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合集下载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子线的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子线又叫脑线,是连接钩和铅坠的那段钓线,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主线,以前早有使用,但不普遍。

真正得到推广和普及的是台钓进入大陆以后,钓鱼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

它的变化,丰富了我们的钓法,使我们的钓鱼技术走向更高,充满玄机。

下面我就子线的长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对灵敏度的影响。

不管是传统的落地坠钓法还是悬坠钓,子线的长短对它的灵敏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子线越短越灵敏,子线越长越迟钝。

所以,我们在决定子线长短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灵敏度。

关于什么时候需要灵敏,什么时候需要迟钝,那是变化莫测。

二、对安全性的影响。

我们都有鱼儿只进窝不吃钩的体验,抛开天气和饵料的因素,恐怕就是它的摄食安全性了。

各种鱼对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与它的食象有者一定的关系。

比如草鱼,最怕噪声,但是子线的粗细和长短对它影响不大,因为它的食象以啃食为主,经常把草拽得东倒西歪,还怕子线粗吗?鲤鱼就不同了,它的食象是吸食,稍有不适或不对口味就吐了出来,受惊以后就不再摄食了。

所以用较细的长子线钓鲤鱼上钩率会高很多。

四是对诱鱼的影响。

台钓强大的诱鱼能力长子线功不可没。

从铅坠和钩饵入水到在水中悬停的第一摆的过程中,子线是被坠子牵着走的,它的速度决定于坠子的重量,子线的长度对诱鱼的影响不大。

但在子线以坠子为圆心划弧下落的第二摆的过程中,子线的长度直接决定着下落的时间,对诱鱼产生很大影响。

子线越长,诱鱼效果越好,子线越短,诱鱼效果越差。

在一钩悬浮一钩触底的状态下,上钩的诱鱼效果也受子线长度的影响。

子线长,钩饵的摆动轻松自然,仿生效果好,诱鱼效果好;子线短,钩饵不摆动或摆动生硬,诱鱼效果差。

三、对适口性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适口性,是指鱼吞钩时的方便程度。

钓线太细,不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拿一截一定粗细的铁丝代替。

先把铁丝的一端固定在座钳上,截去多余的部门只留50cm,我们把另一端绑在弹簧秤上,左右或上下拉动,记下弹簧秤的数字。

子线长短及钩距

子线长短及钩距

子线长短及钩距
1,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基本标准
子线长短:10CM---50CM;
双钩距离: 一钩半----双钩(下钩柄到上钩底,下同)。

2,子线长短与双钩距离的具体运用
(1)子线长短:钓鲫鱼10--15CM;钓鲤鱼草鱼15--30CM;钓鲢鳙30--50CM;
(2)双钩距离:钓小鱼一钩半距离;钓大鱼双钩距离。

3,子线长短与不同双钩距离的优劣势
(1)长子线的优势与劣势:双饵摆浮大,“钟摆”效果明显,鱼的吃口好,隐蔽性强,拉力大,不易断线,但鱼讯传递损耗大,同时鱼讯传递也较慢,鱼吐钩的时候多;
(2)短子线的优势与劣势:鱼讯传递快,鱼讯语言明显,抓吃口准确,上鱼率高,遇有杂鱼闹漂时到底也快,可以避免杂鱼抢钩,但隐蔽性差,影响鱼就饵,拉力差,容易断线,上鱼率相对较低;
(3)双钩距离过大鱼讯语言迟钝,双钩距离过小鱼讯语言紊乱。

4,不同鱼情下子线长短的搭配
鱼小适宜短子线,鱼大适宜长子线;
生口鱼适宜短子线,滑口鱼适宜长子线;
杂鱼多适宜短子线;
浮钓鲢鳙适宜长子线;
钓鲤鱼适宜长子线;
鱼的密度大适宜短子线,缩短到底时间,提高中鱼率;冬春钓鱼适宜长子线,摆浮大,易于鱼就饵;
钓快鱼适宜短子线,钓慢鱼适宜长子线;
钓无定法,适者生存;个人体会,切勿盲从。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

