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数据

合集下载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考虑地质大数据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甘肃省是地质灾害最频繁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呈现出日益严重的爆发趋势。

通过对区域内的海量地质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得到一组具有一定搜索规则的数据。

分析这种地质“大数据”,可以有效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

大数据可以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总结,对地质灾害做出更加及时准确的预测,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大数据数据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地质数据作为支撑,因此对国土资源基础地质数据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取得了大量的基础地质数据,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实现了区域间数据成果的实时共享,加快了现代地质数据信息服务的发展[1]。

甘肃省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频繁的地质灾害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地质数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经过多年对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具有可重用性、可预测性和方便性的特点,综合利用可以形成地质大数据体系。

随着信息化与地质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民生工程的实施,地质大数据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灾区调查和灾后重建等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大数据”在维基百科中被定义为“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框架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Mayershnberger-schoenberg和CukierKenneth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开始被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已经成为代表互联网的关键词之一。

“大数据”是在1981年,在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勒(Alvin Toller)写的《Thethirdwave》一书中提到的,对“大数据”大加赞赏[3]。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ZHOQ文件&原 始 文 件 为`QH1*`QH1W 格 式& 内 容 以 表 格 形 式列出&每个 巡 查 巡 测 点 包 含 编 号*行 政 区*坐 标 位 置*
基本特征*照片*平剖面图*巡查巡测时间等内容%以文
字*照片*图片等形式展现% 动态监测数据)该类数据由监测设备产生&数据格式
以表 格 或 数 据 库 的 形 式 存 在& 包 括 fW1KS表 格&:11KGG* >cC>KOUKO数据库等% 是 各 类 型 监 测 仪 器 采 集 的 监 测 结 果 数据&包括雨量* 应 力* 地 表 位 移* 土 壤 含 水 率* 深 部 位
排查报告*风险评价报告以及地质防治相关报告*国家企
图%! 数 据 存 储 硬 件 设 备 组 织 结 构
业行业技术标准*监测报告等类别%数据格式为 ;-_ 文件% 地质+地理数据)该类 数 据 包 括 地 质 环 境 基 础 数 据 !地
层岩性*地质构 造* 区 域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环 境地质*矿产资源等"*基础地 理 数 据 !行 政 中 心* 行 政 边 界*行政区*河流*湖 泊*铁 路*公 路 等"% 数 据 类 别 分 为 :O1N/>格式*@D7N/>格式*遥感影像格式及 -f@ 格式%
!
投 稿 网 址 ZZZ!0G01SX3B!1HP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期
石晓栊&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地质灾害数据存储策略
#!%*' #
""""""""""""""""""""""""""""""""""""""""""""""""""""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探讨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则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对于准确判断灾害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具有关键意义。

一、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类型地质灾害监测所产生的数据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地形数据通过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如全站仪、GPS 等获取的地形高程、坡度、坡向等信息。

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地形地貌的特征,对于分析潜在的滑坡、崩塌等灾害发生区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地质数据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等。

地质勘察获取的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地质体的稳定性,判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

3、气象数据降雨量、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数据。

降雨往往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因此气象数据在灾害预警中起着关键作用。

4、位移监测数据通过安装在监测点的位移传感器获取的地表或深部岩土体的位移变化。

这是判断地质体是否处于变形阶段、评估灾害发展程度的直接依据。

5、地下水数据地下水位、水压、水质等数据。

地下水的变化可能导致岩土体强度降低,从而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1、早期预警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变化,提前发出预警信号,为人员疏散和财产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2、灾害评估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够评估地质灾害的规模、危害程度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为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依据。

3、趋势预测利用数据分析模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4、科学研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等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进步。

三、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统计分析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均值、方差、极值等统计量,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数据表结构A.4地质灾害调查A.4.1崩塌调查表每一个崩塌调查点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

该表向上与调查点基础数据表关联,向下与崩塌控制结构面调查表、崩塌变形迹象调查表关联。

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A.70。

表A.70 崩塌调查表(DCZHBTDC)表A.70(续)表A.70(续)表A.70(续)32—岩体结构类型。

单选:块体状、块状、层状、块裂、碎裂、散体等。

33—岩体厚度。

平均厚度。

34—岩体裂隙组数。

填写数字。

35—岩体块度。

描述,长×宽×高。

36—斜坡结构类型。

单选:土质斜坡、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结晶岩斜坡、变质岩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斜向斜坡、横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坡。

