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性与可证实性
基于实证的研究

基于实证的研究摘要: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9世纪以来实证研究发展迅速,打破了思辨研究垄断的局面,逐渐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
实证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和客观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局限性。
同时,文章重点对实证研究的步骤程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如何进行实证研究提供很好的指导。
最后,还介绍了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等。
我们要善于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综合其他研究方法共同使用,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效率。
关键词: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科学Abstract:By Enlightenment thoughts, since the 19th century, empirical research develop rapidly. It has broken the monopoly of Speculative Research, and became a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al science.Empirical research is a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he article expatiates the verifiability, Falsifiability and objectivity of analysis, and pointing out its limitation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Meanwhile, the article focuses on elaborat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 steps in detail, its provide good guidances what should we do in empirical research. Finally, it describes the main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s, tests, case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etc. We should not only make the good use of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but also integrate the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gether,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Keywords:Empirical Research ;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Positivism;Scientific在19世纪以前,教育研究的方法意识比较朦胧,还没有完全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其中思辨研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育研究多以哲学为理论依据,以分析归纳为特点的。
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引-科学研究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研究方案撰写指南使用说明:1.《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方案撰写指南》是为申请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的研究者撰写研究方案时提供的参考;2.此指南是针对临床研究的,对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口腔、社会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使用时请参考方案设计的主要方面。
3.不鼓励照搬本指南语言,而鼓励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特点撰写研究方案;4.以下用斜体字标注的是为方便研究者理解本指南内容而提供的事例。
每个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都应该有一份详尽的、设计科学的试验方案,即一份准确描述如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收集分析临床数据的综合计划。
为帮助北京大学临床研究项目申办者制定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及向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教授、阎小妍博士和李会娟博士制定该指南。
本文件将根据临床研究的两大类别,分别是观察性研究(用于探索,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证实性研究(用于验证假设,下结论)来进行方案撰写格式的阐述。
在医学研究中,观察性研究主要用于评估潜在有害暴露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暴露对公共卫生的影响,描述疾病或治疗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罕见转归(如某新药不良事件的上市后监测)或确定病因,以及为随后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研究假设等。
而证实性研究是指研究者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按要求随机分配受试对象,合理安排处理因素,以对比和分析处理因素施加于受试对象后所产生反应或效应间差别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一般会有干预存在。
对于观察性研究和证实性研究相互关系,详见下图:具体格式见下:1 一般格式要求做到封面、目录、页眉、页脚完全。
页眉页脚中需包括研究题目、方案版本号、日期和页码等信息。
2 标题页标题:应用常用的专业术语表述研究设计。
