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1与冲突的情境中时, 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 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
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
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
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
精神病患者)
2.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基本内涵:(识记)P252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
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情商)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3)具体表现为10种方式(论述)
1)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
自我的作用。“吸烟者”
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 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 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
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 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 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 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
8.压力的影响因素: (领会)P259-261 1)经验—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A型性格特征: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 强好胜、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究 效率、成天忙忙碌碌的人,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B型性格特征: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 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5)环境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艺术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艺术学与艺术心理学艺术的内在结构是十分复杂的。

与这个结构体相对应着的是一个学科群,诸如艺术学、艺术符号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信息学、艺术教育学、美学、艺术价值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控制论、艺术文化学等,而艺术学与艺术心理学只是关于艺术的科学大家族众多学科中的两个。

它们虽然都在研究同一个客体——艺术,但各自的角度是不同的:艺术学是哲学认识论的自然延伸;艺术心理学是现代心理科学的自然延伸。

艺术学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出发,所要研究的是关于艺术的全部基本特点,诸如艺术的结构、艺术的功用、艺术的生成、艺术的发展等方面的一般规律;而艺术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所要研究的是艺术领域的各种类型的心理现象,要阐发的是艺术领域的种种心理学规律。

认真地推敲起来,全部的艺术现象中,都包蕴着心理的因素,只是有些艺术现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处于潜隐状态,而另一些艺术现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则处于外显状态。

再看心理因素处于外显状态的艺术现象。

比如艺术的创作过程,艺术学的典型描述是:它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表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具体内容有:选择和处理题材,开掘主题,提炼情节,直至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成艺术形象,使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这种研究很少真正去注意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仍执着于哲学认识论。

艺术心理学则自觉地从现代心理科学入手,以艺术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创作心理过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科学对一个客体的研究,可以从两种认识论水准上展开:非独特性水准与独特性水准。

对艺术进行研究的科学,也是如此。

对艺术作非独特性水准研究的科学,是把艺术当作该门科学的一般性对象加以考察的,它要做的是运用属于艺术领域的现象材料去阐发该门科学的一般规律;对艺术作独特性水准研究的科学则把艺术的特殊性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所要阐发的是关于艺术的特殊规律。

比如对艺术进行信息论的研究。

非独特性水准的研究,只是把艺术看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相同的一种信息系统,研究者研究艺术,只是为了揭示为所有的信息过程所固有的普遍规律,而对艺术信息的特殊性不感兴趣。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第十章 艺术心理学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第一节审美注意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

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

“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

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虚静是鉴赏美和把握美的前提。

2011艺术心理学Word-文档

2011艺术心理学Word-文档

2011艺术心理学Word-文档D它的价值所在,而今天我们就通过美学的审美眼光通过研究方法和实例将它们展现出来。

关键词:韩国流行音乐组合审美需求音乐专业性一、音乐组合的音乐审美特性随着历史的演变,科技的发展,音乐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出现了以电子机器代替音乐记谱法的音乐制作过程。

20世纪电脑问世以后,人们开始借助电脑软件,运用电子技术和设备,直接呈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音响。

对于韩国的流行音乐,更需要这样将音乐作品通过作曲家的手,在电子技术、电脑的帮助下再现乐谱的标记和指令,更可以通过电子技术的制作将最本质的音乐元素转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曲风。

(一)音乐组合的听觉特性音乐是以声音的物质材料,在时间运动的组合中来表现主体心理情感的艺术。

通过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形式要素的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耳,得到美感享受。

由于现代流行音乐存在的多元化方式我们不能单纯的将流行音乐整体概括,所以就流行音乐本身的“音乐”而言,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审美都离不开人的听觉。

所以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音乐审美的听觉性。

在组合的音乐制作中会有更多的制作优势。

首先和声的运用完全可以在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样体现了歌手的专业音乐水平同时加大的演绎的可观看成分。

其次在音乐的衔接部分也可以充分发挥组合的音乐审美优势,Rap、演唱、和声都是可以通过电子技术的完美组合中展现出来;同时在组合的完美配合下进行二次演艺。

就音乐的本体而言,韩国的流行音乐在制作的同时更注重组合的配合度和音乐的风格变换的特点,在充分发挥音乐本体的音乐元素特质的同时更将演艺明星的音乐专业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音乐材料作为背景的同时,组合的成员也会在歌曲的演艺过程中现场将和声展现出来,通过听觉器官刺激大脑产生音乐信息的传递作用。

