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心理学 7第七章 人格和人格从测量

合集下载

Ch7人格测验

Ch7人格测验

三、画人测验:概述
Goodenough(1926):Draw-A-Man 评估心理成熟程度或智力水平
Machover(1949):Draw-A-Person 投射测验 身体形象(body image)假说 1). 形象:反映自我 2). 纸张的处理:对置身环境的看法
DAP:测验工具与事前准备
第四节 艾森克人格量表
一. 简介 二. 理论基础 三. 测验结构 四. 使用:记分和解释 五. 应用
第五节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
一. MMPI简介 二. MMPI结构 三. MMPI-2的结构 四. MMPI的使用 五. 对MMPI的评价
第六节 典型的人格测验
一. 罗夏墨迹测验 二. 主题统觉测验 三. 画人测验 四. 句子完成测验 五. 屋树人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测验材料: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的。 其中7张为水墨墨迹图,3张为彩色墨迹图。这些 图片在被试者面前出现的次序是有规定的。
施测过程(一)
指导语: “这看上去像什么?”,“这可能是什 么?”,“这使你想到什么?”
注意: 看见了什么,像什么,请大胆地想象; 图版不管从什么位置看都可以 没有正答和误答; 把看到的、想到的全部报告出来; 开始、结束要计时,但中间时间没有限制。
二 主题统觉测验TAT
理论基础: TAT由莫瑞与摩尔根于1938年在哈佛大学 编制,主要任务是让被试根据所呈现的图片自由联想 编造故事。其理论基础是莫瑞的需要——压力理论。 一种需要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 的可能性或者准备状态。一种需要能否被激发取决于 情境,他称之为压力。
基本假设:个人面对图画情境所编造的故事与其生活 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被试会把个人的心理历程投射在 故事之中。

第七章人格

第七章人格

第七章人格第七章人格1.“人格”的定义中应包含哪些基本含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这一界定包含以下五层含义:第一,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

第二,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①稳定的动机;②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③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第三,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性、独立性、自信心等。

第四,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第五,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2.特质研究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策略,得出了哪些基本结论?特质研究主要解决人格结构的问题,即人格由哪些因素构成,应该从哪些维度去分析人格。

理论家们采用因素分析和词汇分析的策略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了解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某一特质。

不同的特质理论家找到的特质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艾森克的特质理论;“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

3.人格形成受遗传影响的主要研究证据有哪些,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

艾弗洛德鲁斯等人对瑞典12000名双生子人格问卷调查研究,《加州心理调查表》(CPI)对高中生进行的双生子研究和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比较等研究为人格形成受遗传影响的论断提供了主要的研究证据。

研究者选择同性别、双双生活在同一家庭环境中的异卵双生子和同卵双生子进行比较,如果研究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像,就可以归结为遗传的作用。

但对这一结果还有不同的解释,即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人格更相似,还可能是因为同卵双生子比异卵生双子受到父母更为相同的对待。

于是心理学家研究那些出生后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并将研究结果与过去研究的共同抚养的双生子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特点都比异卵双生子的更为接近,进一步证实了遗传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人格与人格测验PPT课件

人格与人格测验PPT课件
14
效度量表 1、Q(Question)未能回答的问题 2、L(Lie)说谎分数 3、F(Validity)诈病量表 4、K(Correction)校正分量表
三、测验实施
1、材料 2、适用范围:年龄>16岁,小学文化以上无生理缺陷者
临床诊断;疗效评价;鉴别各种精神病求 助者;也可用于正常人的个性评定。 3、步骤
(一)分量表 临床量表:①Hs②D③Hy④Pd⑤Mf⑥Pa⑦Pt⑧Sc⑨Ma⑩Si 效度量表:①Q②L③F④K (二)两点编码的解释 12/21 出现这两个高峰的受试者,常有躯体的不适并伴有抑
郁情绪。并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且神经质。
18
13/31 出于强烈的精神因素,引起夸张了的各种疼痛 或不适。这种人与人相处关系肤浅。
18/81 这种类型的剖析图如同时伴有F量表升高,可诊 断为精神分裂症。
23/32 具有这种剖析图的人常常感到疲劳,抑郁。焦 虑,不能照顾自己。表现不成熟、稚气,表达 自己的感觉困难,有不安全感,适应社会困难。
24/42 具有这种剖析图的人,常有人格方面的问题。如 反社会,他们可能过去受过法律制裁而产生抑郁, 因此2量表提高。
21
68/86 具有这类剖析图的患者,常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症。这种人表现多疑,不信任、缺乏自信与自我 评价。他们对日常生活表现退缩,情感平淡,思 想混乱,并有偏,执妄想,不能与别人保持密切 联系,常与现实脱节。
78/87 这种人常有高度激动与烦躁不安等症状。缺乏掌 握环境压力的能力,可能有防御系统衰竭表现。
他的研究,发现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编制了 16PF 全量表187题目,分16种因素,各含10-13个测题。
34
二、测验实施
1、材料:选用戴忠恒、祝蓓里 1988年修订的 “16PF” 初中文化以上

