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今社会现象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社会矛盾有很多种,有主要次要之分,这我们先前就知道。
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
然而结合实际,却不怎么对路。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不仅满足了十三亿人民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创造可观的外汇。
不然,那么许多外汇储备从何而来?可是,穷者依然如故,衣食无着的大有人在。
真的是我们的生产力不足吗?看来不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必须要和市场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
这需求不是人民大众根本普遍的需求,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大众的实际购买力上。
潜在的市场有多大,那么生产力就有多大,大到你想象不到。
肉类和个别商品的滞销降价就是例子,当需求过剩时,就显得供应过量了,于是价格一落千丈;当价格大跌时,生产源头立即减少生产,于是产品又开始涨价。
go-vern-ment便在其中极力调和,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这样一来,生产不会长期过剩,产品也不至于永远缺乏。
这经验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那时的生产过剩严重到牛奶都要倒在街上,而穷人们却在为领救济排队,这内容初中课本里就有。
如果没有适当的go-vern-ment干预,想来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也会如此的。
纵观世界,市场经济独领**,暂时来看经济体制应该没有错。
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对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
从上边分析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看来是不容易的,或是行不通的。
这是个悖论,有了社会矛盾而现行经济体制又无法解决。
这是不是说明这一矛盾本来就有问题,或者是说这一矛盾本来就不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那么,我们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应该是什么呢?拙见觉得应该是贫富差距问题。
从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口号的提出,到现在已经三十个年头。
三十年来,社会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改善也很大。
浅析“蚁族”现象

浅析“蚁族”现象“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具有高知、弱势、低收入、聚居生活、不被关注等特征,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
其日益壮大的队伍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蚁族”的生存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蚁族”的生存现状“蚁族”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他们怀揣梦想,可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的生活现状让他们无所适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断裂让他们不知所措。
1.“蚁族”的物质生活“有工作,没生活。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这似乎是对“蚁族”群体最确切的概括。
据调查研究显示,“蚁族”多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低收入、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靠家里接济度日。
该群体成员收入的70%以上用于支付房租与承担基本生活保障,其“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标准。
“蚁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是“漂流”一族,随时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
2010年,北京“蚁族”的主要聚居区——北京市唐家岭村面临拆迁,大约5万唐家岭租客不得不另觅他处。
他们被灯红酒绿、纷繁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围绕,忙碌了几多个春夏却依然无法跻身其中;他们身处一个欲望泛滥的世界,却深陷可望而不可得的窘困境地。
2.“蚁族”的心理状况“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
他们面对从“天之骄子”到“劳动力产品”的巨大落差,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得他们不得不与农民工、城镇下岗工人竞争同一个职位;他们面对自身刻苦奋斗却得不到仅依靠父辈权力、人脉即可获得好工作的社会现实,没有“硬”关系,在与富二代不公平的竞争中他们败下阵来。
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面对就业的挫折,生活的失落,产生了对前途对生存的迷茫。
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姓名:马庭田 学号:BX1805003 院系:机电学院(05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我们每个人置身于各种危险的环境中,其中不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分析应当如何降低或消除“网络暴力”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暴力行为,主要通过发布一些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严重危害网络环境。
近年来,“网络暴力”主要呈现出“爆发性、盲目性、群体性”等特点,危害程度日益扩大。
面对此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约束网络行为的方式降低“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网络暴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信息的交互非常快,每个人都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而每个人会由于阅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观点,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难免会因情绪激动产生人身攻击的行为,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典型的“网络暴力”往往产生于某一热点事件,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发表个人看法,随后演变成不可控制的激烈争论,其中掺杂着谩骂、侮辱性质的言论,对当事人进行精神攻击,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事件起源于一段35秒的短视频,视频显示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起初,网络舆论一边倒的在指责男司机的打人行为,随后有人爆出女司机因多次危险变更车道的路霸行为而遭殴打,舆论又转向女司机,谩骂、侮辱性的言论全部指向女司机,更有甚者开始在网上对女司机进行人肉,先后翻出了她的驾驶违章记录、身份信息、甚至是开房记录等等,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

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于个体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体,使个体感受的现象。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社会现象小论文篇1浅析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摘要】世界老龄化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在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显而易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现在及今后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并且已经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深刻影响,同时也成了世界各国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中国;日本;老龄化现象;社会影响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从先进国家来看,7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首先成为人口零增长国家,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日本从1994年开始也进入了老龄社会,现在也成为了世界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我国也开始出现老龄化现象的征兆。
一、中日社会老龄化现状步行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老年人的身影。
日本已成为了老龄化现象非常明显的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已超过20%,也就是说,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根据2009年5月29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平成21年版老龄化社会白皮书》,至2008年10月为止,日本的总人口达到了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大约174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13.6%,而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为2822万人,占总人口的22.1%。
