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易混品种鉴别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一、引言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在预防及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而在中药饮片的制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易混淆的中药原料,这就给中药的调剂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为了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必须要对中药饮片进行准确鉴别。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从而为中药饮片的保证质量提供参考。
二、易混淆的中药饮片及其鉴别
1. 肉桂与桂皮
肉桂和桂皮是一对易混淆的中药材料,其外观和气味相似,很容易混淆。
在鉴别上,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首先是外观鉴别,肉桂皮较纤维粗糙;桂皮则较柔软,皮质较薄,色泽明亮;其次是气味鉴别,肉桂具有特殊的丁香样气味;桂皮则具有香甜的气味;最后是化学成分鉴别,通过对两者成分的提取和检测,进一步确认其真伪。
2. 板蓝根与蓝花草
板蓝根和蓝花草是常用的中药材,其外观相似度很高,很容易混淆。
在鉴别上,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首先是外观鉴别,板蓝根叶片表面粗糙,有皱纹,边缘有红褐色;而蓝花草具有光滑的叶片,边缘无红褐色;其次是化学成分鉴别,通过对两者化学成分的鉴定,可以进一步确认其真伪。
三、鉴别方法分析
在中药饮片的鉴别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外观鉴别、气味鉴别和化学成分鉴别。
外观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气味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气味进行嗅闻和比较,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化学成分鉴别是通过对中药饮片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和检测,从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进行中药饮片的鉴别工作,确保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药效。
临床调剂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

成 ,根 茎 呈 不 规则 柱 状 ,有 盘 节 ,长 0.5~3.5cm,有 的顶 端 带 有 残 中加入 米醋 ,使得 成 品略带醋 气 ,多为叶 片的碎 片 。小蓟 炭为 叶 、
仙 鹤 草 、艾 叶炭 和小蓟 炭 、儿 茶 和芦 荟 、人参 叶 和参 叶 ,为其 调 剂 缩 、卷 曲 ,展平后 呈 卵圆形 ,灰绿 色 ,边缘 有钝 锯齿 ,两 面皆有 白色
提供 了准 确而且 简单 有效 的鉴别 方法 ,可 以提高 调剂 人员 的鉴别 柔 毛 ,黄 色头 状花序 ,味微 苦 。墨旱 莲茎 呈 圆柱 形 ,有纵 棱 ,表面绿
摩 科植 物 徐 长 卿 Cynanchum paniculatum(Bge.)Kitag.的 干燥 根 和
二 者炮 制 方式 相 同 ,成 品外 观和颜 色 相似 ,但 由于药 用部 位
根茎 。秋 季采 挖 ,除去杂 质 ,阴干 。其饮 片经 过润透 、切段 、干燥 而 不 同和所加 辅料不 同,使 其特 征又 不相 同 。如 ,艾 叶炭在炮 制过 程
中 图分类 号 :R282.5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006—0979(2013)17—0050—02
中药饮 片是 中医 院主要 的 临床用药 品种 ,随着 临床 中医诊疗 部分 。花开 时采 割 ,晒干 。其饮 片经 润洗 、切段 干燥 而成 。呈 不规
的增加 ,中药 饮 片的使 用量也 在迅 速增 加 。在工 作 中 ,饮片 调剂是 则 的段 ,全体 被 白色 茸 毛 ,茎 呈 圆柱 形 ,有纵 棱 ,表面 绿褐 色 或墨
水 平 ,提高 调剂水 平 ,保 证 临床 的用药 安全 。
褐 色或 墨绿色 。叶片皱 缩卷 曲或破 碎 ,完 整者展 平后 呈长披 针形 ,
几种易混淆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要点

几种易混淆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要点摘要】目的:探讨几种易混淆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
方法:从不同类别易混淆的中药饮片中,通过性状,科属等方面进行鉴别。
结果:通过对几种平时工作中易混淆中药饮片性状简要论述,能够使中药调剂和验收人员比较清晰的区分这几种饮片。
结论:提高中药饮片的鉴定技术,从而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
【关键词】中药饮片;性状鉴别【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361-01中药理论是中医对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础,中医在开处药方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身体具体状况、辩证内容,另外还需要了解各种药材之间的配伍和禁忌问题,中药饮种片在中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中有几种极易混淆,如果对此没用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认知不但不能及时改善患者病情甚至对治疗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就当前临床几种较为容易混淆的中药饮种片稍作介绍,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北五味即辽五味,为木兰科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个头较南五味大,外皮紫红或暗红,显油性,肉较南五味厚,表面常被“白霜”,种子1~2枚,肾形、光滑而有光泽。
南五味子为同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果实,果实较小,表面暗红或棕褐色,果皮肉质较薄,种子1~2枚,表面黄棕色颗粒状。
