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危机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转型。
在这一转型期,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危机,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危机、价值观危机、社会道德危机、生活方式危机和生态危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阻碍和延缓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因此,认真分析和有效化解这些危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转型;文化危机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实现现代化,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理性选择。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转型。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全是机遇,也有巨大的挑战。
正如吉登斯所描述的那样,“全球化并不以公平的方式发展,他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全是良性的。
(1)P1-15全球化在为我国的发展创造着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精神文化和生存条件带来了许多破坏性的后果,引起并加深了各种更为复杂的文化矛盾和危机,使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总是在由意识形态、价值、社会道德、生活方式和生态危机等所引导的矛盾冲突中前行。
下面做个简要分析:一、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危机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必然,全球范围内超越国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冲突与整合随之而来,多元文化相互激荡,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消费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
英国学者汤林森指出:“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实质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旋涡之中。
”(2)P6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含义的生活方式就绝不仅仅是消费本身,而是一种价值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以商品文化为核心的消费主义,已经构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宰着人们的生活,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实践领域和日常活动。
浅谈中国文化现状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而又不断变化的文化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来深入了解。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在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出文化本身的优势。
下面我将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在影响着社会生活,提供社会和政治的结构和基础。
不管是在文学、版画、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还是宗教信仰、道德准则,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的文化精髓。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及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应运而生,使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风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次,中国文化创新也受到外界文化影响越来越多。
随着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不同的文化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外来文化不仅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与世界接轨,而且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创新意识。
目前,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开始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中国文化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当今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发展,思想意识的跨越和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为中国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综合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保护和传播。
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引发出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有趣、多样化的文化风貌。
中国文化一直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国际间的文化理念,未来也将在影响着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新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热”现象

浅谈“传统文化热”现象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
许多人穿汉服、祭祖先、讲国学、重视传统节日、历史剧热播……这一切现象,都在表明传统文化的热度大幅度上升。
当今社会,人们大都在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与文化。
有意或是刻意的模仿,不知不觉间对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一种鄙夷与抵触。
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逐渐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历史的过程,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又经历了文革等数次冲击,逐渐的走向了舞台的后面。
而如今“传统文化热”,是传统文化没有丧失生命力的证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育的不仅仅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
传播传统文化自然是好事。
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根。
传播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让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故乡,也会为祖国的崛起而感到自豪。
传播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实力。
古巴比伦原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因为国土的沦丧,这种文化也消失在了世界舞台上。
一种文化的存在,也是一个民族强大、国家强盛的强有力标志。
传播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凝聚力……但这一切的传播都是有前提的。
一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经过炎黄子孙五千余年的发展,一些观念已经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论语》有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可悲的是,封建统治者最害怕这种人了,所以为了愚昧万民,封建统治者从来不说后半句,只是教导民众要有包容心,要以德报怨。
现在若还这样只说前半句,未免有些不妥。
但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缺陷。
回顾中国的历史,维持和平状态的时间绝对要比战乱长,所以,封建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自然要去掉儒家学说中不利于自己和平统治的内容。
二是要尊重史实,不要过于商业化。
如今有的影视剧只为追求收视效果却不尊重历史,这很容易误导观众。
当然并不是反对娱乐大众的一面,但是这绝对不能叫做“传统文化”,绝对不能作为文化保留下来的。
这样,传统文化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术探讨
天 下
INSIGHT
浅谈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建
文_康 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古今中外,许 多专家和学者都曾致力于探究它的内涵。人类学之 父泰勒曾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中首次为文化下 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 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 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1、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文化系统。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 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 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涵盖了自然、社会、人体自身、人类生活的方 方面面。 2、特征 1)延续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濒临消 亡,摇摇欲坠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 得以保存和延续。虽然在某些短暂的时期有过中断, 或在不同的时期有所改变,但大体上并未出现文化 断层。2)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 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能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 前提。十六国时期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 南下,乃至后来的蒙古、满清入关,历史上种种外 族的文化入侵都未造成传统文化的中断和消亡,反 而为中华文化所征服、吸收、和同化,为中华文化 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其包 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吸收并包外族 文化,更融合与发展了外域文化。从印度传入的佛 教文化成为了儒释道的三大系统之一,便是最好的 例证。3)双面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具有模糊 性与多义性。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不 能一概而论。在历史和社会的优胜劣汰中,中国传 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 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精神 文明和时代发展特征的文化得以流传。相反,不符 合时代发展,浅陋庸俗的糟粕则被社会所淘汰。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仅从其延续性 来看,它好的一部分是远远超过流毒的。然而,中 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然式微,是一个不争的 事实。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

