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下期中(1—13课)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下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核心考点一遍过(1-13课)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复习课件(部编版)

七下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核心考点一遍过(1-13课)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期末复习课件(部编版)




过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
隋朝 隋朝统 建立 一全国
唐朝 建立
581 589 618 627
贞观之治
649 713
唐朝
开元盛世
安史 之乱
741 755 907
唐朝 灭亡

过时空观念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外文明同时空金
西夏
北宋
南宋

元朝
契丹 建国
壹 过核心考点
王安石变法
核心考点06-北宋的政治
(四)影响: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有所增加。 (五)失败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 到强烈反对。(后被全部废除)
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说说哪些条款是富国措施?
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北宋 澶渊 西夏 建立 之盟 建立
金 建立
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
宋金 和议
蒙古政 权建立
元朝 建立
南宋 元朝 灭亡 统一
元朝 灭亡
10世 960 1005 1038 1115 112
纪初
7
1141 1206 1271 1276 1279
1368

过时空观念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东京 (开封、汴京)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
元昊
兴庆府
1.发展生产, 开发边疆; 2.创制文字, 文化交流;
金 女真 12世纪初 阿骨打(金太祖)
会宁
南宋 汉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临安(杭州)
3.学习汉制, 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核心考点一遍过(1-13课)课件(核心知识+答题指导)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核心考点一遍过(1-13课)课件(核心知识+答题指导)

北庭都护府
遣唐使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唐朝
618年
主题脉略
辽 西夏
蒙 西夏 古
蒙古(改元)

北宋
南宋
南宋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行省制度
经济 交子;海外贸易发达;市舶司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文 宋词 化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元曲
战与 和
民族 关系
澶渊之盟;宋夏合议 靖康之变
岳飞抗 宋 和议
文天祥抗元
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北庭度元帅府;回族形成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唐朝兴盛的原因有 哪些?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用人方面
形成局面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共完同善点三:省六部
打击敌对
整顿吏治,
改制革;内减政轻、刑重罚 用人才、重官视僚贵发族展生产等……裁减冗员
轻徭薄赋;
减轻人民负担;
发展经济;
鼓励发展农业
鼓励发展农业
改革税制
1.(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588
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 50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 589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 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考点 02 隋朝的大运河
考点 07 “开元盛世”
措施
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重用贤能 政治— 注重对官吏考核,罢免不合格官 吏
经济—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七年级下册历史1--13课复习要点.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1--13课复习要点.doc

七年级下册历史1“13课复习要点一、时代主题h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

①繁荣: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繁荣、唐诗的繁荣、文化的昌盛②开放: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开明的对外政策、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活跃的中外交往2、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①民族关系发展:各民族政权的竞立(典型事例:辽宋夏金的并立);民族交流与融合(典型事例:回族的形成)②社会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典型表现: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兴起、瓷都、繁华都市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市舶司的设置、交子的出现);二、世界文化遗产:甘肃敦煌莫高窟、大运河隋朝大运河①目的:②概况:(仁2、3、4、5)③地位:④作用:⑤评价:启示、感想:①大运河豈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②我们要保护和宣传文化遗产三、创新;仁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1)科举制的创立、完善与发展①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②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③宋朝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④作用:(2)行省制度:元朝确立。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3)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2、科技创新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千金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尤其是三大发明及其意义)3、文化创新:(1)唐诗:(2)宋词:(3)元曲:4、启示: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②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我们要努力学习,勤于钻研,勇于探索。

①三个阶段②时间:开始于唐朝中期以后;南宋时完成南移。

③原因:④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⑤启示:五、对外交往1唐朝:①开放的对外政策:②事例: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玄奘西游天竺③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2•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的设置3•元朝:马可•波罗东来;中外交通发达、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期。

七下期中历史知识点

七下期中历史知识点

七下期中历史知识点七下期中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多个重要时期和事件,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总结:1. 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通过征服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书写文字。

2.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长城的修建: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长城,这是一项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4.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禁止了儒家学说,焚烧了许多书籍。

5.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6.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7. 三国鼎立: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国的争霸。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分裂和统一,同时,北方民族的南下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和民族的交流。

9. 隋朝的短暂统一: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10. 唐朝的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尤为突出。

11. 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知识分子的崛起。

12. 五代十国的动荡:唐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军事割据,中国再次陷入分裂,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战乱频繁。

13. 宋朝的建立与文化繁荣: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尤其是科技和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4. 元朝的建立与民族融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1-13课期中复习要点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1-13课期中复习要点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
北 宋 宋太祖 的 加强中 央集权 政 治
北宋的 建立
时间:960;建立者:赵匡胤; 定都:开封。 军事:解除将领兵权、控制军队 调动、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削弱相权。 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力
(文官担任、通判、转运使)。
重文轻 武政策 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影响
目的、表现、影响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发明者:北宋毕昇 2.活字印刷术的排版方法 3.活字印刷术传播(中国-朝鲜日本等-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欧洲) 4.意义:图书普及、文化传播…… 二、指南针 1.发展:“司南”-指南针 2.应用:北宋末年用于航海 3.传播:中国-阿拉伯-欧洲 4.影响:远洋航海技术…… 三、火药 1.发明(唐朝)-应用(唐末)-传播(13世纪到阿拉伯-14世纪到欧洲) 2.意义:火器制造、作战方式…… 四、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驿站制度、元代的发展 2.海上:技术、宋最远到达、海上丝绸之路 3.影响:中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人物:使节、留学生、商人 影响:新罗引入了中国制度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时间:唐太宗时期 经过:到达天竺,带回佛经 影响: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口述的《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文件。
原因:统治腐败,矛盾尖锐,外重内轻
安 史 之 乱 与 唐 朝 衰 亡
安史之乱
经过: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叛乱 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朱温建梁:唐朝灭亡 原因: 评价:
唐 中 晚 期
( 经 济 影响: 重 心 南 完 宋 全 南 移 )
表现:
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1-13课知识点提纲精编详细版(全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1-13课知识点提纲精编详细版(全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1-13课知识点提纲精编详细版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1、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3、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4、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出现了什么统治局面?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②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局面:开皇之治。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隋朝是一个“昙花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时间:605年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三征辽东、巡游江南,营建东都)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

