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刻书

合集下载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

浅述建本的源流与特点(朱翠翠聊城大学 252000)摘要我国古代典籍繁富,现存古籍绝大部分为雕印本。

雕印本又因雕印时代、地域、刻书单位,以及版本形式、刻印情况、流通情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拟就从地域角度划分的标准对建本的源流与特点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建本源流特点地域我国古书形式多样,版本类型繁多。

根据时间、地区、出版者、形式特征、内容特征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的种类。

按地域划分,古书版本可分为:建本、川本、江西本、平水本,还有外国的朝鲜本、日本本等。

下面拟就对建本的源流和特点加以论述。

一、建本的源流福建雕版印书始于何时迄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清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卷七引据把建安雕版印书的起源划自唐代。

建阳文史专家刘建在《大潭书》中也认为建本起于唐。

而建本研究专家方彦寿在《建阳刻书史》一书中认为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

可遗憾的是,迄今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一件唐末或五代建本图书的实物。

对于建本图书,“又据《序东华录》所载,乾隆帝尝遣员调查建安余氏家刻书的历史,云‘余氏后人余廷勷等呈族谱,载其先世自北宋建阳县之书林,即以刊书为业。

”[1]由此则建阳刻书之胜当在北宋。

从传世的雕版印品来看,福建在北宋时期也确实已经形成了较发达的刻书业。

北宋开国承五代乱离之后,书籍刊刻甚少。

又历经战火洗劫,经史典籍了无孑遗。

刻书之事至宋真宗时才兴盛起来。

北宋朝廷曾在乾德四年〔966〕和太平兴国三年〔978〕两次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亡逸书籍。

通过予官给钱等各种方法鼓励民间献书,收到很好的效果。

《宋史·邢昺传》曰:“景德二年〔1005年〕,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版几何,昺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

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

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

’”[2]北宋初期的刻书主要限于官方刻书,且精于校雠,由国子监直管。

在治平元年之前,朝廷对擅自镌刻图书严加禁止,民间刻书要向国子监申请才行。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

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及其渊源探析郑顺婷【摘要】明代建阳刊中选录《白兔记》折子的主要戏曲选本有《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徽池雅调》.这些选刻本刊刻细腻、插图精美;以故事情节为主,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融合地方声腔,更加通俗易懂.通过戏曲选本相应剧出的由词对勘,并和汲古阁本、明成化本、富春堂本、锦囊本等不同选本的曲词进行对勘,结果表明,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与富堂春本具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明代建阳刊《白兔记》的选刻本异常珍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传播价值.【期刊名称】《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09)001【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建阳刊本;《白兔记》;戏曲选本;渊源【作者】郑顺婷【作者单位】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白兔记》是宋元“四大南戏”之一,作为“宋元旧篇”与《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并称“古戏四大家”,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已在民间广泛传播。

到了明代,南戏、传奇发展到鼎盛,《白兔记》仍是民间演出的重要剧目。

虽然它的原本已不在,但是改编演出本很多,今存的主要有明末毛晋汲古阁本《六十种曲》刊本《白兔记》(简称汲古阁本),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简称明成化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简称富春堂本),明嘉靖三十二年前进贤堂刊印《新刊摘汇奇妙戏文全家锦囊大全刘智远》(简称锦囊本)等。

《白兔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常演不衰。

除了不同的演出全本以外,还有不少精彩的折子戏,如《磨房产子》《出猎回猎》《磨房相会》等,被许多戏曲选刻本收录。

这些选刻本异常珍贵,其中以明代建阳刊戏曲选本最为突出。

一、明代建阳刊《白兔记》戏曲选本概貌福建建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南宋时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

到明代,建阳的刻书机构众多,分为官刻、坊刻和私刻等三种,其中,麻沙、崇化书坊有220多家,大都世代相传,以刻书为业。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

中国古籍的版本形式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

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

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

乙瑛碑十六种笔法详解(一)乙瑛碑十六种笔法•乙瑛碑介绍–乙瑛碑的背景–乙瑛碑的重要性•十六种笔法的概述–遒劲有力–若有若无–渐变渐粗–点画相生–发散相交–平直放松–一笔到底–曲折勇敢–速度与稳定–徐徐而递–忽明忽灭–有序变化–重心不动–东移西渡–卷形连续–大细相画•如何运用乙瑛碑十六种笔法–提高书法技巧–寓意和表现–创意设计的灵感来源•结论乙瑛碑介绍乙瑛碑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是南宋大观年间乙瑛所刻,位于福建建阳市。

乙瑛碑以其规整的字体、秀美的笔画而闻名于世。

对于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乙瑛碑的背景乙瑛碑刻于北宋大观年间,是为了纪念乙瑛在福建才溪成功驱逐入侵的金兵而立。

