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极高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将以古代文化的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它所带来的价值。
宗教:凝聚精神信仰,引领道德规范古代中国的宗教体系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仁义礼智信五常,通过尊敬祖先、尊师重道来培养人的品德;而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并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这些宗教思想与实践赋予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信仰,并引领着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传承。
这种宗教信仰的特点,使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并对当代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哲学:思想深邃,理论丰富中国古代哲学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例如孔子、老子和墨子等。
这些哲学家通过对人、天、地、道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哲学体系。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家追求虚无与自然,墨家倡导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哲学思想不但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思想的智慧,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在于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它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伦理和精神生活的指引,以及对人类智慧的丰富贡献。
文学:博大精深,表达情感与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体裁,如诗、词、曲、文、小说等。
古代文学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例如唐诗宋词体现了对自然的颂扬和对爱情的歌颂,四大名著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善恶。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在于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传递深刻的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对全人类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精美绝伦,涵盖多个领域中国古代艺术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广泛涉及的领域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工艺品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绘画和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音乐和舞蹈注重和谐与韵律,戏剧和曲艺体现了民间生活和社会现象。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化。
中国古代存在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以及各地方宗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宗教体系。
儒教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心性的境界;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解脱的方法。
这些宗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宗教世界,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二是合理性与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通过各种宗教仪式和教义来达到和谐的目的。
儒教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追求天人合一和自然之道;佛教以解脱生死和追求智慧为目标。
这些宗教信仰使得中国人注重道德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三是民间信仰与地方宗教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在宗教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民间信仰包括宗族信仰、风水信仰、祖先崇拜等,是中国传统信仰的基础。
地方宗教则是一些地区特有的宗教信仰,常常与地方土地神、城隍神等相关。
这些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是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中国的宗教和谐作出了贡献。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思想对于推动不同宗教间的和谐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依然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当前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个人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强调与自然、他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和心灵修炼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塑造和个体的价值追求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地方宗教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古代中国是一个信仰多元、宗教交融的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最为重要和深远的三大宗教信仰,它们都对古代中国社会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宗教信仰的起源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及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是宗教信仰的起源。
通过对一系列神灵、祖先、山川河流等的祭祀,人们寻求保护和神明的庇佑。
宗教信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为社会秩序与规范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道教是中国古代最早兴起的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与哲学思想,并吸收了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
道教追求“道”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在古代社会中,道教为人们提供了心灵寄托和修行的方法,对于塑造社会品德与灵性修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的传入对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与悟道,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苦难有着深刻的启示。
佛教的传入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变与交流。
与道教相类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吸收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4. 儒教的重要地位儒教是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体系中的核心。
儒家思想关注社会伦理、家庭道德与政治伦理,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仁爱”、“礼义”和“中庸”。
儒教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5. 宗教信仰的交融与共生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并非封闭且排他的体系,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许多信仰者同时崇拜和参与多个宗教仪式。
这种交融与共生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宗教信仰的独特风貌,也使得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成为了一个富有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体系。
总结: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非常丰富多元,道教、佛教和儒教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深远的三大宗教信仰。
通过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祭祀,古代中国人寻求庇佑和安定社会秩序。
古代中国宗教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

古代中国宗教及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其宗教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宗教形态丰富多样,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宗教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儒教被称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其首创者是孔子,因此也称为“孔教”。
儒教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伦理和行为习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等。
儒教的核心价值观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强调,但是“仁爱”则一直是其核心价值所。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家庭、社会和国家这三个层面。
儒家推崇“天命”、“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应该逆天而行,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重视“纲常”,即尊重规则和秩序,认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则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和平的关键所在。