人格及人格测量课件

人格及人格测量课件
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个性、气质、价值观、态度 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 些特点使得每个人在心理、情感和行 为上都有所不同。
稳定性
可塑性
虽然人格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完 全不可改变的。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调 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来塑造和改变自 己的人格。
文化应用的人格测量工具。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简明扼要的人格测量工具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是一种简短、易于 使用的人格测量工具。它包含16个分量表,旨在评估 个体在16种基本的人格特质上的水平,如乐群性、聪 慧性、稳定性等。16PF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被广 泛应用于人格评估、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领域。
03
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全面的人格测量工具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人格测量工具。 它包含566个问题,旨在评估个体在各种心理病理症状和异常行为上的倾向。MMPI具有较高的信度 和效度,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估、心理咨询和科研领域。
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会因为 时间和情境的改变而发生大的变化。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01
02
03
遗传因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遗 传因素的影响,基因在人 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上起着 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和文化 等方面的影响。
自我调节
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 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 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塑造来 影响自己的人格发展。
艾森克人格问卷
跨文化应用
EPQ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不同文化背 景下使用。尽管该问卷主要适用于西方文化 背景下的个体,但研究表明其在某些非西方 文化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然而,由 于文化差异可能影响个体的回答方式,因此

人格与人格的测量

人格与人格的测量
1.字詞聯想測驗 2.語句完成測驗
(四)繪畫測驗
心理出版社編製
本章摘要一
01.人格是指個人在生活情境中,對一切人、 事、物所表現持續的獨特人格特質。 02.人格特質是指個人在各種生活情境中,所 表現的各種性情。 03.家庭、學校、社會、宗教等方面的教育, 都對個人人格發展具有陶冶作用。 04.佛洛伊德主張: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 我等三部分所構成的。
心理出版社編製
本章摘要十一
29.人格測驗可以使用在臨床診斷、諮商輔導、員工 甄選與安置、心理研究等方面。 30.人格測驗最常使用自陳式量表。這種工具以紙筆 測驗為主,受試者對每一個題目作答,依照一定 的計分方法計分,經統計分析之後就可以對受試 者的人格特質做解釋。 31.投射測驗是以曖昧的刺激情境,讓受試者作答, 從其反應中探究深層的人格特質。 32.投射測驗至少可分為四類: 羅夏墨漬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 字詞聯想與語句完成測驗; 繪畫測驗等。
心理出版社編製
(四)人格發展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2.肛門期(anal stage,2-3歲) 3.性器期(phallic stage,4-5歲) 4.潛伏期(latency stage,6-12歲)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
心理出版社編製
二、楊格的分析心理學
心理出版社編製
本章摘要七
19.班度拉主張人格來自社會學習。 20.米契爾認為個人人格特質,隨著其所學習 的情境與對象而產生改變。 21.羅特提出控制信念的理念。控制信念分為 外在控制與內在控制,前者是指個人的成 敗、前途,受命運、機運或他人所控制, 後者指個人的成敗或前途完全掌握於自己 的手中。
心理出版社編製
心理出版社編製

