于孔雀鱼的性染色体有关。

那么,从孔雀鱼的公鱼都是丰富多彩的,而母鱼却是多数相貌平平这一点可以说明公鱼在外表上的遗传基因要强于母鱼。

那么,母鱼充当载体就没有遗传基因吗?也不是,只不过公鱼与母鱼的搭配期间,由于品种的不同,遗传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基因互换等情况。

例如,孔雀鱼中公鱼的体表花纹、模样很多都是遗传自公鱼。

这就说明,这种遗传基因隐藏于公鱼的Y染色体内,而母鱼的X染色体不具备遗传因素,或者具备遗传因素但是不是主要的遗传部分,再或者母鱼的遗传因子属于隐性遗传等等。

例如:孔雀鱼的蛇王、白金、日本蓝等。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一)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一)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一)孔雀鱼自从来到中国一直备受国人宠爱。

很多人饲养热带鱼正是从孔雀鱼开始的,由于孔雀鱼具有活泼可爱的外部特征,让您一看就感到爱不释手。

那么,大家都知道,饲养孔雀鱼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刚开始接触热带鱼的人,没有什么经验,饲养孔雀鱼是因为孔雀鱼“好养”。

而另一种是对热带鱼有很深的热爱,并且对孔雀鱼是情有独钟。

这种人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养好”孔雀鱼。

那么,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养好”孔雀鱼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于将自己的房子的一室变成了专门的鱼房。

随着时间的推移,饲养的种类越来越多,用来饲养孔雀鱼的鱼缸也随之增加。

这种人着迷孔雀鱼的地方就不再局限于“好养”“容易繁殖”,而是孔雀鱼的遗传基因。

可以利用基因和遗传方面的知识自己创造出新的品种,或者最大限度发挥一个品种的长处,令孔雀鱼更加美丽,几乎达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那么,其实饲养动物都一样,无论是饲养信鸽的,饲养赛马的,饲养孔雀鱼的,饲养金鱼的,这些玩家到头来所玩的,所着迷的就已经不是饲养的动物本身,用玩家自己的话就是“玩基因”。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玩家所玩的都是以基因、遗传作为手段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品种。

那么想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了解大量的关于遗传学的知识。

那么,我就分几批,给大家介绍一下孔雀鱼的基因、染色体方面的内容。

在研究遗传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几个概念:基因: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

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储存着生命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通过复制、转录、表达,完成生命繁衍、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

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和信息性。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遗传物质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染色质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七)--全红孔雀鱼的维系方法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七)--全红孔雀鱼的维系方法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七)--全红孔雀鱼的维系方法随着养家的培养,全红孔雀现在除了野生、黄化、白子RRE,还出现了各种形态上的品种。

例如缎带、大C、燕尾等。

但是,在饲养全红孔雀鱼的同时,多数养家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难点—如何维系全红孔雀鱼。