同时大脑会通过接收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感知和分析,特别是对音响的明暗、刚柔、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加以辨别,产生情感的反应,从而对组合成员的音乐演绎产生情感和印象,使得听众在听觉的帮助下完成了音乐审美的听觉感知。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艺术心理学——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

他们把人的行为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是外 界实在地存在着的,后者则是人心目中的环境,即“心理 场”。人在自己心目中的环境中的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研 究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看来,心理现象未必反应物理环境 中的事实。物理是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则是经由个人对 之加以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是受个体的信念、目标意愿 以及情感等心理事件所制约的。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从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要将 文学、艺术作品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艺术的本质是 由一种完整的形体结构产生出的一种新质,是主客体活动 的共同产物。艺术家就是要善于通过将物理的物质材料创 造成一种深含丰富的心理意义的结构完形,实现与欣赏者 身心共鸣。

最主要的本能:
生命本能: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和 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 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 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2.心理解剖学 (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 个部分)

四、格式塔艺术心理学

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发源于20世纪初叶的德国。它是当代 西方的重要美学、艺术心理流派之一,由称为“完形心 理学”。“格式塔”一词的含义即“整体”、“完形”。 该派以注重整体并非部分之总和,强调心理、意识的整 体性而闻名。 研究对象:直接经验和个体的行为。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

大家都知道美术界的F4,现在已经有两个人被淘汰出局,大家知道,2006年美术创作它进入的是一种观念艺术的创作,不同于歌星他的淘汰率很高,没有原创就意味着落伍,作为艺术心理学也是帮助大家找到“我”与大师的区别,那么什么是艺术心理学?在讲艺术心理学之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史论系的同学非常了解我,我是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的刘金库,电话:85818793,E-mail:******************.cn第一讲导论艺术心理学的研究与范畴什么是艺术心理学呢?艺术心理学在西方是指实验美学之后发展的并且应用在艺术领域的心理学。

我给大家介绍本书,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艺术心理学基础——《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美〉艾伦温洛黄河文艺出版社)、《艺术心理学新论》(阿恩海姆商务印书馆),艺术心理学的发展总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流派当中,从基础理论中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它们是影响到艺术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作为心理学最大的应用是在使用学科中,主要包括:1、艺术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3、临床心理学4、咨询心理学5、公共心理学6、管理心理学7、广告心理学8、消费心理学9、环境心理学10、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支。

作为心理学的流变,心理学的流派主要是:1、构造主义心理学,它是由铁钦纳·冯特创立的;2、机能主义,主要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二十世纪初创立的。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体现在专门对感觉、臆想和激情各种元素的研究,而机能主义心理学则关心思维在人类自身行为中的作用。

3、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构造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在1912年由德国出现的心理学派。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姆。

在心理学流变中最重要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

4、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的美国,也是心理学的第一次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实验美学/文艺心理学(审美过程的心理体验、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机系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以及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

许多已被认可的艺术规律都同时蕴含着心理学的规律。

例:构图的均衡——《西斯汀圣母》和翻转的《西斯汀圣母》色彩的冷暖、色彩与情感……第一节审美注意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大脑皮层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于一定的客体或客体的特定方面。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朝向一切方向,而是有所选择。

注意的集中性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它活动产生抑制性影响。

于是客观对象从注意的边缘移向中心,因而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应。

注意不是心理活动的过程,而是一种意识倾向特征,伴随心理活动过程。

二、审美注意特征之一——无直接功利性(虚静说)审美注意必定是一种境界或一幅图画霎时占领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领略,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却。

凝神的境界——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获得单纯的意象世界。

“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举例:一个诗人与一个采药者。

采药人只关注树丛草丛中的药材,对于山间美景则视而不见;而诗人则相反,摇动的树枝,歌唱的小鸟,飞舞的蝴蝶,变幻的云彩,成为关注中心,采药人眼中的“前景”变成了“背景”,而“背景”变成了“前景”。

