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政论文——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新型安全观基本对策摘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也就更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会有“中国梦”之伟大构想。
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并与之协调。
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就国际安全环境来看,还是就国内安全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形势都不太乐观。
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培养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武装自己,为将来充满信心地接过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棒打下坚实基础!正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略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谋划。
它不是一个局部的、战术性的、非核心的谋划,而是从宏观上谋划全局、整体性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
现代以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战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决定全局的一种谋划。
而将战略一词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它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是真正的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周边安全环境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要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形势,在这种安全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对策。
那么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形势具体怎样呢?(一)从外部来看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
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能不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这个管辖权体现为领土完整,国家的独立意志能不能触及这个国家所有的角落;这两者是核心。
第三个是国人的安全。
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前两个。
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见解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关键词:国家安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摘要;我国的安全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安定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反对霸权和强权主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经济新秩序。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比较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危机是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下,中国周边的国家正蠢蠢欲动;机遇是把握好和周边国家的尺度,就能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
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高度筹划和知道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外交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战略都应受其指导并与之协调。
我国的国家的安全战略的特点是内向型、防御性、和平型的。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护国家领土。
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
维护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周边和亚太地区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
维护世界的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的国家安全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的国家的对外政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也不会欺侮别人,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国来干扰中国的内政。
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可以说是,卫主权,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促发展。
卫主权是中国不容许任人、任何事而动摇的决心,国家领主和主权完整是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主权和领土不完整的国家定然会被其他国家不耻,也没有资本和其他国家进行平等交易与交流。
求和平,保稳定,谋合作和促发展是中国现在最需要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饱和,可中国不同,中国改革开放60余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现在也是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好好发展的和平环境,以求可以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所以中国尽量要是自己国家内部政局稳定,国家周边环境稳定,和周边国家和西方大国保持一个合作的关系,谋求共同发展。
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五篇)

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五篇)国家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篇1沧海桑田,历史不停地荡涤着世界,人们忘却了黄土高原上的郁郁苍苍的树木,忘却了戈壁滩上曾经的绿草如茵,忘却了楼兰不再的风情,但有些东西却比钢铁还坚固地镌刻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使我们无法忘却——战场上英勇的战士们。
屡屡不断的战争,带给无数人们深重的灾难,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葬送在其中,更有多少英勇奋进的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牺牲在战场上。
今日,我们生活在这样美丽和谐的世界上,是否会时常记起那历历在目的往事?是的,这让我又想起了那难以忘却的魔鬼般的军训……经过充分的准备,我们落脚于东方绿舟,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我们抛开了平时繁复的学习,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素质拓展训练。
从换上迷彩服的那一刻起,我们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那是体力上的挑战,更是意志上的考验。
头天下午,我们便开始进行卧倒训练。
看着教官那标准的动作,让我感到恐惧,一个字就是“难”。
我们在熊熊的烈日下,听着教官的口令,一步步地做着动作,只听一声令下,我们便和这片绿地来了一个“亲切的拥抱!”“二”,又一声令下。
“啊!”手划破了,好痛啊!我看到了所有的同学都很苦很累,可是我没有听到任何的抱怨声,每个同学的膝盖都被蹭得又红又肿,可是没有听到任何的埋怨声。
当我们端正地坐在台下观看演出时,教官还不忘训练我们的军姿。
什么“背要挺直,两手要平放在膝盖上,两腿要平时前方……”,似乎至今还在我耳边萦绕。
当我们看动那些为纪念长征70周年的老艺术家们在台上出色的表演时,当我们在东方绿舟听他们讲红军战士不畏艰难过草地的时候,我深刻体会了长征精神的可贵。
“星影摧残苍穹莲,东方航守护前河,伫风红旗未改颜。
”这一切展现出的正是那些革命烈士的不屈精神。
在这片绿洲里,我亲身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战士的英勇、体验到了严格的纪律。
之所以我们能身处这样的一个和平时代,正是得益于战士用他强健的体魄在保卫着我们的国家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2000字论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2000字论文一、背景和意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和严峻。
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和实施,旨在全面把握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有效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服务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安全是综合的、整体的,是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外交安全、社会稳定、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统一。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安全、系统安全、全局安全、长远安全和共同安全。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实施1. 加强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长期安全、全局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坚决捍卫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确保政治安全。
2. 健全国防安全国防安全是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安全的重要保障。
应当全面加强军事建设,提高国防力量现代化水平。
3. 促进经济安全经济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全面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应当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4. 保障外交安全外交安全是国家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5. 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应当扎实推进依法治国,确保社会各界和谐稳定。
6. 加强科技安全科技安全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依托。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
7. 保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在要素。