道教道教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其一开始是道家思想,后来才发展为有组织的道教。
道教重视修身养性,注重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崇拜。
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即宇宙万物的规律和道路。
其理念主张身心圆满,以达到“无欲则刚、无私则徐”的境界。
道教强调个体解脱,追求心灵超越和自我的提高。
其信众通常服从一个道士或道姑作为师父,接受个人修养和心灵修炼的指导。
道教还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注重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它被称为以自然、人、社会为本位的“三位一体”道教。
佛教佛教是古代中国另一重要的宗教体系。
佛教自东汉期间传入中国,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以下内容,佛教思想与儒教、道教有区别,但有些方面又存在相通之处。
佛教主张“苦、集、灭、道”的四个要素。
其核心思想就是“菩提”,即追求人类彻底超越痛苦和纷争的境界。
佛教讲究不动心、不贪、不怒、不慈、不欲,这与道教信仰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佛教强调要转变灵魂,使之从痛苦中获得解脱。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文化,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这两种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赋予了中华文化生命的力量。
世俗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表达和创造,它是建立在人们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
古代中国的世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研究,这些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艺等。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古代的世俗文化大部分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包括农历、阴阳五行、中药等等。
同时,中国古代还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手工业,如陶瓷、丝绸、竹编等等。
商业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例如商业贸易、银行、保险、场所等等,尤其是在宋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突出。
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育在中国古代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大学或书院是最高级别的学府,而中小学也已经存在。
最后,文艺则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宗教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两千多年来,佛教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而佛教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则被广泛采纳。
道教也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推崇,道教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倡导者非常重视中庸之道,建议在个人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保持适度,以避免过度和极端。
许多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这个后天魂。
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却是不可替代的。
世俗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宗教文化则以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形式普及了中国文化的范围。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史。
在中国的文化史里,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相互渗透、交融得非常紧密。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及现代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的文化大国,宗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性、世俗性和互补性等方面,并且这些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
在古代的中国,存在着众多的宗教信仰,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宗教信仰的需求。
通过相互交流与融合,这些不同的宗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面临着多元宗教的挑战与冲突,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促进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
其次,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二是世俗性。
相对于一些宗教文化将信仰置于超凡脱俗的地位,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注重实践与敬畏,强调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儒教强调教化人的成为君子的修养,佛教提倡放下欲望以追求解脱,道教强调修炼和谐与自然。
这些信仰构成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核心,给予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指导与慰藉。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物质丰富与精神空虚并存的情况,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世俗性,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的归宿与寄托。
最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之三是互补性。
中国古代各种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互补性的宗教文化。
儒教注重人伦与社会秩序,佛教强调个体解脱与慈悲为怀,道教强调自然与神仙观念。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在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伦理上形成了互补,使得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价值多元与文化冲突的现象,借鉴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互补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性、世俗性和互补性等方面。
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古代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促进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通过重新审视古代宗教文化的世俗性,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通过借鉴古代宗教文化的互补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与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与信仰。
这些信仰和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宗教与信仰,并探讨它们的影响和特点。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和道德哲学之一。
它始于先秦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创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人际关系、家庭道德、仁爱和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亲情的重要性。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儒家道德的重要表现,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承并影响至今。
同时,儒家思想还积极倡导忠诚、廉洁、勤奋和正直等美德,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体系形成了重要的贡献。
二、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历史上发展壮大。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和涅槃的解脱,提倡慈悲、无私和禅定等修行方法。
它迅速融入了中国文化,并与道教、儒教等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
中国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和内心的觉悟,尤其强调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佛教的典籍和教义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三、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主要传承了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自然主义思想。
道教强调个体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是宇宙最高的原理,并提倡追求长寿和超脱尘世的修行方法。
道教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倡导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许多人通过修炼道教的方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世俗的境界。
道教也深受中国文人和文化人士的喜爱,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对道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四、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传播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信仰共存的社会。