很多养家在饲养全红孔雀鱼后都会发现,颜色会越来越淡,甚至于有的鱼会从红色变成粉色。

这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全红孔雀鱼的维系方法。

以前的文章也给大家介绍了笔者所提出的“提纯与复壮”的理论。

但是,全红孔雀鱼由于子鱼的基因要同时来自于亲鱼的雌雄双方,所以,利用其它品系的孔雀鱼进行杂交做出方式会使整个过程过于繁琐,周期过长。

而且做出的孔雀鱼还会出现红色部位不完全等特征,导致大量的经历浪费。

所以,这里在维系全红孔雀鱼的时候,笔者建议使用同品系的孔雀鱼。

例如野生全红和黄化全红。

这也正是很多饲养全红孔雀鱼的养家都会饲养野生和黄化全红孔雀鱼的理由所在。

为了维系RRE全红孔雀鱼白子的基因,就必须与黄化全红进行“提纯与复壮”。

当利用全红白子RRE孔雀鱼与黄化全红孔雀鱼进行交配所做出的F1里面几乎都是野生色孔雀鱼。

这是由于白子孔雀鱼的遗传基因相对于黄化全红孔雀鱼的基因呈劣势,所以,根据孟德尔法则里面所说的“独立原则”,所有子代里面所出的全红都会回归野生色。

第二步,利用F1的野生色孔雀鱼之间进行交配就可以得到全红白子RRE孔雀鱼。

但是数量相对很少,这是由于在F1相互进行交配的时候,根据孟德尔法则的减数原则,F1所携带的各种基因之间进行重组,会出现四种孔雀鱼。

一种是野生色全红孔雀鱼,一种是黄化全红,第三种是全红白子RRE,而第四种就是黄化全红白子RRE孔雀鱼。

理论上相对比例应该为9:3:3:1的比例。

请参考下图利用以上内容,您可以去对自己的全红孔雀鱼进行重做和改良。

目前,对全红孔雀鱼的颜色进行进一步提升,市面上又出来了称之为“血红”的孔雀鱼。

它也是全红孔雀鱼的一种,相对颜色会比较红,而且鲜艳。

孔雀鱼交配及说明

孔雀鱼交配及说明

回交:子代F1与亲本交配,主要是加强基因,也可以理解为更快速的完成基因组合,还是白子为例,假如母鱼为aa,公鱼为AA,配后产生的子代F1的基因为Aa型(全部),这个时候挑选F1公鱼(Aa)与亲代母鱼(aa)交配,就会得到aa型(白子)的基因鱼了,可以看到,用回交法也可以在F2的时候得到白子,从几率方面说,用自交法得到白子的几率是25%,用回交法得到的白子是50%,但实际情况时孔雀鱼有精子储藏功能,实际得到的几率可能还要低于自交的方法,但在其它物种的基因组合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只是孔雀鱼的储精特性导致了这个办法实用性大大降低了,而且因为孔雀的寿命很短,所以回交的实际应用就更少见了,很多文献提到用回交方法,这个只能碰运气了,如果不是很特殊的情况,这个方法基本不会用在孔雀鱼的维系方案中。
杂交:基因不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这里的问题就复杂了,杂交有远系杂交,也有近系杂交,孔雀+玛丽就属于远系杂交(据说墨兰就是这么弄出来的),而孔雀+孔雀就属于近系杂交,在近系杂交又有不同品系中的杂交与品系间的杂交,可理解为不同品系的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异品系杂交,例如兰草+蛇王)和同品系杂交(全称应该是近系同品系杂交,例如蛇王+蛇王),这样说来,杂交最远端是远系杂交,最近端就是自交了,所以就可以理解为只要不是自交的都可以理解为杂交,但为了区分几种有特点的基因组合方式,再把如回交,反交再剥离出去,等等吧,除了自交,还有一些有特点的被命名的基因组合方式,其它都可以理解是杂交,这里就不详细说了,^_^,也说不明白,吼吼吼。
正交,反交:说道这个就要说道伴性伴性基因了,在测定Y基因表现型的时候就要用到了,假如有整胎的Y基因鱼(公母都有)和整胎的非Y基因鱼(公母都有),Y基因如果表现为一特定的表现,比如大背,当用Y基因公鱼+非Y基因母鱼交配的时候定义为正交,拿Y基因母鱼+非Y基因公鱼就是反交,当测定的结果是只有正交情况下才能产生大背,而反交不能产生大背,则可确认Y基因是携带在Y上的伴性基因。所以将来再碰到所谓的Y基因的鱼,只要用正交,反交法就可以很简单的判断出是不是真的携带在Y基因上的伴性基因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
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1. 基因突变:天空蓝孔雀鱼的外观颜色是由一种基因突变引起的。

在普通的孔雀鱼中,体色主要由黑色素和黄色素决定,而天空蓝孔雀鱼中,黑色素的产生被抑制,导致其体色呈现蓝色。

2. 基因交叉: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突变是通过基因交叉传递给后代的。

当一只天空蓝孔雀鱼与普通的孔雀鱼交配时,其后代可能具有携带突变基因的可能性。

然后再通过基因交叉,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一部分后代。

3. 基因表达:天空蓝孔雀鱼的体色是基因表达的结果。

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的生成受到抑制,而蓝色素的生成则相对增加。

这种基因表达的差异导致了天空蓝孔雀鱼与普通孔雀鱼在体色上的区别。

总体来说,天空蓝孔雀鱼的基因原理可以归结为基因突变、基因交叉和基因表达等环节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天空蓝孔雀鱼的体色特征。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六)--白子(RRE)孔雀鱼的做出方法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六)--白子(RRE)孔雀鱼的做出方法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六)--白子(RRE)孔雀鱼的做出方法目前在中国的孔雀鱼市场,高级、高品质、高价格的孔雀鱼几乎都是白子(RRE)孔雀鱼占主流。