应当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8.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和展望总体国家安全观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需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一、引言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国家独立、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旨在建立科学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本文将从定义、意义、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进行探讨。
二、定义国家安全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等方面,不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威胁的危险,并能在保持独立、稳定和繁荣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安全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思路、方针和计划,是国家在防范、化解和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意义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意义在于:(1)加强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和分析国家安全形势,防范安全风险,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发展;(2)促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应对全球化安全挑战的能力;(3)推动国家对外交往,增进各国相互信任和合作;(4)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际秩序建设和维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四、目标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目标是:(1)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和发展;(2)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战略应对能力;(3)深化对外合作,扩大国际影响,为国家安全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4)推动国际秩序建设和维护,维护全球安全。
五、原则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原则是:(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核心;(2)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4)坚持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公众安全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氛围。
六、方法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的方法是:(1)全面、系统地分析国家安全形势,识别安全威胁和风险;(2)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加强国家安全治理;(3)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国家安全工作水平;(4)深入开展安全外交和国际安全合作,推动建设全球安全体系。
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范文(通用3篇)

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范文(通用3篇)第一篇:论中国的安全形势论文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加强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现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对于如何解释和界定意识形态安全,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认识。
代表性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状态或能力。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有学者更具体地指出,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
我们强调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不是要求全体民众在政治认识上高度一致,在行为方式上整齐划一,而是要求思想上、政治上、价值观念上的个性和分歧从属于共同的社会信仰、政治理想和主导价值。
也有学者指出,所谓安全的意识形态,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个群体或集团所接受的思想体系,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稳妥的物质生活水平、稳定的人身安全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睦相处及互通有无。
第二,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有层次性。
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安全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面也是核心的层面,即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规律的契合程度。
第二个层面,意识形态对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良性互动需求的满足程度。
第三个层面,意识形态与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协调程度。
第四个层面,意识形态与精神世界其他领域的兼容程度。
这四个层面通常是相互关联的。
大致可以认为,前两个层面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多是由于意识形态内生的原因导致的,是因为意识形态本身存在根本性问题,而后两个层面则可能是外生的或先在的原因导致的,如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制度所带来的压力等。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文化安全为支撑,以社会安全为保障,以生态安全为依托,全面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
首先,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没有政治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
只有坚持发展经济,加强经济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再次,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军事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军事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才能确保国家军事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没有文化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文化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支撑,是国家安全的支撑。
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再者,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社会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社会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确保国家社会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依托,是国家安全的依托。
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才能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文化安全为支撑,以社会安全为保障,以生态安全为依托,全面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
大一国家安全教育论文(四篇)

大一国家安全教育论文(四篇)大一国家安全教育论文一一、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家安全的十一个领域新国家安全法共分七章(84条),即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第三章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第四章国家安全制度;第五章国家安全保障;第六章公民、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第七章附则。
对我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所保护的对象涵盖了国家安全方方面面;既包括军事、政治等传统安全,又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等非传统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
新国安法以国家生存和发展安全为最基本前提,把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主动适应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法。
二、学习贯彻新国家安全法要把握的五个重点新国家安全法与旧国安法及反间谍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贯彻时需要把握好五个重点:(一)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
在总则中明确了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等概念。
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目标是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新国家安全法强调,国家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安全。
同时还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对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外商投资、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等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三)确保文化安全。
明确了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关键字:中国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观历史演变
摘要:国家安全从古至今一直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于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层出不穷,这些都可以给现在的我们很好的借鉴与参考,并在此之上发展出与时俱进的新型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从古至今一直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理解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对于国家安全的思想认识层出不穷,这些都可以给现在的我们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一、历史上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回顾
