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浅谈“缩小”意识

浅谈“缩小”意识

浅谈“缩小”意识作者:孙静石程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08期摘要:众所周知,日本的产品以“精小、简单、方便”而闻名。

小到常见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精巧简便”的印象。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大自然中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摆放在家中,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世界文化的微缩景观。

人们将其命名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具有与生俱来的“缩小”一切的能力。

日本人这种意识的根源在于“以小为美”传统的审美意识。

这一意识促使他们将很多产品微缩化,以实用为目的,以小巧轻便为其改造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促使日本人十分注重细小之处,注重细节,为日本的产品品质提供了重要保证。

关键词:缩小意识;岛国根性;成因;影响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8-0000-00“缩小”意识是日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意识的存在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具有“缩小”意识的日本人性格更加缜密、认真,并且怀有集团意识,甚至使日本国民力量不壮大,并逐渐集中起所有国民的力量解决同一个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集团“缩小”意识,才使日本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文学中的“缩小”意识日本岛国如一艘船一样被大海包围,或像世外桃源一样存在于不被人们发现的地方,使日本人的灵魂得以安静,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因此,日本人在这个安静的生活中从“缩小”开始考虑问题,“缩小”在日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文学是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表现。

从文学方面可以观察得到日本人“缩小”的审美意识。

韩国学者李御宁的《“缩小”意识的日本人》一书中分析了很多日本社会当中存在的“缩小”意识的文化现象。

美化日本人的自然、从而改造自然、描述在空间内独有的“缩小”意识,深刻揭示了日本社会的民族心理和宇宙观。

从而,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精致。

随笔、童话故事、俳句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徒然草》是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日本随笔文学的顶峰。

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

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

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标准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而闻名于世。

这些观念和标准贯穿于日本的艺术、建筑、花道、茶道等各个领域,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一、自然之美在日本文化中,自然被视为最高的美。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从而获得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和生活中。

例如,日本的传统园林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强调自然元素的平衡和谐,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使得日本的园林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二、简约之美日本人追求简约之美,注重事物的内在和谐。

他们认为,过度的繁复会破坏事物的美感,而简约则能够凸显事物的本质美。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日本的建筑、家具、服装等方方面面。

例如,日本的传统建筑采用简单的结构和自然材料,强调空间的开放和流动性。

日本的家具设计也以简约为主,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而日本的传统服装和和服则以简约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赢得了世界的喜爱。

三、精致之美日本人对细节的追求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他们注重每一个细节,从而创造出精致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

无论是陶瓷、漆器、还是刺绣等工艺品,都展现了日本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例如,日本的陶瓷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漆器则通过多层次的涂漆工艺,创造出华丽而耐用的作品。

而日本的刺绣则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图案而受到世界的赞赏。

四、平衡之美日本人注重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

他们追求各个元素之间的统一和协调,以达到整体的美感。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在日本的绘画、花道、茶道等艺术形式中。

例如,日本的传统绘画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意境的抽象和氛围的营造。

而日本的花道则通过花材的选择、摆放和容器的运用,创造出简约而富有内涵的艺术品。

茶道则强调整个过程的平衡和谐,包括泡茶的动作、茶具的摆放、茶室的布置等。

总之,日本文化中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简约、精致和平衡的追求。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缩小意识”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缩小意识”

浅谈日本设计中的“缩小意识”[摘要]日本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短短50年间,日本不仅从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而且成为世界上最有经济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日本的设计也从单纯的模仿成为当今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这都与其特有的民族审美特征一一“缩小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分析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探讨“缩小意识”对日本当代可持续发展设计思维的影响,可从中借鉴对我国当代绿色设计的发展有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日本设计;缩小意识;绿色设计一、“缩小意识”在日本文化生活中的表现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场面:宇宙人为了测试地球各国人的国民性,把一个地球人从没见过的物体扔到大道中去,而他们则藏在盘旋与空中的圆盘中,观察地球人拾到这东西后的反应。