礼服系白子孔雀鱼,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蓝礼服白子孔雀鱼,几乎家喻户晓。

尤其是今年,在蓝礼服白子的基础上又出来好多品种,如缎带、燕尾、大C、蝶翼等等。

除了蓝礼服白子孔雀鱼以外,还有各种著名的品系,例如:黄礼服白子、红蕾丝白子、蓝蕾丝白子、全红白子、蓝草尾白子,这些都是今年相对人气比较高的系列。

还有很多其他系列的白子,金属蕾丝白子、金属蓝草白子,比较稀少的黑金蕾丝白子等等、所有品种的孔雀鱼都可以培养出白子,而且风格各异,都能够体现出一种高贵的“美”。

笔者就曾经看到过鱼友自作的墨兰孔雀鱼的白子(RRE),虽然跟蓝礼服白子有明显不同,但是,从品相上、从颜色上、从形态上都符合各种审美的判断。

非常漂亮。

各种孔雀鱼都有白子,但是,白子(RRE)孔雀鱼又存在弊端。

例如,白子(RRE)孔雀鱼与白子(RRE)孔雀鱼所出的子鱼一定是白子(RRE),但是,白子(RRE)孔雀鱼由于基因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畸形、产卵、或者先天条件不足导致体质较弱等问题发生,所以,为了维系白子孔雀鱼的品系,对白子孔雀鱼进行“回血”是必不可少的。

就是对利用白子孔雀鱼与同品系的普通孔雀鱼进行交配,然后重新做出白子(RRE)孔雀鱼的方法。

利用普通孔雀鱼和白子孔雀鱼进行交配的话,得到的孔雀鱼(F1)就全是普通色系的孔雀鱼。

例如,用蓝礼服孔雀鱼与蓝礼服白子孔雀鱼进行交配,得到的F1就全部都是蓝礼服孔雀鱼。

不会出现一条白子孔雀鱼,全部是野生色,其他品系也一样。

这个是由于野生色孔雀鱼的遗传基因要强于白子(RRE)孔雀鱼的遗传基因所导致。

这个理论来自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其中的显性法则。

如下图所示,如果亲鱼中有一条是野生色,一条是白子(RRE),那么,野生色的遗传基因要强于白子的遗传基因,处于“优先”地位,所以,这两种基因在一起重组的时候,野生色的遗传基因就表现为“显性”,同时,白子的基因并不是不复存在了,而是相对于野生色呈现为“隐性”,所以,得到的F1子代里面全会是野生色的孔雀鱼。

浅说《公开孔雀鱼的公式》

浅说《公开孔雀鱼的公式》

在我初读《公開孔雀魚的公式》一文(见附1)时,感觉有很多地方没法儿完全理解。

后经过查阅其它资料及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对该文有了一点基本的了解。

现就本人的这点粗浅认识,现现丑,望能起到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本人也是业余爱好者,受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制约,难免有说不明白和说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先从孔雀鱼的遗传基因说起。

据网上资料,孔雀鱼的染色体共有48条,雄雌鱼表示如下: 雄: 2N=48=46+XY雌:2N=48=46+XX其中46条为体染色体,XY(或XX)为性染色体。

一,有一类基因是通过46条中的体染色体遗传给后代的,这一类遗传包括:白子、真红眼、黄化.。

.。

等等,就是原文中称作“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E”这一类型的基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这个基因表现的小鱼,一下生就带有这个特征表现,例如,黄化种的小鱼下生时就已经是黄色的了。

但由于这类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小鱼必须同时从父母那里都继承了这个基因,才会出现这种体色,如果只继承了父母一方的这个基因,则不会有这个体色的表现。

而只会隐含这个基因,故称“隐性基因",还以黄化(表示为gg)为例:1,若父母鱼都是黄化体表现,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都是黄化体2,若雄亲鱼是黄化体表现,雌鱼是普通体的(反之亦然),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 (G表示和g在同一个位置上的普通体染色体)----------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全都是带有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是普通体的鱼)3,若雄亲鱼同2,而雌亲鱼是带有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是普通体的鱼(即gG),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 gG 结果小鱼里面有一半有黄化的表现,另一半带基因但无表现4,若雄亲鱼是带黄化基因但无表现的(gG),雌亲鱼同2的情况,则:雄亲鱼:g G雌亲鱼:G G----------F1仔鱼:gG,GG GG,gG 结果小鱼有一半带黄化基因,但体色表现全是普通体。

