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

合集下载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

电影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引言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奖项之一,每年颁发给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杰出表现的电影。

这些获奖影片通常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从剧本、导演、表演到技术实力都具备非凡之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于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的艺术特点。

1. 杰出的剧本一个成功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往往与优秀的剧本密不可分。

这些影片通常拥有深刻而富有层次感的故事情节,并通过巧妙而引人入胜的对话展示其中人物关系和冲突。

对剧本进行精心构思和刻画,能够令观众产生共鸣,并让他们沉浸其中。

2. 卓越的导演技巧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往往由才华横溢的导演执导。

他们用独特视角和创意来呈现故事,并通过镜头语言和节奏感来营造情境与氛围。

他们运用各种技巧,如镜头配合、镜头切换、剪辑等,以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

3. 杰出的演员表现奥斯卡最佳影片绝对离不开出色的演员表现。

这些电影通常拥有一流的演员阵容,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无论是强烈的情感表达还是细腻而真实的人物塑造,都能够令观众为之动容。

4. 精良的制作和技术实力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往往在制作和技术方面非常出色。

包括摄影、剪辑、美术设计、音效等各个环节都要达到高水平。

这些制作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沉浸感,并为故事提供了更好的视听体验。

结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特点可以从剧本、导演技巧、演员表现以及制作和技术实力等多个方面来解读。

这些特点的综合运用使得获奖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

经典奥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相关精彩影评赏析三篇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如此精彩的电影会有怎样的解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相关影评吧。

篇一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

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么。

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

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

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

另外,在几个骑兵团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Arab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都是他成名的原因。

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

电影作品鉴赏

电影作品鉴赏

电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它是一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电影主要围绕一双鞋子展开话题。

主人公阿里在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唯一一双鞋子时,不慎把它们弄丢了。

为了免除父母的责骂以及再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增加负担,兄妹俩达成协议并且执行。

于是每天,哥哥仅有的鞋子在兄妹之间交换着。

阿里和父亲去城里打工赚钱,却意外受伤,花去了千辛万苦挣来的打算为妹妹买鞋子的钱,阿里的希望破灭了。

可是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兄妹俩对鞋子的渴望并没有如泡沫般烟消云散。

阿里参加了长跑比赛,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

阿里奔跑着,气喘吁吁,耳边回荡着与妹妹的约定,脑里回放着与妹妹换鞋,然后不停奔跑的情景,他要得到季军!可是最后,阿里控制不住自己,得了第一。

回到家后,妹妹很难过,阿里则陷入绝望之中,他把磨出水泡的脚泡在池中,鱼儿们游来游去,抚摸他的伤口。

而此时,阿里的父亲正在回家的途中,自行车里放着阿里与妹妹的新鞋……这部电影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以及一些细节,以此来表示人物的情感,如:电影开头,一双大手在反复修补一只破旧的鞋子,花费了很长时间,可以看出这只鞋子来自一户很穷的人家;阿里的妹妹莎拉在考试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表,表现出她的着急;阿里和父亲骑车到城里时汗流浃背,可以看出城市离他们的家很远;在城里,阿里和父亲破旧的衣服和城里川流不息的汽车,拔地而起的大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贫富悬殊。

这部电影也是在讲述一种美好的信念和品质。

它向我们讲述了善良:阿里和莎拉找到丢失的鞋子并想拿回它们时发现那个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他们觉得女孩更需要这双鞋子,于是放弃了它们;莎拉在急着赶去与阿里换鞋的路上,不小心把一只鞋落入水中,莎拉哭着追赶,这时,一个陌生大伯帮助了她……它教会我们诚实是金:家里的糖没了,而此时阿里父亲面前堆着一大堆糖,可他一颗也没拿,还教育孩子们做人要诚实;莎拉不小心丢失了一支笔,一个女孩捡到并且奉还……它也让我们体会到童真:阿里和莎拉在院里吹泡泡,大小不一的泡泡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色的光芒,画面多唯美……它让我体会到了孝心,懂事:父母劳累,阿里兄妹帮忙操持家务……这就是《天堂的孩子》与《小鞋子》两个名字相比,我更喜欢后者。