美国人会把这事完全委托给电脑;而俄国人会向组织或克格勃报告一下也就算完事;英国人会仔细观察几天后召集全体家庭成员来投票决定如何处理。

中国人在这方面,要比英国人更有耐心,他们首先在捡之前先小心环顾四周,在确认没有人看到的情况下,再如君子般,不慌不忙地捡起来放入袖筒里,并不急于探明那是什么东西,重要的是先把它保存起来,因为他们认为,总有一天会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

日本人究竟会怎么样呢?他们一旦捡起那个物体便会以最快的速度试着做一个与它完全相同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按原来的尺寸做,而是把它小型化,精巧地缩小至可以放在手掌心上欣赏,并会一拍大腿念念有词道:“原来如此。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李御宁[韩]这样一则故事很巧妙地显示了各个民族的突出特点:美国人的灵活,中国人的中庸以及日本人做事的那种宗教式的狂热,模仿他人,一丝不苟。

但经历过维新后百余年的历史,日本人做出了文化的抉择,理性地融合外来文化,并深刻地认识了自身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抉择随着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起,突出表现在设计成就上。

二、日本“缩小意识”的成因分析日本人似乎是与生俱来就拥有“缩小”的本领,早在一千年前日本人就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特有的“本性”,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就明确写到:“小东西都可爱、美丽。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论文-毕业论文-应用日语-商务日语

论日本人_以小为美_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论文-毕业论文-应用日语-商务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姓名:000000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0000号系(部):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0开题时间:2009-4-28完成时间:2009-11-152009年11月15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8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9)答辩过程记录表 (20)课题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人“以小为美”的涵义2.“以小为美”意识形成的原因3.“以小为美”在日本的主要体现3.1 “以小为美”在文学中的体现3.2 “以小为美”在生活中的体现4.“以小为美”对日本的影响4.1 对外来文化的影响4.2 对细节的影响5. 中日审美意识的对比与分析6. 总结二、内容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人们的生活中。

“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

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

并且,日本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三、参考文献[1]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M}.张乃丽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2]金田—京助.金田—春彦.新明解古语辞典(第二版)[M].日本.三省唐编修所.1983.[3]金田—春彦.日本语(新版上)[M].日本.岩波新书.2003.[4]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0000中文摘要: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

学年论文,日本人的美意识

学年论文,日本人的美意识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年论文题目:从基本性格看日本人的美意识学生姓名:叶利利学号:201120530117指导教师:傅霞职称:助教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从基本性格看日本人的美意识201120530117 叶利利摘要日本人关于"美"的心境是独特而且超群的。

日本式的美,一般情况下,不是华丽而是朴素,不是雄辩而是沉默,不是动态而是静。

然而这种美的心境说到底是跟日本人与生俱来所形成的基本性格息息相关的,日本人那种敏感纤细,崇尚简单,和拘束孤僻的性格特征造就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也造就了如今不一样的日本,从生活中各个细微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日本人。

关键词:基本性格、美意识、纤细、简约淡泊、孤僻、空寂美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被认为没有余地加入美的表达的领域,也充满了美的表现。

”看完这句话后,觉得深有同感。

日本人无处不存在着美感,这还与其与生俱来的基本性格息息相关,日本人的性格与美的意识相辅相融。

1.敏感纤细的性格与独特的纤细审美意识日本人生息的世界非常狭小,几乎没有大陆国家那种宏大严峻的自然景观。

如上所述,只接触到小规模的景物,并处在温和地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由此养成了日本人纤细的感觉和纤细的感情。

他们乐于追求小巧玲珑的东西,而不像大陆国家的人们那样强调宏大。

1.1在建筑上以建筑为例,日本人早在《日本书纪》上就明白地记载着日本人不喜欢大兴土木。

日本皇宫规模不大,简单朴素,强调独特的非对称性。

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8世纪奈良朝桓武天皇在位期间,动员30万民工兴建规模宏大的长冈宫,历时7个月尚未竣工,最后在朝臣和气清麻吕的建议下,中止了这一劳民伤财的工程,另外营造规模较小的大和平安宫,主要用以象征皇室的淡泊与素雅。

