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概论一至四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性质
二、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形象性 第四次,祥林嫂听信柳妈”赎罪”的办法,用一年有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 但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四婶仍然不准她动手拿祭品,于是: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叫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 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 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 米。 第五次,祥林嫂被鲁四老爷家赶出门后,沦为乞丐: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 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 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第三节 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两大因素与一个空间: 1、意:情+景=象(实) 2、境:审美想象的空间=象外之象(虚)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第三节 文学意境
1、情景交融: ①景中藏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③情景并茂
第二节 文学典型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 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星恒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 会发展趋势。 典型人物要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18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 来决定。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文概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根据LIZHOU0000同学资料)这是我自己整理的“文学概论”课后的习题,同时参考了LIZHOU0000同学提供的慢班讲课资料!也有一部分题目我没有找到答案,也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同时也非常感谢LIZHOU0000同学,谢谢!第一编:本质论第一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名词解释:1、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
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
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
2、再现:所谓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3、表现:所谓表现是指注重抒写作家内心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
4、文学真实:在文学创作中,文学的真实性不是按生活本身那样表现出来的,而始终作为艺术真实表现出来的。
人们所要求的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自然形态的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的真实性。
能动反映: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征。
6、文学倾向性:这种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
7、源、流:8、物理境、心理场: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的观点,物理世界称为物理境,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
9、神、意蕴: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
在西方文论中,人们把事物内在的“神”叫做“意蕴”。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10、生活真实:第一节: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许多学者都对文学的本质问题发表过意见:1)文学是对自然的摹仿:如亚里斯多德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2)文学是对人的情志的表现:如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诗缘情”的理论。
3)文学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如中国传统的“外师造化、中法心源”、“天与人之凑合”的说法。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作者:孙军鸿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1期内容摘要:2000年,童庆炳先生的在《学术研究》(第一期)发表了《意识审美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阐发文学意识形态性在当下仍然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立刻引起了以董学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反对。
可见,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历时时间长,争论很大,其中便随着对马克思经典文艺理论的阐发,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解。
本文尝试对这个论题进行理解。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7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质疑文艺属于意识形态但不属于上层建筑。
80年代王元骧先生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童庆炳先生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000年,童庆炳先生的在《学术研究》(第1期)发表了《意识审美形态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阐发文学意识形态性在当下仍然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立刻引起了以董学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反对。
可见,对文学本质的探寻,历时时间长,争论很大,其中伴随着对马克思经典文艺理论的阐发,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理解。
本文尝试对这个论题进行理解。
一.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文论的基石人们最早对于文学的界定应该就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段话开始的。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
所以,文学隶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之中的意识形态,但文学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所以马克思在文中使用了“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这个概念。
苏联著名“审美学派”的主将阿·布罗夫曾说过:“‘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与解答题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与解答题《文学概论》名词解释与解答题1,所谓文艺学,是对研究文学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二个分支.2,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以生发展论.3,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包括四要素:宇宙,作者,作品,读者.4,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文学的本呈是它的审美性.审美: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因此,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6,审美性的具体表现在:A,形象性:文学是以诗意,感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这种诗意,感性的把握世界的形式,也就是艺术形象.文学中的世界总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于整个感官的心灵.B,情感性:首先,从创作过程来看,情感是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其次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都离不开情感;再次,从艺术接受来看,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C虚拟性:首先,语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必然有所变动.7,艺术分类主要有:A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B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C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以艺术构成形象的手段和使用的材料为标准,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8,语言艺术是把以语言为材料构建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其特点:A形象的间接性:第一层含义是把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到,第二层含义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精确的和定型的形象,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另外每个人看到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间的限制.语言是心灵的表现.人的心灵的领域是极其广阔的,因而,语言活动的领域也是极其宽广的,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人为的,它一般都能够加以表现.C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语言作用于人的心灵,特别适用于表现缺乏感官直接性的人的内心世界,另外,文学表现人的内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10,"意象"的观念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易经*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最早把"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范畴提出来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窥意象而运斤".12,意象的定义:意象应该是主体和客体,心和物,意与象的统一.