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

它涉及到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定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对人性、人类命运、生死、幸福、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可以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2. 社会理念和历史观: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揭示,展现作者对社会问题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理念可以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立场。

3. 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对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作品中所展现的道德价值可以是善恶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4. 美学观和艺术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表现方式的选择。

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观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

它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
表现。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审美评价

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审美评价

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解析及审美评价作为文艺作品的消费者,我们往往难以避免地涉及到作品的意识形态。

在某些作品中,意识形态甚至成为了作品展现美学的一种手段。

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又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在评价作品时,对意识形态要有怎样的态度?一、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信仰或价值观念的体系。

在社会中,意识形态不仅存在于政治体制中,也存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是群体或个体的思想观念的集合,反映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生活、历史背景、诉求和欲望。

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则是体现了作家、导演或艺术家的思想、态度以及文化理念。

二、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表现1. 表现手法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人物的言行、内心独白以及情节的设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电影作品中,导演则可以通过剪辑、镜头、背景音乐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在音乐作品中,艺术家通过作品的旋律、歌词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2. 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多种多样,从文化、价值观念到政治观点等都有所涉及。

有些作品中所表现的意识形态是积极向上的,如对人性的探讨、对人类价值观的传递等;有些作品则是负面的,如对权利、暴力等的渲染。

三、审美评价与意识形态在文艺作品中,意识形态的存在且不可忽视,因为它是作品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们在评价作品时,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要注意对意识形态的态度。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 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平衡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评价的客观性,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也不应该仅仅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出发,而是要尊重作品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掌握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审美与道德之间的边界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某些作品中,意识形态与道德、公正之间存在冲突。

这时,我们需要更加理性、深入地审视作品中所涉及的道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表达了
一定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等,构成了作品中审美意义的基础。

2.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呈现方式:创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特定的
语言、结构和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创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创作方法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

3.社会与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受到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
响,反映了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形态。

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和主题可能受到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塑造和影响。

4.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存在于作品
本身,还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密切相关。

不同的读者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5.文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学自身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
中创造和传播的艺术形式。

它既受到文化背景和价值传统的塑造,也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创作者的意图、社会
环境、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接受和解读。

因此,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社会背景和读者的接受,明确作品在审美和思想层面上所传递的观念和价值观。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出文学的思想。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把跋扈李白的正义审美思想表现出来,强调了正义应该比物质上的难处来得更重要。

再如,沈括的《送灵澈上人》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反映出沈括知足常乐的清新审美思想,表现出生活难得尊崇,欣然浪迹天涯的乐观气象。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能够彰显出作者的个性品格,以及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

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评价和追求的一种理论体系或观点。

它是一种关于美的价值、标准、方向和功能的理念或观念集合,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审美”一词是指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它包括个体感受美的能力和经验,以及对美的理论认识;而“意识形态”则是指关于美的思维方式、信仰体系、价值观念等的体现。

审美意识形态既反映了群体或个体对美的喜好、崇拜或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权力和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审美意识形态会发生变化。

它与权力、经济、观念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常常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被用来维持统治地位,强化修饰权力的符号和象征;而在现代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则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对美的追求更多地参考自身的经验和价值观念,更加强调个人的审美自由和创造力。

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既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个体主观意愿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对于审美的选择和追求更加多样化和自由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审美需要和创造力,追求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然而,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传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价值评判。

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关于美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体系,它还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社会的审美风格和文化特征。

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为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挑战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观念,促进了审美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审美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美的认知、评价和追求的理论体系或观点,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概念,更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作 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 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 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3、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 客观理智认识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 素。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4、情感与认识(小结)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 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和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 察。
情感与认识
(1)情感化的文学语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 白)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情感化的文学形象 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诸葛亮、曹操、关 羽的形象等 (3)情感化的故事情节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卡夫卡的《变形记》 等。
文学本质的双重性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2、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
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 间领悟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 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
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 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 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 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 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哲学追究中西艺术差异
宗白华最早对中西文化的不同有明确的认识,是在他留德期间。

他初“借外人的镜子照自己的面孔”,照出的是东方民族的“静观”的特色,他说:“这种东方的‘静观’和西方的‘进取’实是东西方文化的两大根本差点”[8]。

这种认识还是很粗略的。

回国之后,在对中国艺术的深入研究中,他从艺术的角度对中西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希腊时代的艺术给与西洋美学以‘形式’、‘和谐’、‘自然模仿’、‘复杂中之统一’等主要问题,至今不衰。

”“而中国艺术的中心——绘画——则给与中国画学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等问题”,从而认识到“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希腊人的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而中国人感到的宇宙则是产生万物的无尽的虚空,中国人的心灵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9]。

顺着这个思路,他又写下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等文章,深入宇宙观、时空观、生命观的层面探寻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形上学》的完成则可代表他的中西差异追究的最深刻的思索。

在这篇提纲式的笔记中,宗白华完成了他对中西方观念世界最为艰难深奥的探索历程。

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学说、欧氏几何学、笛卡儿解析几何到中国的律历哲学、易之卦象一一道来,向我们展示了“以水喻道”与“以数代乐”的中西法象的不同;着重推理作用的西方的“概念世界”与着重感通作用的中国的“象征世界”,从而勾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本体世界,为中西艺术的根本不同确立了哲学上的最终依据。

这也是对中国艺术的独有特质作了最好的辩护,从他对中西哲学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中国人的生存依据的维护。

他说:“中国出发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易传哲学与出发于心性命道之孟子哲学,可以贯通一气”,“西洋出发于几何学天文学之理数的唯物宇宙观与逻辑体系,罗马法律可以贯通,但此理数世界于心性界,价值界,伦理界,美学界,终难打通。

”[10]所以他向往着易象的指示人生行动的“范型”(而非笛卡儿物质运动之“范型”),即由中和之生命,直感直观完形的、和谐的机构。

他说:“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由序秩数理中聆出其内在的节奏和谐,音乐,即能‘知味’,即能‘以情契情’。

……以解放活跃之情绪抚摩体贴之,而意味出矣,音乐生矣,生命适悦矣!”[10](P627)这是诗意的形上学,是中国艺术”意境”最深的哲学依据。

2.从文化揭示中国艺术的本质
宗白华所揭示的中西形上学的根本差异在于:西方形上学的世界是一个概念的逻辑的体系,它与构成世界的质料是分离的,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也没有内在的联系和贯通;而中国的形上学世界则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它的意义是人的生活所赋予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意蕴的天地。

正惟如此,宗白华看到了艺术与中国社会的“一体化”存在:中国人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可以直接达到形上学的境界,“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

道尤表象于‘艺’。

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2]这样传统的礼乐,就使日常生活最物质化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艺术领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成为艺术化的生活。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浑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
后根据”[11]。

宗白华这里向我们表明,中国艺术的境界就是中国人的人生境界,道、艺、器是贯通的,探讨中国艺术,离不开中国哲学,更离不开中国文化。

由中国文化来说明中国艺术是宗白华理解中国艺术特质的另一条思路,在这里,他贯通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信仰、伦理、礼仪、风俗、器具等广阔的领域,形成了一个从艺术到思想、从文化到生活的整体。

在他的世界中,我们看到了对艺术与美的另外一种阐释,他引领着我们从“中国艺术”走向了“艺术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