子线长短的区别和钩距大小的判断长子线优点:摆幅大,口好;隐蔽,不易断;长子线缺点:信号传导损耗大,传导慢。

短子线优点:传导信号快、准、大;短子线缺点:隐蔽性差,信号多,不易判断。

常见鱼种子线长度选择1、春钓鲫鱼:子线20-25cm。

越冬后开始索饵,胆小贪食,对活食敏感。

这个长度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有自然夹角,便于鱼吸入,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子线15-20cm。

这时鲫鱼吃口极好,把漂调准,中鱼率高且有一定速度。

适用钓法: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子线10-12cm。

主要考虑鱼密度高、追求速度。

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子线5-8cm。

为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采用短子线。

5、钓滑口鲫:子线18-20cm。

可避开一些假信号,灵敏度又不太低。

6、钓鲤鱼:子线20-30cm。

鲤鱼个体较大,警惕性高,长子线可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中鱼后不易断线。

7、钓草鱼:子线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鱼:子线25-50cm。

【子线长短如何界定】短子线:正常钓鲫鱼:20cm(小鲫鱼10-15cm)正常钓混养:25cm-30cm冬季钓鲫鱼:10-15cm长子线:正常钓鲫鱼:25cm-30cm正常钓混养:35cm-40cm冬季钓鲫鱼:25cm-30cm钩距大小分析这方面在比赛中使用较多,鱼情越快钩距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

慢则不用减小钩距,钓底时要适当缩小钩距以方便调漂。

总原则是钓口大且生,钩距相对大一些;钓口小口猾且慢,钩距小一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1、正常钩距为1.5~2个钩高,浮钓钩距可略大,2-3个钩高;底钓猾口鱼时可相应小一些,1~1.5个。

2、钓生口快鱼钩距可大一些,2~3厘米为宜,因双钩距离大,钩饵在水底自然张开宽阔,饵目标明显,中双鱼几率提高,但不是越大越好,钓鲫鱼钩距超过3厘米易出现假口。

3、钓慢而猾的鱼正常钩距(1.5~2厘米)为宜,或缩小一点钩距,如钩距太大,易出现下钩太钝,上钩太灵的现象。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用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