孔雀鱼大c基因公式

孔雀鱼大c基因公式

孔雀鱼大c基因公式
孔雀鱼也称为彩虹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鱼。

它们的身上有着绚丽多彩的斑点,非常美丽。

大家或许不知道的是,孔雀鱼身上这么漂亮的颜色与大C基因是密不可分的。

大C基因是孔雀鱼体内一种能够控制色素沉着和分散的基因,它对孔雀鱼的身体颜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彩虹鱼都有大C 基因,它能够在体内产生相应的转录因子,从而影响到皮肤色素的表达。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大C基因其实是由一个位于第三条染色体上的蛋白质编码所形成的。

大C基因在彩虹鱼的身体颜色表达上非常重要。

它能够影响鱼体内的黑色素的生成,控制斑点的大小、颜色和分布。

具体来讲,如果孔雀鱼体内的大C基因呈现两对等位基因Cc,那么它们的体表颜色就会很漂亮,有着明亮的颜色,斑点比较大而且分布均匀。

而如果它呈现两对等位基因cc,那么其身体颜色就会比较暗淡,斑点比较小且数量较少。

由此可见,大C基因对于孔雀鱼的身体颜色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孔雀鱼拥有更加漂亮的颜色,那么就需要更加注重大C 基因的选择和表达。

同时,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大C基因的作用,希望能够对孔雀鱼的身体颜色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雀鱼的基因的问题第一篇:基因的種類-性染色體與限、伴性基因因為我不是相關科系的,所以我所舉的例子、所用的名詞、說明的觀念也許不是很恰當,甚至不正確。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請大家當成一個可以討論參考的文章,不要將它當成專業的學術知識。

目前有關孔雀魚的基因研究,都是建立在下面幾個前提下,我想這個前提也不會有錯,不然很多理論與所次發生的現象都沒有辦法說明。

1.孔雀魚的性染色體與人類相同是[XY]型2.體染色體上的基因有十多條以上上面兩個前提中提到了性染色體與體染色體,接下來說明一下,基因(Genes)上的染色體主要可以歸類於兩種,一種是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基因代號是[Y]及[X],也就是性染色體。

而非性染色體的就稱他做體染色體。

先說明一下性染色體[XY]:複習一下,國中有學過,男女性別的決定是在[XY]染色體上的,所以當公母結合之後,細胞產生減數分裂(減數分裂即是二倍體轉變成一倍體的過程),由父母雙方各提供一個染色體,經過再結合之後產生新的性染色體:媽媽的性染色體(XX)->(X+X) 爸爸的性染色體(XY)->(X+Y)兒子(XY):由爸爸提供Y基因,媽媽提供X基因女兒(XX):由爸爸提供X基因,媽媽提供X基因上列可以看到,兒子遺傳了由父親給的Y基因,而X基因必由母魚給定。

而女兒因為沒有Y 基因,所以XX基因各由父母親給定。

只有公魚才會有Y基因,也就是說Y基因是決定性別的因素。

接下來說明一下性染色體在孔雀魚上的作用情形。

日本藍基因是帶在公魚身上的基因,因此把公魚的性染色體符號標成[XY(J)],其中[Y(J)]代表帶有日本藍(JAPAN BLUE)表現的Y染色體。

日本藍母魚[XX]x[XY(J)]日本藍公魚仔魚公[XY(J)]仔魚母[XX]可以看到,僅僅有公魚遺傳到了[Y(J)]的形式,也就是說日本藍只會表現在公魚身上。

這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Y基因只會遺傳給公魚。

因此我們就叫這種只會在公魚身上表現的基因,稱做限性基因。

這很重要,因為孔雀魚的育種及改良,幾乎都從這幾個觀念為基準點做抉擇。

再看一下草尾的表現形式,草尾基因是帶在母魚身上的,因此將母魚的染色體符號標成[X(GL)X(GL)],其中[X(GL)]代表帶有草尾(GLASS)表現的X染色體。

草尾母魚[X(GL)X(GL)]x[X(GL)Y]草尾公魚仔魚公[X(GL)Y]仔魚母[X(GL)X(GL)]可以看到,公母魚都遺傳到了[X(GL)]的基因,就是說公母都會有草尾的表現,這也正是爲什麼母魚身上也會有草尾斑的原因了。