对于观察性研究,建议在标题中加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等”字眼,如:矽肺宿主、环境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于证实性研究建议加入诸如“随机对照”字眼,如评价××胶囊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摘要:介绍了科学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阐述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科学;非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这一词经常被大家提及。
但是科学具体指的是什么却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经常将科学与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混为一谈。
这不仅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引起了混乱,比如关于是否废除中医的大论战。
因此,必须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加以研究,划分两者的界限。
科学是怎么定义的呢?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里说:“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
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里说:“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其实科学定义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难以划分。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在二者之间怎样划界,这个问题曾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他们在反复思索、大量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首先是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证实标准。
这个标准的主要之点是:知识依赖于经验。
一个命题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此命题是否表述经验内容,即是否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
唯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
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
《产品宣称通用准则》

《产品宣称通用准则》
1. 真实性:产品宣称必须基于客观事实,不得包含虚假、夸大或误导性的信息。
2. 准确性:宣称中的信息应当准确无误,避免模糊、含混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
3. 可证实性:所有宣称应具备可证实的依据,如科学研究、实验数据或第三方认证。
4. 完整性:宣称应提供充分的信息,包括产品的特点、功能、优势、使用方法等,使消费者能够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
5. 合法性:产品宣称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6. 公正性:宣称不应偏袒或贬低竞争对手的产品,应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
7. 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潜在风险、限制或不适宜使用的情况。
8. 时效性:及时更新宣称内容,确保与产品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9. 责任担当: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
10. 行业标准:遵循行业内的宣称规范和标准,确保产品宣称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企业应严格遵守以上准则,确保产品宣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实证原则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
蒯因把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归结为两个教条: ①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的区分
分析命题的标准或是同一性,或是必然性,或是语意规 则,这三者都要通过经验事实。不能与经验命题相区别。两 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②还原论
③”人工形式化语言“— 设想一种逻辑语言可以成为普遍 的物理语言。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依照实证原则,形而上学的命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又 不属于可以用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因而是”伪命题“。 (陈述的事实无事实与之对应)
卡尔纳普指出形而上学的伪命题有两种:①所运用的词 没有意义。②把有意义的词用违反逻辑法则的方式组合在一 起,没有逻辑结构。
关于事实的命题是关于周围世界认识的一部分,并不只 与个别的直接经验发生联系。单个的经验不能起检验作用。 命题组成一个体系,只是在边缘部分才和经验接触,体系的 核心是逻辑。
宽容原则
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和传统哲学的批判遭到同样激烈 的反击。
卡尔纳普于1934年提出“宽容原则”。“逻辑中没有道 义,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建立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语言形式”。实证原则不再是一道禁令,而是一种建 议,一个常规。
但他继续反对形而上学所用水为形式的说话方式。即用 内容的说话方式来表达形式的说话方式所要表达的意思。但 是用后期的观点来看,形而上学命题充其量也只是违反了一 个常规,而不是无意义的伪命题。
总结和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在早期是主张通过经验事实来证明命题的 真理性,并有直接证实和间接证实的分别,但到后来由于本 身证实原则的不可靠性、不普遍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外界其他 哲学派别的攻击,它转向为对哲学语言的探究,从分析语言 开始探讨意义问题,并提出科学的或然性和相对性,但最终 也没有就从感官经验知识得来的知识进行满意的描述和提不 出有特殊威信的证实理论而受到质疑,并随着其他哲学观点 的兴起而走向没落。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有说法?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很难具体说明,但⾄少涉及到以下⼏个问题。