钓鱼⽤长⼦线好,还是短⼦线好?长⼦线:长⼦线的优点是诱饵摆动⼤,隐蔽性强,抗张强度强。

鱼饵⼊⽔后,龙⼦线摆动增⼤,延长了鱼饵就位所需的时间,有利于鱼的中途切割。

同时,诱饵远离铅滴,这增加了诱饵的隐蔽性,特别是在野外捕鱼时,鱼更加警惕。

长细⽔线分散了⼒的传递,长细⽔线的拉伸强度优于短细⽔线。

长⼦线的缺点是传输信号慢且容易扭曲。

⼦线越长,信号损失越⼤,响应越钝。

它能屏蔽⼀些假⼝,容易漏掉⼀些真⼝,不利于及时发现鱼情的变化。

⼦线越长越细,缠绕的概率越⾼。

短⼦线:短⼦线的优点是鱼钩和诱饵就位迅速,信号清晰,导线不易扭结。

使⽤短分界线时,钩、饵能迅速到位,有效避免了⼩鱼抓捕的情况。

短纤维也能更清晰地传递鱼的信号,⽽且缠结的概率要低得多。

短⼦线的缺点也很明显。

鱼⼝滑时,容易产⽣假信号。

同时,抗张度和隐蔽性不如长⼦线好。

⼦线长度判断很多新⼿朋友喜欢直接问⼦⾏适合多长时间。

问⾃⼰是否不知道是个好习惯,但回答这些⽆休⽌的问题很困难,因为它们太宽泛了。

只有模糊的答案才能给出:⼤鱼⽤长线,⼩鱼⽤短线,深⽔⽤长线,浅⽔⽤短线等等,做出粗略的判断。

这⾥的粗略判断虽然笼统,但也是⼀种经验的集中,具有⼀定的借鉴意义。

⼦线长度的选择可以从这⽅⾯⼊⼿,并有⼀个总体的选择趋势。

以下是⼀些⽼渔夫的总结,列举⼀些常见的例⼦供您参考。

鱼的⼤⼩:⼩鱼短,⼤鱼长。

鱼滑:滑短,嘴长。

鱼咬:快是短,慢是长。

⽔深:浅⽔短,深⽔长。

池塘很薄:⽔和肥料很短,⽽⽔和肥料很长。

步⾏⽔:急⽔短,缓⽔长。

天⽓条件:⾼温长,低温短。

实际长度的选择:钓鱼鲫鱼,冬眠后,鲫鱼在春季对⾷物有强烈的⾷欲,但它们仍保持警惕,⽽且⽔温不太⾼,鱼⼝仍会有影响。

因此,使⽤20-25厘⽶长的⼦线和活饵可以很好地利⽤鱼饵的摆动吸引鲫鱼上钩。

初夏⽔温适宜,鱼⼝旺盛,可缩短鱼丝长度。

然⽽,应注意杂鱼的出现,过短的漂相容易出现乱漂相,所以选择15厘⽶左右较为合适。

⽤滑⼝钓鲫鱼时,假信号较多,可适当延长鱼丝长度。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

【钓鱼技巧】子线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鱼获,你都做对了吗?子线是台钓中的重要配件,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中鱼率。

子线的三个主要关键词,应该是粗细、长短和钩间距,不同的鱼情,钓不同的鱼类,如何选择都是有讲究的。

野钓如何选择子线,今天就来简单说说,希望能帮助到各位钓友。

一、子线的粗细问题子线的粗细对于垂钓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钓大鱼影响还不算太大,钓小鱼,尤其是钓鲫鱼的时候影响非常大。

子线的粗细决定了子线是否柔软,子线是否柔软决定了鱼在吃饵的时候是否出现档口、异物感。

所以理论上来说,钓鱼的时候子线肯定是越细越好。

所以冬季使用柔软的尽量细的子线,目前就是降低鲫鱼的吃饵障碍。

但是子线的粗细不同,强度也不同,子线太细肯定是不能钓大鱼的,所以对于野钓来说,难就难在子线搭配如何才算合适。

粗了影响鱼口,细了钓到大鱼断线,所以野钓的时候考虑到垂钓鱼的大小,在不断的情况下尽量细,切不可担心断线使用太粗的子线,否则一整天没口都很正常。

不过说句实话,野钓中大鱼密度还是很少的,超过5斤的鱼非常难遇到,所以不要为了未必能钓到的大鱼,放弃肯定可以钓到的小鱼。

二、子线的长短问题子线的长短应该是子线使用过程中的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不同钓法、或者钓不同的鱼,子线的长短使用也是不同的。

子线的长短不同,在垂钓中会影响2个比较关键的地方。

第一就是信号的传递速度,理论上来说子线越短信号传递的越快,浮漂信号的传递应该是鱼在吃饵的时候拉动鱼饵,然后子线拉动铅坠,铅坠动浮漂就动,所以长子线信号传递的慢。

但是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好处。

比如钓深水,子线应该短,免得信号传递慢,提竿的时候鱼已经吐钩。

比如冬季钓鲫鱼,子线也可以稍长,这样有利于抓到实口。

子线长短影响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鱼饵的下降速度,我们抛竿后,铅坠由于比较重,会带动子线下降,铅坠到位后子线继续摆动下降。

子线长短不同,在铅坠到位后下降速度差别就非常大。

子线长,则下降速度慢。

子线短,下降速度就快,为何快呢?摆动幅度小,自然就快,跑大圈和小圈的区别嘛。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

钓鱼子线长与短的优势—请高手指点总有人问“子线长好还是短好”,甚至更具体地问子线“到底拴多长好”。

这些朋友应该说多是些初学者,对钓组理解得还不是十分清楚。

那么,子线的长与短到底有什么样的说道呢?钓鱼活动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子线越短,浮标反应越迅速、动作幅度越大,但空竿率较高;子线越长,浮标反映的动作越小,但空竿率也相应减少。

有人说前者灵敏,后者迟钝。

当然,这是客观存在的。

不过,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是什么,从而利用它应对不同的鱼情。

首先,有一个现象必须搞清楚——当我们抛竿后,是铅坠带动整个钓组入水。

当浮标的上浮力平衡了铅坠的下拉力、使二者平衡后,主线垂直于水底拉直——我称之为“第一降速”。

这时的钩饵失去了铅坠的下拉力,演变成自由落体,它的下降速度受鱼饵比重、饵团大小影响很大,下降速度远低于铅坠带动线组时的降速,我称之为“第二降速”。

至此,我们先做个小结:第一降速和第二降速不同,第二降速远低于第一降速。

第二降速取决于水的阻力和鱼钩、鱼饵的重量、大小,那么子线越长,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就相对越长;子线越短,钩饵到达水底钓层的时间相对越短。