中国建筑则不同,求全求大。

中国的故宫规模宏大,南北中轴屹立金碧辉煌的殿宇,两侧并列建筑模式相同的配殿,呈对称格局,以显示皇室的威严和地位。

日本缩小意识 ,,

日本缩小意识 ,,

②自然灾害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每年平均有大小地震两千余次,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9年的阪神大地震和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等更是给日本造成了巨大损失。
季风每年给日本带来的台风以及台风引起的海啸,同样会给日 本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这么多自然灾害的压力下,日本自然只有通过“缩小” 来减少损失,来抵挡灾害。 正如柔韧的小草一样,“缩小”也是日本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2、日本自然地理对日本文化中 缩小意识形成所起的作用
①岛国的地理和气候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自古代时期就与强大邻国毗邻, 可以说岛国意识是相当浓郁了。
首先, 岛国的各种资源的贫乏使普通日本人不得不将生存的资源 压缩再压缩,由此催生出了榻榻米这种“起来占半张,躺 下占一张”的独特家具。中世纪时伊势地区日本庶民的住 宅小的仅有1.5坪(1坪约合3.3平方米),平均是5坪。即 使是现在,日本城市一般民众的住房也依然被称为兔子窝。
“枯山水”多见于禅宗寺院。
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 其主要特点,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 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 布等。
“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
写意、象征。 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 运用隐喻和顿悟,对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价格远低于正常版本的书籍 )
②审美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体现在审美上表现为 其审美上偏向精巧细致的风格。 就审美上的表现,以日本的庭院艺术为例进行解释。
微缩的自然——枯山水
“枯山水”是日本人在 吸收中国园林艺术的基 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 化特征创造出的独特艺 术形式,是日本人深奥 构思能力和压缩聚合想 象能力的典型体现。

日本人

日本人

摘要: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近邻。

中日之间虽然一直试图认识和了解对方,却远没有达到此目的。

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特性入手,探讨日本人的“以小为美”的民族文化意识,并试图寻求这种文化意识的根源和具体体现。

另外通过对中、日传统文化意识的对比,可以更加理解日本人的这种民族文化意识,为读者客观地认识日本人和研究日本社会提供帮助。

关键词: 日本人以小为美民族文化意识在世界各民族中,日本人精微、注重细节的性格,以及产品的精雕细琢被世人所称道。

小至一般的电子产品,大至丰田、本田汽车,都给人以“小巧轻便”的印象。

日本人钟爱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小做成盆栽放在家里,也十分喜欢看“名侦探柯南”。

韩国学者李御宁将其解读为“日本人的缩小意识”,认为日本人似乎很偏爱“小”,并以之为美。

我认为日本人的这种“以小为美”的文化审美意识根源于他们的文化特性,日本的国土狭小,他们偏爱小的理由,既有自然资源有限,凡是必须“精耕细作”的生存压力和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强大压力,又有日本人自古崇尚精微小巧的性格特点。

一、日本人的缩小意识韩国学者李御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日本社会进行解读,发现了日本人有一种独特的“缩”的特性。

能量奇大的巨人被浓缩成小小的一寸法师;桃太郎以针为刀,以碗为船;广阔的宇宙与变化的四季被压缩在短短的俳句里表现;盆景、插花乃至现代的半导体、电脑,无一不是“缩”的例证。

丰富多样的膳食被收缩在一定的狭小空间里,形成了独特的“便当文化”。

“文库本”袖珍图书也正是“缩”的表现。

这些现象都说明日本有缩小意识,有缩小趋向文化。

缩小意识不仅仅体现在那些缩小的物体上,在现实社会中,日本人的团体精神和日本人做事的谦虚谨慎也是缩小意识的一种体现。

日本民族的缩小性格与日本有限的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同时来自自然环境和全球的科技竞争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此外,日本每年自然灾害频发,也为其缩小的民族性格带来较大的影响。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的谦恭自卑,亦激发了他们奋发图强的扩大欲望,但现实的局限又迫使他们的扩大欲望必须通过缩小来实现,正如另外一个韩国学者朴俊熙所说的,日本人的“缩”与“小”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其本质,便现出“志在扩大”的原形。