1.会计信息应该与谁的需求相关。
谁是会计信息的使⽤者,关系到会计⽬标的定位。
相关性最初是指⼀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流量等信息,作为与所有信息使⽤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向他们提供通⽤的财务报告。
现⾏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般相关性的要求,基本能够满⾜“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供应商和债权⼈、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的需求。
但使⽤者还⾯临⼀些特定的决策问题,相⽐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特定需求的信息。
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有利于做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政府机构则更关⼼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
会计信息只有满⾜所有使⽤者的全部特殊需求,才能真正具备决策相关性。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谁是会计信息使⽤者。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三类信息使⽤者,即政府、企业外部的有关⽅⾯及企业内部管理部门。
这与其他国家将投资者和债权⼈作为会计信息使⽤者的概念框架有很⼤不同。
信息使⽤者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外国的规定并不⼀定适合于我国的情况,但有⼀点是明确的,能满⾜三类信息使⽤者需求的会计体系,应不同于满⾜投资者和债权⼈需求的会计体系。
在修订基本会计准则时,我们⾯临着两种选择:其⼀是坚持三类信息使⽤者,并深⼊了解他们的共同需求,建⽴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体系;其⼆是采⽤其他⼤多数国家提出的会计概念,但我们必须放弃三⼤类信息使⽤者的想法。
在确定会计报告体系时也有两种选择:其⼀是对所有使⽤者提供相同的信息即通⽤财务报告,由使⽤者⾃⼰选择所⽤的信息,但这样不能满⾜所有信息使⽤者的需求;其⼆是对不同的信息使⽤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即专⽤财务报告,每种报告满⾜⼀类信息使⽤者的需求,不同报告可以满⾜不同使⽤者的需求。
●线索及有效线索定义 -回复

●线索及有效线索定义-回复线索及有效线索的定义【引言】线索是破案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元素,对于警察、侦探、调查人员以及研究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线索是指相关信息或证据,可以提供关于案件、问题或事件的有用线索,帮助破案或解决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线索都是有效的。
本文将逐步介绍线索及有效线索的定义以及如何辨别和利用有效线索。
【正文】一、线索的定义线索是案件、问题或事件中的重要信息或证据。
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答案、推理或解决问题。
线索通常是暗示性的,它们指向一个方向或给人们提供特定线索,在调查或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线索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或其他形式的信息。
二、有效线索的定义有效线索是能为破案或解决问题提供关键信息的线索。
有效线索具有以下特点:1. 相关性:有效线索与案件、问题或事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它们与问题的核心有关,能够提供有用的信息。
2. 独特性:有效线索是稀缺而独特的。
它们不是人们常见到的信息,而是具备特殊性和独特性的线索。
3. 可证实性:有效线索是可以验证的线索。
人们可以通过收集更多证据,验证线索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可操作性:有效线索是可以采取行动的线索。
它们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人们采取具体行动或决策,推进调查或解决问题的进程。
三、如何辨别有效线索辨别有效线索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背景知识:具备背景知识能够帮助人们理解线索的相关性。
了解案件、问题或事件的背景信息能够更好地判断线索是否有效。
2. 核实信息:线索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人们可以通过核实线索中提供的信息和证据来评估它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3. 交叉验证:将线索与其他已知事实或证据进行对比和验证,以确定其是否与其他信息一致或相互支持。
4. 判断力: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线索进行判断。
时刻保持警觉,避免被一些虚假或误导性的线索所迷惑。
四、如何利用有效线索有效线索的利用对于破案或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利用方法:1. 收集更多信息:基于有效线索,进一步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和证据。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

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作者:杨瑞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1期提要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
笔者认为,就我国目前会计现状来看,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更迫切需要解决。
关键词: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会计信息是会计部门通过在经济活动中收集数据并加工生成的,是决策管理者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相关决策的依据。
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中心要求。
由于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所处的立场不同,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只有具有相当程度的可靠性才能显示其有用性,不可靠的信息或错误的信息不但无助于决策,反而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