掌握这个规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以下“本质”:1.当钓组处于第一降速阶段,鱼是追逐钩饵抢食,但很难将饵吞到嘴里,因为饵团没有完全膨胀、脱落;当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有充分的时间吸水膨胀、脱落,残留在鱼钩上的饵很容易被鱼吃进嘴里。

2.当钓组处于第二降速阶段,短子线下降时间较短,鱼没有充分时间吃饵,所以反应为抢口,其结果是浮标有漂亮的信号,但提竿中鱼率低。

长子线相对短子线下降的时间长,鱼有相对充分的时间吃饵;由于长子线弯曲程度比短子线大,鱼吃饵时,浮标反映出的信号不如短子线的信号漂亮,但中鱼率要高。

3.当第一降速结束、第二降速开始时,鱼饵已相对吸足水,开始膨胀、脱落(搓饵比较明显),短子线水底雾化区范围要比长子线雾化范围小,所以有“长子线诱鱼”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

灵顿就在一目之间,精讲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如何选择子线长度长子线很多钓友纠结于子线长度的选择,到底长子线好还是短子线好?什么时候用长子线,什么时候用短子线?子线到底应该用多长才好?其实这都不是问题,我们通过精细分析长短子线,在实际使用中的特点,就能基本明白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子线长度。

一、从子线的特点讲起1、子线越长,饵的摆幅越大,这个是无疑问的。

好处是饵料下落形态自然,诱鱼效果非常好。

但容易闹小鱼,不过能诱小鱼,自然也是能诱大鱼,大鱼到了小鱼自然就散了,严格来说利是大于弊的。

2、长子线饵料距铅坠远,隐蔽性好,鱼不会发现,吃饵大胆。

短子线饵料距铅坠近,且铅坠到底速度快,容易惊到鱼,不敢吃饵。

3、长子线不易断,长子线钓鱼时一旦出现搭桥,由于缓冲余地大,很少会断线。

短子线一旦搭桥,鱼瞬间发力,由于没有缓冲,非常容易断线,导致跑鱼。

4、长子线比较钝,信号传输不如短子线灵敏,很多人都深信这一点,其实并不准确,如果调高钓低,长子线和短子线,在水中都是绷紧的,鱼吃饵信号都会迅速传递到浮漂,怎么会比短子线钝呢?所以应该是长子线在灵顿之间的调整范围更大。

下面细说。

短子线二、灵顿就在一目之间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要仔细阅读,紧接上面所述,假设我们调4目,每钩重1目的情况下,去掉双钩,是不是浮漂会漏出6目,每颗饵料重两目的情况下,我们钓2目,下面的状态应该是一饵触底,一饵悬浮。

那么我们简单点,按钓友平常说的,假设饵料很重,一颗饵就把浮漂全部压入水中,这时我们上拉浮漂,漏出2目,也就是调4钓2,而水底的状态,是两颗饵料全部到底,一个子线紧绷,一个子线略微弯曲,这时也是很灵敏的。

我们钓3目、4目直至“刚到”6目时,下面状态基本是不变的,请仔细想清楚。

“刚到”6目直到出现7目,这一目之间变化是很大的,出现7目说明铅坠触底了。

而要想出现7目,并不是浮漂上拉1目就会出现,如果子线有30厘米长的话,必须上拉30厘米长的距离,才会出现7目。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

夏季野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选择要得当,否则全是空枪!夏季高温,出门钓鱼讲究“天时、地利”,否则难有不错的收获。

