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丽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097-01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
在两汉之际,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佛教的发展,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佛教的菩萨、佛祖、因果报应等也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内容。
第二,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这主要表现在唐代所盛行的禅诗中。
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曾说道:“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明了禅和诗两者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第三,促使一些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如变文。
所谓变文,就是变佛教经文为通俗的说唱文,它是在南北朝以来咏经、歌赞和唱导等宣传佛经的方式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说唱体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维摩诘经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不断中国化的同时,与中土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文学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之一。
佛教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禅诗,所谓禅诗是指表达禅宗理趣、意境或所谓“禅悟”的诗歌作品。
禅诗的作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禅师交往密切、深受禅宗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他们以禅入诗,为唐诗注入了新的意蕴,代表人物有盛唐时的著名诗人王维。
另一类是禅师本人借诗的形式来表达禅理,代表诗人有永嘉玄觉、王梵志和寒山。
王维有“诗佛”的美誉,他信奉佛教,其山水诗被认为是禅诗中的极品。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印度教对中国的影响

印度教对中国的影响唐玄奘从西方世界取得真经回来布道,诞生了属于中国特色的佛教,这个西方世界其实就是古印度,那你知道印度教对中国有多少影响吗?下面是分享的印度教对中国的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印度的近邻,中国和印度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远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宗教、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两汉以后逐渐频繁,隋唐时达到高潮。
宋元时期更加深入发展,明清时期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者等人为的阻碍,仍然有所接触,到现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候传入我国,逐渐茁壮繁荣,结出丰硕的果实,由佛教孕育的佛教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很早就传入中国,但它的宗教活动在我国很少,解放前只在天津建立寺庙。
印度教大概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先后在我国边疆地区和大陆本土建立寺庙,并进行宗教活动,印度教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数学、医学在我国古代有过广泛的影响。
印度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与中国的佛教、道教进行过交流,中国藏地还出现过以印度教哲学基础;;吠檀多主义为主旨的宗教派别。
因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在回顾这种文化的交流历史中曾说:“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①这是十分确切的。
印度教与中国的关系是人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印度教在中国的影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本文试图对上述种种问题作一鸟瞰式的阐述。
一印度教传入中国的渠道与建庙活动经过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在何时传入中国边疆和内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大概与佛教同时,根据中印史籍的记录和考古发掘出来的遗迹,可以推断,印度教传入我国大概有四条渠道:(一) 是从印度科罗曼德耳海岸,经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至我国的广州、泉州或其它海港。
这条路线被称为“海上的丝绸之路”。
它已为泉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印度教历史文物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地方史籍所证明;(二) 是由印度阿萨姆(古代称为伽没洛国) 进入上缅甸。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门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充满着智慧和教诲。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以其深远的影响力深入人心,并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的东汉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正是通过这条古代丝绸之路,佛教的传教士们将佛教经典和教义带入中国。
在汉朝末年,由于内忧外患,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动荡。
这种背景使得中国人渴望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佛教的好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各地,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与支持。
二、佛教的传播与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
中国道教、儒家思想和民间信仰都与佛教发生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并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相互渗透的情景。
佛教的独特教义和修行方法深深吸引了中国士人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努力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佛教学派,如华严宗和禅宗。
这些学派代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并对中国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涉及了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塑造。
佛教思想强调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这对中国社会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改变作用。
在古代中国,佛教徒发起的修建寺庙和僧院为贫困人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与物质支持。
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使得佛教徒在社会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并且,佛教在积极推动和弘扬文化教育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充满着宗教和哲学的智慧。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佛教雕塑艺术成为了中国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雄伟壮观的佛塔、精美绝伦的佛像以及壁画和石刻作品,直观地展示了佛教的信仰和审美观念。
浅谈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中国艺术,语言文物和佛教胜迹都产生了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其创始人为释迦摩尼,创建时间及地点为公元前6世纪晚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它对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在各个时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中国亦是一个佛教大国,自两千年前传入至今,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使得其在中国拥有最多的信徒与最广泛的传播,这更促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情操,亦或是名物名迹,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正文]一.前言: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灿烂的历史,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两教的民族。
佛教中的许多佛理都与儒家,道家文化相思,在不断的矛盾冲击与辩论结合之下,佛教最终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长河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其群众基础深厚,由古至今长盛不衰。
一.佛教的传入与教义1.关于佛教的传入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为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佛教初入中国时,人们将其视作一种类似于黄帝炎帝的神灵,以求庇佑。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北朝的“洞窑佛光”,唐代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也在于隋唐,及至宋代,佛家世俗化加剧,在思想上体现为“三教合一”思想以及对君主权威的信奉,庙宇管理上体现为“五山十刹”的划分。
在金,元两代藏传佛教盛行,元太祖鉴于元朝崇奉喇嘛教的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佛教,因此喇嘛教在内地渐衰,但随着满清入关,藏传佛教再度盛行。
2.佛教的意义及其最高真理是指“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所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则是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证得的途径或方法。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佛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奶奶是一个佛教徒,虽然没有像庙里的和尚和尼姑一样受戒出家,但一直以佛教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我从小就跟着奶奶生活,所以也受到一些佛教思想的熏陶。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但事实上佛教的智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会认为佛教的思想就是迷信,其实不然,佛教的理论都是一些高深的哲理,教会我们如何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世界万物。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人们智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假如佛法得以弘扬,这个世界的纷争就会少很多。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在向印度各地和亚洲一些国家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壮大发展。