37—~38—。

填写全风化带深度、卸荷裂隙深度实际值。

39—土体名称。

汉字描述。

40—土体密实度。

单选:密、中、稍、松,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4 级等。

41—土体稠度。

填写实际值。

42—下伏基岩时代。

时代地层单位,系、统、群、组、段。

43—下伏基岩岩性。

简单描述下伏基岩岩性。

44—下伏基岩倾向。

磁方位角。

45—~47—。

填写实际值。

48—地下水露头。

多选:上升泉、下降泉、湿地。

49—地下水补给类型。

多选:降雨、地表水、融雪、人工。

50—可能失稳因素。

多选:降雨、地震、人工加载、开挖坡脚、坡脚冲刷、坡脚浸润、坡体切割、风化、卸荷、动水压力、爆破振动。

51—~52—。

填写目前稳定程度、今后变化趋势。

单选: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

53—~57—。

填写实际数字值。

58—其他危害。

描述崩塌引起的其他危害。

59—~60—。

填写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数字值。

61—诱发灾害类型。

描述诱发的灾害。

62—波及范围。

描述诱发灾害波及的范围情况。

63—~65—。

填写实际值。

66—监测建议。

多选:定期目视检查、安装简易监测设施、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

67—防治建议。

多选:避让、裂缝填埋、加强监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削方减载、坡面防护、反压坡脚、支挡、锚固、灌浆、植树种草、坡改梯、水改旱、减少振动。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

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与数据分析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电发电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能源形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风电场建设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对风电场的安全运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风电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科学参考,对风电场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潜在危害,评估风电场在地质灾害威胁下的风险程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1. 信息采集:收集风电场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岩土工程地质、气象气候等相关信息,对风电场周边地质环境进行全面了解。

2. 灾害历史回顾:调查风电场周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次生灾害,为评估提供历史数据。

3. 地质灾害概率计算:利用统计学方法、经验公式等手段,对风电场附近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概率计算,得出发生频率和概率等信息。

4. 综合评价:将以上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专业软件和模型对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给出风险等级。

二、风电场工程地质灾害数据分析基于风电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数据分析是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对大量地质灾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风电场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立风电场地质灾害数据库,包括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规模、致灾因素等数据,统计数据并进行集成,为分析提供基础。

2. 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地质灾害数据库中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风电场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挖掘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3. 风险评估模型与预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建模和分析,构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对未来的灾害风险进行预测,为风电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数据分析与应用起着关键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类型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会获取到多种类型的数据。

首先是地形地貌数据,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这些数据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灾害发生的地形条件。

其次是地质结构数据,如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

还有水文数据,包括降雨量、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

降雨量的大小和变化往往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因素,而地下水位和河流水位的变化则可能影响到地面的稳定性。

此外,位移监测数据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如全站仪、GPS 等,可以实时获取地质体的位移变化情况,这是判断灾害是否即将发生的重要依据。

二、数据分析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重要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测和预警。

它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降雨量和位移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明确降雨量达到多少时可能会引发滑坡等灾害。

数据分析还能够评估灾害的发展态势。

持续监测和分析位移等数据,可以判断灾害是处于稳定阶段还是正在加剧,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三、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很多。

统计分析是基础的方法之一,通过计算均值、方差、频率等统计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时间序列分析则侧重于研究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变化趋势。

聚类分析可以将相似的数据点归为一类,有助于发现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特征和规律。

此外,机器学习方法如决策树、随机森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数据分析中。

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字段必填项等级说明

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字段必填项等级说明

发展阶段发展阶段5潜在危害-威胁对象威胁危害对象4威胁房屋威胁房屋户2潜在危害-威胁人口威胁人口4潜在危害-威胁财产威胁财产4潜在危害-险情等级险情等级4监测建议监测建议1防治建议防治建议1防治建议-群测群防群测群防1防治建议-搬迁避让搬迁避让1
防治建议-专业监测防治监测1防治建议-专业监测防治监测1防治建议-工程治理防治治理1遥感解译点遥感点0勘查点勘查点0测绘点测绘点0防灾预案/群测群防点防灾预案0照片多媒体0
录像录像2调查负责人调查负责人2填表人填表人2审核人审核人2调查单位调查单位2填表日期-年填表日期年1填表日期-月填表日期月1填表日期-日填表日期日1示意图-栅格图示意图4示意图-矢量图矢量示意图4野外记录信息野外记录信息1
补给段长度值1
主沟纵坡值1
植被覆盖值1
冲淤变幅值1
松散物储量值1
山坡坡度值1
松散物平均厚值1
流域面积值1
相对高差值1。

地质灾害数据

地质灾害数据

地质灾害1 地质灾害危害情况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图1 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图1)。

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

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

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照片1)、湖南的绥宁(照片2)、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图2)。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图3)。

图2 2001年3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5001000150020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人)图3 1995--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照片1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城江北西段发生了体积约1.6万立方米的边坡垮塌,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4061平方米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

照片2 2001年6月18——19日湖南省绥宁县因连降暴雨诱发特大群发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面积11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1万,死亡99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照片为绥宁县武阳镇干坡村的房屋被泥石流淤埋。