天气要选择凉爽的天气,比如北风降温天,小雨天或者大雨之后涨水,在受到台风影响的地区,台风过后也是爆护的良机。

夏季鱼类逐温、逐氧的习性尤其明显,所以水温低、溶氧高的地方最可能有鱼,可以找静水中的活水,或者阴凉处,这些位置往往都比满目钓深更好一些。

天气、钓位是基础,再加上得当的技巧、细节,自然会有不错的收获。

夏季钓大鱼,子线用长还是用短?一、钓底夏季钓鱼,不能仅仅局限于钓底,因为在高温的夏季,深水层容易缺氧,导致中上层鱼类会在高溶氧的上层活动,所以根据时机合理选择目标鱼以及钓底还是钓浮。

总体来说,清晨出钓,一般是钓底,目标鱼主要是底层的青鱼、鲤鱼、鲫鱼等;气温上来之后底层鱼类逐渐难钓,可以钓浮,尝试钓草鱼、钓鲢鳙、翘嘴、白条等等;或者小雨天出门时,浅水层的水温低、溶氧高,可以浮钓鲫鱼、草鱼、鳊鱼等等。

子线的长短,对于底钓大鱼来说,取决于铅坠的位置。

在常规的悬坠钓中,铅坠处于悬浮的状态,这就需要注意铅坠距离水底的距离一定要远,这样铅坠才有比较好的隐蔽性。

也就是说,不能让悬浮的铅坠距离水底太近,否则鱼进窝之后铅坠就在鱼头上方晃动,这会导致鱼不敢进食,所以常规的悬坠钓中,最好使用长子线;野钓大鱼,经常会遇上刮风、走水、杂鱼闹钩等情况,这时候一般需要调整钓法。

采用大跑铅、跑铅钓、双铅等铅坠躺底的钓法,这时候就必定使用短子线,因为铅坠躺底之后就有很好的隐蔽性,较短的子线更利于信号的传递。

子线的长短不同,其实在实际垂钓中有2个较大的影响。

一是入水之后摆动幅度、摆动时间不同,子线越长摆动幅度就越大,摆动的时间就越长,导致饵料更容易被小鱼追上。

二是子线有一定的延展性,子线越长延展长度就越长,会更结实一些。

不过对于钓大鱼来说,饵料必定会很重,不管是长子线还是短子线,都能快速到位;采用铅坠躺底的钓法时,子线粗一些也不会出现挡口的现象,虽然采用了短子线,但是子线可以更粗一些,强度还是有保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线长短对上鱼的影响
发布人:~家思~拍币:10002013年06月27日23:09浏览次数:1495
分享到:3
子线长短对上鱼的影响
第一篇:
长子线的优点:饵的摆幅较大,鱼的吃口好;距铅坠较远,隐蔽性好;同时不易断;缺点:信号传导损耗大,且传导较慢。

短子线的优点:传导迅速到位快且准确,信号大;缺点:隐蔽性不好,信号有时过多,判断不易准确。

1、春钓鲫鱼:子线长度20-25cm。

因这时鲫鱼在越冬后刚开始索饵,胆小但贪食,对活食较为敏感。

这个长度的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间在落底前有个自然的夹角,便于鱼口的吸入,故中鱼率较高。

适用钓法为:搓饵钓底及搓饵钓接口等。

2、夏初钓鲫:子线长度15-20cm。

因这时鲫鱼吃口极好,只要把漂调准确,中鱼率高且有一定的速度。

适用搓饵钓底或拉饵钓底。

3、拉饵钓鲫:子线长度10-12cm。

这是主要考虑鱼的密度高、垂钓时追求速度。

适用钓法:拉饵钓浮(中上层为主)。

4、悬坠跑铅钓鲫:子线长度5-8cm。

为了增强信号传导及灵敏度,这时一定要采用短子线。

)
5、钓鲤鱼:子线长度20-30cm。

因鲤鱼个体较大,警惕性高,采用长子线可有效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

同时中鱼后,亦不易断线
6、钓滑口鲫:子线长度18-20cm。

这样既可避开一些假信号,同时灵敏度又不至于太低。

7、钓草鱼:子线长度25-30cm与钓鲤相同。

8、钓鲢:子线长度25-50cm。

还有很多情况下的子线不同长度的用法,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深水底层钓快鲫,子线15cm。