例:家住海边的渔夫当别人称赞他门前的美景时说:“门前没什么好看的,屋后的这一园菜还不差。

”同样的例子,一幅古画,必须撇开价值因素,专注于画本身,它才是美的;实用意义的摄影(毕业合影)与艺术摄影(纯粹美的追求)实践采风(西藏、非洲)甚至战地摄影,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在忘我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虚静说”——《管子》认为要虚静恬淡、专心致志,才能可能达到最高的认识;《心术》中:“去欲则寡,寡则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虚静是鉴赏美和把握美的前提。

问题:实用与审美果真矛盾?如建筑,广告……人们似乎在实用与舒适中获得美感,是否形成了审美注意?因此这里必须区分的是美感与快感。

美感(凝神的,无功利的,美好的至高无上的境界),审美注意(超脱的,非功利的)快感(功利的享受、趋同、形象的崇拜……)非审美注意三、审美注意特征之二——心理距离与审美1、“心理距离说”(1907年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当我们面对实用的世界,必须脱离实用,把对象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来看。

拉开距离才产生审美注意,出现审美的选择性和指向性。

例: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

呼吸不便,路程耽搁,若再听到水手慌乱、乘客喧哗、邻船告警,必觉大难临头,心焦气闷。

但换一种心境则不同,看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平谧如镜的海水,远山飞鸟现出梦境的依稀,海天一气,四周一片广阔、沉寂、神秘和雄伟,仿佛到了伸手可及的仙境。

同样的雾引发不同的注意情境,缘于主体与对象的距离,与海雾的关系太密切(距离太近),所以不能“处之泰然”地去欣赏,而后一种体验恰恰是把雾摆在实用世界之外(离开一定距离)所以注意向审美集中。

2、距离说与艺术创作·与事物的功利保持一定距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距离不是实际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

在上述海上遇雾的情境中,人们的情绪由恐怖转化为欢快,并非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是由于人们强行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了自我调节。

·许多事物被“推远”后别有一番美景。

·艺术家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之外。

·创作与欣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距离安排妥当。

不即不离·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最受欢迎的境界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使其消失的境界。

2、用距离说分析问题a)演戏用唱歌的声调带面具打花脸b)雕塑中抽象化的人体c)中国画的缺乏透视感无远近阴影d)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写实主义偏重模仿自然,在实际生活中寻材料并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忌讳掺杂主观情感和想象。

理想主义注重人为的创造,虽然也拿自然作材料,却凭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和配合,将自然理想化。

纯写实派通常把距离放得过近,例如画西湖,在没见过的人看总有美感,而本地人看则淡薄;再比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用得过度则是完全再现生活,往往缺少视觉的冲击力。

纯理想派的弊病则在距离太过,藐视现实,常常空泛荒诞使人无法理解。

所以极端的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对于距离的把握一个太过,一个是不及。

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写实主义的但仍以现实的东西作为材料。

如朱光潜先生说:“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都要几分不近情理。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电影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形式主义纪录片———————————故事片——————————————先锋派纪录片中的形象之所以令观众激动,通常是由于拍摄得真实,而不是由于拍摄得美。

思考题:分析摄影的写实性与心理距离说四、审美注意的功能虚静与心理距离引发的审美注意,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1、审美注意激发艺术家进入创作的预备情绪2、审美注意促使艺术家发现审美客体,并使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特征得以充分显现。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审美注意使大脑皮质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意识集中指向具有审美特征的客体,并由于负诱导规律的作用,把与审美无关的客体排除在外。

距离说有一论点,即对人来说,客体有“正常视象”(危险性的雾)和“非正常视象”(雾所带来的朦胧缥缈美),心理距离或审美注意,使具有审美价值的一面进入我们的视野。

虚静说则以主体的静与客体的动之间的关系,来论证审美注意能使客体的美得以充分显现。

“静”(积极意义的)使精神沉浸下来,专注于一个目标,一切审美心理功能都处于最敏锐的状态,进入客体,并迅速把握其审美属性。

“宁静致远”3、审美注意使审美主体调动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完成真正的艺术创造。

审美注意使审美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和理解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自由。

反之,被“利害打算”纠缠牵绊,创作主体的一切审美心理功能必然也处于睡眠状态。

第二节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情感就艺术创作而言,审美知觉是起点和基础,但核心是审美情感与想象,艺术创作以感性的知觉活动开始,却不以此结束。

一旦艺术家进入艺术构思过程,那么他的活动就在情感与想象的领域展开。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凡艺术都是抒情的。

