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研究

合集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影响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影响及启示。

我们将回顾次贷危机爆发的背景,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监管缺失和政策失误等。

我们将分析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包括信贷紧缩、市场动荡、金融机构破产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

我们将从次贷危机中汲取教训,探讨如何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如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等。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防范和应对未来金融危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复杂且多元,涉及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引发危机的直接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推出了大量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如抵押债务债券(CDO)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等。

这些产品将原本的高风险资产通过层层包装和分销,使得风险被极度扩散和隐蔽。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缺失为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在2000年代初期,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足,使得一些金融机构能够利用监管漏洞进行高风险操作。

全球经济失衡也为美国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流入。

这些资本通过购买美元资产进入美国市场,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经济失衡导致美元汇率波动加剧,进而影响了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和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松了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标准,导致大量信用不良的借款人进入市场。

这些借款人在房价下跌时无法偿还贷款,引发了违约潮和信贷紧缩。

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和监管不足的问题,也有全球经济失衡和市场主体道德风险的影响。

简析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简析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简析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简析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1. 次贷危机背景2. 次贷市场的泡沫3. 廉价信贷政策的影响4. 风险传递效应的作用5. 应对措施的不妥二、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对我国出口的影响2.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3. 对我国财政收支的影响4. 对我国个人与企业的影响5. 发掘合作机遇三、相关案例分析1. 高盛公司的次贷危机2. 债务危机对IPO市场的冲击3. 次贷危机对地产业的影响4. 美债评级下调对股市的影响5. 加密货币与次贷危机一、简析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成因1. 次贷危机背景次贷危机的背景是1999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息数次,使得贷款利率比较低廉,促使银行和不同规模的房地产贷款公司设立次贷部门,向信用状况不佳的民众和小型企业开放信贷,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市场,引发泡沫。

2. 次贷市场的泡沫次贷市场的泡沫的根源在于多种因素,包括过度开放信贷,过度扩张次贷市场,从根本上,银行和投资公司将低类别的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虚增所谓的证券化产品,推动房价过度升值。

3. 廉价信贷政策的影响次贷危机的诱因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1999年至2006年的廉价信贷政策,降低了银行负债成本,也拓宽了借款人和企业的融资渠道。

然而,过多的信贷和高层次的杠杆风险对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挑战。

4. 风险传递效应的作用次贷市场泡沫爆破,首先爆发在美国的次贷市场,但风险传导还扩散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席卷大量政府机构和对冲基金、企业、家庭等大量其他实体,其权益和资金都有可能受到损失和威胁。

5. 应对措施的不妥次贷危机的应对措施使用不当,更导致了其扩散和持久化。

许多政府机构在市场疲软时采取了支持市场的措施,如降息、资产购买计划等,这些措施对次贷市场泡沫形成和扩散等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 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的消费受限,对中国的出口市场产生了冲击。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美国金融危机是指2024年至2024年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金融危机事件,给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成因可追溯到多个因素,包括金融机构失灵、房地产泡沫、金融创新失控和监管不力等。

这场危机对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财富损失以及信心危机。

首先,金融机构失灵是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期间,许多金融机构在大量抵押贷款违约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问题下破产或接近破产。

这些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过度借贷和高风险投资,使其资产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偿还债务。

危机开始时,贝尔斯登(Bear Stearns)被迫被JP摩根收购,紧接着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其次,房地产泡沫是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2000年以前,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但在此后的几年里,人们将房地产视为投资工具而不是居住需求。

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放宽抵押贷款条件,使得借款人能够轻松获得住房贷款,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

然而,这种过度泡沫最终破裂,导致大量抵押贷款违约和贬值,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失控也是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创新是指创建和应用新金融产品和技术的过程。

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金融工具变得相当复杂和不透明,例如衍生品市场的信贷违约互换(CDS)和抵押支持证券(MBS)。

许多金融机构购买了大量这些高风险金融产品,但缺乏对其真实价值和风险的准确认识。

当抵押贷款市场崩溃时,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市值暴跌,引发了金融危机。

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政府监管机构没有及时意识到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并未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

