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九下词四首《渔家傲_秋思》《江城子_密州出猎》《破阵子_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统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2课《词四首》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简答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习题】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答: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习题】简答题: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9下语文词四首笔记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四首词的笔记:
1. 《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塞外秋景,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豪情。
其中,“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的荒凉,而“浊酒一杯家万里”则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抒发了他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此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形容惊天动地般的战斗场面,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 《满江红》通过写“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的悲惨处境,回忆起“发指眦裂”、“拔剑砍地”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四首词都表达了一种豪情壮志,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悲壮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词四首

衬底1
作者追忆自己当年在起义军中激烈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创作背景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钧捐得户部主事,随夫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王廷钧无心国事。中秋节,秋谨与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于北京阜城外的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抒怀之作。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蛾眉”写出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
壮志难酬 思家忧国
情感·典故
诗人情感之“悲”
GENERAL WORK REPORT FOR FOREIGN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感受音律之豪迈
词牌《江城子》特色: 上下阕字数同,长短句相对应,讲究押平声韵、韵脚位置固定(通常在1,2,3,5,8句押韵) 狂 黄 苍 冈 郎 张 霜 妨 唐 望 狼 ——荡气回肠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同步习题及答案

12.《词四首》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文:“韩柳欧苏”并称(韩如潮,柳如泉,
欧如澜,苏如海)。
词:“苏辛”并称;
蔡襄)。
书:“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 坚、米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三父子,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同样面对仕途的打击,相较于苏东坡而言:
柳宗元
白居易 屈 原 柳 永
太忧郁
太伤感 太悲壮 太缠绵
之多,速度之快,描绘了出猎的壮观 情景。
你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面吗?
小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狩猎、 打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作者渴望被 朝廷重用,建功立业,杀敌为国的 豪情壮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 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有 《稼轩长短句》,《南渡录》二卷,
词作分析
上 片
借出猎 表达报 国决心
出 猎 情 景
借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作者的 少年狂气。
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希望得到 朝廷的重用,能建功立业。
下 片
报 国 之 志
末一句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 向。
1、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的? 2、上下片各借用什么典故来抒发感情?
赏析“千骑卷平冈”这句话。
“卷”字生动地写出了狩猎人数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 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12 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 1 课时 《渔家傲 ·秋思》《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 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三、板书设计
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随从众多 倾城观猎 下阕益壮而狂 雄心壮志气势磅礴 报效朝廷
渔家傲 ·秋思写景:荒凉、萧瑟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
第 2 课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 上联“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下联“美芹悲
明确: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 异声 ( 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 );② 异寒 (霜满地 ); ③ 异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千
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
然未勒 ” 运用典故, 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 所以产生 “ 归无计 ” 的慨叹。 这两
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 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 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
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
明确:“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 这句词人运用典故, 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 何日 ”
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
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
(学生补
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 ·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
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渔家傲 ·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 “ 大雁南飞 ” 是一种自然现象, 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 “ 无留意 ” ,运用拟人的
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思想感情?
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① 衬托, “ 鬓微霜,又何妨! ” 以 “ 老 ”衬 “ 狂 ”,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
雄本色。 ② 用典,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
③“ 狂” 在倾城观猎 (场面热烈 ),何等感人 —— 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 狂” 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 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 因老当益壮而 “狂 ”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 因雄心壮志而 “ 狂 ”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豪兴; “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 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 隐喻,词中以 “ 天狼 ”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 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 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 抗击强敌的豪情壮
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
(济南大明湖公园内 )题写的对
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 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 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
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 狂 ”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 ——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 狂” 在随从众多 (阵容庞大 ),何等雄壮 —— 千骑卷平冈。
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
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 “ 孤城闭 ” 三字顿然情势突变, 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 城门紧闭的
景象。 “ 闭” 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 “浊酒一杯 ”“ 家万里 ” 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 燕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存词 600 多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
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
不乏细腻柔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