形式或形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品。

形象可以剽窃而情感受则不能假托。

一、审美情感的含义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

喜、怒、哀、乐、悲、恐、忧,是情绪情感的不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又不能带来直接的功利,许多艺术家都穷困终身,那么为什么追求艺术者仍络绎不绝呢?这是由于艺术是一种情感的需要。

一切可以摆脱,唯艺术不能摆脱,因为受情感所迫,不得不写,不得不画,不得不拍。

对他们来说,艺术是一种慰情的工具,艺术家不满足于现实世界,才想象出一种理想世界来弥补现实的缺陷。

1、审美情感与自然情感审美情感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情感,但又不同于生活情感。

苏珊朗格(美)的分析: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据释放出来的情感要比一个音乐家释放出来的个人情感多得多,但人们绝不会为此去音乐厅。

原因是:自然情感往往只带有刺激人、折磨人的特性,而不带有可供享受的特性。

在自然事件发生时伴随的情感尽管也有喜、怒、哀、乐,但心灵无法进入享受状态,变成审美情感。

2、自然情感转换成审美情感——再度体验自然形态的情感要经怎样的转换,才能变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关键是要回忆与沉思,重新唤起并再度体验。

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列夫托尔斯泰)例:原始的岩画(两种解释:作为记数和作为抒情)艺术品即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由情感转化成可见或可听的形式。

例:一个遇到狼而受过惊吓的男孩儿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

遇狼的当时——自然情感(恐怖)——刺激性的情感再度体验——复述(描绘、甚至渲染)故事——审美情感(心灵享受)托尔斯泰的观点,一种情感能否称得上是艺术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经过“再度体验”,“再度体验”不仅是“回忆和沉思”,而首先是心灵的创造。

3、审美情感与理智、道德情感的相互转化在人的各种高级情感中,唯有审美情感是自由的情感。

以美为最高目的,而不是真和善,尽管真和善也是审美情感中的要素赏心悦目的美4、审美情感的多极性审美情感并非就是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它是多极的。

即包括对美的美感,也有对丑的厌恶感,以及除此之外的悲伤、恐惧、同情、怜悯、赞叹、蔑视、……即要审美、也有审丑,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审“美”5、审美情感是一种混合情感审美不仅仅是单纯的痛感,也不是单纯的快感与愉悦感。

为什么艺术家热衷于描写人生苦难、不幸、失恋、死亡、被迫害,被嘲弄,还有荒诞、变形、失落、原始、野蛮等等?为什么读者、观众还乐于接受?举例:罗丹《老妓》卡夫卡的《变形记》……所谓混合情感即:不快中有快感痛感之中有愉悦感混合情感存在并相互转换——看悲剧,悲喜交加;看喜剧,喜极而泣第三节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一、原始唤起——内觉体验——情感外化1、原始唤起艺术家的情感,可以追塑它的原始唤起——即它的最初的原始感情模型是如何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

第一种解释——客体决定论:情感并不是纯主观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甚至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性质。

“这音乐是愉快的”——某些实验表明,如果主体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那么他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会趋于一致。

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画在客观上所赋予的。

可以说不仅这幅画表现了这种情绪,而是它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

客体决定论的确阐释了情感唤起的一方面的原因,但用它来完全深入地解释情感唤起是存在着困难的。

因为,情感唤起决不是客体单方面的刺激所能做到的。

事实上,一个强刺激在一个反应极其迟钝、麻木的主体那里可能等于零。

进一步说,一个美好的崇高的对象作用于一个丑恶、卑下的主体未必能引起艺术印象,唤起审美情感。

反之,一个丑恶、卑下的对作用于一个崇高的、有艺术天才的主体,可以经过主体心灵点化,而成为艺术形象。

鲁迅《阿Q正传》里写了癞头疮罗丹《老妓》(参附图)第二种解释——“投射理论”(主体决定论):人作为主体本身就存在一个内部生成的情感结构,人在感受对象的同时,就把这种先在结构强加于对象,即人把自己人的情感投射到我们正在感知的对象中去。

因此,我们面对对象时所唤起的情感,不是对象本身具有唤起此种情感的属性,而是主体自己的情感外射。

如:“天空在微笑”;“群山在高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审美中的移情现象:把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