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动态ppt
合集下载
《皮亚杰理论》课件

感知运动阶段特点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如抓、摸、听等。
感知运动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抓取、听觉等感知动作。
前操作阶段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 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 思维,如模仿、绘画等。
前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言、绘画 等,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
应能力的个体。
内容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 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生活 实际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跨学科整合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皮亚 杰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 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
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皮亚杰认为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形式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3
形式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发展的引导者
皮亚杰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 和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成长于一个学者家庭 ,父亲是大学教授, 母亲是教师。
皮亚杰的教育背景
1918年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
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如抓、摸、听等。
感知运动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抓取、听觉等感知动作。
前操作阶段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 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 思维,如模仿、绘画等。
前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言、绘画 等,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
应能力的个体。
内容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 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生活 实际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跨学科整合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皮亚 杰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 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
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皮亚杰认为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形式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3
形式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发展的引导者
皮亚杰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 和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成长于一个学者家庭 ,父亲是大学教授, 母亲是教师。
皮亚杰的教育背景
1918年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
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

能够运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等。
问题解决策略
能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如试错法、逆向思维等,来解决复杂 问题。
科学方法
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等步 骤。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1 2
创新思维
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备创造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
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实物、 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初中生(11-15岁)
高中生及以上(15岁以上)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具有 挑战性和深度的教学内容。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营造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动作发展及意义
01
02
03Leabharlann 大动作发展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 坐、爬和行走等动作,这 些动作的发展有助于他们 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精细动作发展
婴儿的手部动作逐渐变得 灵活,能够抓取、操作和 摆弄物体,这对于他们认 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与认知的互动
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其认知 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动作,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 理解周围环境。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和直 观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现象上。
不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 难以理解事物的可逆性或 双向性。
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看待问题,难以理解和 接受他人的观点。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逻辑推理初步形成
归纳推理
问题解决策略
能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如试错法、逆向思维等,来解决复杂 问题。
科学方法
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等步 骤。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1 2
创新思维
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备创造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
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实物、 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初中生(11-15岁)
高中生及以上(15岁以上)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具有 挑战性和深度的教学内容。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营造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动作发展及意义
01
02
03Leabharlann 大动作发展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 坐、爬和行走等动作,这 些动作的发展有助于他们 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精细动作发展
婴儿的手部动作逐渐变得 灵活,能够抓取、操作和 摆弄物体,这对于他们认 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与认知的互动
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其认知 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动作,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 理解周围环境。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和直 观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现象上。
不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 难以理解事物的可逆性或 双向性。
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看待问题,难以理解和 接受他人的观点。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逻辑推理初步形成
归纳推理
新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Chapter
章 节
1
3
Chapter
章 节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 2
核心概念
图示 同化 顺应 平衡
4
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 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图式:动态的、可变的
1.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手去抓, 握住后摇晃拔浪鼓,这一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就是图式。 2.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16
三山实验
17
思维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 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 不可逆性是只能从正面思维而不能逆向思维
皮亚杰问某一男孩:“你有哥哥吗?。男孩回答:“有。” 皮亚杰又问:“你哥哥有弟弟吗?,男孩说:“没有!”
