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

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纳入40名符合标准的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了临床药学服务和标准治疗。
观察组接受了个体化的治疗计划、药物治疗、康复措施、饮食建议,以及心理支持。
对照组接受了传统的治疗方案。
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显著降低。
此外,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些结果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 < 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疼痛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字】临床药学服务;癌痛;规范化治疗;效果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和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的治疗方法也愈发多元化,但癌痛的治疗仍然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1]。
在这个背景下,临床药学服务的引入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药学服务不仅仅关注药物的使用,还包括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副作用管理、心理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精细化的医疗建议,临床药学服务有望在缓解癌痛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
本文旨在探讨并深入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患者规范化治疗中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癌痛患者,研究时间跨足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研究地点位于我院。
为了充分比较临床药学服务在癌痛治疗中的效果,我们招募了40名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其中20人被分配到观察组,另外20人分配到对照组。
观察组包括12名男性和8名女性,而对照组包括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
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30岁至70岁,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53.5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5岁。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从而保证了两组之间的比较的可靠性。
1.2方法1.2.1观察组:在观察组中,患者接受了临床药学服务,其中包括以下关键方面:1、个体化治疗计划:首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癌病种类、既往病史等。
初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药物安全用药的工作模式

癌症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疼痛,而且癌症疼痛会影响患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会发生乏力、失眠、焦虑、抑郁、食欲减退等症状,进而降低其整体生活质量。
根据文献报道,癌痛患者中,约50%的人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癌症患者中约75%的人有疼痛症状,其中40%-50%是中度至重度疼痛,25%-30%是非常剧烈的疼痛[1]。
临床药师关注癌痛药物治疗,有助于纠正镇痛药物使用的常见误区,提高用药合理性,对于提高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1例胰头癌癌痛患者的用药分析,初步探讨临床药师参与癌痛药物安全用药的工作模式。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2岁,体重59kg,身高172cm。
确诊胰头癌半年,行胆管塑料支架治疗。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左上腹痛,为阵发性绞痛,休息或弯腰可缓解。
自服“硫糖铝凝胶”、“泮托拉唑”、“胃乐宁”等好转。
5天前腹痛加重,与进食无关,服药后无缓解。
2014年2月20日就诊,以“胰头癌”收入院。
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状态可,体重半月来下降3.5Kg,食欲可,大便量少,性状正常,小便量少,色黄,睡眠无异常。
既往史: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查体:腹软,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左上腹肌紧张,肝脏及脾脏肋下未及;血常规:血红蛋白(143g/L)↓;尿常规:尿潜血(1+),尿胆原(3+);乙肝: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弱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总胆红素(11umol/L),直接胆红素(6umol/L),间接胆红素(5umol/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6.20ug/L) ↑,CA19-9(172.30U/m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5.6S) ↑,INR(1.25),纤维蛋白原(5.75g/L) ↑;腹部B超:1、胰头部实性占位,伴体尾部胰管扩张。
2、胆总管内金属支架留置,肝内外胆管内积气。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摘要】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服务模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药物治疗,减轻疼痛症状。
本文从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针对癌痛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设计方案。
在实施药学监护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带来诸多效益,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用药依从性等。
本文也探讨了药学监护模式的实施方案,以及对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改进与展望。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该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药学监护、效益、实施方案、改进、展望、总结、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癌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由于癌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控制和治疗,药学监护模式在癌痛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有效地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和管理,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药学监护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满足癌痛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
本文将针对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进行分析,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方案,以及药学监护带来的效益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目的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癌痛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现有的药学监护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设计出更加适合癌痛患者的监护模式。
研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当前药学监护模式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探讨如何根据癌痛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综合性的药学监护模式,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3.评估药学监护对癌痛患者的效益,包括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影响;4.提出针对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建议,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研究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安。
尽管现代医学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许多人仍然想寻找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学在癌症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中医药学可以缓解癌症化疗的副作用。
癌症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它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毛发脱落等。