许多金融机构从事高风险交易和杠杆操作,但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限制和监督。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过于复杂,以至于监管机构难以全面了解和控制其业务。

这些监管漏洞和不足助长了金融风险的累积和传播,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启示

值 与 其 真 实 资 产 价 值 之 间 的联 系 被 完 全 割 断 , 拟 经 济 与实 体 经 济 严 重 脱 离 而 产 虚 , _泡 沫 风 险 。 国 在 金融 领域 的监 管 缺 j厂 美 失是 导 致 危机 的根 水 蟓因 。 自由放任 和缺
乏有效监管的环境, 激发了追求高蛐报 、 蕴
具 有 的世 界货 币的特 殊地 位, 国的外 汇 储 各


美 国 金 融 危 机 的成 因 分 析— —
并 未 适 时地 进 行 调 整 , 而 在 日益 激 烈 的 从
备 出于 保值 和 安全 的考 虑 , 得不 又 去美 国 不 购 买 国债和 其 他 金 融 债 券 等 金 融产 品 。高 风 险 加 载在 高 旧报 中, 散 到 丁全世 界 。 发 , 二 、 国金 融 危机 对 我 国加 强 金 融监 、 美 和 防范 金融 危 机的 启示 1 继续 推进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变 革 . 要 美 国金 融 危 机 的爆 发 给 我 国宏 观 经
和 监 管 短 期 国 际游 资 的流 入 。
行 为均 具 有 监 管权 力 而 发 生 的 现 象 。 监
管 重 叠 最 大 的 弊 端 就 在 于 在 监 管 过 程 中
会产 生不 必 要 的 内 耗 和 监 管 资源 浪 费 , 但
1 96
构 用 高杠 杆 的 交 易 , 次 级 债 务 风 险 不 断 使 向周 边 关 联 者 蔓 延 扩 散 , 剑 衍 生产 品 价 直
美 国 金 融 危 机 的成 因 分 析 及 启 示
口陈 清
( 外 经 济 贸 易大 学 国际 经 济 贸 易 学院 , 对 北京 10 2 ) 0 0 9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与教训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与教训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

那么,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哪些教训呢?一、次贷危机的成因1. 低利率环境下的过度放贷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降低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

这导致了银行和金融机构放贷门槛的降低,许多原本无法贷款的人也得以获得房屋贷款。

2. 低质量次贷的流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金融机构开始将高风险的次贷打包成金融产品,并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

这些次贷产品的质量往往低劣,甚至存在虚报借款人收入和财务状况的情况。

3. 金融衍生品的滥用在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品如信用违约掉期(CDS)被广泛使用。

这些衍生品的本意是为了对冲风险,但由于缺乏监管和透明度,它们被滥用成了赌博工具,加剧了次贷危机的蔓延。

4. 缺乏监管和审计在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金融机构和评级机构的行为缺乏监管,审计机构也未能发现次贷产品的风险。

这使得次贷危机的风险在市场中被低估,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二、从次贷危机中学到的教训1. 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次贷危机揭示了监管体系的薄弱之处。

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各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法规和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责任意识。

2. 推动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并重金融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需要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审查和风险评估,确保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3. 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次贷危机中,一些金融从业人员因贪婪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因此,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管,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4. 重视风险管理和透明度次贷危机的爆发与风险管理不力和缺乏透明度有关。

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防范体系。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简单说原因是次贷危机深层原因及影响分析如下:此次金融危机成因及影响程度分析2007 年,美联储连续十几次加息,房地产市场降温,评级机构调低次贷衍生品评级,投行抛售次贷,次贷危机开始集中爆发。

尤其是今年9 月份,三大美国投行的倒下以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资本结构迅速恶化,引发全面金融危机。