浅谈社会不文明现象分析论文中国虽然是礼仪之邦,但社会的不文明的现象却时常出现,严重时还会引发冲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不文明现象论文篇一:《浅谈当今社会的不文明行为》【摘要】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仍普遍存在且形式日趋多样,正视并正确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不文明行为已迫在眉睫。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前进,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本应与时俱进,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道德滑坡的挑战。
为了能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就应当努力共建文明之家与和谐社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不文明行为;措施一、当今社会不文明行为的表现(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个人的不文明行为主要分两种情况:仪容、服饰的不得体和言谈、举止的不得当。
年轻人盲目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几乎忽视了自己性别该有的特征;其次是衣着暴露、衣不得体,在公众场合男士光着膀子、穿着拖鞋,女士则性感十足,自己舒适的同时却忘了路人的感受。
言谈、举止的不得当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多见,语言粗俗、随地吐痰、打电话大声影响他人、任意践踏草坪、随意涂写乱画等,这些行为也屡见不鲜。
站立时倚靠墙壁、抖动双腿甚至将脚踩在墙面上,留下足印;入座后跷二郎腿、抖腿抖脚、随意脱鞋,可谓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咬指甲、摆弄手指等行为虽不影响他人,但也使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大打折扣。
(二)邻里、家庭的不文明行为爱国爱家是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之一,父慈子孝、弟兄恭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文明的基本单元。
而在当今社会却存在儿女只顾工作,忽视父母,对父母只有经济赡养很少打电话嘘寒问暖,更少回家探望;夫妻之间不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时有矛盾发生甚至恶语中伤对方;兄妹之间争功邀宠,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更是互不相让,争得你死我活,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家庭内部安定团结。
邻里相处也存在诸多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或发出其他噪音,尤其是在休息时间,严重影响左邻右舍的日常生活;当邻居遇到困难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在一旁幸灾乐祸看笑话;借邻居的东西不能及时归还,占为己有;邻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时也不能主动承担,反之勃�相向、互不相让。
浅谈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打印

浅谈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在当今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它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提高了,使我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是,在经济如此高速的发展之下,社会文化的发展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会孕育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在这些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也必定会导致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
在这些社会文化的环境下也必定会导致许多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
在大力倡在大力倡导“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人性出现扭曲,这正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况下人性出现扭曲,这正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的确,现在的社会有很多很好的地方。
但是,人心却缺少了往日的安宁和淡定,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再拥有亲切的感觉,更多的是更多的是以冷漠相待,再亲切的两人间也会存在一层“保护膜”的阻碍。
这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
会现实。
时间回到时间回到6年前,南京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南京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判处赔偿老太太4万多元。
法官“义正言辞”的反驳他的上诉:“既然她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她?你有病啊?”又如在2011年,2岁的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之后将近7分钟内,还有一丝微弱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的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没有施以援手,之后她又被一辆小型货车碾过。
可怜的小悦悦就这样无情的被抛弃了。
我们只能在那18个冷漠路人和2个无情司机的眼中看到“冷漠”二字。
一个人不扶,是道德败坏;一群人不扶,人不扶,是社会的悲哀。
是社会的悲哀。
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我们必须问一下自己,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你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冷漠,是一个人人冷漠,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老人摔倒不扶,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见到孩子受伤不救的社会,还是一个人人还是一个人人负起责任,负起责任,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热情施以援手的社会?要知道,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也会拥有自己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的孩子,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而且每个人都会变老,你可以选择冷漠,你可以选择冷漠,你可以选择冷漠,拒绝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处于拒绝用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处于困难中的人施以援手,但你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困境中的主角。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认知世界和塑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文化是多维度的,包括语言、信仰、价值观、习俗、艺术等多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交融。
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它关注文化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征。
文化研究主要包括文化理论、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化经济学等分支,它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
在文化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历史背景,它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文化也不断在发展中改变和演变。
文化的变迁不仅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也与内部要素的互动有关。
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只有深入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文化,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诠释人类社会。
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之一。
文化的交融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文化的交融既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文化研究也关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有深远影响。
政治、经济的变革也必然会对文化生态产生影响。
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文化内部的变迁和演化,还要深入研究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及其研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的传承和变迁、多样性和交融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今社会的文化现象。
文化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发展、保护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当代社会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文化的角度浅谈

参考文献 [ 1 】龚 书铎 . 文化 “ 怪杰” 辜鸿铭——序 书评 ,近代
史研 究 , 1 9 9 4( 4 ) : 2 7 1 - 2 7 4 .