第七章 人格测验

第七章  人格测验

• 精神病态(Pd,Psychopathic deviate)50题:非社会类 型和非道德类型精神病态人格,患者往往模式社会价值 和社会规范,情绪反应简单。
• 难以接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 沉溺于非社会或反社会的行为(说谎、盗窃、性异常、
吸毒 )
• 反抗上司 • 对家族使用暴力 • 冲动、鲁莽、无计划性,行动不考虑后果 • 缺乏判断力,冒险,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 夫妻生活有问题 • 自我中心,任性 • 追求虚荣,出风头 • 对所干的事几乎无知罪的意识
3、因素分析法: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选择题目。 做法:先给被试施测大量的题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 出几个关键性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同一 因素之内的各题具有较高相关度,不同因素内的题目之 间相关度很低。如16PF。
4、综合技术法:综合利用上述三种方法。做法:首先根 据人格理论编制和搜集题目,然后将问卷测查效标组和 正常组,考察试题对被试的区分度,据此筛选题目,最 后做因素分析考察被试反应与理论构想的符合度,分量 表之间的相关度。 如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 第三,进行因素协调与冲突分析,进而就社会交往、人 际关系、职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综合描述;
• 第四,可根据根据受测者资料进行情境行为分析。
16PF二因素人格意义与推算法
1、适应与焦虑性 • 公式 [(38+2L+3O+4Q4)-(2C+2H+2Q3)]/10
2、内向与外向性 • 公式 [(2A+3E+4F+5H) -(2Q2+11)]/10
1、功能:通过测量个体人格,判别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从 而广泛地使用于人格鉴定、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心理咨询 以及人类学、心理学、医学的研究工作。

人格测量课件

人格测量课件

五、人格测量中的量表鉴定
1.信度 作为一个好的测验,其结果必须可靠。所谓可靠,是指多次 测量的结果保持一致。人们通常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称之为信度, 即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信性程度。 2.效度 一个测验无论其信度有多高,若效度很低也没用。高效度是 一个良好测量的最重要的特性。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 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 3.常模 常模表示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通过确定代表性样本的成 员在测验中的实际行为,从而在经验上建立常模。然后,任何个 体的原始分数,参照由标准化样本所的出的分数分布,以找出制问卷的趋势是综合利 用以上三种技术。
首先根据理论构想编制和搜集题目, 然后根据问卷施测于效标组和控制组,考察题目是否 能区分被试,被试的反应是否如理论所预测的那样, 据此筛选题目; 最后对题目做因素分析,看被试的反应是否符合原来 的理论构想,是否分量表之间相关低,而分量表内题 目之间相关高。杰克逊人格问卷(JPI)就是采用综合 法编制的。


人格的特质模式及其对人格的测量
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很多特质组成。特质是 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所有特质是可以在外显行 为中表现出来的。它假定人的所有特质都可以在人类 语言中找到描述它的相应词汇。 其基础工作就是从词典中搜集特质词汇,对他进行分 类汇总后,再进行实证研究,即可发现人格的主要纬 度。 人格特质论最早始于高尔顿的研究。著名的理论家有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著名的人格问卷有卡特 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人格的生理学理论与生理测量法
以人格的生理学理论为指导的测量方法重在寻找导致人格差异的 生理学基础。目前的研究主要在焦虑、应付方式和情绪方面,在 广泛范围上的人格差异还难以找到生理上的基础。 认知理论及其对人格的评价 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处理信息时都会有不同的加工方式,对世 界上的人、事、物有不同的观念,即每个人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 的建构。当每个人以他独特的方式建构世界时,也就产生了每个 人个性的差异。代表人物有剀利,认为个体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 的认知结构称个体建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建构去解释和预 测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知道自己的行为。其角色建构技能测验 就是一个研究个体建构的著名测验。

心理测量学(人格量表举例)

心理测量学(人格量表举例)

4. 综合法
逻辑分析法 → 因素分析法 → 经验法 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二、自陈量表举例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编制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athaway和Mckinley教授编 制。 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 项目内容:生理状况,精神状态,对家庭、婚姻、宗教、 政治、法律、社会等问题的态度。
因素
怀疑(L) 幻想(M) 世故(N) 忧虑(O)
低分者特征
依赖随和 现实、合乎成规 坦白直率、天真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高分者特征
怀疑、刚愎 幻想、狂妄不羁 精明能干、世故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实验(Q1) 保守、服从传统
独立(Q2) 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Q3)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自由、批评激进
自立、当机立断 知己知彼、自律谨严
• 追求虚荣,出风头
• 对所干的事几乎无知罪的意识
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60题 男性:
• 男性角色含混不清 • 柔弱
• 对审美和艺术很感兴趣
• 忍耐力强
女性:
• 反感自己的女性角色
• 具有机械、数学的爱好 • 竞争性强,想支配人
• 粗野,无礼
Pa:妄想狂(Paranoia):40题
倘若事情做错,他的态度如何? 对之悲伤;引以为虑;设法矫正;稍加考虑;坦然处之。
卜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
用于评定幼儿社会行为发展
孩子是否做过下列各项: 1 他与其他孩子玩耍吗? 2 他与其他孩子说话吗?
3 他偶然用摸或推的方式与其他儿童接触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人格和人格测量1、“人心不同,个如其面”。