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图4)。

图4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东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在近三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比1999年普遍增长了110%以上。

与2000年相比,发生数量增长41.8%、死亡人数增长7.1%、经济损失增长29.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危害情况
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图1 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
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图1)。

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

分别为146、108、82、61和54人。

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照片1)、湖南的绥宁(照片2)、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图2)。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图3)。

图2 2001年3起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
500100015002000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年)
(人)
图3 1995--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对比
照片1 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城江北西段
发生了体积约1.6万立方米的边坡垮塌,致使一幢建筑面积为
4061平方米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
人受伤。

照片2 2001年6月18——19日湖南省绥宁县因连降暴雨诱发特大群发型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面积11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1万,死亡99
人,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照片为绥宁县武阳镇干坡村的房屋被泥石流淤埋。

本年度全国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害造成比较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重庆、广东、四川、湖北、山东和辽宁(图4)。

图4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经济损失
东部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广东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在近三年内都有大幅度增长,2001年比1999年普遍增长了110%以上。

与2000年相比,发生数量增长41.8%、死亡人数增长7.1%、经济损失增长29.2%。

其主要原因是建房、修路、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作用越来越强烈。

2 地质灾害分布
●主要灾种
2001年度发生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其次是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另外还有少数地区发生瓦斯爆炸、
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岸边坍塌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图5、表1)。

图5 2001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频次对比
●分布情况
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安徽、湖南、云南、重庆、广西、四川和福建等,占全国地质灾害发生总数的85%(图6)。

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云南、重庆、福建和四川等省、直辖市;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等省;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湖南、山西、河南;地裂缝仅在山西、四川和陕西等少数省出现。

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上海和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与2000年相比较,上海的地面沉降进一步减缓,天津汉沽区年均沉降量略有增加。

江苏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得到了初步遏制,沉降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缓。

图6 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
注:死亡人数在1人以上、重伤在20人以上、规模为大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即上图。

本年度云南、湖南、重庆和四川3省1市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发生数量都最为突出。

安徽和江西虽然发生数量多,但大都是小规模的滑坡、崩塌,危害相对较小。

●发生时间
同往年一样,本年度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段也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是6—8月,这3个月内
的发生数量占全年的63.1%(图7)。

●人类活动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导致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在2001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50%以上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

贵州2001年发生的17起重大地质灾害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或人为因素直接导致的有10起,占59%。

广东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达50起,占总数的64.1%。

广西70%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坡脚开挖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已成为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带,如重庆武隆“5.1”灾难就是由于人工开挖高陡边坡和违规建房引发的。

采石采矿形成的高边坡,尾矿和弃渣的不合理堆放,在某些地区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人工不合理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主要因素。

煤田采空导致了地面塌陷及地裂缝的产生。

3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治理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开展工作。

2001年在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了40多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收到良好效果。

●地质灾害调查
1996-2001年,国土资源部已陆续完成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万或1:20万区域环境地质(以地质灾害为主)调查工作,完成调查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

基本查清了上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为各级政府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

为进一步查清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分布特征,国土资源部计划1999-2005年在全国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部署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截止2001年底已完成284个县(市)(图8),调查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万多
处,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取得了明显的减灾效果。

图8 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计划布置图
●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
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对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001年重点加强了三峡库区等重要地区和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工作,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汛期地质灾害检查与巡测
2001年初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作好2001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前做了部署,并提
出了具体要求。

在汛期先后派出10个工作组分别对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陕西等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地区进行了检查与巡测,重点对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质灾害管理体系、责任制度、群测群防网络以及近几年来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了初步治理建议。

2001年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编制了防灾预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等。

北京、河北、江西、山东、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吉林、辽宁、山西、湖南、广东等地质灾害较严重地区的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汛期积极配合当地防汛部门,深入灾区第一线,开展汛前隐患调查,指导应急处理,制定防灾预案,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督促检查,对重大隐患点落实简易处理措施和监测办法,指导居民避灾。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库区总体规划按防治对象、类型分别规划,主要有: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三峡库区塌岸防护规划、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三峡库区高切坡防护和深基础
处理规划等。

受135米蓄水影响的崩滑体防治和塌岸防护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

监测预警实施进展 至2002年2月,库区20个市、区、县(自治县、市)已建17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已完成的主要监测工作是:建立了秭归—巴东段(50公里长)地质灾害GPS 监测网并投入监测运行。

该网包括国家级控制网(A 级)、基准网(B 级)、滑坡监测(C 级)等三级GPS 监测网,对12个单体滑坡进行监测,共建有59个GPS 监测点。

●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成果
200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31次(图9),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604.1万元,避免人员伤亡4203人。

图9 近年来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次数
50
100
150
200
250
1998199920002001(年)
(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