18
未获得守恒概念
守恒是指人们能忽略事物外部知觉特征 的变化,把握其本质上不变成分的一种 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
CONTENTS
目
录
01
03
皮
02
阶
04
亚
段
启
杰
核
理
示
简
心
论
介
概
念
2
皮亚杰
皮 亚 杰 ( Jean Piaget,18961980),生于瑞士纳沙特尔,发生 认识论的提出者,日内瓦学派的 创始人。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 和1918年分别在瑞士纳沙特尔大 学获生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其 毕生的工作就是试图用生物学观 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
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而不能得到,这时 婴儿原有的图式不能使之适应新的环境,即得到玩具, 认知结构的平衡被打破,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 到了近处,原有图式发生改变,适应了环境,获得了玩 具。心理结构再一次平衡。 狗—狮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课件

-
2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皮亚杰认为认知机能可进一步区分为组织和适应 组织代表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适应代表外部方面。而皮 亚杰所说的适应又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 (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 同化: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 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 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进入形 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逻辑推理、 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 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 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 平。
2019
-
13
三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 熟 练 习 与 经 验
社 会 性 经 验
补 偿 性
可 逆 性
进行逆推性思维: A>B,B>C则A>C
随着守恒、分类和顺 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 学生最终发展出完整的 、逻辑性的思维体系、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 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 逻辑。
2019
-
12
(4)形式运算思维(11岁至成年)
所谓形式运算,就是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四 个 阶 段
2019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
6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 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 手段。在感知运动中,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 式,其认知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发展客体永恒性
阶段成就
目标定向行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13
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 的平衡中,实现认知的发展。
总之,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 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 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思维逐渐成熟起 来。
14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 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是利用的表象符号而实现的思维过程。
32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但仍
不能摆脱事物主要知觉特征的局限。
33
举例说明:
在做《沉和浮》实验时, 儿童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 维说明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什么东西能浮上来,而是 依据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 判断,例如有的儿童说: 大的、红色的木头浮上来 了,小的黑色的铁片沉下 去了。
36
2.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 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不 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 事物。
37
三山实验
38
3.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 也可以从反面去想;
不可逆性是只能从正面思维而不能逆向思维。
43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 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 象性、可逆性和补偿性。
44
小结
皮亚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动作认识和适应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和因果关
系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依靠表象和符号进行思维。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和
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 的平衡中,实现认知的发展。
总之,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 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 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思维逐渐成熟起 来。
14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 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是利用的表象符号而实现的思维过程。
32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但仍
不能摆脱事物主要知觉特征的局限。
33
举例说明:
在做《沉和浮》实验时, 儿童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 维说明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什么东西能浮上来,而是 依据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 判断,例如有的儿童说: 大的、红色的木头浮上来 了,小的黑色的铁片沉下 去了。
36
2.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 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不 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 事物。
37
三山实验
38
3.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 也可以从反面去想;
不可逆性是只能从正面思维而不能逆向思维。
43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 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 象性、可逆性和补偿性。
44
小结
皮亚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动作认识和适应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和因果关
系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依靠表象和符号进行思维。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和
《皮亚杰理论》PPT课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 化性(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 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着纯粹的客观现实,人们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着主体的认知特点,现实是 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因此,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有 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①认知 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 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 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 作用的适当内容。②教育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 杰的儿童发展认知理论,当代教育学倡导教育应该根据儿 童已有的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慎重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提倡发现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③皮亚杰认为,学习 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儿童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教育的 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 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 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
1、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 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皮亚杰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演变,将从婴儿期到表 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 运算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 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由此开始 萌芽。②前运算阶段(2-7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 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以自我为 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 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 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④形式运算 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 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 化性(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 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着纯粹的客观现实,人们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着主体的认知特点,现实是 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因此,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有 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①认知 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 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 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 作用的适当内容。②教育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 杰的儿童发展认知理论,当代教育学倡导教育应该根据儿 童已有的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慎重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提倡发现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③皮亚杰认为,学习 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儿童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教育的 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 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 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
1、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 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皮亚杰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演变,将从婴儿期到表 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 运算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 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由此开始 萌芽。②前运算阶段(2-7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 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以自我为 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 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 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④形式运算 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 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ppt

-