2.半夏与水半夏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较水半夏偏于球形,有的稍微偏斜,其顶端有凹陷的茎痕,下端钝圆,较为光滑,断面洁白富于粉性。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的块茎,个货呈椭圆形或类圆锥形,稍小于半夏,顶端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断面白色粉性,但稍逊于半夏,断面颜色则稍重于半夏。
3.山豆根与北豆根山豆根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长短不等,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折断面略平坦,有豆腥气,味极苦。
北豆根根茎呈长圆柱形,长可达50厘米,外皮易剥落,折断面不整齐,纤维性,木部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1]。
中药鉴定学——常见中药饮片混淆掺伪现象与鉴别方法

常见中药饮片的混淆掺伪现象与鉴别方法一、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与意义(一)基本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中药材:是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为“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3.中药饮片: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称之为饮片,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传统特色之一。
4.中成药:是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
5.正品:凡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来源的品种均为正品。
6.优质品:完全符合或超过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和质量各项指标的中药商品为优质品。
7.代用品:因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与正品相似而被代用的中药商品称为代用品。
8.伪品:凡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9.劣品:虽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规定的中药来源品种,但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的中药均为劣品。
10.混淆品:因中药品种的混乱、名称相同或形状相似等原因引起混淆现象的中药商品,称为混淆品。
(二)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与意义中药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及其饮片在临床上应用,绝大多数是以复方和中成药的形式入药,其中中成药所需的原料药占全部中药饮片的70%以上。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后使其成为可直接配方或制剂的药品,为了适应中药临床治病、防病及制药的需要,中药饮片有生品和制品之分,每种中药材的饮片规格少则一、二种,多则四、五种,由此可见,中药饮片品种繁多。
如半夏,有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等。
对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就是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两条原则是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准绳。
皂角刺等中药与其易混品的性状鉴别

皂角刺等中药与其易混品的性状鉴别关键词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皂角刺太子参石菖蒲中药饮片的应用混乱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为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准确有效,笔者参考有关文献[1-2],对皂角刺等四种中药与其易混品或所掺伪品的来源及简易识别方法作如下介绍。
1 皂角刺中掺野皂角刺、日本皂角刺、酸枣刺1.1 来源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
野皂角刺为豆科植物野皂荚Gleditsia heterophylla Bunge.带枝条的棘刺。
日本皂角刺为豆科植物日本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Miq.的棘刺。
酸枣刺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 osa(Bunge)Hu ex H.F.Chou的茎。
1.2 性状鉴别皂角刺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 或更长,直径长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野皂角刺枝条长约2.3~6cm,直径约0.2~0.7cm,表面呈灰白色或灰绿色,有纵条纹及白色横向皮孔,皮部极薄,木部宽广,浅黄绿色,髓小,浅棕色,主刺呈圆锥形或扁圆柱形,有极细的纵纹,刺体较小,主刺长约0.6~6cm,基部直径0.1~0.4cm,末端尖锐,主刺上常有一对短分支或一个单分支,少数无分枝,分枝长0.2~0.8cm,直径约0.1cm ,全刺表面呈红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易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棕色,气微,味淡。
日本皂角刺全刺圆锥形或扁圆柱形,有主刺及分枝棘刺,主刺长3.5~17cm,基部粗0.2~0.5cm,由下向上渐细,末端尖锐,分枝刺大部分在主刺的下部,长0.4~6cm,直径0.3~0.5cm,全刺表面呈红棕色或紫棕色,略具光泽,有的较粗糙,暗灰色带有黑色的小斑点,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木部浅黄棕色,髓大而疏松,淡红棕色,气微,味涩。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发布时间:2021-09-23T06:21:22.17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7月20期作者:王宇鹏[导读] 目的:探究临床中药调剂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的中药饮片,并对于其鉴别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药房中几种药品名称类似、作用位置、炮制工艺、加工方法接近的中药饮片,对于其查阅相关文献,王宇鹏河南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50099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中药调剂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的中药饮片,并对于其鉴别方法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本院药房中几种药品名称类似、作用位置、炮制工艺、加工方法接近的中药饮片,对于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对茎木类、皮类、果实种子类等种类的中药饮片进行分析鉴别,提出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