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的摹仿,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创造.文学意象是不同于一般形象的,它是更具有内涵和意蕴的形象.13,从意象与语言修辞的关系以及意象的表现功能方面来看,意象大体可以分为描述型,比喻型,象征型.14,柏拉图大概是最早把"典型"用于艺术理论之中的人——《理想国》,15,所谓典型,最简明的概括就是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16,典型的基本特征:A,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会停留在对一般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提示上,总是试图提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如鲁迅所塑造的阿Q.B,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典型人物首先要具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阿Q 鲜明的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C,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最富于独创性,新颖性的艺术创造是最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的.17,所谓典型环境,是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也指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18,意境理论正式形成于唐代.其定义:意境就是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生的丰富意蕴.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艺术空间,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和情思,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艺术和联想.20,意境的特征:A,情景交融,如何情景交融:第一种,景中生情.这是在形象构成的外观上以对客观自然景物的关照和描绘为主,读者在诗中很少读到主体的精神和感情,但物以情观,景中含情,句句关,情藏景中.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种,情中含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明显偏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即情重于景,情中见景.第三种,情景并茂.B,虚实结合.所谓"实",是笔墨所到的实象,实境,是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作品中实存的景,形,境的描写.所谓"虚境",是指由作品实境所诱发和激起的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是读者随实象实境描绘所产生的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虚实结合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一种是"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C,含蓄空灵之美.21,王国维从意境的主体和客体,心与物关系的角度对意境所作的分类,即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按王国维所说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帮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的情感在诗中不直接显出,诗人所融注的主体情感色彩较蕴籍淡泊,造成一种仿佛无我的印象,但并非真的无我.有我之境的特点:王国维认为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帮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的主体意志较为显豁,融注的主体情感色彩为强烈的境界.22,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23,中国文学批评上,强调文学社会政治功能"教化说"一直是儒家文论的重心.24,孔子总结了诗歌具有的多方面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5,梁启超提出小说影响人的"熏,侵,刺,提"四种力.26,文学的审美愉悦功能是文学社会功能的核心.27,所谓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把文学作品能够扩大人的认知领域,它具体包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认识.28,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所反映的生活和作家对它的审美评价的有机统一.29,文学作品与科学内容相比,特点更为明显.首先,文学所反映的对象与科学不同,科学是分门别类的研究,文学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把握的.其次,文学内容具有科学内容不可比拟的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其次,科学内容以抽象概念的方式存在,以逻辑力量作用于人的理智,文学作品的内容则是总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着,显现于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以情感人.30,文学作品的形式,就是把文学作品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统一.31,题材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和改造而成,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是生活现象,题材不等于素材.32,文学作品的题材,一般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33,人是题材的中心.人物的塑造有不同类型: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心态人物.扁平人物性格特征比较单一,鲜明和缺少变化.圆形人物性格表现大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是富于变化和流动性的人物,第二,圆形人物容量大,性格具有多质,多问,多义的特点;第三,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和多义性并不意味着其性格的对立和分裂. 34,环境可以分为定实的环境,假托的环境和虚幻的环境.35,情节是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的构成主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6,文学休息日的主题是作品形象体系所显示出来的主导情感和主导思想,这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和主旨.37,主题的特点:主题是情与理的统一,主题始终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统一性和多义性,主题意蕴的客观性.38,"陌生化"又称为"反常化",文学的基本功能是骊受日常生活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过程起反作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从而更好的唤起人们的意识得到升华.39,文学题材是构成文学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由一定作品群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共同特征所构成的一种形式规范.40,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说到"文"就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41,"三分法"主要是以文学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方式作为分类的标准的,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42,"四分法"注重从文体的形态出发进行分类,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43,最初,诗歌和音乐,舞蹈合为一体.44,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重在抒情的文学样式.其特征:浓郁的抒情性;形象创造的特殊性;精美而具有韵律的语言.46,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47,小说是最重要的叙事文体,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8,戏剧文学的特点:A,用人物展示剧情塑造形象;B,具有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C,适应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49,戏剧冲突:就是戏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它是人物思想性格在特定戏剧情境中相互撞击,相互影响的结果.50,西方古典注意主义戏剧根据其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理解,提出了"三一律":时间的一律,地点的一律,动作的一律.51,悲剧,是指内容严肃,格调崇高,表现正面主人公失败或毁灭的戏剧.悲剧的一般特征:首先是冲突的性质,只有正面主人公在出于自己意志的行动中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或者是遭遇到不可避免的不幸时才可能成为悲剧.其次,悲剧产生的应该是严肃,沉郁并倾向崇高之美的感情,使人超越日常生活态度和道德水平.鲁迅把悲剧概括为"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52,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53,创作过程分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传达.54,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围绕一定创作目的,在内心世界孕育艺术形象的过程.它包括艺术形象的孕育,主题意蕴的提炼,情节结构的酝酿,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探讨等内容.55,艺术思维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在:以感性意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思维的中心环节;情感是艺术思维的原动力;抽象思维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辅助作用).56,直觉是一种不经分析和推论而直接抵达事物底蕴的心理能力.57,灵感是情感和思想高度集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积极,肯定和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其思维特征是:偶发性;创造性;亢奋和忘我性. 