中医药学中某些中草药可减轻上述症状,如干姜、半夏、枸杞子、甘草等。
比如的丹参、黄芪、五味子等,也具有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增强患者体质,从而减轻化疗的副作用。
其次,中医药学可以促进癌症康复。
中医药学强调维持人体的平衡,通常不仅关注病因病机,还非常重视病后的康复。
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调理,提高身体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身体抗癌能力,从而达到远离癌症。
其在防癌和治癌的应用高度重视患者运动养生,集中智慧治疗,注重提高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围绕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不同问题,针对性地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中注重“治未病”,重视兼顾预防和治疗的平衡。
第三,中医药学可减少癌症复发的机率。
癌症的再次发生率很高,很多人在治疗后不久就复发。
中医药治疗可减少癌症复发的机会。
佛手、柞叶、山楂、枸杞等中草药也常被用于癌症治疗中,因其具有活血化瘀、食补养生、消肿解毒等特性。
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推荐细针推拿、草药汤剂,常用的太极拳等运动疗法,多个角度入手,以奇特的中医方法使患者远离癌症复发。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学的优点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取代现代医学,尤其是在癌症治疗方面。
中医药治疗须与现代医学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擅长治疗肿瘤的局部病变,而中医药学则强调整体调理,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尽管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尚需不断发展,但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它可以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癌症患者,即便是在现代医学的治疗中,也可以尝试一些中医药学的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减少复发的机会。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论文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简称PC)是近年来国内外医院药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是医院实施医疗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21世纪药剂科工作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全文如下:[摘要] 目的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的模式与效果。
方法采用WHO合理用药调研方法,通过了解和分析癌痛患者药物治疗的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药物治疗建议,制订个体化药学监护计划,实施全程药学监护。
结果 50例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NRS)由(4.9±1.6)分降低为(1.7±0.7),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50例患者用药依从性与药学监护前相比有显著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药物不良反应改善。
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控制,可减轻患者癌痛,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药物不良反应。
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医学问题,有效的止痛治疗是WHO 癌症综合规划中的四项重点之一。
据WHO统计[1],全球每年新发癌症患者1000余万,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新诊断的癌症患者约25%出现疼痛,接受治疗的50%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癌痛是主要症状,30%具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目前我国年均癌症新发患者数为180万~200万,其中80%的患者经受着轻到重度疼痛的煎熬。
WHO推进的三阶梯止痛疗法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很大成效,但对于三阶梯止痛用药,如何既安全又有效则是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重点。
临床开展规范化的疼痛治疗,不但需要医生、护士的努力,更需要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在此背景下,临床药师参与团队医疗,组成“癌痛治疗小组”,从而减轻患者癌痛治疗已成为必然趋势[2],是对癌痛控制工作的有效补充。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元博

癌痛管理中规范化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元博摘要:目的:基于建立癌痛管理中经过规范化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从而使药学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和保证。
方法:选取该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52 例。
根据是否实施规范化的癌痛管理中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癌痛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癌痛管理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对疼痛的控制程度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2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 P< 0.01) ; 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01 或P< 0.05)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80. 77%( 21 /26) ,高于对照组的53.85%( 14 /26) ( P< 0.05) 。
结论:采取规范化癌痛管理药学临床服务模式的患者,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癌痛管理;临床药学;规范化服务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癌痛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患者会感到极度不适,继而引发或加重焦虑、抑郁、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癌症网络( NCCN)颁布的《成人癌痛指南》系统规范了癌痛的用药及管理,通过合理的镇痛治疗,为实现癌痛的有效治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疼痛治疗相关指南和规范,提出了多学科团队协作对癌痛治疗的重要性,也规定了临床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在该院建立规范化癌痛管理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在临床上所取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该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患者52 例。
纳入标准: 患者经确诊均为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实施规范化的癌痛管理中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 例。
观察组男16 例,女10 例,年龄40~80 ( 56.5 ±7.5) 岁,疼痛病程3~12 ( 5.5 ±0. 5) 个月,其中肺癌7 例,宫颈癌5 例,乳腺癌8 例,结直肠癌6例。
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药学服务在医疗领域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肿瘤患者的癌痛治疗中,互联网药学服务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互联网药学服务的概念、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的现状、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互联网药学服务的概念互联网药学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药学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一系列药学服务。
互联网药学服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第二,药品交付和物流配送;第三,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第四,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第五,药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等。
二、肿瘤患者癌痛治疗的现状癌痛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患者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双重折磨。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89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约70%的患者需要接受癌痛治疗。