1、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低利率水平埋下隐患。

为了应对科技股泡沫破裂引起的经济下滑,2001~2003 年美联储连续降息,最低降至1%。

长期的低利率激发了房地产价格飙升,住房按揭的次级贷款衍生类产品获得快速发展。

二是监管缺位导致风险扩散。

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通过纷繁复杂的分拆打包,掩饰各种衍生金融产品中的风险,不仅扩大了对不良贷款的需求,而且将不良贷款传递给更多的投资者。

三是高杠杆交易放大次贷。

实际上,美国次贷仅占美国整个房地产贷款的14.1%,大约在1.1万亿—1.2 万亿元,这样的次贷规模并不足以导致一场牵动全局的金融危机。

这主要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杠杆交易,造成了次贷规模的逐级成倍放大。

2、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世界经济供求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是美国的过渡消费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供给,美国消费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由于美国的居民储蓄是负数,消费支撑主要是金融资产和房地产增值,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金融和房地产要不断地吹起泡沫,来支撑过度消费。

但泡沫总是有限度的,这也决定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内在的必然性。

3、此次金融危机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并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至少持续到2010 年与历史上尤其是1929 年金融危机相比,此次金融危机的应对面临以下有利方面:一是各国央行已联手降息,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二是商业银行是稳健的。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最严重的破坏是通过摧毁支付体系完成的,但目前为止美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三是政府干预经济已成为共识,且调控手段进一步丰富。

四是全球采取合作态度,没有引发贸易保护主义。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引言近几十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危机被广泛认为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金融危机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并从中找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启示。

危机的成因1. 低利率环境与房地产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低利率环境和房地产泡沫的相互作用。

在2001年,由于科技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影响,美联储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为购房者提供了低成本贷款的机会,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然而,这种繁荣局面逐渐演变为泡沫,许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盲目认为房地产价格只会上涨,进一步放大了泡沫。

2. 信用市场创新导致的高风险债务信用市场创新是次贷危机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为了满足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创造了多种复杂的金融产品,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资产支持证券(ABS)。

这些产品通过将高风险贷款打包转让,将风险分散给全球投资者。

然而,这种复杂金融工具的风险无法充分被评估和理解,一旦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金融机构们纷纷出现损失。

3. 银行监管政策的松懈次贷危机的成因之一是银行监管政策的松懈。

在过去数十年里,美国政府与金融监管机构放宽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

银行所需的资本储备率降低,贷款审查标准逐渐放宽,给予了银行更大的灵活性。

这种监管政策的松懈削弱了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监督和控制,使得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过度风险。

对我国的启示1. 加强金融监管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之一是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控制。

严格执行资本储备率和贷款审查标准,确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此外,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测,以防止金融风险积聚。

2. 提高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个体和社会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也是从次贷危机中汲取的启示。

我国应加强金融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增强风险意识。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3-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详细讲解]

1929-1933年大危机与美国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比较研究一,两次危机的成因比较:1929-1933年大危机:1)美国的信用过度膨胀则是造成严重货币信用危机的客观条件。

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

因此,经济危机一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2)在美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原有的市场机制已经无法承受、容纳和驾驭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了,而与此同时,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尚未确立,政府干预趋于停止,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愈益弱化,这就导致了经济运行过程的严重失控和经济秩序的极度紊乱。

3)贫富差距与美国经济一起增长,国民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贫困与货币购买力的停滞和下降,由此出现的市场需求不足,与基于对未来前景的盲目看好而迅速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恰成鲜明对比;始于人为减税、任意放纵银行滥发贷款的经济过热所形成的供求之间愈益加剧的失衡,终于导致了虚假经济繁荣的彻底毁灭美国这场金融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大面积的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见附图一)总结:1929年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缺乏政府调控,过度的市场投机性形成的,现在的金融危机是由于次级抵押房屋贷款所导致的。