下面是Piaget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 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 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 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 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 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 珠子多?让我们设定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 于是问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 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
(二)前运算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 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 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 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 (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 2、如果让小明在分割成小块的甜饼和未分 割的整块甜饼中作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前 者,因为他认为“三块甜饼要比一块大的 好”。这说明小明缺乏( D )。
• 3、小玉对氮气球上升这个事实解释的建构 包含了 ( C )过程。
-
• 4、10个月大的小红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 放在那的玩具,这种“移开”和“够取” 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A )
-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 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 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 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 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 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 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 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 "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 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 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下面是Piaget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 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 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 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 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 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 珠子多?让我们设定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 于是问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 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
(二)前运算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 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 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 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 (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 2、如果让小明在分割成小块的甜饼和未分 割的整块甜饼中作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前 者,因为他认为“三块甜饼要比一块大的 好”。这说明小明缺乏( D )。
• 3、小玉对氮气球上升这个事实解释的建构 包含了 ( C )过程。
-
• 4、10个月大的小红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 放在那的玩具,这种“移开”和“够取” 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A )
-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 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 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 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 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 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 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 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 "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 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 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优秀课件(共10张PPT)

性。能对事件提出假设并进行解释,然后形成一个符合 逻辑的的假说
小小、豆豆和丁丁三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豆豆和丁丁一起把一个 玩偶放到了抽屉里,然后丁丁就跑出去玩了,豆豆偷偷地把玩偶 从抽屉里拿出来,藏到了柜里,小小在旁边看到了整个过程。处
于前运算阶段的小小会认为,丁丁从外面回来后会( )找玩具。
A. 到衣柜里找
举例说明:A,B,C三人比高低,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看到人
才可以比出来,否则不能。
3.去自我中心,是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重要标志
四、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可以使用命题进行运算,既能认识到命题之间的关系,也能利用假设演绎来进行推理的是()阶段。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知道了大明是小明的哥哥,就知道小明是大明的弟弟,这是()认知阶段思维的特点。
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 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二、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
D. 不去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 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发证 认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心理
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把生物学、数学 逻辑、心理学、哲学、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起来,吸收各派心理学的特点,综合成 较为完整的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建构主义的 儿童心理学,是当代认知建构主义的鼻祖。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
小小、豆豆和丁丁三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豆豆和丁丁一起把一个 玩偶放到了抽屉里,然后丁丁就跑出去玩了,豆豆偷偷地把玩偶 从抽屉里拿出来,藏到了柜里,小小在旁边看到了整个过程。处
于前运算阶段的小小会认为,丁丁从外面回来后会( )找玩具。
A. 到衣柜里找
举例说明:A,B,C三人比高低,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看到人
才可以比出来,否则不能。
3.去自我中心,是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重要标志
四、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可以使用命题进行运算,既能认识到命题之间的关系,也能利用假设演绎来进行推理的是()阶段。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知道了大明是小明的哥哥,就知道小明是大明的弟弟,这是()认知阶段思维的特点。
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 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二、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
D. 不去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 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发证 认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心理
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把生物学、数学 逻辑、心理学、哲学、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起来,吸收各派心理学的特点,综合成 较为完整的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建构主义的 儿童心理学,是当代认知建构主义的鼻祖。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智慧发展阶段******************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 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 将儿童心理(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 (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上)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 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 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 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 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3
中心片面性
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 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者事物最突出 的地方,而对其他的部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4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5
非变换性
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中,要经历许多的中间状态,若能理解事 物这一演变过程,则说明思维具有了变换 性。
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 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 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 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 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 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 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 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 新阶段的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特点(2岁-7岁)
1,以表象思维为主 2,自我中心主意 3,中心片面性 4,不可逆性 5,非变换性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2)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 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 (3) 列序:指在内心根据大小多少,轻 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进行安排 的能力。例如知道A<B<C,则A<C。
此阶段婴儿已经具有明显的意向行为,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 物体守恒:当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后为,婴儿知道去寻找。 因果律:已经理解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摆动(结果)之间的关 系
第五分阶段(12~18个月)尝试错误期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 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 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 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 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 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 属尝试中的偶然。“尝 试错误期”。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1.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第五分阶段(12个月-18个月),“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 、单一的命题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 (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 之间的逻辑关系 )
简评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 基本阶段和机制 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A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 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 原因。
三 具体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的特点(7~12岁)
1 守恒 2 分类 3 列序
守恒
谢谢!