从上古时期至中古时期,中国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例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在中国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还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了周边地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一、宗教的传播途径中国古代宗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1. 文化交流中国古代与邻近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为宗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例如,佛教的传入就源于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随着各地文化的融合,佛教逐渐与中国社会结合,形成了本土化的佛教文化。
2. 皇室和贵族的推广在古代中国,皇室与贵族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通常是宗教信仰的主要推广者。
儒教作为主流信仰,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各地。
这种宗教信仰的传播方式也给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宗教机构的建立和传教活动各个宗教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机构,通过传教、布道等方式向信众传播教义。
佛教寺庙、道教道观等宗教建筑的兴建,不仅为信众提供了场所,也成为推广宗教信仰的重要途径。
二、宗教信仰的特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特点。
1. 敬神思想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情感是宗教信仰的核心。
无论是儒教的孔子思想,还是佛教的尊敬佛陀,都体现了对神灵的虔诚和敬仰之情。
2. 合理性思考中国古代宗教信仰非常重视合理性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体现在儒家的理论中,也体现在佛教中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中。
这种合理性思考使得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宗教信仰。
3. 教化人心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强调教化人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儒教中被广泛传达。
通过向信众传播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宗教信仰成为了社会稳定和人民道德修养的重要支柱。
三、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不仅通过宗教信仰的传播而获得发展,也通过文化的传播而影响了其他地区。
1. 文化交流与融合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文化交流相互促进,各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在交流中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新的宗教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意义:如何培育和弘扬宗教精神
1、了解外来宗教中国化的限度 (1)“外来宗教中国化的限度”含义
指外来宗教进入中国以后,和中国固有的宗教 文化相结合,变成“中国”宗教的程度。
(2)表现: A、佛教的中国化(禅宗与唯识宗比较) B、基督教的中国化(礼仪之争)
(3)外来宗教中国化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
II、特点:Leabharlann A、人格色彩很重的“天”,世俗功利性也很强。 B、利用 “天”论,证明和宣传 “兼相爱,交相利”等理 性的学术思想。
《墨子》
是故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 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 不义者也。……今天下之士君子欲为义者,则不可不顺天之意 矣。曰: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中国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一、古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1、古代宗教文化的一般特点
(1)缺乏有强烈人格色彩的至上神观念,缺乏至上神创 造、主宰、拯救世界等观念,也缺乏人应该信仰神、归 顺神从而向神祈祷、祷告的观念。
(2)没有建立起在信仰上全面统一、独一无二的宗教系 统,事实上,延续至今,中国社会始终是各种宗教并存, 多元并进。
B、宗教精神包含了“近代精神”的意义在内。 a、为科学奠定了基础。 b、是西方近代民主精神的基础。 c、是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是西洋社会工业化
的基础。
4、建立诚信 (1)诚信的含义:
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 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 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 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 墨子曰:虽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 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 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
5、神道设教 (1)含义 A、本义:按照“道”办事,并由此感染民众,以自己的模
(3)在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宗教没有 发展成为国教,宗教的地位低于政治,教权从属于政治 上的皇权,没有出现像西方中世纪那样的“黑暗”时代。
2、道的信仰占主导地位 (1)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承认神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承认神有主
宰世界的能力,但并不因此就断定人在神面前无能为力。
(2)“道” 是将世界统一起来的唯一者,而不是人格神。
2、探求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 (1)含义:
所谓中国文化宗教化的限度,从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色来看,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占 主导地位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宗教文化。
(2)中国文化不能宗教化的原因
A、受制于中国文化特色和精神。
在古代中国,宗教文化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 文化形态。
在政治上,教权从属于皇权;在社会上,宗教 组织从属于宗法组织;在思想上,宗教思想从属于以儒 家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思想。
B、受到宗教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
3、培养宗教精神 (1)内涵:
宗教包括宗教组织和宗教精神两个方面,其中宗教精 神包含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需要、宗教情感等在内。
(2)内容: A、对超越事物或上帝或其它坚定信仰的对象的设置,实
乃人的理想的化身; B、实现理想,达到彼岸,与上帝为一的历程。
(3)培养的原因 A、宗教精神对人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墨子“天志”、“鬼神”思想的世俗功利化 (1)天论
I、内容:认为“天”完全是一种人格神,而且是宇宙中 的至上神 。
“天”有欲望,“天”有意志;“天”有 情感,天“兼爱天下之人”; “天为知”,上 天是最有智慧的; “天”也有德性; “天”的 地位最高,“天为贵”天对人有“赏善”而“罚 恶”的权能。
礼仪的一部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B、古代书院或学校举行的教学、学习礼仪,当然更是古代 中国人“敬道”礼仪的一部分。(《学记》、王阳明 《教约》)
《学记》: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霄雅》肄三, 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 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不臣也; 当其为师,则不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 以尊师也。
贺麟说: 有宗教信仰的人,自己受艰难困苦,相
信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加的特殊磨折训练。 因此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沮丧,不陷于消极怀 疑。假如自己事业成功,幸福获得时,则相信是 天意的潜助,天恩的赐予,常常卑谦为怀,不敢 自矜己功。因而养成困苦不怨,成功不居之美德。 有宗教信仰的人,自有安身立命之所,不会在人 生道上徘徊歧途,莫知所可。他的精神有安顿, 有寄托,有慰安,作事自觉有神圣的秉承,有牺 牲的勇气。彼虔诚信天的人,其身心之有安顿, 犹如赤子之有母亲。因彼实以天或上帝为所爱慕 的宇宙慈母,所敬畏的严父也。
(2)鬼神论:相信鬼神存在,相信鬼神有赏罚世人的权能, 这是出于克服社会动乱的社会政治目的,现实功利性极强。
《墨子》记载: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谓子墨子曰:先生以鬼 神为明知,能为祸人哉福。……今吾事先生久矣, 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乎? 我何故不得福也?子墨子曰:虽子不得福,吾言何 遽不善,而鬼神何遽不明。……子墨子曰:匿一人 者犹有罪,今子所匿者,若此亓多,将有厚罪者也, 何福之求?
范作用带动、教育、教化民众,与以鬼神恐吓民众以劝 善的朴素宗教无关。
《周易》:“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B、引申义:把“神”理解为宗教,利用宗教为现实政治服 务。
(2)表现 A、为了治理国家,教化民众,利用人情风俗,发展鬼神信
仰,“以为黔首则”。 B、教权附属于皇权,皇权就不得不“兼职”于教权。 C、人们利用宗教,从而向鬼神哭诉、祈祷,以安慰人心,
(3)从宗教思想角度看,“道” 是人们信仰的对象, 也特别是人们求证自己信仰必须遵循的辩证法则。
3、“敬道”礼仪 (1)含义
儒家对“道”的信仰,作为一种信仰,总要通 过信仰者言行活动的特定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古代中 国的“敬道”礼仪。
(2)组成 A、祭天、祭祖、祭圣贤等礼仪在历史上真正成为“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