我們將這種帶在母魚[X]上的基因,稱作伴性基因。

觀察孔雀魚公母魚的表現,你可以發現公魚漂亮的多,因此可以猜測大部分的表現都是限性基因,如:白金、珊瑚、蛇王、日本藍等等。

少數伴性基因也很好判斷,母魚發色濃厚且明顯就可以判斷是伴性基因,如:草尾、禮服、黑尾禮服。

有些表現會因為基因重組,而同時存在於[XY]上,如禮服[X(T)Y(T)],此類魚種的公母魚表現會更加接近,同時表現上會比[X(T)Y]或是[XY(T)]來的更好。

所以要改魚的時候,首先需了解想要保存的表現位在哪條染色體上,否則做起來也是徒勞無功。

關於基因重組,寫起來落落長,孔雀魚的新品種改良,主要也是*這點,所以將會另闢文章討論。

若是你用上述的法則去判斷白子基因,你會被搞的一頭霧水。

白子公母都會有,所以應該是伴性基因。

但白子公魚與普通種母魚,生下來卻又全部沒有白子??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白子表現,並不是位在性染色體上的,所以上述的法則並不適用。

白子表現是位於體染色體上,他的遺傳方式是依照孟德爾的獨立法則來運作的。

體染色體上的基因與遺傳方式,將留在第二篇做說明討論。

基因討論第二篇:體染色體與孟德爾法則因為我不是相關科系的,所以我所舉的例子、所用的名詞、說明的觀念也許不是很恰當,甚至有可能不正確。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請大家當成一個可以討論參考的文章,不要將它當成專業的學術知識。

[基因討論]第一篇:基因的種類-性染色體與限、伴性基因在閱讀第二篇之前,請先了解第一篇的內容。

在第一篇中有提到,位於[Y]上的基因稱做限性基因,位於[X]上的稱做伴性基因,而不位於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則稱為體染色體基因。

體染色體基因主要依照孟德爾法則─「顯性法則」、「分離法則」、「獨立法則」所組成。

其中分離法則即是指減數分裂,染色體由二倍體轉變成一倍體的過程。

獨立法則是指二對以上的基因在作用時,是會獨自進行分離、不會互相干擾(但基因的表現仍會互相影響到,獨立法則是指染色體減數分裂時是獨立作用的)。

顯性法則是說當兩種表現型互相交配時,所產下的子代,只能表現出的一方就稱為顯性,以該品種的英文名稱之大寫字首表示,不能表現出來的即稱為隱性,以該品種之英文名稱之小寫字首表示,接下來以最常看到的白子說明體染色體的作用方式:白子(albino)屬於隱性體染色體基因,因此要表現出白子,基因型必須要為[aa]。

P 公魚的基因為[AA]─>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母魚的基因為[aa]─>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F1 仔魚由公魚得到[A]並由母魚得到[a],所以仔魚的基因型是[Aa]仔魚長大後自己交配,仔魚公[Aa] ─>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仔魚母[Aa] ─>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F2 因此仔魚二代有四種基因組合由公魚得到[A],由母魚得到[A],基因型為[AA]由公魚得到[A],由母魚得到[a],基因型為[Aa]由公魚得到[a],由母魚得到[A],基因型為[Aa]由公魚得到[a],由母魚得到[a],基因型為[aa](出現白子) 做一下說明,P是Parent 指親代,F是Filial指子女,F1、F2指的就是第幾代子女的意思。

我們假設親代公魚是普通種,基因型是[AA],母魚則是白子,基因型是[aa],因此所產下的第一子代並沒有白子[aa],全部都是普通種,基因型是[Aa],而將第二子代自交可以發現第四種基因組合出現了[aa],出現了白子,而四種交配型態中只有一種出現白子,因此可以推測第二子代中的白子約佔1/4。

若是白子配上白子時,產下的子代絕對都是白子,可以由下列方式說明:白子(albino)屬於隱性體染色體基因,因此要表現出白子,基因型必須要為[aa]。

P 公魚的基因為[aa]─>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母魚的基因為[aa]─>經由分離法則變成[a]與[a]F1 仔魚由公魚得到[a]並由母魚得到[a],所以仔魚的基因型是[aa]親代公魚是白子,基因型是[aa],母魚也是白子,基因型是[aa],因此所產下的第一子代百分百都是白子[aa]。

以上就是體染色體基因的組合方式。

常見的體染色體有白子albino 基因符號[a],相對基因[A]黃化golden 基因符號[g],相對基因[G]真紅眼real red eye 基因符號[r],相對基因[R]粉紅pink 基因符號,相對基因虎斑tiger 基因符號[t],相對基因[T] 以上這幾種都可以同白子的方式將隱性基因配出來。