第一分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 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吮吸反 射和抓握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 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1 假设---演绎性 2 组合分析 3 四元变换群
1 假设---演绎性
1 假设---演绎性:指结论是首先通过假设的 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例如“地球是圆的”和“ 地球是平的”这2个命题 2 组合分析: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 一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 分析。 3 四元变换群:当判断2中现象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应用正向、逆向、互反和对射四种变换形 式进行推论。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局限性
第一,很多儿童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 的水平,而且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解决皮亚杰 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关各种认知技能经历一个不变的渐进质变序列的 问题仍存在争论。 第三,皮亚杰忽视了经验的重要作用。跨文化研究结果表 明,智力成长的序列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一成不变, 它是一个因文化和经验因素以及问题解决策略上的训练程 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发展序列。 第四,皮亚杰理论中诸如同化、顺应和平衡这类基本概念 缺乏严格的操作定义,辩证思维的有关研究认为形式运算 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思维才是更加成熟的思维形式 。尽管如此,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 的。
儿童自我中心的典型对话: 珊:戴维叔叔,它爬上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成人:发生了什么事? 珊:过来,我带你去看看(她把叔叔带出去并让他看 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 成人:珊,这是谁干的? 珊:不是我。 成人笑道: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 ? 珊:它爬上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成人:谁干的? 珊: (望了望四周)那儿,她指向一只正穿越街道的 猫! 成人:哦,是猫,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珊:我说了呀!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1
以表象思维为主
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 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 动作内化。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 西在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 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 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2
自我中心主义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习惯动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婴儿逐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 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 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 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 等等。这些习惯不是反射性的,而是婴儿主动做 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婴儿已具备一定的眼耳手协 调能力。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智慧发展阶段******************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 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 将儿童心理(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 (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上)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 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 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 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 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3
中心片面性
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 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者事物最突出 的地方,而对其他的部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4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5
非变换性
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中,要经历许多的中间状态,若能理解事 物这一演变过程,则说明思维具有了变换 性。
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 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 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 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 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 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 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 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 新阶段的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特点(2岁-7岁)
1,以表象思维为主 2,自我中心主意 3,中心片面性 4,不可逆性 5,非变换性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2)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 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 (3) 列序:指在内心根据大小多少,轻 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进行安排 的能力。例如知道A<B<C,则A<C。
此阶段婴儿已经具有明显的意向行为,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 物体守恒:当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后为,婴儿知道去寻找。 因果律:已经理解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摆动(结果)之间的关 系
第五分阶段(12~18个月)尝试错误期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 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 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 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 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 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 属尝试中的偶然。“尝 试错误期”。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1.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第五分阶段(12个月-18个月),“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 、单一的命题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 (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 之间的逻辑关系 )
简评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 基本阶段和机制 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A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 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 原因。
三 具体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的特点(7~12岁)
1 守恒 2 分类 3 列序
守恒
谢谢!
第一分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 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吮吸反 射和抓握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 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1 假设---演绎性 2 组合分析 3 四元变换群
1 假设---演绎性
1 假设---演绎性:指结论是首先通过假设的 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例如“地球是圆的”和“ 地球是平的”这2个命题 2 组合分析: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 一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 分析。 3 四元变换群:当判断2中现象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应用正向、逆向、互反和对射四种变换形 式进行推论。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局限性
第一,很多儿童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 的水平,而且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解决皮亚杰 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关各种认知技能经历一个不变的渐进质变序列的 问题仍存在争论。 第三,皮亚杰忽视了经验的重要作用。跨文化研究结果表 明,智力成长的序列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一成不变, 它是一个因文化和经验因素以及问题解决策略上的训练程 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发展序列。 第四,皮亚杰理论中诸如同化、顺应和平衡这类基本概念 缺乏严格的操作定义,辩证思维的有关研究认为形式运算 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思维才是更加成熟的思维形式 。尽管如此,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 的。
儿童自我中心的典型对话: 珊:戴维叔叔,它爬上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成人:发生了什么事? 珊:过来,我带你去看看(她把叔叔带出去并让他看 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 成人:珊,这是谁干的? 珊:不是我。 成人笑道: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 ? 珊:它爬上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成人:谁干的? 珊: (望了望四周)那儿,她指向一只正穿越街道的 猫! 成人:哦,是猫,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珊:我说了呀!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1
以表象思维为主
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 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 动作内化。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 西在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 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 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2
自我中心主义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习惯动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婴儿逐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 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 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 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 等等。这些习惯不是反射性的,而是婴儿主动做 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婴儿已具备一定的眼耳手协 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