奥斯卡获奖影片与重点赏析影片

奥斯卡获奖影片与重点赏析影片

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奖(Academy Award for Best Costume Design)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一个专门针对电影中优秀服装设计成就的年度奖项[1]。

这一奖项首次颁发是在1949年初举办,针对1948年电影进行奖励的第21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上。

起初时,服装设计奖也与当时的摄影、艺术指导两个奖一样,是按黑白片和彩色片分开颁奖的。

但到了1958年3月26日举行的第30届学院奖颁奖典礼上,这三个奖项都统一为一个奖。

不过这一做法仅持续了两届,到了第32届学院奖颁奖典礼又一次分开成了两个奖并一直保持至第39届时为止。

从第40届开始,三个奖项再也没有按黑白片和彩色片为开颁奖过[。

有意思的是,自第40届学院奖开始至今,服装设计奖仅有两次颁给了时代背景为当代的电影,其余获奖影片均为历史题材(古装片)。

熟面孔分类姓名次数附注获奖最多伊迪斯·海德8次共计35次提名提名最多伊迪斯·海德35次共有8次获奖从未获奖者中提名最多比尔·托马斯(Bill Thomas)9次获奖与提名影片列表1940年代年代分类获奖影片提名影片1948 黑白片《哈姆雷特》•《春花娇美可人儿》彩色片《圣女贞德》•《翠堤春晓》1949 黑白片《女继承人》•《狐狸王子》彩色片《剑侠唐璜》•《母女菀》1950年代年份分类获奖影片提名影片1950 黑白片《慧星美人》•《绛帐海棠香》•《神奇的美国佬》彩色片《参孙和达丽拉》•《黑玫瑰》•《云雨巫山枉断肠》自第30届学院奖起连续两届,奖项没有再按黑白片和彩色片分开颁奖。

自第32届学院奖起,奖项又一次分开按黑白和彩色片颁奖。

1960年代年份分类获奖影片提名影片1960 黑白片《从心所原》•《痴汉艳娃》•《钻石脚之起落》•《七个小偷》•《处女泉》彩色片《斯巴达克斯》•《坎坎舞》•《午夜蕾丝》•《小人物狂想曲》•《旭日东升》1961黑白片《甜蜜的生活》•《双姝怨》•《克劳黛尔·英格里希》•《纽伦堡的审判》•《用心棒》彩色片《西区故事》•《老瑞和哈迪之小兵进行曲》•《后街》•《花鼓戏》•《锦囊妙计》1962 黑白片《姐妹情仇》•《玫瑰与美酒的日子》•《双虎屠龙》•《奇迹缔造者》•《费德拉》彩色片《格利姆兄弟的美好世界》•《土包子游巴黎》•《玫瑰舞后》•《欢乐音乐妙无穷》•《我与艺妓》1963 黑白片《8½》•《陌生人之恋》•《荡女泪》•《阁楼上的玩具》•《太太与情人》彩色片《埃及艳后》•《红衣主教》•《西部开拓史》•《豹》•《新恋爱经》1964 黑白片《巫山风雨夜》•《屋不是家》•《最毒妇人心》•《给总统的吻》•《贵妇怨》彩色片《窈窕淑女》•《贝克特》•《玛丽·波平斯》•《翠谷奇谭》•《傻女十八变》1965 黑白片《亲爱的》•《破坏者号:代号莫里图里》•《玉女偷情》•《愚人船》••《细长的电话线》彩色片《日瓦戈医生》•《痛苦与狂喜》•《最伟大的故事》•《戴茜·克洛弗的内心》•《音乐之声》1966 黑白片《谁怕弗吉尼亚·沃尔夫》•《马太福音》•《曼德拉格拉》•《波德温先生》•《摩根》彩色片《四季之人》•《神偷艳贼》•《夏威夷》•《朱丽叶与魔鬼》•《奥斯卡》从第40届学院奖开始,这一奖项不再分黑白、彩色两类而统一合并为一个奖项。

《奥斯卡电影解读》 《怦然心动》的初恋与成长的故事

《奥斯卡电影解读》 《怦然心动》的初恋与成长的故事

《奥斯卡电影解读》《怦然心动》的初恋与成长的故事《奥斯卡电影解读》《怦然心动》的初恋与成长的故事奥斯卡电影解读是一系列旨在探讨和解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的文章。