结果:茎木类、皮类、果实种子类中多种药材容易发生混淆,通过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以及文献报道能够比较准确地鉴别。
结论:通过鉴别中药调剂中易混淆的中药饮片,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错用,保证用药准确性,提升药物使用效果。
关键词:中药调剂;中药饮片;鉴别方法近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广泛重视,而中药饮片成为了临床治疗的常见方式。
但是,中药配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药饮片是当前中医治疗领域的常用药,因为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对于疾病诊疗的促进效果非常明显。
但是中药调剂会遇到形状相似,但功效不同的中药饮片,从而导致调剂问题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如果中药调剂差错,将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发生医患纠纷。
本研究分析了中药调剂中容易混淆的一些中药饮片,提出了一些易混淆的中药饮片鉴别方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中药房中十分常见但容易混淆的几种中药,具体类别主要包括果实种子类的益智仁、砂仁;皮类的香加皮、五加皮;茎木类的沉香与降香、鸡血藤与大血藤等;根类的白头翁与漏芦等;果实类的山麦冬和麦冬等。
1.2方法对药用部位、炮制工艺、加工方法相同以及药名相似的几种中药饮片进行鉴别,总结鉴别方法。
中药饮片及其常见易混淆品、伪品的鉴别

易混淆品一般指两种以上的饮片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相似而易发生相互混淆的品种,如人参饮片与西洋参饮片、天花粉饮片与葛根饮片等。
伪品指用其他的植物或人为加工后来冒充正品,如用小的天南星块根饮片冒充半夏饮片、小的浙贝母冒充川贝母、桔梗片冒充人参片、玉米须或纸丝染色冒充西红花等。
1、半夏[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nata (Thunb.) Rbeit.块茎。
[成品特征] 生半夏为类圆球形,大小不一,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痕,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下端多圆平,粉质坚实。
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
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
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类圆形厚片、表面棕色或棕褐色。
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味淡、微有辣味,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
[常见伪品] 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forme(Lodd.)Blnme的块茎。
块茎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高0.8~3cm,直径0.5~1.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
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天南星[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异叶天南星Arisama heterophyllum Bl.块茎的切片。
[成品特征] 生天南星呈扁球形,直径1.5~6.5cm,表面乳白色至淡棕黄色,较光滑,有的皱缩,顶端有凹的茎痕,周围可见茎痕及麻点状须根痕。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的中药饮片鉴别技巧探讨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的中药饮片鉴别技巧探讨摘要:在中药调剂操作中,中药饮片发挥着很大作用,对于临床医疗的帮助也必不可少。
但因为很多中药材在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经过炮制之后形成的中药饮片,就存在很容易混淆的特点。
如果不能准确鉴别,就很容易造成中药调剂错误,进而给中医临床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中医院需要明确易混淆的中药饮片的类型,并掌握科学的鉴定技巧,进行准确鉴定,才能保障中药调剂工作的有效性,关键词:中药调剂;中药饮片;易混淆;鉴别1引言中药的存在,对于推广中医疗法和发展中医事业十分关键。
中药调剂指的是按照一定处方将饮片或制剂调配成方剂进行使用的过程,需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中药饮片的应用比较广泛。
但是在实践调剂过程中,也存在将中药饮片混淆的情况,这需要中医药人员明确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技巧,可以准确进行鉴别,从而科学调配方剂,为中医治疗奠定基础。
2中药饮片概述中药饮片是按照需求和既定的处方,选择对应的中药进行炮制和加工,所获得的能够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剂型。
相对来说,其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类型涉及到经过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直接加工的原形药材饮片,还有经过切制、炮炙的饮片。
目前来说,对于其的定义,认定为是:经过产地加工的药材,按照处方或者制剂配制的需要,进行进一步切制、炮炙,最终形成的产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饮片的种类不断增加,并且其中很多种被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3中药调剂中易混淆的中药饮片种类及特点3.1果实种子类饮片以砂仁与益智仁为例,两者的外观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
