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论文

合集下载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印度、日本的佛教文化
教雕塑等。
丰富了中国的 语言文字,佛 教引入了大量 新的词汇和概
念,如“因 果”、“缘 分”、“慈悲”
等。
影响了中国的 风俗习惯,如 春节贴福字、 中秋节吃月饼 等习俗与佛教
文化有关。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哲学体系。
天台宗:融合各 家学说,以实相、 圆融、中道为修 行原则,强调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
日本佛教的文化融合与本土化
日本佛教的起源:印度佛教的 传入和早期传播
文化融合:日本佛教与本土文 化的相互影响
本土化过程:日本佛教在发展 过程中的创新与变革
现代日本佛教: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发展与影响
日本佛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佛教传入日本的时间和背景
时间:佛教最初于公元57年传入日本 背景:佛教的传入与日本社会的宗教、政治和文化需求密切相关, 对日本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禅宗:强调内心 修行,追求心灵 的平静与超脱
净土宗:注重念 佛修行,以求死 后往生极乐净土
真言宗:以密教 经典为主要修行 内容,强调咒语、 仪轨和修行实践
建筑:佛教寺庙和塔在日本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金阁寺、清水寺等著名佛教建筑
佛教对日本社会风俗的影响
影响日本饮食:日本茶道、和食等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素食主义理念。
影响日本艺术:佛教题材广泛出现在日本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如日本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内 部装饰。
影响日本节庆:日本的一些重要节庆,如彼岸、盂兰盆会等,与佛教的节日有关。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增强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佛教在中国政治的作用:在历史上,佛教曾被用作政治工具,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创 作灵感和题材。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一门广泛传播的宗教,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中国则是佛教受到广泛影响和传承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了人类的苦难与解脱之道。

在古代印度,佛教逐渐形成多派别,包括上座部、大乘佛教等。

随着佛教的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展到亚洲其他地区,其中包括中国。

二、传播途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通道,随着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打下了基础。

古代印度的佛教经过一系列的传播和交流,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三、对中国的影响1. 社会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佛教教义中的“不杀生”、“不妄语”等主张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

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寺庙、僧院等宗教建筑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成为社会团结和谐的象征。

2.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印度与中国在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交流。

印度佛教的经典文献如《般若经》、《华严经》等被译成汉文,使中国的学者能够接触到印度哲学思想的精髓。

佛教美术和雕塑的技法也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题材,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红楼梦》中的宝钗都与佛教有关。

3. 思想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中的“无我”、“缘起”等思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佛教强调修行与悟道,鼓励个体追求内心的真理和平和的境界,对中国社会的个人信仰和精神追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08******* 陈*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我想先引用梁启超先辈的话来说明。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

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全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了。

在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在朝代不断更替,外来文化不断传进,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突,融合,分裂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仍然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佛教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是中国的主要宗教,同时也是中国拥有最多信徒和传播最广的宗教,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包容性和佛教在中国的本土性。

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主要是通过佛寺的兴建来传播的,古代就有诗人写道,南国三百四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在中国兴建了大量的佛寺。

而且,佛教还兴建了大量的石窟建筑,今天还大量存在,成为了宝贵的旅游资源。

同时,佛教信众还兴建了大量的和佛教偶像有关的庙宇,像观音,如来之类的佛教偶像庙宇,在中国,到处都是。

佛教传播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房屋建筑的形式,像佛塔,今天还影响着中国人的建筑形式,今天的上海金茂大厦,台北的101大厦都模仿了佛教的佛塔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注重家国,伦理的关系,而佛教关注的是众生,是众生平等。

当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没有优劣的对立关系,而且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人的传统的思想,所以佛教在中国可以很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继而改变中国人的某些思想观念。

因此,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补充,对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有一些补充式的改变。

佛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肯定有它的自己的文化,像佛教的经卷,佛教的雕塑,佛教的绘画,佛教的建筑等等。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佛教徒怀着虔诚的求知之心,到印度求佛经。

但是,大多数的经卷是印度的文字,要翻译,因此就出现的很多新的佛教语言和词句,这些语言和词句通过佛教的传播,融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中。

而且佛教的绘画也影响了中国绘画技法,像关于佛像的绘画,特别是敦煌的飞天绘画,结以中国的嫦娥,为广大人们熟知。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历史进程与哲学思想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历史进程与哲学思想

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历史进程与哲学思想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并分析其对亚洲文化、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一部分: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迅速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佛教在亚洲的传播历程。

1. 印度:佛教的起源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在印度开始传授佛法。

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最早接受佛教思想的是印度的王室和一些知识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印度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2. 中国:佛教的汉传与民间信仰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早由中亚的传教士传播。

佛教的到来对中国古代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播不仅受到王朝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信仰。

佛教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3.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与发展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逐渐与当地神道信仰融合并定型为日本的本土宗教。

日本佛教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也对日本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东南亚国家: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在东南亚地区也得到广泛传播。

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家都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并将佛教渗透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中。

第二部分:佛教对亚洲的影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亚洲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部分将探讨佛教对亚洲文化、政治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佛教的艺术与雕塑在亚洲各国广泛传播,成为各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僧人以及修行者也传播了印度的文化习俗,如瑜伽、冥想等,对亚洲各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2. 政治影响佛教在亚洲各国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佛教寺庙往往扮演着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僧人也与政府官员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佛教寺庙成为地方政治的重要支持者。