二,两次危机的影响比较:1)股市暴跌,但跌幅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5)道德风险说。Dowd(2009)认为道德风险在引发金融危机的一系 列事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并利用道德风险分析方法对存款保险、金融管制 等政策进行了讨论。 (6)货币政策失误说。Butler(2009)、Taylor(2009)、张维迎 (2009)等人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源于货币政策失误,货币政策失误不仅 延长了金融危机,而且还使美国金融危机急剧恶化。 (7)流动性不足说。Elul(2008)从流动性供给不足角度阐释金融危机 的成因。流动性没有配置给那些最需要的人手中,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中的 “特价销售”(fire sales)活动变得非常普遍,从而降低了资产价格,进而 造成更低的流动性,最终造成“流动性螺旋”(liquidity spiral)的发生。 (8)行为金融说。Rizzi(2008)指出,当后悔和羊群行为两者相结合 时,恐慌情形就会发生。为了实现后悔最小化,人们不甘落后地跟在羊群后 面,进行恐慌性的抛售,结果在2008年第4季度产生了负反馈循环。
三、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 融危机——一个分析框架(续)
2、软预算约束的性质和特征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援助行 动,这些援助行动意味着美国经济中同样存在Kornai所说的“成本外 部化”的“软预算约束”现象。首先提出软预算约束概念的Kornai将 这个词定义为“成本外部化”,也就是说,企业“希望其他机构来承 担其成本”(Kornai,1986),硬预算约束则指每个企业都必须自负 盈亏。 在Kornai的描述中,一个组织(比如一家企业)面临着一个预算约 束,可以将该组织称为预算约束组织。一个预算约束组织如果得不到 外部支持来足以抵偿它的赤字,那么该组织就面临着一个硬的预算约 束,如果赤字持续下去,那么该预算约束组织将被迫停止或减少它的 经营活动(Kornai et al.,2002)。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3)金融创新过度说。Krugman(2007)认为金融创新过度引发了金 融危机,政府应该加强对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监管。但Cohan(2007)认为美 国并不需要Krugman所主张的政府监管,美国所需要的仅仅是让市场参与者 基于其成本和收益作出理性决策。Llewellyn(2009)认为不能因为金融创 新过度加剧或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因噎废食:完全否认金融创新的作用(对 此观点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将“婴儿与洗澡水一块扔出去”)。 (4)政府监管失败说。Henderson(2008)、Beenstock(2009)等人 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非源于人性的贪婪和监管的放松,而主要是源于政府 监管的失败。但Calomiris(2008)认为,次贷危机与政府监管之间没有什 么必然联系,而主要与美国法律和银行结构的独特性有关。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
1、共识: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尽管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认识,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 房地产泡沫破灭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Reinhart and Rogoff(2008)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与工业化国家的 18次银行和债务危机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这些危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 惊人的相似:房地产价格暴涨、债务积累、产出增长的V型反转、经常 账户赤字。房地产泡沫破灭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从此意义上说, 与历史上的其它危机相比,美国次贷危机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 Jaffee and Quigley(2008)、Shiller(2008)、Foster and Magdoff(2009)、Mayer, Pence, and Sherlund(2009)以及国内学者刘 克崮(2007)、曹红辉(2008)、国纪平和王纲(2008)、张明 (2008)等均持有类似的观点。
三、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 融危机——一个分析框架
1、引入软预算约束的动机
引入软预算约束的动机,就在于为金融危机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微观基 础。无论对软预算约束的内涵进行何种诠释,理论上均可获得的结果之一 就是,软预算约束一定会导致信贷过度膨胀,而从几代金融危机模型来 看,信贷膨胀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钟伟、宛圆渊,2001)。 社会科学史中的大量例子表明,那些生动的描述性概念、比喻、模型或 分析工具能够激发人的研究灵感(一个经典的事例就是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prisoner’s dilemma game在经济和政治科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 们抓住了复杂事物的本质,鼓励研究者从完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相似性。 软预算约束的概念、理论和模型已经并将继续扮演激发人的研究灵感的作 用(Kornai et al.,2002)。
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研究 ——软预算约束角度
报告内容
一、引言: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之谜 二、文献述评 三、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一个分析框架 四、对美国金融危机成因的解释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一、引言: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之谜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波 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从理论上揭示美国金融危机的成 因,汲取其经验教训,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 一。 •一些经济学家往往异想天开地认为,由于我们有了足 够的宏观经济学知识,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避免大萧条的
三、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 融危机——一个分析框架(续)