58,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理论.60,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概念.61,文学创作活动总的来说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作家创作作品其总体设想和基本构思,都应该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创作过程中某些具体的环节和细节则可以是无意识的.无意识作为实践经验的沉积物,曲折地反映意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62,创作方法,就是作家在创作过程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63,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分为:一,现实主义文学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基本精神就是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第二,现实主义关注现实,关注人生,要求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不是要作家表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和理想,只是要求这种主观性和理想的表现深隐在对客观对象的描绘中.第三,现实主义注重写实,追求细节描写的真实必和典型性的统一.64,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65,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浪漫主义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它的浪漫精神,也就是理想主义的精神.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生活理想的追求,用美丽的理想来代替不足的现实,都不是已有的生活,而是作家理想的生活,是人类应该有和可能存在的生活;第二,把人物理想化;第三,浪漫主义作家侧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心灵;四,作家多采用大胆的和夸张的手法.66,后期现代象征主义被视为现代派文学的第一个主流.67,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点:一,它着重写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文明高度发展下扭曲了的人与社会, 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二,现代派文学在艺术表现主体的本能和潜意识,重视心理的真实;三,在艺术形式上强调创新,对传统多持否定态度.68,文学风格,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所显示出来的作家精神个体性和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风貌.69,创作个性,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主体心理结构和特征,它是作家兴趣爱好,气质性格,修养和才能禀赋等方面因素的总和.70,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关系是:从艺术感受力看,有创作个性的作家的艺术感受总是很独特的;从艺术趣味来看,创作个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艺术气质方面来看,创作个性的影响就更不可忽视了;从艺术传达上来看,一个成熟的作家在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总是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影响作品的风格.71,主体因素,即创作个性,是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72,文学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73,时代风格:就是一定时期的主导的矛盾,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总会影响到这时期的作家,是他们形成相同或相近的风格.如:"汉魏风力""建安风骨""盛唐之音"等.74,一些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观点,审美趣味相同或相近的作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创作风格表现出鲜明的一致性.这种创作倾向相近,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家群或作家结合体,被称为文学流派.75,文艺起源的几咱主要学说:一,摹仿学,是最为古老的艺术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观点认为:摹仿是人的本能,艺术起源于对于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二,游戏说,代表人物席勒和斯宾塞,也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观点认为:艺术活动就是一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或冲动;三,巫术说,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在西方兴起的有影响的艺术起源理论,首创者是英国的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又被称为"泰勒—弗雷泽理论".巫术说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寻找艺术的起源,认为最早的艺术是原始人巫术意识的产物,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巫术的目的,艺术就是原始巫术的直接表现;四,表现说.76,劳动是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 77,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功因. 78,经济对文学发展起最后的决定作用. 79,社会生活中,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大. 80,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表现在:一,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二,文学消费必须服从一般商品消费的规律;三,商品消费的所有动作方式在文学消费中也同样存在.81,文学消费之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而具有精神享受的性质,原因在于:一,一般的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二,文学产品的消费具超时空性.三,文学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接受,并却具有参与性.要求消费者投身其中.82,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参与其中,运用想象与联想进行填补,创造,生产或译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83,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把握艺术形象,玩味作品中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而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84文学鉴赏的创造是一种再创造.85,再创造:是指作家写出作品已是一次创造,而读者在文学鉴赏中要根据作者的文本发挥想象,再进行一次创造.这种创造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作品中的形象的补充,丰富与改造,一是对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挖掘,归纳与提炼.86,期待视野:是德国的尧斯提出来的,意思是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由于本身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经验,欣赏习惯等,会综合形成一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期待,思维定势和欣赏水平.87,文学鉴赏的过程:一,感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文学去把握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二,体味阶段.任务是读者还必须走进文学作品,去体验形象所包孕的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三,领悟阶段.任务是对内蕴和它所体现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等更深入的理性的把握和领悟.88,文学鉴赏的心理特征: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充满了联想和想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文学鉴赏过程中情与理是互相渗透的.89,文学鉴赏有差异性和一致性.90,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指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产生了感应关系,从而导致主客体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大,达到高潮.91,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价的科学活动.92,文学批评的性质:一,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活动,客观公正地说明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文学批评是融合了社会批评的美学批评.其职能有三个:阐解和说明;判断和评价;引串和发挥.93,批评标准有相对性和客观性.94,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最高标准,它要求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评价作品的主要尺度.95,恩格斯把"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确立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1、文学观念为什么是发展变化的?答:文学观念是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它永远是发展变化的。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861年的《杀死马拉之后的科黛》 保罗· 波德里 (Paul-JacquesAiméBaudry,1828-1886)
雅克· 路易· 大卫 (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 为马拉复仇 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重要画家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 日—1804年2月12日):美的特征之一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 月9日):“审美王国”说
宗教——终极价值的彼 岸性; 道德——道德价值的 强制性; 文学——文学价值的此 岸性; 文学价值的自 由性、解放感;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
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 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 名古今。
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画家笔下的马拉之死:英雄or恶魔?