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著名电影《怦然心动》中的初恋与成长的故事,为您揭示该电影中所蕴含的深意。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怦然心动》的剧情。

影片以一个美丽而平凡的初中生佩顿为主角,她在学校的生活一直平淡无奇,直到一位新的同学雷恩进入她的世界。

雷恩是一个外表独特、个性活泼的男孩。

他与佩顿由于一次意外的碰撞而相识,并在此后真正接触到彼此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怦然心动》中初恋的描绘。

佩顿对雷恩的情感是一个典型的初恋故事。

在这段初恋中,佩顿经历了从好奇、暧昧到深情的转变。

她开始时对雷恩的兴趣只是一种好奇心,在放学后常常偷偷观察雷恩,留意他的一举一动。

随着两人相处的深入,佩顿对雷恩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依赖感,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和真诚。

初恋给佩顿带来了一种新奇和刺激,促使她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除了初恋,本片也讲述了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佩顿不仅经历了情感上的变化,还展现了在亲情、友情等方面的成长。

在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中,佩顿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

她的父母对她的期望不断增加,她努力迎合社会对自己的定位。

但随着与雷恩的交往,佩顿渐渐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她勇敢面对困难,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种成长的过程使她更加自信和真实。

《怦然心动》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爱情的电影,它更深层次地讲述了追求真实与自由的意义。

通过佩顿和雷恩的关系,影片向我们展示了爱情的力量以及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影响。

在情感的撞击下,两位主角学会了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理解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他们的成长不只是在爱情中,也贯穿在与家庭、朋友的互动中。

通过对《怦然心动》这一奥斯卡电影的解读,我们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初恋与成长的故事贯穿整个影片,让观众在欣赏爱情的同时也思考人生和成长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奥斯卡电影赏析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奥斯卡电影赏析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经典奥斯卡电影赏析论文《放牛班的春天》是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擅长于讲述校园故事的代表作品,于2005年上映后广受好评,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和10个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

影片讲述了一群在1949年法国南部某小学的学生、老师和一个学校长的故事,一位音乐教师克莱门特(杰拉尔·朱尼奥饰)来到这里,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学生们唱出音乐之美,在最后一次舞台表演中展现出音乐激励人们奋斗的意义。

影片中的情节、场景、音乐和人物塑造都构成了一个又美丽、又感人的故事,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在影片中,克莱门特作为一位音乐教师,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爱上音乐,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影片中充满了动人的情感,在音乐和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近乎完美的高度。

克莱门特通过音乐鼓舞着学生们的斗志,使他们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在描写音乐方面,影片将音乐与故事紧密结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感叹音乐的魅力与力量。

此外,影片还描绘了学生、老师和学校长之间微妙的关系,展现了人性中无处不在的温情和感动,让观众深刻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一部分,还包含了对学生人格、情感的塑造,是一站式服务。

经典的奥斯卡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展现了音乐的魅力,跨越语言和国界地呈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情。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成功地将音乐教育、成长与人性揉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教育之美和音乐之美的画卷。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了解了音乐的力量,还深入理解了教育对于心灵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观看到这部经典的奥斯卡电影。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1 —20 12 学年第1 学期)课号:056R31AGP 课程名称: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学号:106140021 姓名:楼斯婷得分:《入殓师》的理与情《入殓师》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剧情,影片拍摄手法,或者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是蕴含在整部影片中的“理”和“情”。

先来谈谈影片的“理”。

影片开头,男主角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回到了乡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时影片中出现了小林的内心独白:“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

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

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如是之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梦想并不一定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东西,有过梦,有过追逐就够了。

人最后还是要去寻找自己的“天职”,也许它起初并不让你和周围的人满意,也许你起初接受它只不过是为了吃饱饭,但是随着你对它的深入了解,你却发现自己竟然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

当深入了解它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梦想,这个不经意间涉足的“天职”,它比梦想更具有震撼力。