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

日本人的无常观和审美意识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

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

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

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

”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

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

《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

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

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结晶。

美意识当它作为判断美的基准而发生作用时,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当代生活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摘要]“小”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当代生活来看,无论是的短小精致的日本俳句,还是巧夺天工的庭院建筑,亦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日本动漫,以及全球热销的科技产品,日本人“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贯穿始终。

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善于模仿的特性密不可分。

“以小为关”的审美意识形态对日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细致严谨的优良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当代生活;日本人;以小为关;审美意识形态提及日本,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发达的科技产品,随身携带的CASIO表、SONY手机、佳能相机等等,身边的“日货”总是给人“小巧精致”的印象。

放眼当代生活,日本人在生活的各方面都透露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种传统的审美意识,一方面促使他们的产品以小巧轻便,深受当前国际市场的欢迎;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日本人严谨、细致的做事风格,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

一、日语中“美丽”的含义
日语中的“美丽”和汉语中的“美丽”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所差异的。

根据《说文解字》等古籍对“美丽”的释义可知,中国最初主要是以“羊大为美”的。

而根据金田一春彦
《新明解古语辞典》中的解释可知,日语中的“美丽”原是表达对亲人的亲情,而到平安时期(760-1191),其逐渐演变为对小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这才开始具有了美的意识。

大野晋在《日本语的年轮》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并提出现代日语中的“美丽”在平安朝是“小的,可爱的”意思。

金田一春彦还在《日本语》中将日本人的这种美的意识总结成“小的就是美的”。

由此可见,日语中的美丽自古以来就含有“小”的意思。

二、当代生活中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的表现
(一)以小为关的文学作品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日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日本民族“气局偏小”的审美特性。

被紫式部称为“物语祖鼻”的《竹取物语》就是典型例证。

它讲述了一个竹生女――赫映姬拒绝天皇和五个贵族的求婚,最后升天的故事。

书中描写当竹取翁在竹子中发现赫映姬时,感叹道:“只有三寸大小的小女孩真是美丽得惹人怜爱啊!’,竹取翁面对着只有10厘米大小的小女孩,竟然由衷的发出了赞美的感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日本人是从小小的、惹人怜爱的事物中体会到“美”的。

此外,著名的日本俳句也是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典型代表。

俳句源于日本“和歌”,短小精悍,被视为世界上最小的定型诗。

我国作家郑振铎在《蝴蝶的文
学》中提到:“在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们所喜咏的东西。

”以小为美,一直都是日本文学创作的风向标。

(二)讲究雕琢的庭院建筑
日本的庭院建筑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它讲究精雕细琢、移步换景,是重局部轻整体的典型,较好地体现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特征。

多田道太郎曾在《身边的日本文化》中介绍过日本著名庭院园艺师们在修建庭院时的特点,“这些高手都是从狭小出的一块石头的位置等不起眼出一点点出发,渐渐遍及整体。

……他们将全部精力关注到松树某个枝、r伸展的方向等小细节,在处理完这一细节后,才会留意相关部分,诸如院内小径的路线等”。

与讲究整体格局一体感的欧洲庭院相比,日本庭院讲究细节的巧妙处理,注重站在观赏者、享受者的立场考虑事物,是为在庭院漫步的人而建的,其构造之妙处在于让人在悠然信步时自发地发现某个景物。

(三)小巧玲珑的动漫人物形象
日本是世界上动漫产量最大的国家,一休、柯南、大雄、犬夜叉、波妞、小丸子等动漫人物形象都为人们熟知。

这些人物虽然形态各异,性格多样,但都表现出小巧玲珑的特点,反映了创作者“以小为美”的审美创作理念。

以宫崎骏动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譬如说《悬崖上的金鱼姬》中的小女孩波妞,长着一头火红色的短发,穿着红色的蓬蓬裙,成
天赤着脚在悬崖边欢快地奔跑,尽显小孩的天真与灵巧。