老龄化比率比去年增长了1%,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白皮书中也同时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后期高龄者将会超过前期高龄者,2055年,高龄化比率甚至可能上升到40.5%。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末,中国的人口出生率非常高,除1960和1961年外,每年的出生率都达到30%以上,因为长期持续的高出生率,儿童人口的比重增加,老年人口比重减少,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中国年龄人口类型是年轻型。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中国虽然是礼仪之邦,但社会的不文明的现象却时常出现,严重时还会引发冲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篇一:《浅谈当今社会的不文明行为》【摘要】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仍普遍存在且形式日趋多样,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不文明行为已迫在眉睫。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本应与时俱进,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道德滑坡的挑战。
为了能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就应当努力共建文明之家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不文明行为;措施一、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的表现(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主要分两种情况:仪容、服饰的不得体和言谈、举止的不得当。
年轻人盲目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几乎忽视了自己性别该有的特征;其次是衣着暴露、衣不得体,在公众场合男士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女士则性感十足,自己舒适的同时却忘了路人的感受。
言谈、举止的不得当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多见,语言粗俗、随地吐痰、打电话大声影响他人、任意践踏草坪、随意涂写乱画等,这些行为也屡见不鲜。
站立时倚靠墙壁、抖动双腿甚至将脚踩在墙面上,留下足印;入座后跷二郎腿、抖腿抖脚、随意脱鞋,可谓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咬指甲、摆弄手指等行为虽不影响他人,但也使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大打折扣。
(二)邻里、家庭的不文明行为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之一,父慈子孝、弟兄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单元。
而在当今社会却存在儿女只顾工作,忽视父母,对父母只有经济赡养很少打电话嘘寒问暖,更少回家探望;夫妻之间不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时有矛盾发生甚至恶语中伤对方;兄妹之间争功邀宠,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更是互不相让,争得你死我活,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家庭内部安定团结。
邻里相处也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或发出其他噪音,尤其是在休息时间,严重影响左邻右舍的日常生活;当邻居遇到困难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在一旁幸灾乐祸看笑话;借邻居的东西不能及时归还,占为己有;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也不能主动承担,反之勃�相向、互不相让。
浅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浅析当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然而,在这些经济奇迹的背后我们却不可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
诸如社会诚信问题、社会冷漠度问题等。
怎样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道德严重滑坡的关系也就成了一个急迫的问题。
道德滑坡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道德建设如同物质上的贫富悬殊一样,形成观念上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英雄人物辈出,道德模范不断涌现;一方面是诚信空前危机,假冒伪劣屡禁不止。
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在一些人眼里,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
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每个人们的处境都处于危险中,正是这种潜在危险使得众多的“旁观者”走向前台来关心道德建设的问题。
道德滑坡已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
它带给人们的印象只有一个——混乱。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在我国倡导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提高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已成了当务之急。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国道德水平下滑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3]:第一,家庭道德伦理关系改变而带来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职业道德陷入了没有精神支柱的泥潭。
第三,社会公德开始失去平衡。
第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随着时代进步而出现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一些“保守”的人认为,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我们不能说每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的。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

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浅析当前社会心理与社会问题摘要:社会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生,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但同时因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收入分配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平、公共安全等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且日益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焦躁浮躁、公平正义感缺失、仇官仇富等相应的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心态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寻求培养健康社会心态的方法和途径。
主题词: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心态一、当前社会问题概述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
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所碰到的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社会现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代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当然,许多内容与今天不一样。
现在有当代的社会问题,未来,人类社会同样会有社会问题,只不过许多内容也会与今天不一样。
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社会前进中新发生的,这些问题可归纳成五类:即社会规范问题;社会平等问题;社会组织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
二、相对应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
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
浅析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

浅析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摘要】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对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其对家庭结构、经济发展、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共同点出发,提出了未来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建议,展望了未来中日社会老龄化的趋势。
老龄化现象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可以为中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老年群体的幸福生活提供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特点分析、家庭结构、经济发展、医疗保障、社会文化、共同点、建议、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日两国都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中日两国尤为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和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0%,正朝着超高龄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老龄化现象无疑会对两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医疗保障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深入了解中日两国老龄化现象的特点以及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对于制定未来的政策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家庭结构、经济发展、医疗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社会问题。
1.2 研究意义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中日社会老龄化现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老龄化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了解老龄化现象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人口结构变化,明确社会各个领域面临的挑战。