七年级历史下册1—12课复习重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1—12课复习重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1—12课复习重点七年级历史下册1—12课复习重点七年级历史下册1-12课复习重点第一课 1、繁盛一时的隋朝的繁盛的表现①②③ 2、隋朝大运河的三点、四段、五河、六省,与元朝大运河的异同点比较,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作用),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

3隋朝大运河为什麽能够开通?4、隋炀帝为什麽要开通大运河?第二课 1、隋朝灭亡的标志,唐朝的建立者与建立时间2、“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的措施,描述贞观之治的局面。

3、武则天的功绩4、如何评价武则天、李世民?第三课1、“开元之治”的含义,“开元盛世”的含义,二者的关系2、开元盛世的表现:农业方面、手工业方面、商业方面3、唐朝灭亡的时间,原因,转折点。

4、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

第四课1、科举制的创设的两位皇帝,科举制完善的三位皇帝,他们分别的贡献是什麽?2、科举制的影响3、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时间。

4、科举制对国外的影响。

第五课 1、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开明政策表现2、唐玄宗统治前期在边疆地区管理方面的作为3、唐太宗在边疆地区管理方面的作为4、如何理解“和同为一家”?第六课 1、唐朝和日本对外友好往来表现2、唐朝和朝鲜对外友好往来表现3、唐朝和天竺对外友好往来表现4、鉴真六次东渡的启示5、鉴真的贡献、玄奘的贡献6、唐朝对外关系对我们的改革开放的启示7、唐朝实行对外友好往来的条件第七、八课1、隋唐辉煌的文化的表现:建筑、雕版印刷术、诗歌、书法、绘画、莫高窟、音乐、舞蹈反面,分别能够写出表现2、文化辉煌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②政治的安定与清明③开放的民族政策④对外交往⑤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第九课1、契丹的兴起2、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4、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5、北宋的灭亡,金与南宋的关系,金与南宋的和议内容6、如何评价岳飞抗金?7、并立的政权有哪些?第十课 1、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第十一课1、宋代社会风貌的表现:衣服、饮食、住宿、交通旅行、瓦子、节日等方面的表现2、瓦子盛行的原因,瓦子的内容3、节日有哪些?第十二课 1、成吉思汗的贡献2、忽必烈的功绩:灭西夏与金,灭南宋,建立元朝完成统一,经济上的作为,行省制度。

七年级历史下期中复习(1-12课)

七年级历史下期中复习(1-12课)

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特点:短暂而繁荣2、隋朝繁盛的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2)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3、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鼓吹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4、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5、南北重归统一的重要意义:结束了西晋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的盛世局面,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6、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同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大幅度增长(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因为粮食充足),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五六十年开销。

隋朝大运河7、世界上著名的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8、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的开通时间:605年;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刊沟和江南和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

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8、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因为在当时有经济实力,人口多,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安定,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9、大运河开通的重要意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10、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为什么在古代这么重要?答:意思是国家的水上运输全靠大运河。

水运粮食在古代这么重要,是因为不通过水运就只有靠陆路运输,而古代不像现在,有交通工具,陆路运输就只能靠人力和畜力,这样运量少,速度慢,效率低,而水路运输就靠船运,这样,运量多,速度快,效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历史七下期中(1—13课)知识点总结
第1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
背景: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北周,北周末年时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建立三要素: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统一:
背景: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的统治:
内容: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二、开通大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文帝605年开始开凿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两长:全长2000多千米
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评价/作用:①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注:评价唐太宗:
①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②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③但他也有过失之处,晚年崇尚迷信,但是总体说功大于过。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即位: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掉两个已做皇帝的儿子,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是唯一的女皇帝。

2.治国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③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
3.治国效果:经济继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评价武则天)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1.唐玄宗即位:唐玄宗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

在位期间,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eg:重用姚崇、宋璟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治国效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
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注:汉唐出现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③统治者必须自身的执政素质。

3.契丹政权的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4.党项族兴起的原因:
唐朝时,党项族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5.西夏政权的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
辽太宗时——占幽云十六州;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史节;
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2.宋真宗时期——从澶州之战到澶渊之盟;
澶州之战——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寇准劝皇帝亲征,士气大振。

结果宋军打败辽军。

澶渊之盟——和:宋辽和议,辽军撤退,签订“澶渊之盟”,①宋朝给辽岁币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注: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辽:不胜而胜,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
对北宋:①屈辱的条约,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造成北宋积贫积弱;
②保持了和平局面,有利于北宋经济发展
对中华民族:①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变化:战→→和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领军队进攻北宋,双方损失惨重
和:西夏与北宋和谈,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注: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认识:
①有和有战,和是主流;
②他们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