因而,探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尤为重要。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的质量特征。
一项信息是否可靠,由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证实性和中立性。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一项计量或叙述,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一致或吻合。
要反映真实性,就要求企业如实表述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就意味着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即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要真实反映经济事项,就必须选用正确的计量方法,可靠地计量,如果所选用的计量方法不适当,不论会计人员如何审慎无误地计量,所得出的结论仍是不可靠的。
(二)可证实性。
可证实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取得相同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早期维也纳学派的强“证实”观及其根源 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 本书是在 1922 - 1925 年期间酝酿写成的,在维也纳 学派内部经过讨论后,于 1928 年出版。这本书旨在 “提出一个关于对象或概念的认识论的逻辑系统,提 出一个‘构造系统’”。他把自我心理经验和性质概 念作为最低层次的概念,用重新定义的方法,在这些 最低层次之上构造出物理对象,由此又构造成他人心 理对象,最后构造出社会科学的对象,这样把一切知 识领域的对象或概念都从某种基本对象或基本概念中 构造出来,反过来,一切知识领域关于旧概念或对象 命题都是通过分析被还原到作为系统基础的基本概念 或基本对象的命题,由此构造统一科学的知识体系。 卡尔纳普称此为“理性重构”。
翻译问题:
(1)第1、3自然段:“经验意义的要求”。 〔英〕“the empirical-meaning requirment”: 经验主 义意义观的要求。 (2)第3自然段:“…这就是:可以把规定概念应用 范围的构成命题的证实的那些经验项目一一指出”。 〔 英 〕p.343-3 : “ …that one can specify those empirical items which would determin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 or constitute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proposition”。能够详细列出那些 决定概念应用范围或构成命题证实的经验项目。
意义和证实
〔德〕莫里茨· 石里克
第2章 可证实性
2.1 刘易斯对经验主义意义观的表述 2.2 “可证实性”的含义
2 .3
早期维也纳学派的强“证实”观及其根源
Clarence Irving Lewis (1883-1964)
A major American pragmatist educated at Harvard, Lewis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from 1911 to 1919 and at Harvard from 1920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53. 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modal logic and as a proponent of the given in epistemology, he also wa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value theory and ethics. --The interna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石里克谈到刘易斯对经验主义意义观一 个误解:
石里克澄清到: “语词上的可理解”就是要求知道“这些词在 实际上是怎样使用的”,也就是知道这些词的 定义,知道它们最终通过实指定义实际上指称 什么。 “命题的可理解”就是要求“知道一个命题怎 样得到证实,就是在语词上和逻辑上理解该命 题,而不是什么在它之外和之上的事情”,并 不是超出命题本身的意义提出什么要求。
石里克的辩解:
(第6、9、10段) “‘可证实’并不意味着‘在此时此地可以证实’, 更不意味着‘现在得到证实’”,因此,证实“能 在将来出现,或是只能在当下出现,是无关紧要 的”。 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证实的可能性,它可以 是一个命题的断定出现在当下的经验中,也可以是 它的断定出现在将来的经验中,经验并不限于我们 实际观察到的东西。维也纳学派是以“可证实性” 作为意义标准,而不是以“证实”作为意义标准,, 石里克认为这是不会陷于“意义的归谬法”的。
卡尔纳普在这本书中确实暗含有这样一种强 证实的观点:一个语句的真正被证实,意味 着,它只有在主体当下的、直接的经验中出 现,即在此时此地得到证实。因为一个关于 未来事件的命题其实只是断定现时存在着的 某种期望,谈论过去的事件实际上意味着谈 论现在的回忆,这些都不是当下经验上有意 义的真正的证实。
-“思想自传”,载《卡尔纳普哲学》,希尔普编,1968年,第12页。
石里克把这个错误的根源归于罗素:
因为卡尔纳普的那本书是在罗素的感召下写的,他 在“思想自传”中说谈到,他深受罗素和怀特海合 著的《数学原理》和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 识》两本书的影响,特别是后一本书号召未来的哲 学家运用从数理逻辑中提升为一种哲学方法的“逻 辑分析”去探究和澄清哲学问题,卡尔纳普说: 我觉得这个呼吁仿佛是向我个人发出的。从今 以后我的任务就是以这种精神去工作!此后我 的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应用这种新的逻辑 工具去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
2.2 “可证实性”的含义
刘易斯把维也纳学派的“可证实性”理解为: (第7-8段) (1)只有能够得到明确的证实的陈述才是有 意义的; (2)而证实只能出现在主体当下的经验中。 由此推论,这将导致“意义的归谬法”:如 果只有被此时此地的经验证实的陈述才是有 意义的陈述,那么绝大多数科学陈述都是不 能证实的,都是无意义的陈述。
2.1 刘易斯对经验主义意义观的表述
刘易斯把经验主义意义观表述为两层意思: 第一,所提出的任何概念或命题都有明确的所指, 这个所指“在语词上和逻辑上是可以理解的”。 这涉及“可证实性”问题。 第二,“进一步的意思”是:能详细列举出那些概 念的应用范围的经验项目,或者构成命题证实的经 验项目。这涉及检验方法的问题。 所以,刘易斯要求澄清“可证实性”和“检验方法” 这两个用语的意义。
( 3 )第 4 自然段:“检验办法”;“可以证 实”。 〔 英 〕“method of testing” - 检 验 方 法 ; “verifiability”-可证实性 test:v. n. 检验 testability:n. 可检验性 verify:v. 证实 verification: n.证实 verifiability: n.可证实性 verificationism:n.证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