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杨万里的诗歌特点 杨万里诗歌 大多描写自然景物, 且以此见长, 为七言绝句, 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 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 体”。 人物简介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 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 、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 “诚斋”二字, 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官至宝谟阁直学士, 封庐陵郡开国侯, 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 20000 多首,但只有 4200 首留传下 来,被誉为一代诗宗。 代表作品 著有《诚斋集》等,代表作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 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过安仁》等。 诗歌特点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 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 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体上经历了从模仿、 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 绍兴三十 二年以前, 他是学江西派风格的, 这诗作后来被他烧掉了。 此后到淳熙四年 (1177) , 是他诗风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一方面向张浚、张栻学习和切磋理学的奥 旨,同时把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领会理致的见解挪移到文学创作中来。 淳熙五年以后, 杨万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基本形成, 他的诗学观点也基本成熟。 “诚斋体”的形成,不仅是重视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新颖生动素材, 还要求具有透脱的胸怀与哲理的思考;诗人在热情地投入自然万物与日常生活, 与之打成一片而彼此交融的同时, 又必须跳出来冷静理智地观照与领悟其中所涵

蕴的人生哲理, 这样写成的诗, 才不仅有自然与生活的盎然生机, 而且富于理趣。 “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 一是善于敏感地发现与迅速地捕捉在自然 万物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人所不能发现或容易忽略的富于情趣与美感的景象, 这正是他抛弃堆垛古人、剥扯古语、模仿古诗 而热情地投入生活的结果; 二是注意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 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即所谓“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 新”(《蜀士甘彦和寓张魏公门馆,用予见张钦夫诗韵作二诗见赠,和以谢 之》),这则是他把理学及禅宗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的产物。 “诚斋体”在语言方面以自然流畅、风趣活泼为基本特征。 由于杨万里的诗主要描写寻常的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以表现其中的勃勃生 机和自己内心中的人生体验, 那种生涩或过于典雅的语言反而会妨碍他所要表现 的内容, 所以他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太用力, 而努力追求语言形式之外的某种意味, 这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不是寻诗句 ,诗句自来寻老夫。” 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 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 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 特 别是他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亲眼 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手中, 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 两岸的骨肉乡亲, 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船离洪泽岸头 沙, 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 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 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他路 经镇江金山时, 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的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 愤 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 金山端的替人愁” ( 《雪霁晓登金山》 ) 的诗句, 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过扬子江》、《读罪己诏》、《故 少师张魏公挽词》、《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 庵》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 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万里的名篇。 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 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 品往往“俚辞谚语, 冲口而来” (蒋鸿翮 《寒塘诗话》 ) , 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 如: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愁钉人来关月事, 得休休去且休休。 ” (《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