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动态ppt

合集下载

《皮亚杰理论》课件

《皮亚杰理论》课件
感知运动阶段特点
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世界,如抓、摸、听等。
感知运动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抓取、听觉等感知动作。
前操作阶段
前操作阶段(2-7岁)
前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能够进行基本 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 思维,如模仿、绘画等。
前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如语言、绘画 等,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思维 。
应能力的个体。
内容
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基 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生活 实际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跨学科整合
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皮亚 杰认为教育应该注重跨学科的知识 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 系。
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皮亚杰认为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激 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形式操作阶段特点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3
形式操作阶段发展里程碑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概念和理论, 如数学、物理等。
03
CATALOGUE
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教育是发展的引导者
皮亚杰认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 和经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成长于一个学者家庭 ,父亲是大学教授, 母亲是教师。
皮亚杰的教育背景
1918年毕业于纳沙特尔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
1924年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
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 、哈佛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
能够运用形式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和判断,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等。
问题解决策略
能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如试错法、逆向思维等,来解决复杂 问题。
科学方法
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等步 骤。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1 2
创新思维
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备创造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
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实物、 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初中生(11-15岁)
高中生及以上(15岁以上)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具有 挑战性和深度的教学内容。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营造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动作发展及意义
01
02
03Leabharlann 大动作发展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 坐、爬和行走等动作,这 些动作的发展有助于他们 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精细动作发展
婴儿的手部动作逐渐变得 灵活,能够抓取、操作和 摆弄物体,这对于他们认 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与认知的互动
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其认知 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动作,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 理解周围环境。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和直 观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现象上。
不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 难以理解事物的可逆性或 双向性。
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看待问题,难以理解和 接受他人的观点。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逻辑推理初步形成
归纳推理

新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新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Chapter
章 节
1
3
Chapter
章 节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 2
核心概念
图示 同化 顺应 平衡
4
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 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图式:动态的、可变的
1.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拔浪鼓时,伸手去抓, 握住后摇晃拔浪鼓,这一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就是图式。 2.哺乳动物:胎生、哺乳、用肺呼吸……
16
三山实验
17
思维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 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 不可逆性是只能从正面思维而不能逆向思维
皮亚杰问某一男孩:“你有哥哥吗?。男孩回答:“有。” 皮亚杰又问:“你哥哥有弟弟吗?,男孩说:“没有!”
18
未获得守恒概念
守恒是指人们能忽略事物外部知觉特征 的变化,把握其本质上不变成分的一种 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
CONTENTS


01
03

02

04













2
皮亚杰
皮 亚 杰 ( Jean Piaget,18961980),生于瑞士纳沙特尔,发生 认识论的提出者,日内瓦学派的 创始人。
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 和1918年分别在瑞士纳沙特尔大 学获生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其 毕生的工作就是试图用生物学观 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
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而不能得到,这时 婴儿原有的图式不能使之适应新的环境,即得到玩具, 认知结构的平衡被打破,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 到了近处,原有图式发生改变,适应了环境,获得了玩 具。心理结构再一次平衡。 狗—狮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课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课件

-
2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皮亚杰认为认知机能可进一步区分为组织和适应 组织代表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适应代表外部方面。而皮 亚杰所说的适应又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 (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 同化: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 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 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进入形 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逻辑推理、 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 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 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 平。
2019
-
13
三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 熟 练 习 与 经 验
社 会 性 经 验
补 偿 性
可 逆 性
进行逆推性思维: A>B,B>C则A>C
随着守恒、分类和顺 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 学生最终发展出完整的 、逻辑性的思维体系、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 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 逻辑。
2019
-
12
(4)形式运算思维(11岁至成年)
所谓形式运算,就是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四 个 阶 段
2019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
6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 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 手段。在感知运动中,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 式,其认知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发展客体永恒性
阶段成就
目标定向行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课件
13
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 的平衡中,实现认知的发展。
总之,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 的适应,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 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思维逐渐成熟起 来。
14
三、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 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是利用的表象符号而实现的思维过程。
32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但仍
不能摆脱事物主要知觉特征的局限。
33
举例说明:
在做《沉和浮》实验时, 儿童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 维说明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什么东西能浮上来,而是 依据物品的表面特征进行 判断,例如有的儿童说: 大的、红色的木头浮上来 了,小的黑色的铁片沉下 去了。
36
2.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 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不 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 事物。
37
三山实验
38
3.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思维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 也可以从反面去想;
不可逆性是只能从正面思维而不能逆向思维。
43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
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 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 象性、可逆性和补偿性。
44
小结
皮亚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知动作认识和适应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和因果关
系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依靠表象和符号进行思维。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不可逆性和

