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2 排泄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的排泄功能课件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1、尿液浓缩的过程
机体大 量失水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一、肾脏的结构特征 (一)肾单位 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
1、皮质肾单位:肾小球体积较小,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 2、近髓肾单位: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长,可到内髓质层。在尿 的浓缩与稀释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近球小体
1、颗粒细胞(近球细胞): 位于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 样细胞,椭圆形,内含分泌颗粒 ,分泌颗粒内有肾素; 2、系膜(间质)细胞:入球小 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 胞,具有吞噬功能; 3、致密斑:远曲小管起始部的 高柱状上皮细胞,因局部呈现斑 纹隆起,故称为致密斑。可感受 小管液中NaCI含量降低的变化, 并将信息传递至颗粒细胞,使其 释放肾素。 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
位,因而皮质肾单位含肾素较多,而近髓肾单位则几乎不含肾素。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血液供应很丰富,约94%的血液分布在肾皮质层,5%-6%分布 在外髓,其余不到1%供应内髓。肾血流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 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 节
在近球小管后半段,NaCI是通 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 而被重吸收的。小管液进入近球小 管后半段时,绝大多数的葡萄糖、 氨基酸已被重吸收。由于HCO3-重 吸收速率明显大于CI-重吸收,CI留在小管液中,造成近球小管后半 段 的 CI- 浓 度 比 管 周 组 织 间 液 高 20%-40%。因此,CI-顺浓度梯度 经细胞旁路(紧密连接处)而重吸 收 回 血 。 由 于 CI- 被 动 重 吸 收 是 生 电性的,使小管液中正离子相对较 多,造成管内外电位差,管腔内带 正电,管外带负电,在这种电位差 的作用下,Na+顺电位差通过细胞 旁 路 而 被 动 重 吸 收 。 因 此 , NaCI 的重吸收都是被动的。水的重吸收 是被动的,是靠渗透作用而进行的。
肾主二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肾主二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肾脏是人体内一对重要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和排除代谢产物。
肾脏通过滤波功能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同时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另外,肾脏还参与大便的形成和排泄过程。
因此,肾脏被认为是主宰人体排泄系统的关键器官,也可称之为主管二便的器官。
通过对肾脏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肾脏主宰二便的原理。
肾脏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其滤波功能和水盐平衡调节功能上。
滤波功能指的是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将血浆中的废物、尿素和水分等分离出来形成尿液,然后将尿液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
水盐平衡调节功能则指的是肾脏通过调节尿液中的水分和盐类的浓度,维持体内水分和离子的平衡。
这两个主要功能合作完成了肾脏主导二便的过程。
二便是指尿液和大便,尿液是由肾脏滤波生成的,大便则是由消化系统的吸收和肠道蠕动作用形成的。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是肾脏滤波功能的直接体现,它通过排除多余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中的溶质浓度来维持体液的平衡。
大便的形成和排泄则是通过消化系统的工作,将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经过肠道蠕动后排出体外。
肾主二便的原理非常重要,它不仅是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关键过程,也对维持整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肾脏正常运作,尿液和大便排泄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人体才能保持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肾脏主宰二便的原理,重视肾脏健康,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维护肾脏功能的正常运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肾主二便的原理。
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并介绍肾的重要性以及二便的概念和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布局和安排。
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肾的重要功能和二便的概念和作用。
首先,我们将详细讨论肾的滤波功能,介绍肾脏如何对血液进行滤波,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其次,水盐平衡调节功能也是肾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将探讨肾脏如何调节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第8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 性不同:
Ⅰ半径 <1.8nm能自由滤过 1.8~3.6nm随半径↑→滤过↓ >3.6nm完全不能滤过
Ⅱ分子量﹤6000单体可通过 ﹥69000不能通过
②静电屏障:滤过膜3层均覆盖有带负电荷的 糖蛋白,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 同
滤过的实验证据:
①Na+的重吸收 主要是主动重吸收 -----肾单位各个节段对Na+的重吸收率是不同 近球小管---- 65%~70% 髓袢 ----------约20%(降支细段不通透)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约12%
②Cl-的重吸收
近球小管、远曲小管与集合管---- 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H2O
H2O
髓质组织液 毛细血管 (高渗) 特点:血压升高;
重吸收水渗 透压降低 H2O
H2O CL血浆胶体渗透 压降低;管壁通 透性较高
渗透
H2O
髓袢升支细段:高渗小管液 对NaCL有通透性 水无通透性 Na+ 重吸收:20℅的 + H NaCL、 K+
及部分HCO3+ CL
Na+
H
+
K+
ATP
Na+ K+
肾血流量的调节
肾血流量的调节
⑴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80mmHg— 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 对恒定 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 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⑵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因素 应急时交感N兴奋→NE 释放↑ → 肾血管收 缩→ 肾血流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时NE、E、AⅡ 分泌↑→肾血管收缩 → 肾血流量↓;PGI等→肾血管舒张→ 肾血 流量↑; 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 的相对稳定,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神经 及E使血液重新分配,肾血流量↓,脑、心脏 血流量↑