除了崔之元(1999)所说的三大制度性软预算约束之外,我们认 为,现代市场经济中,还存在着社会保障安全网以及证券交易所制 度这两大软预算约束制度。社会保障安全网能够激励社会公众敢于 借贷,进行过度消费和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并将风险转嫁给社 会保障管理机构或政府。证券交易所制度能够激励证券市场参与者 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交易活动,并将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转嫁给他 人,包括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和投机者。 由于软预算约束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于是就会存 在如下悖论: (1)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我们将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大衰退 和恐慌;然而有了它,我们则不能逃脱以部分得到保险的银行行为 为基础的道德风险问题:他们借此从事超风险的投资。
三、软预算约束、道德风险与金 融危机——一个分析框架(续)
如果一个或更多的支持组织愿意抵偿预算约束组织的所有或部分 赤字,那么软预算约束现象就会发生。这样一对参与者——处于财 务困境的预算约束组织和支持组织——几乎存在于每一个软预算约 束现象中(Kornai et al.,2002)。 崔之元(1999)突破了Kornai(1986)的看法,论证了“软预算 约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崔之元区分了制度性与政策性 “软预算约束”,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和“重组”破产法这三 项制度所带来的制度性“软预算约束”悖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 “质”的特征,不是Kornai “量的” 分析所能包含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策性软预算约束(如通货膨胀、资产证券 化等)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3、视角:现有文献大多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层面上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 成因和教训
现有文献大多是从技术层面而非制度层面上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所总结的教训也都 是从各自的角度得出的,如Shiller(2008)的房地产市场稳定观,Wolf(2008)所指出的 “一个缺乏监管的信贷体系,与生俱来地缺乏稳定,并会产生动荡”,Krugman(2007)的金 融创新应该纳入监管之下的观点,Dowd(2008)的“衡量任何改革措施成败的标准应该是, 改革是降低还是增加了道德风险?”,等等。 Smith(2008)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已经深入 到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层面。问题是,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也会发生危机(苏东剧变等),因此马 克思关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这一观点面临着挑战。如何解释资本主义垂而不死 现象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的挫折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9)资产负债表衰退说。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传导机制为(辜朝明, 2008):资产泡沫破灭企业资产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技术性破产 企业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模式转变为负债最小化模式债务偿还信贷收缩 合成谬误货币政策失灵扩张性财政政策(药方)。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Smith(2008)、李慎明(2009)等人,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研究。他 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美国金融危机是由 信贷扩张引起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房地产领域的生产过剩危机。 除上述观点外,还有全球经济失衡说(Astley etal.,2009;中国经济增 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9)、收益风险背离说(孙立坚,2007)、国际 货币体系缺失说(华民,2008;Tucker,2009)以及美国低储蓄率说(王晓 雷,2007),等等。
二、文献综述:对美国金融危机 成因的争论(续)
2、分歧:在美国金融危机成因问题上存在着较大争论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现有文献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代 表性观点主要有: (1)房地产泡沫说。Shiller(2008)基于市场中“非理性繁荣” (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观点,通过分析股票市场和其它资产价格 周期,对投机性泡沫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危机之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 积聚能够很好地解释此次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 们对待房地产投资非理性投资热情的蔓延。 (2)金融脆弱性说。Wolf(2008)对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进行了分析,的金 融体系的产物。但Kregel(2008)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并不是传统内生性 Minsky过程(即安全边界变窄导致脆弱性)的结果。
一、引言: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之谜(续)
•本研究在借鉴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从一个与
主流文献不同的角度——软预算约束角度,来解释美国金融 危机的成因。 •在追溯美国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时,我们发现:软预算 约束不仅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广泛存在,而且也广泛存在于转 轨经济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市场经济中(平新乔,1998; 钟伟、宛圆渊,2001;Kornai et al.,2002;林毅夫、李志 赟,2004)。 •软预算约束理论为我们理解美国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新 的思路和研究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