《皮亚杰理论》PPT课件

《皮亚杰理论》PPT课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 化性(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 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在皮亚杰看来,不存在着纯粹的客观现实,人们 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带着主体的认知特点,现实是 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因此,儿童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有 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的启示:①认知 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 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 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 作用的适当内容。②教育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根据皮亚 杰的儿童发展认知理论,当代教育学倡导教育应该根据儿 童已有的基础提供适当的教育,慎重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传统教育中的死记硬背,提倡发现式教育,发展学生 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③皮亚杰认为,学习 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儿童早期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主动活动。教育的 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 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 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
1、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 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皮亚杰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演变,将从婴儿期到表 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 运算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 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由此开始 萌芽。②前运算阶段(2-7岁),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 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以自我为 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 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 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守恒。④形式运算 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 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ppt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ppt
-
下面是Piaget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 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 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 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 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 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 珠子多?让我们设定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 于是问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 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
(二)前运算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 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 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 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 (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 2、如果让小明在分割成小块的甜饼和未分 割的整块甜饼中作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前 者,因为他认为“三块甜饼要比一块大的 好”。这说明小明缺乏( D )。
• 3、小玉对氮气球上升这个事实解释的建构 包含了 ( C )过程。
-
• 4、10个月大的小红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 放在那的玩具,这种“移开”和“够取” 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A )
-
6岁孩子先挑,他首先挑选了一大杯而放弃两 小杯,可是当他拿起大杯看着两个小杯,又似 乎犹豫起来,于是放下大杯又来到两小杯前, 仍是拿不定主意,最后他还是拿了一大杯,并 喃喃地说:"还是这杯多一点"。这个6岁的孩 子在挑选饮料时表现出了犹豫地选择了大杯)。 在6岁孩子来回走动着挑选量较多的饮料时, 他那8岁的哥哥却在一旁不耐烦而鄙薄地叫道: "笨蛋,两边是一样多的""如果你把可乐倒回 瓶中,你就会知道两边是一样多的",他甚至 还亲自示范了将饮料倒回瓶中以显示其正确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优秀课件(共10张PPT)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优秀课件(共10张PPT)
性。能对事件提出假设并进行解释,然后形成一个符合 逻辑的的假说
小小、豆豆和丁丁三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豆豆和丁丁一起把一个 玩偶放到了抽屉里,然后丁丁就跑出去玩了,豆豆偷偷地把玩偶 从抽屉里拿出来,藏到了柜里,小小在旁边看到了整个过程。处
于前运算阶段的小小会认为,丁丁从外面回来后会( )找玩具。
A. 到衣柜里找
举例说明:A,B,C三人比高低,这一阶段的孩子必须看到人
才可以比出来,否则不能。
3.去自我中心,是儿童社会性发 展的重要标志
四、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可以使用命题进行运算,既能认识到命题之间的关系,也能利用假设演绎来进行推理的是()阶段。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
知道了大明是小明的哥哥,就知道小明是大明的弟弟,这是()认知阶段思维的特点。
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获 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能够认识到爸爸是存在的,就会去找。
二、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
D. 不去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 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发证 认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心理
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把生物学、数学 逻辑、心理学、哲学、科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起来,吸收各派心理学的特点,综合成 较为完整的体系,建立起自己的建构主义的 儿童心理学,是当代认知建构主义的鼻祖。
举例说明:爸爸离开了,没有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儿童,不能认识到爸爸依然存在,以为爸爸从此消失,不会有找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智慧发展阶段******************
皮亚杰花了大半生的精力,通过大量观 察和实验,按着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 将儿童心理(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 (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上)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重量守恒(9-10岁)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格式的初步联系运用时期
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 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 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 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 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 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
3