这里的“心”和人格具有相同的含义。

2、人格和能力的差别:(1)、能力方面的差异现象较为具体,可用成就或性向之类的统一标准鉴别个体能力的高低,做成常态分配。

人格方面的差异,虽然目前存在,但却不能在统一标准下,鉴别高低。

(2)从心理学研究法的观点而言,人格方面的研究,较之能力方面的研究更为困难;但从理论和实际的观点看,对人格的理解比对能力的鉴别更为重要。

第一节人格及人格的形成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三种解释:1、人品,与品格同义,社会上的一般解释;2、指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指个性,与性格同义。

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其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个体的性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由逐渐发展的心理特征构成。

具有相当的统合性和持久性。

二、性格和心理特征1、性格:这一词较为符合心理学的语义,指的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2、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关系:(1)性格是由个人多种心理特征所构成心理特征:个人的性格绝非只有一个,而是由多个特征所构成,为了表示其在心理学上的意义,统称为心理特征。

和生理特征相对。

在人格这个主体下的心理特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和自我观念等。

(2)个人的性格表现在对人对己对环境的适应(3)个人的性格表现具有统合性和持久性,突然改变性格而且长期不再复原,就有可能心理异常。

三、人格的形成1、先天,凡是基本的而又和身体或生理有关的人格同志,受遗传影响较大,动机和情绪等;2、后天,属于较复杂的人格特征,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形成则受环境较大的影响第二节人格理论:精神分析论和人本论看幻灯:从木子美到芙蓉姐姐的网络现象,看佛罗伊德理论的一些部分。

人格理论:指的是心理学家对人格这一概念所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解释。

一、精神分析论及其演变此处所指的精神分析论,既包括佛氏理论,也把开佛罗伊德学派分化出来的其它理论。

(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1、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佛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的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的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3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从出生之日已经存在,构成本我的充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饥、渴、性),佛氏称为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佛氏称为艾洛斯,(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促使个体求生活动的内在力量,即称为欲力(libido)。

本我中的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包括攻击和破坏两种原始性的冲动,佛氏称为死神散那拓斯(Thanatos)。

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即本文我出生需求,个体要求立即满足。

自我(ego):个体出生后,在显示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本我出生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因此,从支配人性的原则来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使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有两个部分:1、自我理想(ego-ideal)是要求自己的理想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2、良心(conscience)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支配超我的完美原则2、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的人格结构中,由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功能不同,目的不一,彼此交互激动的结果,就会产生一些内在动力,继而形成外现行为。

但这并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个体为了冲突产生的焦虑是所形成的一些干部了本质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意识境界,而是出自潜意识,非出理性,因此称为防卫方式。

主要的防卫方式有(1)转移作用:需求无法直接满足时,转移对象以间接满足;(2)升华作用:把不为社会认可的动机欲念,改以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表现;(3)压抑作用:将可能不容于超我的欲念,从意识境界压入潜意识境界,避免冲突的发生;(4)退化作用:指个体将自己的行为改为较幼稚的方式表现,以获得暂时的安全行车焦虑的痛苦。

(5)投射作用:将自己的欲念中部为社会认可者加诸别人,以减少自己因此确定产生的焦虑;(6)反向作用:指在行为的表现恰好和其内心隐藏的欲念相反,以减少焦虑;(7)合理化作用: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取代个人私心中的真理由。

3、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佛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性感区:六岁前的个体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的部位(口腔、肛门、性器)满足的,这些部位被称为性感区。

固着作用:六岁前,如果某一时期个体在行为上受到过分限制,或过分放纵,致使个体未能在需求上获得适度的满足,就可能发生迟滞的现象,即为固着现象。

佛罗伊德的人格发展论,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p457)(1)口腔期(Oral Stage)--初生至周岁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婴儿口腔的活动,如不受限制,长大倾向开放、慷慨与乐观。

3.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2)肛门期(Anal stage)--一岁半至三岁左右1.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2.父母如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将导致其性格冷酷、刚愎、生活杂乱。