研究中日社会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功能的转变和家庭角色的重新定义。
老年人口增加对家庭关系和亲代关系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扶老人被讹事件”社会现象
班级汉语112 姓名张元新学号1132069
摘要:近些年来,“扶人者反被诬陷为撞人者”的新闻比比皆是,各地媒体都在“发掘”本地类似的新闻。
前有南京彭宇案,今有汕头老人讹学生。
网络上兴起一片讨伐之声,不少人认为社会出了大问题,纷纷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引发了人们对扶老人做好事的恐惧,发生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继续发生,进一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做的有哪些。
关键词:扶老事件信任危机道德意识
一、彭宇案报道引发的道德恐慌
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件。
2006年11月20日,南京一男子彭宇在公共汽车站将一位跌倒在地的老人扶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
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
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元。
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
彭宇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连续报道,有媒体称彭宇案“让国人道德观倒退50年”。
而他留给南京的,是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
媒体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各地扶老人事件曝光后,导致老年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多是负面的,扶老危机乃至扩大化的扶老恐惧,给老年人品质一种负面的缺省值,还引发了助人为乐的恐慌。
至少当人们面对跌倒的老人时,“老人不好缠”的印象可能升起。
各地被称为“彭宇案”的诉讼,真相难考,但既称为“彭宇案”,就表明人们认为那是好人被跌倒老人讹诈。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公众普遍认为是此案错判产生的负面效应,导致人们不愿做好事甚至见死不救。
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做好事反被诬告等现象,也屡被归咎为“彭宇案”的影响。
经数年发酵,彭宇案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二.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
(一)媒体对舆论中流传的那种“不扶老人”的恐惧该承担很大的误导责任。
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案例时的先入为主,强化着“好人无好报”的暗示,让社会有了“彭宇案恐惧症”。
媒体的舆论导致信任危机的产生。
《新京报》关于扶老人的调查,“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八成人怕惹祸”。
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26.9%的民众认为是否该扶不好说,要视情况而定;仅8%的民众认为不该扶。
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
现。
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
(二)社会法律与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本原因还是制度保障无力所致,我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
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弥补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化解焦虑,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坚强臂膀。
只有完善老年人医疗报销制度,建立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设立公益慈善基金会,专门针对扶老人被讹的情况,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也许才会真正做到“冷眼旁观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还是会伸出援手的”。
从制度层面而言,如果讹人的人受到法律的严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后果
如果当老人摔倒时,你选择袖手旁观,那么有可能导致老人因延误救治去世这样的消息,你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一生,那希望被得到帮助的人会对社会产生怀疑失望,然后再影响到别人,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如此久而久之,纯然的良知将被蒙蔽,道德原则将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们将不再相信道德法则,最终是道德感的丧失、道德法则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许多社会成员会有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失望感,同时每个人也会对自己有一种暗示,认为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当人们开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问题时,就表明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良知和义务的意图,应该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甚至是面临艰难、痛苦和困境依然执着以求的,当帮助他人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时,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道德。
它反映出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与社会信任纽带的断裂
如果真的这样下去,几十年之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三,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
(一)、扶老人事件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通过对某类议题的议程设置,影响公众对议题的认知,从而形成刻板印象。
媒体对于扶老人事件的报道倾向,对公众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公众的行为。
因此,对于扶老人事件,媒体应该采取专业的报道策略,以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舆论引导必须坚持真实性、科学性。
新闻媒体必须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
媒体在报道时更应该注意平衡报道,注意新闻报道的多信源,为新闻事件冲突的双方提供利用媒体平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双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有意偏袒任何一方。
新闻媒体应该报道事实而不是观点,也不应该掺加意见和任何偏见。
媒体报道不仅是商业行为,而且还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仅仅是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不惜选择放大新闻中的某些事实,违背新闻真实性。
在报道冲突性事件的同时,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反映事件的本来面貌,并通过自己的报道,给受众以科学知识,让他们正确地理解事件的原因,预防发生此类冲突性事件。
在扶老人事件的衰减期,主流媒体需要适时引导舆论,消除案件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闻报道伊始,为了迎合新闻价值的要求,一些媒体在报道类似案件时,先入为主,将案件想当然地描述为一个法律迫害见义勇为者的故事,让社会有了“彭宇案恐惧症”。
主流媒体应利用其权威性强、可信度高等优势,及时披露事件真相,消除民众恐慌心理,并大力做好主流新闻的传播工作,积极营造强势主流舆论,在有效的新闻传播中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让舆论引导从一开始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
媒体认识事件的视角、态度,报道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有关判断,过度报道或任意渲染都会影响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媒体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要适量,引导要适度。
过犹不及。
媒体对案件的报道必须客观、平衡,而不能带有倾向性,一边倒地支持一方当事人。
新闻报道应该如实地把案件审理的进程呈现给公众,而不能对案件裁判的结果妄加猜测、评论,这是一个界限。
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反映事实,而不是对新闻事实发表评论。
媒介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媒体自律,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法治水平。
在法院还没有作出判决的时候,媒体不应该预先进行媒介审判,影响司法的判决。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只有解决老人后顾之忧,相信会人们之间变得更加信任,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忙。
总的来说,一个讹人老太太的出现,不代表所有的老人都是这样,一个人做好事被讹,不代表所有人做好事都会被讹。
”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受夸大的社会现象的干扰,应该理性看待“抚老人”这种情况的发生。
别让个案影响美德传承,虽然此次“扶老人反被讹”事件极其恶劣,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坏事情,但是我们不应因为有这样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只看到其间消极的方面。
我们应看到这些事件背后积极的方面,并且将积极方面更多落实于生活中,唯有此,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重建之路将不会显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