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学文化与文学相互影响,而佛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有:
(1)使国语的内容扩大。
佛学大辞典里的新名词逐渐加入了中国语言系统。
(2)语法及文体发生了变化。
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叠语不少。
而且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也浓,有一种调和而新鲜的感觉,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而且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如夸张,想象,譬如等等。
(3)文学情趣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
佛学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再经过译界宗匠,以极美妙的国语翻译后,即使不信佛理,也会醉心于其词句而不忍释手,所以,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来使其文章更美妙,甚至想像力也不段增加,诠写方法也不期的革新,其直接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盘等经的影响,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也是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此外如西游记等,更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削作。
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文学也是取佛学之精华而吸收的。
文学对佛学的影响主要是,文学促进了佛学的发展,文人们是创作带有佛学的思想,从而传播了佛学思想,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东方世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乃至现代汉语里,有很多词汇、名称概念等都源自佛教经文。
比如:烦恼、利益、因缘、境界、实际、傲慢、执著、勇猛精进、极乐、慈悲、忏悔、不可思议等等词语均出自佛教经典。
包括现在的日常用语,如果脱离了佛教,简直就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了。
又比如,在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源自佛教节日。
可以这样说,不理解佛教,我们就无法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也正因为佛教有机的融入了中国文化,我们都通常依靠中国的语境来理解佛教,这反而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了,从而导致很多不明究竟的人对佛教产生了很多的误解。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佛教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了伦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另外还充实了思想,弥补了我国在精神世界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并且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佛教善于以事物喻人的精神世界。
若以一条河流作为比喻,印度是佛教须弥山的左岸,中亚西域是佛教的中岸,中日韩是佛教的右岸。
要知道中国佛教是什么样,就必须回到源头中国的道教中去。
就像中国人千百年来锲而不舍寻找长江与黄河的源头一样。
佛教修行者都知道,东方人对佛陀所说“此岸”和“彼岸”的理解认知,并不是完全指一个地方、一种境界,也不是完全指人生最终的归宿,而更主要的是强调破除“执著”这个“此岸”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无漏智慧”——解脱这个彼岸。
这样讲的意思是更进一步说明此岸不一定是原地,“彼岸”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会心当处即是。
所谓善恶一念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意即在此。
比如在《坛经》中,六祖惠能所讲之净地,并不是具有八万四千里之遥,而是当下便是,即:“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是佛”。
从某种意义上讲,净土也是彼岸,除去心中烦恼达到内心宁静也是彼岸,又如《心经》中所讲之“波罗蜜”,也是“彼岸”之意。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国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并以其智慧,对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哲学、语言、艺术以及民俗民风等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
中国哲学深受佛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经过冲突后融合:老庄学者取义佛经;而佛徒也常引用老庄语句阐明观点。
帝王多有奉佛,儒家为保封建正统思想地位而吸收佛教思想。
唐宋时期,佛教发展到顶峰。
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同时,儒佛、、道三教合流,朱程理学、陆王心学的参悟方法也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
时至今日,国人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许多中国人。
文学方面,佛教离尘恬淡的观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诗佛”王维的诗画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内心宁静。
除王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号的“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恬淡安逸。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
故事本身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另一部名著《红楼梦》也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
难怪鲁迅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 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佛教文化留下了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成为画家的创作源泉,吴道子、顾恺之等画家皆擅佛画;敦煌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如《大悲咒》流传广泛。
至于建筑,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超凡脱俗之感;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佛教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作为反省人心的哲学思想对于躁动的现代人而言,无疑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

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中国历史上深受佛教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探讨佛教和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创造,以及这些影响带给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佛教的影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和建筑中,佛教带来了壁画、雕塑和佛寺等建筑形式,这些形式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光大,并演化出自己的风格。
例如,石窟艺术中的悬空式和壁龛式都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创作手法。
在文学和语言学方面,佛教对汉语语境和语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经典的翻译、传播和学习促进了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发展和改进。
《新唐书》称:“京师艺官,注行藏经一万五千卷。
”佛教在哲学上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的是“无我”,是全人类都有共鸣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它强调思惟和权衡好坏、善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和探索人生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的这些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二、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它的美学、建筑和哲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印度古代艺术中的唐卡画和佛像雕塑等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这些艺术形式被中国人吸收、借鉴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
另外,在印度哲学中宗教、哲学和文化紧密相连。
这种紧密的联系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的法律制度、道德标准和思想体系中。
例如,在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正义、秩序、礼仪、忠诚等都有着印度哲学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印度文化元素佛教和印度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们在文化、艺术、哲学、教育等领域经久不衰。
例如,佛教的影响在中国的春节民俗中得到了展示:如灯笼、花灯、年画和烟火等都是以佛教传统为基础的。
而印度文化的影响则表现为风水、易经和中医等其他元素。
除了以上形式的影响外,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思想影响也在中国深入影响着教育。
例子如有些高中使用佛教典籍进行中国古代文化探究的课程,以及大学对印度文学、哲学等进行研究的课程。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篇已整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至于宋明理学,?ldquo;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ldquo;明心见?rdquo;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ldquo;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发挥了反面教员的作用?/font>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
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ldquo;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rdquo;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
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ldquo;声明?rdquo;(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
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mdash;—“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六朝小说的发达。
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蒙佛教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对中国的文化具有双面性。
首先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关键词:佛教;起源;发展;中国文学;
一;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Buddhism):佛教诞生于公元6世纪以前的古印度,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达摩。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
惟有断灭贪、嗔、
痴的圣人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盘,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
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佛教并非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从十二因缘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并没有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当属于无神论范畴,所以“佛教”并不是宗教,称为佛学更为恰当。
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
二:佛教的传入
佛教的传入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
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
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之为西域),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传人则更要早一些。
印度的佛教艺术,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
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因此佛像艺术的发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兴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1)四帝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苦帝:指人生的各种痛苦,它是四帝的基础,共有8
种,
集帝:集帝探讨的是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原因,
灭帝:是指一切苦和烦恼,进入没有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它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道帝:是指消灭痛苦到达佛教最高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2)因缘说
佛教主张事物的一切由因缘决定,一切事物和现象均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聚集在一起,又按一定的因果关系分解,所谓“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3)轮回说
佛教相信善恶因果报应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
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
观唯心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响十分明显,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懂得佛教的本体论思维模式和“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理学就如同隔岸观火。
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
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如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
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
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皎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留传后世。
宋朝重显、文莹、祖可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
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如果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为社会语言以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
又如“当头一棒”、“五体投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清规戒律”、“想入非非”、“现身说法”、“恍然大悟”、“火烧眉头”、“菩萨心肠”等等都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至于从佛教生活衍化出来的语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四)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和阿旃陀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
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
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
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
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五:结语
除上述之外,佛教文化还对中国文化中的社会习惯、风俗却有潜移默化之功。
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交流是双方面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过程也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发展和兴盛确曾有广泛的影响,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化的佛教已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
教版),2010,5(4):84-85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104-107
[3]李晓琴.佛教与中国文化[J].社会科学家,2006,S1:241-242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中国宗教,1995,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