谈佛教中国化论文

谈佛教中国化论文

浅析佛教中国化专业:班级::学号:摘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过程,佛教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译经、格义、僧官制度,与农业结合及其判教开宗上。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格义僧官制度判教开宗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支撑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这其中,儒、道是由中国本土产生的,而佛教则是从国外输入的。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过程,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由于它的思想学说在很多方面都与中国原有的思想有巨大差异,所以,在其传入中国后,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在教义理论的容和形式、传播方式、修行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

事实上,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其学说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佛儒之间为了争夺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开展了长达近千年的争论。

在争论中,佛教为了争取在中国发展的机会,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对佛教义理、修行方式和政治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并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换言之,佛教这样一个从两汉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晋南北朝的发展,直至隋唐时期繁荣的过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佛教中国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一一禅宗的出现,则是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标志。

简言之,“佛教中国化,就是佛教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而不断调整传播方式和不断发展义理的过程。

”①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表现(一)佛教初传入华与译经格义“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大致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末年和汉初年之间,正是公元一世纪初叶前后。

”②而关于佛教初传人中国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很多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查阅资料可以看到,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说”③据《三国志·志·东夷传》注引三国时期国鱼豢《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大月氏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五篇范例)第一篇: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派别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公认的世界宗教只有三种: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在这三大世界宗教中,起源最早的是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佛教在汉代时期顺利传入中国,随后发展成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

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这个尊称以后非常流行,以致他的本名很少被提及了。

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的古印度,存在着一百多个种族部落,相互之间发生连年不断的战争。

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古印度有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以祭祀为业,其一上层具有宗教特权,社会地位最高;刹帝利,主要以打仗为业,其上层掌握军事权利,社会地位仅次于婆罗门;吠舍,主要从事工商业活动,其上层经济实力雄厚;首陀罗,主要从事农业和服务业工作,社会地位最低,相当于奴隶。

在兼并战争中,一部分出身于刹帝利的武士崛起,上升为新兴的王族。

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部分出身于吠舍的商业人士经济实力增强。

这两部分人要扩大自己的权利,提升自己的地位,就必然与高高在上的,极力维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婆罗门祭祀贵族发生各种矛盾。

这些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就是代表刹帝利和吠舍利益的“沙门(出家者)思潮”兴起,并且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

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当时也是属于“沙门运动”中的一支。

二、释迦牟尼创教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

少年时代,他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

29岁时,由于看到每个人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他便离家外出,寻师访友,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其全名为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

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1]。

传入中国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是其信徒众多,更表现在其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从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1.中国佛教的来由与发展佛教,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两汉之际。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也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2.佛教的特点与思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精神与特点。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佛是人而不是神释迦牟尼的观点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第二佛是真平等者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第三佛不是生而知之者释迦牟尼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

六年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

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

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第四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

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

第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

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

第六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

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

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第七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

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佛法是入世的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

(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

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

第九佛教没有排他性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

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

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第十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

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

3.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一)对思想界的影响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1)国语内容扩大佛经初期翻译,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其相象语者亦袭古,后研究日深,感觉旧语与新义,甚难配合,若仍用古语,未免笼络失真,或词不达意,因而致力于新语之创造[2],无形中促进国语内容日趋扩大。

(2)语法及文体变化只要揭开佛经一读,便觉其文体与普通书籍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佛经既不用之、乎、者、也、矣、焉、哉等字,亦不用朗文之绮丽词句,同时佛经中倒装文法既多,而形容词,重牒语,及同格的词句亦不少,特别是一篇中,散文与诗歌交错,不管是诗体的偈颂,或散文式的长行,内容或说理、或述事、或问答,或譬喻、皆兼而有之。

唐朝以后,中国文体,多近于写真顺畅,一洗六朝之纤尘,未尝不是受佛经翻译文学的影飨。

总之,佛经文章构造形式新而美,外来语调色彩亦浓,使人赞之,自有一种调和而新鲜之感,可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新文体。

(3)文学情趣的发展中国近代之纯文学,例如小说歌曲,甚至文艺创作,皆与佛经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中国文人皆爱好读佛经以助其文章之美妙,甚而想像力不期而增加,诠写方法不期而革新,其直接影响于中国文艺之发展的,如中国文学巨著水潇传、红楼梦等,其结构及笔法,都受华严、涅槃等经之影响,即宋元明以后,杂剧、传本、弹词等长篇歌,亦间接吸收‘佛本行赞’之笔法而写的。

至于唐朝的寒山拾得等,深入浅出的新诗,实为开白乐天,苏东坡等之先河,而宋程朱等之语录,亦皆模仿于佛教禅宗。

(三)佛教孝道思想佛教一开始就注重孝道[3]。

佛教孝道思想讲世间之孝,但更多的是讲出世间之佛教所提倡的出世间之孝所包含的“戒杀”、“普度众生”的思想,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最真诚的关怀。

孝,就意味着感恩、报恩,意味着以博爱的精神去实践对他人的尊重。

实现了这一点,那么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加强社会稳定,以及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友爱诚信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四)此外,佛教对对中国建筑艺术,对中国民风民俗,对中华民族性格,对中华民族心理[4]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4.总结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经过了磨合已经使之中国化,同时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的新思想和新知识。

佛教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互相融合,这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在古代对中国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现代社会,佛教对中国依旧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其倡导的“无缘慈悲”的思想,对于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有利于平息人们心中的贪念、邪念,起到了促进人们豁达的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 1 ] 佛教[EB/OL].百度文库//view/4696.htm#7,2012-6-18. [ 2 ]冯天瑜.中日两国对印度佛教术语的吸纳[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1(6),2003,12.[3]王志楣.大乘佛教孝观的发展背景[M].中华学苑第四十四期,1904.4:151-166.[4]蔡兰荣.佛教的中国化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2-7:3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