浅水钓鲫,子线12-15cm等等
第二篇:
关于子线长度的争论由来已久,包括大师们在内都不一样。

但钓鱼无常理,子线长或短都有其的道理,以下试简述之。

首先谈一下子线长短的主要优缺点:
n 短子线:
优点:1、灵敏
2、饵到位快
缺点:1、提竿不中鱼(容易过灵)2、诱鱼效果差3、距铅皮座近,子线弯曲度一般较小,鱼不敢吃
长子线:n
优点:1、稳健
2、子线摆动大、诱鱼好
3、距铅皮座远,子线弯曲度一般较大,鱼敢吃
缺点:1、矛鱼多(信号传导损失大,容易过钝)
冬钓的最大特点是鱼轻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滑口鱼一般包括轻口,但轻口鱼不一定包括滑口。

如果冬天在水库、野塘、粗放混养塘钓,原本生口的鱼也会轻口,而冬钓大棚的鱼,由于反复钓放,就是滑口鱼,加上冬天会更加轻口。

如果是冬钓是在水库、野塘、粗放混养塘,也就是对象鱼是生口鱼但天冷而轻口,建议采用
短子线,主要三点理由:
1、生口鱼,不太在乎饵距铅皮座的距离
2、冬天诱鱼效果很难体现,以人找鱼为主(小杂鱼不论)
3、灵敏,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冬钓,也就是对象鱼是滑口鱼但天冷愈加轻口,建议采用长子线,理由不再论述。

那究竟多少长短为长子线或短子线呢,我这里试总结一下:
短子线:n
正常钓鲫鱼:20cm(小鲫鱼10-15cm)
正常钓混养:25cm-30cm
冬钓鲫鱼:10-15cm
长子线:n
正常钓鲫鱼:25cm-30cm
正常钓混养:35cm-40cm
冬钓鲫鱼:25cm-30cm
另外格外强调一点,长子线的调标应偏灵,因为长子线本身就是偏钝的(子线弯曲度大、信号传导损失多);短子线调标应偏钝,因为短子线本身就是偏灵的,讲到具体调目钓目上,长子线可钓高钓低,例如调6钓3等(11目硬尾标);短子线可钓低钓低,例如调3钓3、调3钓4等(11目硬尾标)。

第三篇:
在从事池钓活动时,和鱼“短兵相接”的就是子线。

一条称职的子线,除了必须考虑到品质的问题之外,再就是要有适当的长度
文吕学成(台湾)
在池钓活动中,钓竿、母线、子线、浮标与饵料等都是将鱼征服的利器,是池钓相当重要的钓具之一。

要将散于各方的鱼群诱集过来,并让它难逃钩上佳饵的致命吸引力,一份有独家配方的猛饵,是决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鲫、鲤鱼为例,当鱼群靠近之后,侦测鲤鱼刁钻的鱼讯,就必须靠灵敏的浮标来完成它的神圣任务。

当鱼上钩之后,一把顺手的钓竿,不但可以抵消鱼的拼斗力道,还可以让你便于操控。

可是,在和鱼做第一时间接触又卖力相搏的,却是站在最前线的母线与子线。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鱼短兵相接的子线。

因此,钓友应该对子线的使用多费一番心思,你就拥有了比别人更接近“成功”的机会。

一般子线的选择,结节拉力是第一个要件。

拉力值大的高级线,可以使用较细的线径,而拥有相同的拉力值。

这样就可以增加你中鱼的机会。

因为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较细的线,一定比粗线有较好的钓况。

透明度高而曲折率低,也是相当重要的条件。

虽然,鱼的智商没有钓友高,但是,透明度低而有反光的钓线,其所产生的阴影也较大,会让鱼有“异物感”而提高警觉心,就会降低它们就饵的意愿。

柔软性也是选择子线的一个重要条件。

较柔软的子线,会让饵的下沉显得比较自然。

在福寿鱼啄饵的时候,会因为子线的柔软而没有戒心,可以有效地提高中鱼的机率;不会卷曲与切水性大、无吸水性,同样是高级钓线的必要条件之一,有了这样严格的要求,你才可以找到一盒最佳的子线。

谈完了有关高级子线的选择条件之后,接着,我们来谈有关子线“长短”的问题。

子线到底必须使用多长才标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甚称为“高手级”的池钓钓友,都有他们一套“行得通”的道理。