【 2 】辜 鸿铭 . 中国人 的精神 f M】 . 李晨 曦译 . 上 海 :三联
书店 , 2 0 1 0( 1 ).
化 的 认 识 与 了解 ,消 解 了对 中国 人 的 误会 和 偏 见 。
南 出版 社 , 1 9 9 6 .
[ 8 】辜鸿铭 . 中国人 的精 神 [ M] . 黄兴 涛译 . 桂林 : 广 西
师 范大学出版社 , 2 0 0 1 .
[ 9 ] 史敏 . 解析辜 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独特性 卟 北京 工
业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0 0 9( 1 O) ,4 5 — 4 9 . [ 1 O ] 黄兴 涛 . 文化怪 杰辜 鸿铭 [ M】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 9 9 5 . 【 1 1 】 吴景明 . 寻求文化融合的 “ 挞西扬 中”卟 中南民族 大学 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 2 0 1 1( 1 ) ,1 7 0 — 1 7 4 . [ 1 2 ]史敏 . 辜鸿铭保 守主义思想的中西文化 构成解析 Ⅱ ] . 重庆社会 科学 , 2 0 0 8 ,8 4 — 8 6 . 【 1 3 ]武 筑 生 . 小议 辜 鸿铭 的辫 子 . 云 南教 育 学 院 学 报 , 1 9 9 5( 2 ), 2 5 - 2 7 . [ 1 4 ]萨摩 雄 次 . 辜 鸿铭论 集 [ M】 .日本 :英 国教 育 协
【 3 】辜 鸿铭 . 辜 鸿铭 文集上 卷 . 黄 兴 涛译 . 海口: 海
南 出版社 . 1 9 9 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
了丰富和升华。
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
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
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
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
“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
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
“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
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
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
“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
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
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系生命道德的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赤裸裸的道德上的缺失,一向崇向“礼义仁智信”的东方文明古国,道德滑坡已经到了无以复加、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反思我们学生自己,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局限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不挂科,就这么简单。
毕业之后,我们学习的目的就变成了找到一份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也是那么的现实。
总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那可怜的学分和找到一个我们以后生活的工具——工作。
从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看,我们学习是为了以后生活的更好,这并没有错,文学都有功利性,何况是充满七情六欲的人呢!错的是“人心”,人心缺少了往日的安宁和淡定,错的是“社会”,社会缺少了往日的纯洁和圣明。
社会变得越来越物质和污浊,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利益,这就是当前的社会现实。
我们不要只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挂在嘴上,而要把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内化为我们的气质和灵魂,这样才不枉为一个中国人。
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纷繁复杂,再加上媒体的炒作和利益的推动,文化的功利性、利益性和工具性越来越突出。
毋庸置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腐朽和低俗的文化只是这大潮流的一个或几个插曲,但这一个或几个插曲并不能忽视,相反,我们要100%的重视,否则,会因小失大,颠覆整个社会主义大厦。
当前中国的文化已经是不是一种现象,是一种乱象了。
救赎文化道德,势在必行,时不待我!只愿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57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