德国斯特凡尼·潘内马克(1847-1930)创作 版画《马拉之死》; 1907年,挪威爱德华·蒙克(1863-1944)创 作了油画《马拉之死》; 帕勃罗·毕加索在1934年创作《马拉之死》; 最著名的画则是:大卫和波德里的两幅。
1794《马拉之死》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 金子! „„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 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 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 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 同宗分裂; 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 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病的人为众人 所敬爱 „„
2.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区别于政治、法律、 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的依据主要有下述几点 :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 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 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 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总结: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认识,具 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理性特征,但仅仅把文学当做是 意识形态,有违文学的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文学 是情感的,非功利性和感性的。因此,它是审美特 性和意识形态复杂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两者简单 的叠加。
文学是对社会的一种的能动反映,是精神性的, 属于意识范畴,它不是经济基础,而是受经济基础 制约、离经济基础有一定距离的上层建筑。我们一 般在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时候,它是用语 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某种感悟、观念、思想和见解的 一种精神活动。
意识形态的两种特性:
1,它作为精神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 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现实物质基础,而在经济基础之上,则“耸立着由 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组成的整 个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 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它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 约。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 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 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 学及其他艺术等。简要的说,就是指在一定的经济 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看法。
意大利的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 从争取社会霸权(hegemony)的角度去阐释意识形 态,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夺取霸权,除了政治支 配意义上的霸权外,还要夺取文化霸权。葛兰西强 调要夺取“意识形态霸权”(ideological hegemony),亦即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支配权和控 制权。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3、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描写 的细致入微、深入曲折的程度,都是其他艺术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视连续剧等)无 法相比的。因此,文学的审美最为辽阔丰富。在 文学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情感或拥 抱或排斥或喜爱或憎恨一切,生活里的一切(美、 丑、悲、喜、崇高、卑下等),都可以当做审美 观照的对象,都可以成为作家读者的诗意的过滤。
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
从目的功能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岳飞 的《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 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 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 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一)审美的含义
•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 •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审美的含义
•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 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 照、感悟、判断。 换言之,审美是对事物 的情感评价。如感觉花很美(视觉),感 觉某首乐曲很好听(听觉(,感到某部小 说很动人(心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审美实现的条件
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历史文化的积累
客观对象层(美、丑、崇高、卑下、悲、喜)
审美活动的过程是多层面协同的过程
• 主体心理层:“审”的愿望、要求和必要的 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活跃。 • 客观对象层:包括美(美感)、丑(厌恶 感)、崇高(赞叹感)、卑下(蔑视感)、悲 (怜悯感)、喜(幽默感)等。 • 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在审美活动中,孤 立的事物若与主体各个方面的条件缺乏契合,那 是无所谓美不美的。 • 历史文化的积累:审美活动的实现还必须有 赖于主体的历史文化知识条件。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 人类的审美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就要转变 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意识 形态之一。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 •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
人类意识 (混沌) 人类审美意识 (相对独立性) 审美意识形态 (具有价值倾向) 政治、哲学、道德、 伦理、法律等意识
庖丁解牛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yǐ ),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kuǎn),因 然 其固然,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 刃若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 甚微,謋(hu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 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 生焉。”
具有思想的深刻性
•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 艺术更深刻。因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 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 在心领神会”,人们这种心领神会直接趋向认知、 思考,便于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深入的把握。因 此,人们在文学审美活动中,就不会停留在对作 品表面的语言阅读和形象感受上面,而必然要深 入到文学的最深层的内容中。正是这种深入使思 想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概括
• 政治、哲学、法律、道德、审美等意识形 态都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因此,文学 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的一 个具体的种类,它与其它意识形态是有联 系的,但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里不 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如“文学服从政 治”、“文学为政治服务”。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 1、文学源于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 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 物”,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语) • 2、文学改造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社会生活必须经过 作家头脑的能动的观察、体验、研究、感悟、反 映、加工、提炼和描写,一句话,经过艺术的改 造,才能转化为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主 观精神世界,起着巨大的作用。
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
• 审美活动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 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 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 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 实和一切功利欲念,最终实现精神超越和 净化。
(三)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 作为艺术之一的文学,与其它艺术中的 审美活动相比,有以下两个特点: • 1、具有广阔的包容性 • 2、具有思想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