也許有人會想到,像緞帶、燕尾屬於什麼染色體呢?緞帶、燕尾既不在性染色體上,自然是屬於體染色體。

只是他們的規則比較繁複一點,扯了一堆有的沒的。

緞帶ribbon 基因符號[Ri]燕尾swallow 基因符號[Sw] 大家可以參考這幾篇有關燕尾緞帶的文章,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如何定義長公短公長母短母[基因討論]燕尾莫斯科藍moscow blue 基因符號[mo] 莫斯科藍所扯到是不完全顯性基因所表現的差異,這個也蠻麻煩的,所以可能等下兩篇再討論。

現在是晚上一點,手快斷了,剩下留到下一篇打,下一篇說明複合隱性體色基因的組合法與藍化體、黃化、白化體、超白之間的基因關係。

基因討論第三篇:重組、連鎖─超白的做法因為我不是相關科系的,所以我所舉的例子、所用的名詞、說明的觀念也許不是很恰當,甚至有可能不正確。

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請大家當成一個可以討論參考的文章,不要將它當成專業的學術知識。

[基因討論]第一篇:基因的種類-性染色體與限、伴性基因[基因討論]第二篇:體染色體與孟德爾法則閱讀第三篇之前,請先了解前兩篇的內容。

寫到第三篇時,發現自己第二篇已經有點抄書的感覺了,以後會反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不然被指責縹竊可就嚴重囉。

但很無奈,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專業的東西,本來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外加枯燥乏味,大家還是耐著性子看完吧。

本篇主要在說明連鎖與重組,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但在做出衍生種時卻非常重要,所以以舉例的方式來說明。

第二篇中提到,常見的體染色體基因有下列幾種:白子albino 基因符號[a],相對基因[A]黃化golden 基因符號[g],相對基因[G]真紅眼real red eye 基因符號[r],相對基因[R]粉紅pink 基因符號,相對基因虎斑tiger 基因符號[t],相對基因[T]再補一個藍化blue 基因符號,相對基因(藍化並不是相對基因,而是不完全顯性基因,留到下一篇討論)要說明超白之前,先要說明黃化體、藍化體、連鎖與重組:黃化體的表現是全身的體色會由原本灰黑的野生色轉變成黃色,因為體表中所帶的黑色素比野生色少,因此體色偏黃,但黑色素又比白子多,因此沒辦法像白子那樣白皙。

在各種魚種都會出現。

黃化體的表現型為[gg],我們稱[gg]為隱性同質結合體,同樣是[g]所組成的結合體。

藍化體blue也是體染色體基因的一種,藍黑色系魚上要表現藍色需要有[Bb]或[bb]的存在。

藍化體的表現是全身的體色會由原本灰黑的野生色轉變為藍黑色,用強光照射可以會更明顯顯現出藍色。

藍化體的表現型是[bb],同樣也是同質結合體。

說明了黃化體與藍化體之後,接下來說明連鎖與重組:第二篇中有提到,體染色體基因主要依照孟德爾法則─「顯性法則」、「分離法則」、「獨立法則」所組成。

而當體染色體基因違反了獨立法則,與其他的基因發生錯誤的組合時,就稱為連鎖。

而錯誤的連鎖再次經由減數分裂回復成原來正確的組合時,就稱為重組。

這就可以了解爲什麼黃化體與藍化體會違反獨立原則,會有[Bg]異質結合體的出現了。

[由相異的兩個染色體所結合,稱異質結合體,只要是顯隱相對,就稱為是異質結合體,例如[Bb]、[Gg]都算是異質結合體]接下來就可以正式說明白化體的做法了,我們採用最為複雜的形式,最後才有利於說明:配子方式完全依照孟德爾分離法則P:公魚[gg]x[bb]母魚F1:子代[ggbb]或P:野生色[BbGg]x[BbGg]野生色F1:普通體:藍化體:黃化體:白化體=9:3:3:1若將白化回打雙重隱性異質結合體普通種P:野生色[BbGg]x[bbgg]白化F1:普通體:藍化體:黃化體:白化體=1:1:1:1有興趣的自己可以把棋盤圖畫出來簡單吧,[ggbb]就是白化,如果只想做白化的人,看到這邊一定很幹,只要一句黃化配藍化就解決的,這傢伙居然廢話了一千多字,真是神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