就是因为“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理论,才让初入门的钓
友感到“雾煞煞”!
虽然,俗话说:“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但是,天底下的每一样事情,都有它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以池钓所使用的子线来说,它的长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除了你是使用“速钓法”
之外,一般池钓都是使用较长的子线。

因为“速钓法”是真的和鱼“短兵相接”,这种钓法除了要用较短的子线之外,它的子线也相对比较粗。

在鱼啄饵的时候,子线能够立即“站”起来,让浮标传导讯号更快捷。

所以,“速钓法”所使用的子线只要一条5公分,另一条7公分就够了。

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子线越长它就越柔软,越软的线使饵在动的时候,会显得比较自然,鱼的警觉心自然就比较低,可以让它们放心地将饵啄进口中。

而且,比较柔软的子线,在鱼刚刚开始啄饵的时候,不会立即在浮标上造成假讯号,让钓友在判断鱼讯时少产生困扰。

当然,依据这个理论,子线越长,其柔软度就越高。

但是,太长的子线,会造成你在抛投时的困扰。

因为两团饵在空中会打转,经常会让子线缠在一起,子线很快就因为卷曲而必须立即更换了。

说了老半天,那么,到底要使用多长的子线才算是“标准”呢?不过,笔者说过,所谓的“标准”,只是一般钓友最常用的状况而言,并不是每个PRO级钓友都是如此使用的!一般钓友最常用的长度,大约15-20公分左右,以这样的长度,其柔软性够,抛投时也不会造成经常缠线的不便。

当然,池钓的子线,都是一长一短的,如果这两条子线一样的长,抛投一定会落在同一点,鱼在啄饵的时候,很可能两条子线都在动,结果在扬竿作合时,反而变成两枚钩子都落空的情形。

所以,一定要让两枚钩子分开,才不会有这种让人败兴的情形。

那么,两枚钩子的距离要多大呢?
根据无数高手级钓友的实际经验,两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有2-3公分左右的距离。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调校浮标的时候,都是调成短子线的饵刚好是触底,而较长子线的饵,则是横躺在池底。

如果两条子线的距离太短,虽然,两颗饵不管是哪一个先行溶化,都不会有浮标上浮而产生误差的问题。

但是,它就会和两条子线同样长的情形一样,造成扬竿作合的困扰。

不过,若是两钩的距离太大,如果是长子线的饵先溶化,则会因为其饵重已经消失而使浮标上浮,如果你误判这是鱼来啄饵的鱼讯,就会落得扬竿落空的下场。

所以,最适合的两钩距离,就是大约在3公分左右[一个半钓距],若是短钩先无饵当然没有浮标准确性的问题,即使是长钩先失饵了,浮标也只是上浮一目至一目半而已,对于鱼讯的判断,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不管你使用的是什么号数的子线,都要将绑有双钩的子线对折,两钩的距离调整成约3公分左右,再将最上端所形成的小圆孔,挂在子线收纳盒的小圆柱上面。

以相同的方式、手法绑好钩子后,挂在子线收纳盒的圆柱上,你会发觉,每一条子线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长,这样你在更换子线之后,你也不用重新调整浮标的“目数”。

成都两个竞赛垂伦池、西河鱼场对象池再用子线长短与钩距粗细就存在反差,因为水深度与鱼的密度都有所不同。

由于鱼的钓况与就饵的意愿都会有所改变,只有一种号数的子线,无法应付多变的钓况。

因此,你必须准备多种不同号数的子线,以上述的方法绑好钩子,再放在子线收纳盒内。

相同号数的子线,挂放在一起,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你就可以权衡各种不同的钓况而正确选择子线了。

十种情况下子线的长短规律
一.根据鱼的大小情况:鱼小则短;鱼大则长.
二:根据鱼的滑口情况:滑口则短;生口则长.
三:根据鱼的咬钩情况:速度快则短;慢则长. 四:根据鱼的泳层情况:水面则短;水底则长. 五:根据池塘水深情况:水深则短;水浅则长. 六:根据池塘喂饵情况:颗粒则短;麸类则长. 七: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 八:根据池塘走水情况:走水快则短;不走则长. 九:根据池塘饵重情况:饵料轻则短;饵重则长. 十:根据天气(季节)情况:夏天则短;冬季则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