影片中小林与她妻子,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有着非常鲜明的矛盾。

当妻子第一次知道丈夫做的是这一行的时候,强烈反对甚至是回了娘家。

对白中,妻子说这份职业是令人羞耻的,至于羞耻,仅仅是因为每天接触所谓的“死人”。

她只希望丈夫有一个平凡的工作。

然而平凡是什么呢,在小林看来,平凡不过是生死。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死,你会死,我会死,大家最好都会死去。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如果不平凡,还有什么是平凡的?影片后段部分,澡堂老板娘去世。

小林担当入殓师为她处理后事。

火葬场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让人难以忘怀。

“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其实火葬师与入殓师一样,他们的职业都是神圣的。

只不过一个是为逝者开启另一扇门的人,一个是为逝者送行的人。

欧美获奖电影分析

欧美获奖电影分析

欧美获奖电影分析欧美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欧美各个电影节,如奥斯卡、柏林、戛纳、多伦多、威尼斯等一直受人瞩目,而其中评选出的获奖电影自然也是各具妙处。

下面,我们将为您深入分析一些欧美获奖电影,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的故事.《音乐之声》因其精彩诙谐的剧情、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贯穿其中的美妙音乐荣膺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配乐奖四项大奖,并获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奖项在内的5项提名,这无疑创造了当时电影界的一个神话。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音乐之声》是如何书写神话的。

About 最佳导演:罗伯特·怀斯,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温良谦让型”的,极具亲和力,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气息。

罗伯特的电影中没有令人目眩的特技效果,也没有让人过瘾的打斗场面,有的只是那如清新田园般的柔美与舒畅。

如果把那些拥有宏大场面的“大片”比作一扎畅爽的冰啤,那么罗伯特怀斯的电影便是那沁人心脾的清茶,它的香味久久萦绕在你的鼻腔中,那么难以忘怀。

同时,怀斯一直都在追求高效,他从不会浪费制作团队的时间或成本。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以丰富多彩高水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整个制作团队的智慧结晶。

About 最佳配乐:也许你并不知道,《音乐之声》的另一个名字是《仙乐飘飘处处闻》。

不管是哪一个名字,都可以看出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是它的灵魂,.各种电影片段配上相对应的音乐,创造出各种相对应的情绪氛围,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这也是奥斯卡奖中设立最佳配乐、最佳原创音乐等的缘故。

而在数不胜数的音乐电影中,《音乐之声》也无疑是最经典的一个——它的音乐风格时而欢快、时而悲凉,时而又让人感动,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交相辉映,这就是音乐之声在众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荣膺此奖的最重要原因。

任何优秀电影都少不了一个精彩绝伦的背景作为基础,毕竟挖掘电影的深层次内涵是奥斯卡奖评审人员所有工作的重心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
学号:136330037 姓名:张威虹得分:
《钢琴家》
摘要:《钢琴家》,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根据钢琴家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一部反映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巨片,钢琴师用音乐同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虽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影像构图的雕琢,却呈现出人性的曙光.
关键词:人性与救援钢琴影片评价
电影《钢琴家》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曙光的真实故事。

一、乱世中的人性光辉
斯普尔曼在友人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最终重获了自由,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心人和难友……
第一次救援他的,是一个勾结纳粹迫害同胞的犹太败类。

你以为光靠几个纳粹、而没有“某些”人的“鼎力协助”,屠杀行为那么容易就建立得起来吗?
第二次救援他的,是几个波兰人。

在那些波兰人中,有像那对夫妇一样的热心人士,但也有卷款逃跑的卑鄙小人。

波兰作为二战中第一个被刮分的欧洲国家,此前它的好战程度不亚于纳粹德国,以致自食其果。

波兰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纳粹侵略时趁火打劫,而被苏德联合入侵沦陷后,波兰又积极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

现在一谈到屠杀犹太人的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地把所有罪责统统推到纳粹身上,可实际上,二战时期,波兰、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可是很讨好地配合着纳粹的屠杀行为。