中心片面性
指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仅仅把注意集 中在他最感兴趣的,或者事物最突出 的地方,而对其他的部分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4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5
非变换性
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中,要经历许多的中间状态,若能理解事 物这一演变过程,则说明思维具有了变换 性。
意向行为的形成时期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 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 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 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 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 (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 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 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通过心理组合而创造新的格式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 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 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 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 新阶段的开始。
二、前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特点(2岁-7岁)
1,以表象思维为主 2,自我中心主意 3,中心片面性 4,不可逆性 5,非变换性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 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2)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或关系对 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 (3) 列序:指在内心根据大小多少,轻 重,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进行安排 的能力。例如知道A<B<C,则A<C。
此阶段婴儿已经具有明显的意向行为,真正的智力活动就产生了 物体守恒:当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后为,婴儿知道去寻找。 因果律:已经理解父母的手(原因)和玩具的摆动(结果)之间的关 系
第五分阶段(12~18个月)尝试错误期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 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 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 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 ,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 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 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 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 属尝试中的偶然。“尝 试错误期”。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
物质守恒(7-8岁)
1.
感知运动期
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第四分阶段(9-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 第五分阶段(12个月-18个月),“尝试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18个月-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 、单一的命题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 (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 之间的逻辑关系 )
简评
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 基本阶段和机制 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 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A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C
D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 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 原因。
三 具体运算阶段智力活动的特点(7~12岁)
1 守恒 2 分类 3 列序
守恒
谢谢!
第一分阶段(0-1个月)反射练习期
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 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 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吮吸反 射和抓握反射),还扩展了原先的反 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 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 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
第二分阶段(1-4、5月)
1 假设---演绎性 2 组合分析 3 四元变换群
1 假设---演绎性
1 假设---演绎性:指结论是首先通过假设的 方式而被预先接受的。例如“地球是圆的”和“ 地球是平的”这2个命题 2 组合分析: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组成某 一问题的全部因素做各种可能的结合,然后逐一 分析。 3 四元变换群:当判断2中现象之间的关系时 ,可以应用正向、逆向、互反和对射四种变换形 式进行推论。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A与B一样大小
向儿童呈现(Ⅱ)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局限性
第一,很多儿童认知的发展超出了皮亚杰提出的年龄阶段 的水平,而且在适当的教育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解决皮亚杰 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有关各种认知技能经历一个不变的渐进质变序列的 问题仍存在争论。 第三,皮亚杰忽视了经验的重要作用。跨文化研究结果表 明,智力成长的序列不像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一成不变, 它是一个因文化和经验因素以及问题解决策略上的训练程 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发展序列。 第四,皮亚杰理论中诸如同化、顺应和平衡这类基本概念 缺乏严格的操作定义,辩证思维的有关研究认为形式运算 并非思维的最高形式,辩证思维才是更加成熟的思维形式 。尽管如此,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 的。
儿童自我中心的典型对话: 珊:戴维叔叔,它爬上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成人:发生了什么事? 珊:过来,我带你去看看(她把叔叔带出去并让他看 汽车顶部的一个刮痕) 成人:珊,这是谁干的? 珊:不是我。 成人笑道: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 ? 珊:它爬上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成人:谁干的? 珊: (望了望四周)那儿,她指向一只正穿越街道的 猫! 成人:哦,是猫,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珊:我说了呀!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1
以表象思维为主

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 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 动作内化。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 西在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 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 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
2
自我中心主义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习惯动作时期
在这一时期,婴儿逐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 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 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 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 等等。这些习惯不是反射性的,而是婴儿主动做 出来的,这一时期的婴儿已具备一定的眼耳手协 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