约在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不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与儒、道两家思想汇合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体,中国逐渐成为了世界大乘佛教的中心。
自从汉明帝谴使西迎、白马驮经东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了。
两千年来的佛陀智慧明灯,伴随着无常苦空无我,经历了各代王朝的兴衰成败,启迪了多少圣哲先贤的思想,演绎了无数英雄志士的伟业,照亮了芸芸众生的道路,也正在今天的中国得到广泛弘传,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
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
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
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
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
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
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
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
1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
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印度和中国都是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古国,二者的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他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宗教性、延续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印度文化是一种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并且印度人以善于内省和沉思而著称。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多种宗教长期存在,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发祥于这片土地。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7世纪,它的兴起是列国时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宗教和思想领域的反映。
佛教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急剧想外传播,在东汉时代,佛教传入中国。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于中国各地。
至隋唐时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持,佛教在中国继续传播,并与儒、道相鼎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可以说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魏晋南北朝为例)
一、印度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使得中国佛教哲学成为一只单独的思想流派。
这影响到中国人是世界观、时空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佛教与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由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发展壮大成完备成熟的宗教。
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无”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又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而以宗教表现其志向。
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除各种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
但不可否认的是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教义。
佛教与道教,一个是外来宗教,一个是本土宗教,但是二者在我国的兴起处于同一个时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但是结果却是双方共同得益,共同发展。
佛道二者能够共生共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二者具有共同点,例如在教义上,佛教和道教都主张离欲脱俗,去追随现实生活以外的东西。
从哲学上看,佛教与《道德经》也有契合点。
2、佛教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深深扎根于政治制度,深入统治阶级和民众心中,其地位不可动摇。
因此佛教只能够避其锋芒,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传播。
但是即使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还是引起了三武一宗事件”(“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后周世宗),又称“灭佛事件”。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次不得不提有关于佛与儒之间的辩论:关于神灭与神不灭的辩论。
在南齐事情范缜的《神灭论》对佛儒两家都是一个大的冲击。
这篇文章是以儒家的无神论的思想来批驳佛教的根本思想。
但是最后却在梁武帝时期进行了一次对无神论的大规模的绞杀。
从以上二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佛教在中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3、玄学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自然与真言意与形神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从玄言到理趣。
魏晋时期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
它和两汉的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印度佛教对诗歌的影响
在晋代以后出现了僧人作诗,这些诗歌都得到了保存例如《四月八日赞佛》、《咏禅思道人》《咏利城山居》等等。
其中有一部分的山水诗,佛家子弟将自己的独特体会融入自然景色中,为开辟后世山水诗人空寂、飘逸的诗风做出了贡献。
佛教进入中土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很少论及人的死亡问题,对生命的无常也缺少应有的关注。
但是在鲍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大多数充满了婉转悱恻的悲凉气息,许多诗中都用了“苦”和“空”。
尤其是他对于生老病死以及离别愁绪的描述,更让人联想到佛教的教义。
例如在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有不少句子与佛教有关。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已经对诗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印度佛教与艺术
1、建筑
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如北魏洛阳永宁寺,仍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中国最早凿建的石窟寺在新疆地区,始于东汉,受南亚次大陆风格影响,以云冈石窟和敦煌早期石窟为代表。
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河西走廊一带传到中原,并向南方发展。
中原地区早期石窟的建筑,沿袭南亚次大陆于窟内立塔柱为中心的作法,并明显受到汉化建筑庭院布局影响。
但是如果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相比较,你会发现中国的石窟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它们的源头还是在印度。
2、壁画
以莫高窟的壁画为例,它的壁画是中国艺术家在自己民族绘画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
而这个外来的艺术则是除了指佛经内容以外还有印度的绘画技巧。
表现在技法上的“凹凸画法”。
2、佛画
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最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人物画上。
就题材而言,佛教的东传改变了中国的人物画内容,佛教人物画大大增加。
以北齐曹仲达为例,曹仲达的佛像画得最妙,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罗汉像,世俗人物有卢思道、斜律明月、慕容绍宗等,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
《历代名画记》卷八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
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
曹仲达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一种工笔重彩所应用的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把这种线条应用来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又带着明显的外来文化的色彩。
我们可从北朝的石窟造像中看到“曹家样”画法的某些特点:一种宽袍大袖的服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所以有“曹衣出水”之誉。
四、总结
魏晋南北朝是个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的传播,道教的产生对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
古印度佛教的东传不仅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的形式扩充了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开放的体系,善于综合百家之长,并且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特点。
对于外来文化,则一直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和自我壮大。
正事善于兼收并蓄中国文化才能在各民族文明之林中,摆脱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度过重重难关。
为此有人说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国家。
佛教虽然只是一种宗教,但是它不乏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封建王朝,它可以作为一种帮助统治者巩固统治地位的一种工具,而佛教的求来世的思想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可以算是一种自我麻痹和安慰。
但是佛教也有对积极的一面,佛教经义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等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由于佛教的东传是通过丝绸之路,也推动了中印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