3.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

(3)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至六岁1.以性器官为获取快感的中心,小孩有意无意会去触摸、摩擦,以获得快感。

2.儿童在行为上已有男女性别之分。

3.男童在行为上会模仿父亲,但却以母亲为爱恋对象,以致产生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女童则产生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4.儿童的恋亲情结,经由超我的发展获得调适,转而模仿同性之行为,并经由认同作用形成个人人格特质。

(4)潜伏期Latency Preiod)--六岁至十二岁1.儿童注意力的重点,已渐渐转移到周围环境的事物。

2.男女异性间的关系较疏远,团体活动时多是男女分别组群,甚至壁垒分明。

(5)生殖期(Genital Stage)--十二岁以后1.儿童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

2.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活动。

3.在心理上逐渐发展,而有与性别关连的职业计划及婚姻理想附件: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籍犹太人。

,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1939年以83岁高龄逝世于伦。

佛氏创立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论在心理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对人格理论、精神病、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是位极富创见的心理学家。

其著作甚勤,终其一生,计有四十多册,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亚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佛罗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心理学史乃至于整个西方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乃是无庸臵疑的。

他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曾有人做过统计,在美国1950年之后出版的16本心理学史书当中,以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以下18位曾在西方心理学史上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为对象,计算他们的名字在这些史书所被提提及的页数,而「弗罗伊德」这个名字的页数,占了所有提及心理学家名字页数的第一位。

而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曾写道:「谁想在今后三个世纪内写出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罗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通史了」。

不止在心理学,对于整个西方社会历史,弗罗伊德也是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他的「梦的解析」一书,曾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之一。

以上这些都足见弗罗伊德的历史地位。

有人认为,「潜意识」、「性欲论」以及「梦论」是弗罗伊德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实世界古文明的传统中,梦境一向都是颇受重视的人生课题,各民族均有一套对于梦的诠释之道。

然而在19世纪的西方理性主义思潮下,对于梦境却是采取着藐视的态度、斥之为无稽之谈,直到弗罗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出世,指出了「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大到」,才改变了西方人对于梦的轻忽心态,开始愿意正视「梦境」的课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梦的研究。

因此,虽然今日学术上对于梦研究,并非只限于弗罗伊德所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个命题,也非只采用弗罗伊德所发展出来的解析方法,然而这些研究的开端,必须归功于弗罗伊德的开创性理论。

纵然弗罗伊德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以及所占的地位是无庸臵疑的,然而对于他本人以及其学说的评价却是褒贬互见的。

他的理论体系在后世看来,有着几点错误:首先是弗罗伊德医生的背景以及训练,使得他的理论有着病态学的诠释角度,似乎一切人类心理、行为的表现,在他眼中都成了病征。

这种以有限病例的研究结论,推论到所有健康正常人类心理上的推论法,有失于偏颇。

其次弗罗伊德对于人性的观点,乃是受制于生物的、以及过去经验的产物,充满了自然决定论的悲观看法,在弗罗伊德眼中的人类便是生物的原始本能的囚徒以及童年经验的牺牲品,这样的看法把人性的许多层面,降低到动物的层次看待,另一方面又抹煞掉了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童年之后的经验往往对于人的当下此刻产生重大影响的具体事实。

再者,弗罗伊德所采取的泛性诠释观点,也是最受人批评的一点,这样的诠释角度有着历史的以及其个人经验的背景,在今日已经少人能够接受他的说法了。

此外,弗罗伊德对于很多现象所做的幻想式诠释,常常臆想出许多未经证实的假定之后,再以这些假说去证实其它假定,并且深信不已,这样的方式使得他的理论蒙上了一股神秘主义的色彩,降低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而吊诡的是,这又与弗罗伊德本人所倡导坚持的自然科学典范相矛盾。

总之,作为一个心理学重要学派的创始者,以及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弗罗伊德在心理学乃至于人类思想上的开创性成就的确可称得上震古烁今----他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然而今日看来,他对于人性观的看法,以及所采用的学术典范,曾一度引领着心理学走上不正确的道路,间接促使了更多心理学思想因为反对他而兴起(包括他那些破门而出的弟子),由此,我们又再度看到了心理学思想流变螺旋式发展的吊诡现象----立说→反动→新的立说……乃至于今日多元歧异的各式心理学流派、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