八、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四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
分泌: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其本身新陈
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排泄:指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将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质
排入小管液中的过程。
一、H+分泌
⑴H+分泌机制: 是主动分泌(Na+-H+交换)
⑵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
肾小囊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构 成滤过的最后屏障。其孔径4-14nm
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主要的
电学屏障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 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5.氨基酸其它物质的重吸收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 3. 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 重吸收。
(二)髓袢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经Na+:2C1-:K+同 向转运进行。 ① 基侧膜上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低Na+、低电位; ② Na+、2Cl-、K+ 经同向转运体顺电化学梯度转运入细 胞; ③ 进入细胞内的Na+被泵入组织间液,2C1-经管周膜上 C1-通道进入组织间液,K+顺浓差返回管腔; ④ Cl-的重吸收和K+返回管腔造成管腔内正电位,促使 另一个Na+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细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水不易被重吸收。
肾的排泄

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60%~ 70%
方式:Na+主动重吸收,Cl-被动重吸收
K+
Na+
小管上皮细胞内
(2)水的重吸收
部位: 近端小管 65%~70% 必需重吸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方式:渗透
20%~30% 调节性重吸收(AD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率远低于近端小 管,但可根据机体水状况发生变动。只要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率减少1%,尿量就会
●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如图)
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的溶质 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 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 粗段,此外,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由于ADH 释。 而对水 通透性的下降也有助于稀
二、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和保持:
●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
*
*
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下表)
● 如果不管机体缺水或水过剩,尿渗 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尿,表 明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减退。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
50-1200mOsm/L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 浓缩和稀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 和渗透压恒定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
浓缩: ●原因: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 ●动力: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
第八章 肾的排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尿生成过程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尿的浓缩和稀释 尿的输送、贮存和排放
第一节
概
述
一、排泄和排泄器官
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把体 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物和
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排泄器官(途径):肾脏为主,呼 吸器官、皮肤(汗腺)以及消化道(食 物残渣不属于生理排泄)亦有排泄功能。
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网上浏览,了解有关肾脏保健以及预防肾脏等疾病的相关知识。
课堂练习
想一想和大家谈
本课作业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学科生物年级 Nhomakorabea七
授课教师
左卫忠
课堂类型
新授
课时
1
备课时间
2012-04-25
教学目的
知识
知识性目标:
概述肾脏的结构;描述排泄的途径。
技能性目标:
练习使用解剖刀剖开哺乳动物的肾脏,并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制作肾单位简易模型。
情感性目标:
关注人体肾脏的卫生保健;体验探究或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创新。
能力
情感
教材处理
难点
重点
认识肾单位的结构组成,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对学习尿的形成至关重要。
教学过程
方法、手段和目的
检查课前
预习效果
学业水平基础导学
导入新课
录像资料:你了解人工肾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象资料,提出问题。
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肾脏的结构。
在观察时只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即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让同学放手观察和思考。
为帮助提高实验效果,可出示实验题目,如:
1.观察新鲜猪肾脏(或肾脏模型)的形状、颜色,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用解剖刀将肾脏纵剖为前、后两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肾脏各部分有什么结构特点?