益智仁是益智的果实,外表是橄榄形或长椭圆形,与砂仁在外表上的区别就是没有刺,但存在很多纵向突起的棱线;种子团表现为长椭圆形,可以分成三瓣,大部分没有三棱;种子则是扁圆形,表面相对暗淡,相对于砂仁来说更加平坦,而且种子背面存在轻微凹陷,种脐在腹面中央位置。
砂仁外表是近球形或长圆形,表面存在几条浅纵沟以及软刺状短突起;种子团是长圆形、类圆形,有明显的钝三棱,也可以分成三瓣;种子表面比较光滑,多数为矩形多面体,棱角分明,存在波浪状突起,同时种子背面比较平坦,没有凹陷,种脐在稍小一端的侧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饮片易混品种鉴别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中药材加工成饮片后,一些品种易混,抓住鉴别要点,将它们区别开。
【关键词】中药饮片易混品种鉴别
药房中饮片的性状鉴别,大多是采用传统的经验鉴别,即通过看、摸、闻、尝等方法鉴别饮片,对中药饮片易混品种鉴别,运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知识,抓住饮片的某些特征,更容易鉴别区分。
下面是几组易混品种的鉴别要点:
(1)佩兰与泽兰
佩兰:菊科植物佩兰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干燥全草切节。
茎圆柱状,叶背面有疏毛,揉之有香气。
菊科植物主要特征为头状花序。
泽兰:唇形科植物地笋LycopuslucidusTurcz.干燥全草切节。
茎方形有四棱中空,叶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密生腺点。
唇形科植物主要特征是茎方、四棱,花唇形。
(2)松贝与小平贝母
松贝: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unibracteateHsiaoetK.C.Hsia和甘肃贝母FritillariaprzewalskiiMaxim的干燥鳞茎。
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大瓣与小瓣高度相等,大瓣、小瓣形态分明。
顶端钝圆或稍尖。
小平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ussuriensisMaxim 的幼小鳞茎。
大瓣紧抱小瓣,小瓣高不及大瓣,大瓣、小瓣形态界限不分明,大瓣顶端有一棕褐色小点。
顶端较平。
(3)山药、天花粉与葛根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eThunb根茎的切片。
切面白色、粉性,有光滑细腻感、质脆、易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山药为单子叶植物,切面维管束散列,显细小散在的筋脉点。
天花粉:为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unifloraHao根的切片,切面类白色,可见淡黄色筋脉纹或筋脉小点。
质坚,细腻、味微苦。
天花粉为双子叶植物,切面具放射状排列的导管,天花粉筋脉纹(导管、纤维)淡黄色。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Ohwi的根切片。
切片灰白色至黄白色,可见淡褐色环纹及众多褐色小点与微细小孔。
质坚韧、纤维性强或显粉性,味微甜。
葛根为双子叶植物,切面具放射状排列的导管,葛根纤维性强,顺折易断,横折不易断。
(4)秦皮与合欢皮
秦皮:木犀科苦枥白蜡树FraxinusrhynchophllaHance、白蜡树 FraxinuschinensisRoxb.、尖叶白蜡树
FraxinusszaboanaLingelsh.或宿柱白蜡树FraxinusstyllosaLingelsh.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切丝。
秦皮枝皮外表面具灰白色点状皮孔,干皮常龟裂形成纵向沟纹。
秦皮含香豆精成分,水浸液在自然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合欢皮:为豆科植物合欢皮AlbiziajulibrissinDurazz的树皮切丝或块。
合欢皮外表裂纹少,皮孔红棕色。
水浸液在自然光下不显荧光。
(5)地骨皮与香加皮
地骨皮: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Mill.或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的干燥根切片。
断面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
香加皮:萝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sepiumBge.的干燥根皮切片。
断面黄白色,有特异香气。
(6)桔梗与南沙参
桔梗:桔梗科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根的切片。
切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白色,习称“金井玉兰”,可见淡棕色的环纹及裂隙。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Teraphylla(Thunb.)Fish.或杏叶沙参Adenophorastrictamiq.根的切片,切面黄白色,多裂隙,体轻质松。
(7)白附子(禹白附)与关白附
白附子(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块茎的切片。
切面黄色,略呈角质样。
质
硬。
气微,微有麻舌感。
白附子为单子叶植物,表面较光华,环节处常有须根痕。
关白附: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evl.)Raipaics块根的切片。
切面淡黄色至黑褐色,略呈角质状,常具放射状裂隙,外围有6~10个麻点。
质硬。
气微,微有麻舌感。
关白附为双子叶植物,表面有皱纹,切面具放射状裂隙,麻点由数个小维管束环列形成。
(8)龙眼肉与荔枝肉
龙眼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Euphoriaongan(Lour.)的假种皮。
棕褐色,半透明,外面皱缩不平,内面较光亮有细密纵皱纹。
质柔软。
气微香,具特殊的甜味。
荔枝肉: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的假种皮。
黑褐色,不透明,外面皱缩不平,内面较光亮且有较宽细密纵皱纹。
柔软感差。
气微香,味较甜而微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
[2]中药混伪品经验鉴别罗绪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
[3]中药鉴定学李家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