其中波兰人也搞了个叶德瓦布奈惨案。

第三次救援他的,是一个纳粹军官,他的名字叫韦恩。

很多人看了本片后总会惊讶:这件事可能发生吗?这没什么可能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韦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二战期间韦恩利用自己的职务保护了一些人,但在战后他的命运却很悲惨,因为德国军人的身份入了狱,斯普尔曼等人曾和苏联方交涉想要营救他,但苏联出于政治考虑予以了拒绝,韦恩最终于1953年死于狱中。

韦恩并非一个狂热的纳粹份子,他救助斯普尔曼,只是他想这么做,与彼此之间是什么“德国人”、“波兰人”、“犹太人”没有关系,而他之所以叫斯普尔曼弹钢琴,也只是因为他喜欢音乐而已,实际上根据斯普尔曼本人的回忆,韦恩对他的帮助并不止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但导演波兰斯基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成“醒悟”,没有描述成“壮举”,而只是述而不评而已。

二、钢琴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钢琴家,他最好的一次钢琴演奏,不是在战后的波兰电台,不是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甚至也不是他在避难所那次惊心动魄的空弹,而是在废墟般的空城华沙,为那个纳粹军官的弹奏。

我很想知道那支曲子的名字,因为它大大升华了这部电影。

开始的节奏非常缓慢,很低沉,甚至有些颤抖(一半是因为饥饿,一般是因为恐惧),但又像是在低声倾诉。

慢慢的,节奏加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像泣不成声,又像是在控诉,非常急迫,像要吐出一颗心,像在愤怒,像在咆哮……这不是一个犹太人对一个纳粹军官的控诉,它是整个的弱小而尊严的犹太民族对纳粹暴政的控诉,是人类对荒诞的战争暴行的控诉。

这可能是第一次,我真正理解了音乐的力量。

整部电影,导演都在控制情绪,就像波兰斯基自己说的那样——“你看不到导演的痕迹”,除了这里,废墟中钢琴演奏,借音乐把电影推向了高潮。

就是在这种对谴责和批判极度的克制之中,在这种对是非观念极其含蓄的表达之中,波兰斯基重现了真实的二战犹太史,这和斯皮尔伯格先入为主的宣泄相比显然胜出一筹。

说实话,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斯皮尔伯格对纳粹暴行的展示更多的是一种煽情,一种炫耀,缺少感情投入。

影片后半部分的主体是钢琴家在波兰朋友和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潜伏在波兰,并最终获救的经历。

这一段,尤其是在他的歌唱家朋友离开波兰以后,他无论是在外部环境中,还是在心灵上都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放者。

求生的本能让这个幸运儿一次次躲过死神的追赶,但是他躲不掉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那是我们任何不曾经历那场战争的人无法体会的感觉。

在战争中,一个普通人,没有革命理想,没有亲人和朋友,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支撑他的,就只能是活下去的本能。

这是一次人性的流放,而这人性的流放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三、影片评价
同是描写二战时犹太人艰苦求生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拿了美国最高的奥斯卡奖,《钢琴师》拿了欧洲最高的戛纳奖,外加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名声不相上下。

两部电影都是美国资金拍的英语片,都在波兰拍摄,《钢琴师》的一些情节在《辛德勒名单》里也出现过:犹太社团保护自己的音乐家,党卫军听犹太人弹钢琴等等。

乍看起来,两部电影只要拍一部就行了。

但看完《钢琴师》,我就是觉得里面有些什么地方跟《辛德勒名单》大大不同。

从技术上说,我崇拜《辛德勒名单》,但比较影片立意,《钢琴师》远远胜。

《钢琴师》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

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

比如先讲犹太区传言德国人要把没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满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来终于凑齐,但给他卡的德国人或者波兰人却说“这东西帮不了你们”。

果然,他们全家都被送到火车站,要运走。

就在他要上开往灭绝集中营的火车时,一个犹奸救了他,让他去找地方躲起来。

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我们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装笔挺地坐在广播电台里弹琴,然后跟着他的一个朋友去临时战俘营寻找那个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国军官。

这里来了压轴的一笔: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直到德国人在五十年代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里后,人们才终于知道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

这短短一行字幕,却带出了二战结束后仍然无处不在的冷酷现实:各国各层政府官僚接报告却不努力寻找,苏军报复性地虐待德国俘虏,等等。

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只是天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当不得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