教师深入到各组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交流时,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学生自行纠正或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修订。
初中生物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生物的排泄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1.【答题】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肾单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解答】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噐官,由皮质、髓质和肾盂组成,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和小肾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因此,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选项D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2.【答题】与尿液形成无关的结构是()A.肾小球B.肾小囊C.肾小管D.尿道【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尿液的形成。
【解答】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尿液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过程:一、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
因此,与尿液形成无关的结构是尿道。
尿道是尿液排出体外的器官。
3.【答题】人体形成尿液的器官是()A.肾脏B.肝脏C.输尿管D.膀胱【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是排尿的通道。
4.【答题】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它在人体内的位置是()A.腹腔后壁、脊柱两侧B.胸腔,左右各一个C.胸腔中部偏左、左右两肺之间D.腹腔的上方偏右【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肾脏的位置。
【解答】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腔后壁,居腹膜后方;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2腰椎下缘,右肾比左肾低半个椎体,左侧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的中部,右侧第12肋斜过右肾后面的上部。
5.【答题】正常人的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有()①水②无机盐③尿素④葡萄糖⑤蛋白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尿液的形成。
肾脏的排泄功能PPT课件

出球小动脉 致密斑
入球小动脉 球旁细胞
• 球外系膜细胞:入球小 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 密斑之间的一群间质细 胞群;具吞噬功能。
球旁器的作用:感受和传递小管液成分变化的信 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和肾素释放量的变化,这 一过程称为管-球反馈。
ppt课件
10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
肾脏仅有交感神经的支配,没有副交感 神经的支配。
•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个部 分;外侧为皮质,内侧为髓质。
• 皮质:富含血管,主要由肾小体 和肾小管构成。
• 髓质:血管较少,由15~25个肾锥 体构成;肾锥体的主要组织结构 为肾小管。
尿液的生成部位和排出的路径:尿液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生成,经集合管在肾
乳头处开口进入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输尿管 → 膀胱 → 尿道 → 排出体
ppt课件
11
(五)肾脏的血管供应
血管分布和血流方向 腹主动脉 → 肾动脉 → 叶间动脉 → 弓形动脉 → 小叶间动脉 → 入
球小动脉 →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 出球小动脉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 管网 → 小叶间静脉 → 弓形静脉 → 叶间静脉 → 肾静脉
ppt课件
12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 管 网 ( peritubular capillaries)
13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血流量的特点
• 血流量大:正常人安静时有1,200 ml/min的血液流过两肾,占心 输出量的20% ~ 25% 。
• 血液分布不均匀:在肾血流量中,94%的血液供应肾皮质,5% 供应外髓,1%供应内髓,即皮质的血流量 > 髓质的血流量,故 肾血流量通常是指肾皮质血流量。
肾血流量丰富的原因和意义:并不是肾脏营养和代谢的需要,而 是其实现泌尿功能的需要,而肾皮质的血流量大于肾髓质,就是 因为肾脏实现泌尿功能的肾单位均位于皮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髓质
肾盂
每个肾脏的实质部分大约由100多万 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
肾脏的结构 皮质 髓质 肾盂
分布位置 肾的外周
颜色或形状 红褐色
肾的内侧
较浅单位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实质
肾脏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和 组成肾小体。
3.肾小球是个
球,由
分出的数十
条毛细血管包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
集成
。肾小球的周围由肾小管末端的膨大
部分凹陷而成的囊状结构包围起来,该囊状结构
4是.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分布在肾脏的 部分,
肾小管主要。分布在肾脏的
部分。
练习
右图是肾小体结构示意 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③ 肾小球 和⑥ 肾小囊共 同构成 肾小体 。 (2)图中③⑥⑦共同构了 肾单位 。 (3动)脉图血中②是 入球小动脉 管内流动的
肾脏
肾小体:C ,肾单位:B ,肾脏:A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1.人的肾脏由
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2.每个肾单位包括 、 和 三个部分,
和 组成肾小体。
3.肾小球是个
球,由
分出的数十
条毛细血管包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
集成
。肾小球的周围由肾小管末端的膨大
部分凹陷而成的囊状结构包围起来,该囊状结构
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皮质
(二)肾脏的结构 髓质 肾实质
肾盂
(三)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囊
肾小管
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废物 和过剩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排泄。
排泄 途径
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绝大部分尿素、 尿酸、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皮肤排出汗液(一部分水和少 量尿素、无机盐)
4是.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分布在肾脏的 部分,
肾小管主要。分布在肾脏的
部分。
④ ⑤
肾小管外 毛细血管
肾动脉
① ②
⑥
③
肾静脉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外 毛细血管
肾动脉
肾小球 肾 肾小囊 单 肾小管 位
肾静脉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1.人的肾脏由
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2.每个肾单位包括 、 和 三个部分,
第三章 第二节 排泄
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上高四中
冀少版七年级(下)生物
(一)排泄
• 1、排泄的概念:
血液循环
• 你认为以下哪些不属于排泄:
•吐痰 •分泌唾液 •皮肤分泌油脂 •排便
• 排尿 • 出汗 • 呼出二氧化碳
(最一主)要排的泄排泄
途径
• 2、排泄途径:
主要器官或系 统
泌尿系统
排泄形式
主要成分
尿液
大部分尿素、尿酸、 多余的水、无机盐
皮肤
汗液
一部分水、 少量尿素、无机盐
呼吸系统
气体
二氧化碳、 少量水
(二)肾脏—主要的排泄器官
位置:腹后壁脊
柱两侧
形状:像蚕豆 颜色:红褐色 手感:表手面感光柔滑软,
皮质
肾实质
髓质
肾 脏
肾盂
肾静脉
肾动脉 输尿管
图3—20 肾脏纵切
肾脏纵切
皮质
实质
肾脏
肾盂
肾脏
肾单位
肾 小 管
肾小体
图3—21 肾脏内部结构示意图
肾小体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壁 肾小囊腔
肾小囊
肾单位
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周围 毛细血管
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小体:在皮质里 肾小管:在皮质和髓质里 肾单位:在肾实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