(一)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这个词是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的,古时候没有这种说法,但这并不妨碍古人对此进行研究,国家安全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一向有着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这使得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中的一些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行之有效的。
《左传》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是古人得出的最重要的国家安全观念。
孟子也提到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战乱动荡的时期,武备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和平年代,维持武备同样重要。
战事的爆发往往是意外而凶猛的,只有在平时做好准备,才能及时应对战争,维持王朝的统治。
其次,是注重防御,维持和平。
中原地处平原,东南临海,西南蛮荒,西北大漠,北面是茫茫草原,都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中原文明并没有扩张的欲望,没有强烈的侵略性。
而且相比于战乱,和平才能更好地进行农业的发展,所以中国一直是处于战略防御之中。
中国特有的“强烈反弹,有限扩张”的防御策略,则使得中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并不是一味消极防守,而是能够主动出击,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占据并扼守战略要地,以最小的代价进行防御,使得中原腹地更为的安全稳定。
第三,是深入人心的“大一统”观念。
自秦至今,追求统一成为了天下共识,“大一统”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政治追求。
天下的统一才能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稳定,国家和社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是以实现统一和维持统一为目标。
周边小国也在此影响下,与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藩属国的关系。
这并不是西方的那种殖民统治,相反,中国在这种关系中并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好处,只是为了获得属国对中央帝国“大一统”的认可罢了。
“大一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庞大的中华帝国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分崩离析,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最后,是对军事的重视。
在历史上的很长的一些时间段里,中国的军队规模一直是世界之最,百万规模的常备军队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想象的。
与此同时,这些庞大的军队始终牢牢掌握在帝国中央政权的手中,这也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想象的。
拜占庭帝国的农兵制虽然也造就了庞大的军团,但是指挥权大多落在了地方贵族的手中,中央甚至抵不过地方军区的联合。
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的统治者对于军事力量的重视。
中央政权的稳固统治也是建立于军事力量稳固的基础之上,政治斗争的胜利往往也是军事斗争的胜利。
像《哈姆雷特》那样的政变,在中国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对于军队建设以及控制的重视,使得中央政权能够维持住几百年的统治,而在这漫长的统治时间里,中央又可以举全国之力,修建战略性的国防工程,进一步加强军事力量。
(二)近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维持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延续,但是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随之落后的,还有中国的国防。
沿用了几千年的国防战略,对付得了游牧民族寇边,镇压得了农民起义,却对自海上而来的坚船利炮无可奈何。
这些把天堑变为通途的不是以往的蛮夷狄戎、蕞尔小国,而是拥有近代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拥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西方列强。
在这“千年未有之变局”前,中国需要新的国家安全战略。
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压迫,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西方列强比我们强大,那么就学习他们,学到了他们的长处来强大自己,这样才能和列强抗衡,甚至打败他们。
这一点,曾经是蕞尔小国的日本就做的非常好。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方面学习西方,逐渐走向强大,最后一跃成为列强的一员。
但是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受于当时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并没有把握到西方文化的真正精髓之所在,不了解“夷之长技”究竟是什么,舍本逐末,学了些皮毛,其结果自然是不甚理想。
中国继续在走下坡路,而日本固然一度强盛,最后在二战中自取灭亡。
正确的战略却没有得到正确的执行,或者说无法得到正确的执行,这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安全战略
在熬过了百年的屈辱历史之后,中国人民又重新站起来了。
建国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牢记历史,把握现在,着眼将来,始终重视国防建设和发展。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都是从革命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且政权甫立,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国际局势由于“冷战”的开始也难以平静。
这一切,使得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战争不可避免”的判断,“战争与革命”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方针。
国家在进行恢复生产和工业化改造的同时,积极建设军事力量,时刻在为应对可能爆发的边境战争,甚至是世界大战做准备。
这使得中国虽然弱小,但世界上却无人敢轻视。
同时,毛泽东同志也十分重视外交的力量,提出并实施了多项正确的外交政策,维护并逐渐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之后,国际局势虽然趋于稳定,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战争可以推迟”,并没有放松国防建设,并针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采取了全民备战,“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措施。
这虽然加强了国防力量,但却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朝鲜的现状,从某些方面可以说就是当年的写照。
不过,这也为中国的国防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是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
在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上,邓小平同志产生了从“战争可以推迟”到“战争可以避免”的转变,和平发展才是时代的主流。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军和军事开支缩减。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防力量的减弱。
军队的精简反而强化了其战斗力,同时节省下的开支则进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利益的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等多个国家安全战略,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同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开始了腾飞,社会更加趋于稳定。
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的稳定又成为了国防力量的有力支撑,中国的军力虽未有明显提升,但是国力大大增强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处在了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家安全关键的转变需要及时的应对,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及时转型,方可使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之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换装武器装备,强调质量建军。
空有强大的国力是无法维护国家安全的,唯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方能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
此外,国家还开始重视蓝水海军的建设,积极维护南海、钓鱼岛等海上岛礁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新时期的中国国际安全战略展望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已非以往简单的国防之概念。
战争的威胁越来越小,而一些非战争的手段却层出不穷。
当代国家安全包括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
中国必须做好应对各方面挑战的准备工作。
以领土安全和主权安全为例,日本的所谓钓鱼岛国有化和越南菲律宾在南海的各种小动作就是对着两种安全的威胁。
针对领土争端,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但这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主权在我”。
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必须毫不让步,方能真正维护国家安全。
此外,一些新方面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生态安全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不能用生态环境换发展,为了眼前利益而遗祸子孙后代。
在文化安全领域,我们要提防西方的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斗争,做好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宣传。
在信息安全方面,我们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也要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积极应对网络战的可能。
国家安全重如泰山,只有实行科学、先进、可行的国家安全战略,才能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参考文献:
[1]巴忠倓.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底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法制与社会》.2014-1(中).P139-140
论文:
[1]朱永彪.中国国家安全观研究(1949-2011).兰州大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