在中国,癌痛治疗的覆盖率仅为20%左右,大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癌痛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其中药物治疗在癌痛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的应用互联网药学服务在肿瘤患者癌痛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具体而言,互联网药学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药品信息和用药指导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向患者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药品信息,包括药品的名称、用途、用法、剂量等。
同时,互联网药学服务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的调整。
2、药品交付和物流配送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将患者所需的药品,通过物流配送的方式送到患者家中。
患者无需亲自前往药店购买药品,避免了不必要的疲劳和身体不适。
3、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评估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肿瘤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
4、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互联网药学服务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的管理服务。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探讨【摘要】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对于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定义、特点以及现有评价与不足。
分析建立完善的监护模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高其应用价值的途径。
通过促进药学监护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未来,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个性化服务和综合治疗策略的完善。
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提高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质量和效果,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价、关键因素、应用价值、发展趋势、未来研究、总结、展望1. 引言1.1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重要性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为常见和困扰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和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
药学监护模式还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护理和支持。
癌痛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研究的背景患者药学监护模式研究的背景主要是因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癌症患者人数的增加,癌痛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患者的疾病治疗过程中经常伴随着疼痛的出现,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过去,癌痛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性大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并不理想。
对于癌痛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制定合理的药学监护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患者个性化治疗,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癌症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0-07-12T09:50:55.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孟梅宋爱萍
[导读] 病人具有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副反应的知情权。
孟梅宋爱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6-0090-02
化疗方案中,药师核对处方的准确性,安全地配置好细胞毒药物,协同医生确立有循证依据的化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化疗成本意义重大。
本文对化疗患者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进行探讨。
1 处方审核
保证合理治疗方案应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
虽然每一个细胞毒药物毒性有所不同,但应考虑一些常规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
1.1累计剂量阿霉素的使用主要受剂量—依赖心脏毒性的限制。
一般来讲其它因素如治疗方案、年龄、既往病史都会加重心脏毒性,但是剂量所造成的影响最大。
病人累计阿霉素剂量不应超过550mg/m2,而接受过放疗的病人,剂量则不应超过400mg/m2。
1.2剂量调整或延迟化疗在化疗前对病人应进行一定的评估,以保证病人对化疗是否适应,特别关注病人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
如果肝肾功能受损必须调整剂量,因为很多药物是通过肝代谢或肾排除的。
如果化疗后病人的骨髓抑制还没恢复,则应减少剂量或延迟执行下一个疗程。
如果病人的白细胞计数低于3×109/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不推荐使用骨髓抑制剂。
1.3药物相互作用化疗方案的医嘱通常是非常复杂的,由此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也是非常多的,药师应严格把关,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文献报道的一些相互作用并不意味着相关的药物一定不能合用,但是应密切监护病人的情况。
2 病人信息及咨询
病人具有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副反应的知情权。
病人应该了解不同药物的药效、特殊用途、治疗疗程,因此为病人提供细致的咨询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药师最好能提供口头和书面的药学信息服务,让病人熟悉所使用的药物、特殊用法、治疗疗程。
在化疗过程中,由于医疗人员和病人的疏忽,存在过了治疗疗程后还在继续使用药物的问题,这一点药师应密切加以关注。
3 症状的控制
3.1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几乎是所有化疗药物的副反应,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病人拒绝治疗。
因此选择使用止吐药是必须的。
选择一个止吐药应考虑化疗药物的致吐强度、呕吐产生的原因、呕吐发生和持续的时间以及病人的意志力。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格拉司琼、恩丹司琼等已经成为目前治疗化疗恶心呕吐中最经典的用药,与DXM合用能非常有效的预防恶心呕吐症状。
3.1 疼痛治疗药物止痛是疼痛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有时会有一些不足,因此必须不断地对病人进行评估,药物剂量和品种进行改变。
例如经常使用吗啡可能会出现便秘等副反应,这时就应该改变药物,最好使用芬太尼透皮制剂。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可考虑使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直肠给药、皮下给药、硬膜外给药和透皮给药等。
3.3 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抑制骨髓造血机能等,轻者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重者全血细胞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到放化疗的正常进行,有不少患者甚至因此而中断治疗。
骨髓抑制是限制化疗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化疗安全进行。
3.4 溢出物在实施化疗方案时,化疗药物有可能溢出, 溢出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疼痛、红斑、局部坏疽甚至永久的组织功能坏死。
这时应立即停止用药,询问病人情况,同时辅助用药以减轻症状。
4 监控化疗效果
4.1 毒副反应的监控在化疗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密切监视化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进而对下一步治疗计划进行调整。
4.2 治疗效果的检测根据患者的存活时间、疼痛和副反应以及死亡率、存活情况、疾病相关症状等项目可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估。
4.3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对病人在化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可根据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症状特点,还可设定“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可能比一味延长生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