又如《龙猫》中的姐妹小月和小梅,她们躺在龙猫的肚子上睡觉,乘坐龙猫巴士旅行,和龙猫一起坐在大树上休息……龙猫原本只是一只约60厘米高的大老鼠,而姐妹俩站在这只老鼠的身边却显得十分娇小玲珑,两人体型加起来甚至不足龙猫的1/10。

由此可见,小巧玲珑的动漫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四)精巧强大的科技产品
众所周知,日本的科技产品以“精巧强大”著称于世。

就电器来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SONY、Panasonic、Honda、Hitachi、Sharp等品牌已经得到世界公认。

日本电器不仅外形美观,功能质量更是不容置疑。

譬如说SONY公司2012年上市的智能机SonyEricsson-Lt26I,被冠以“2012年最受女生欢迎的智能机”的美称,它是索尼的第一款双核手机,外观设计工艺相当了得,4.3寸的小巧标屏,采用炫黑面板,完美无缝贴合,零色差。

而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屏幕和麦克风链接部分采用了一条透明的亚克力条,由白色LED灯点出三个触控按键的对应功能,乍一看,看仿佛是一条透明的水晶链子,相当精巧且具时尚感。

又如日本PC厂商Mouse Computer于2014年底展示的小型Pc机“Windows Stick”。

这台电脑搭载英特尔Atom Z3735F处理器,内置2GB DDR3L 内存和32GB eMMC存储空间,拥有USB、micro USB、HDMI
等接口,同时还支持无线上网和蓝牙等多种功能,但其外形却似一个普通u盘,尺寸仅为100×38×9.8毫米,重量不到44克。

精巧的设计,强大的功能,体现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理念。

三、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根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且四面环海,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唐月梅在其《古代和汉审美意识的差异性》中曾说过“中日两国民族由于受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形成各自的特殊的基本性格,并决定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

”诚然,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国土面积相当狭小,仅约为37万平方千米,略小于中国的云南省。

在这样的土地上,没有广袤的平原,也没有浩瀚的沙漠,更没有雄伟的高山,就连日本最高的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

日本人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触目尽是小巧而纤丽的景观,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此外,由于日本地势狭长,纵贯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且四面环海,在大陆和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使得日本四季分明,花开花落秋去春来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明显的季节更替中,细小事物和景物的变化都能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也就在无形中训
练了他们发现细小之美的敏锐度。

(二)认真、细致、勤恳的传统做事意识
L.比尼恩曾在《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艺术中指出:“日本人对于一项事业或是一种观念的忠诚,含有那么一种绝对的性质。

……,这种精神不仅在行动的世界里表现得极其强烈,而且它在观念的世界里,在艺术中也得到表现。

”这一特点决定了日本民族审美思维里认真、细致的特点,日本的酒吧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外人眼里,酒吧诚然是个混乱的地方,然而日本的酒吧,除了歌舞笙箫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里面扎着头巾,快速穿梭于酒桌之间的服务生。

他们服装规矩,服务礼貌,工作相当的勤恳认真,完全不同于欧洲国家酒吧里奇装异服、油嘴滑舌的服务生,这也是日本特有的现象。

(三)善于模仿并浓缩外来文化
日本的文化起步很低,一直以来,日本人都热衷于模仿他国优秀文化。

所谓模仿,就要完全忠诚的学习和复制,要求精细的观察、认知和体悟,一点一点琢磨,从小处着手。

多年积淀下来,就促使其民族思维方式趋向从细节和小处着眼,也决定了日本人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以小为美”的基本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模仿并不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他们更善于在不断地模仿中对外来文化进行浓缩,博采众家之长、去粗取精后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日本人
对外来文化的模仿不仅仅追求模仿对象本身的形似,他们更注意探求和把握模仿对象内在细小而核心的东西,由内而外,抓住重点后简洁、简化其他东西,并对重点进行创新和突破。

这种从小处着手来把握整体的模仿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

从当代生活来看,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形态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促使日本企业关注生产的每一个小步骤,从原材料采购、加工、工艺设计、色彩到制造再到最后的组装、包装等每一个环节都分工明确,追求至善至美,成就了日本企业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日本人仔细观察,严谨细致的做事?L格,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