这座石碑以乙瑛在战斗中的英勇事迹为主题,堪称一部真实的历史纪实。

乙瑛碑的重要性乙瑛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珍贵遗产,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乙瑛碑的字体工整,力量感十足,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十六种笔法的概述乙瑛碑的十六种笔法涵盖了书法创作中的多个方面,包括线条的运用、线条粗细的变化、形态的变化等等。

下面是对十六种笔法的简要概述:1.遒劲有力:字体线条流畅有力,给人以刚劲有力的感觉。

2.若有若无:笔法细腻轻盈,给人以飘逸的感觉。

3.渐变渐粗:线条逐渐由细到粗,呈现出渐变的效果。

4.点画相生:通过线条和点的运用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字体。

5.发散相交:线条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相交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6.平直放松:线条平稳直线,展现出一种放松平和的气息。

7.一笔到底:字体一气呵成,形成连续的笔画。

8.曲折勇敢:线条曲折有力,富有勇敢刚毅的特质。

9.速度与稳定:运笔迅速而稳定,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感。

10.徐徐而递:运笔缓慢而有序,展现出一种渐进的美感。

11.忽明忽灭:线条交错错落,形成忽明忽灭的视觉效果。

12.有序变化:线条有条不紊地变化,呈现出一种有序感。

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统计与分析

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统计与分析
图书馆学刊
2 0 1 3 年第 7 期
TU SH U G UA N X U E KA N No. 7. 2 O1 3
明 清 两 代 福 建 官 刻 本 的 统 计 与 分 析
肖书铭
( { 菩 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 福州 3 5 0 0 0 7 )
【 摘 要】 分别从文献 内容 、 刊刻机构和刊刻地域 3个方面对明清两代 福建官刻本的刊刻情况进行 统计 , 并结合明
1 . 2 文 献刊 刻 机 构
经 部
4 4
史部 子部 集部
地理类 其他 儒家类 其他 别集类 其他
1 4 6 4 1 2 7 2 8 8 8 1 4
l 8 7 5 5 1 0 2
3 7 . 6 7 2 2 . 7
1 1 _ 3 4 8 . 2
建 版 本 资 料 汇 编》 等 书 目。采 用 文 献计 量 学 方 法 , 重 点 考 查 以
下特征。
1 . 1 文献 内容
经 部
2 1
l 1 . 8
史部
子 部
地理类 其他 别集类 其 他
7 7 2 4 2 3 6
1 0 1
2 7
4 3 . 2
其次 , 笔者对所收集到的清代福建官刻本所 属类别进行
分析 , 见表 2 。
表 2 清代福建 官刻本所属类别分布
刻 本 所 属 类别 全 部 数 ■ 3 8 8 占总 量 的 百 分 比 ( %) 1 o o
古人对古代书籍 总体状况 的理性认识 , 可以说 对中国古代书 籍 的内容作 了较好 的概括 。因此笔者利用较 为成熟 的清代 《 四库 全书总 目》 的四分法 作为衡量 明清时期福建 官刻本 内 容的计量标准 。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

古籍版本知识:版别、结构、版式、装帧、名词术语、演变、发行史2011-01-02 21:38ZT古籍版本知识古籍的版别从总体看来,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

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z h{,.c(1)按照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写本、影写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

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

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

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

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

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

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

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

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及其文化影响作者:谭栩炘来源:《出版参考》2016年第05期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为世界及中国的文化传播起了推动性的作用,通过对清代雕版印刷术重要基地之一——四堡雕版坊刻的源起、所印书籍的传播、历史文化影响等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四堡。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开始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经北宋的毕昇发展、创新,产生了活字印刷,并传到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中古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然而,在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是主流的印刷术,它自隋唐始,有官刻、坊刻、私刻等形式,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儒家论著、历书、医书、文学作品等,并一直沿用至民国。

明清时期,产生了北京、湖北汉口、江西浒湾、福建四堡等多家印刷基地。

其中,四堡雕版基地保存着完整的书坊建筑、线装古书和雕版印刷工具,是目前世界上幸存的古代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四堡雕版印刷的源起四堡,位于福建西部连城县的最北端,地处连城、长汀、清流和宁化四县的交界(1951年2月由长汀划入连城),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交通谈不上便利,经济也并不发达。

然而,就是在这里,曾经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远近闻名,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其所印书籍“行销江南,远播海外”。

关于四堡刻书业的起源,至目前仍有不同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南宋末年;另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

根据是:四堡马屋村人马驯,明朝正统年间中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明朝成化年间将汉口等地的印刷术传回家乡,四堡坊刻业由此而发展起来;还有一说法认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四堡雾阁村人邹学圣,时任浙江杭州仓大使,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辞官归故里,将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带回四堡,创办坊刻印书。

从已知的文献资料记载看,万历起源说有较多的依据。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1、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古代刻书》读书笔记
姓名:常雅倩学号:104012012062
一,内容与结构。

本书是福建文化丛书之一,以时间为序,用丰富的史料介绍了从宋代到清代福建刻书的特点、代表门派、发展过程等。

书前有《福建文化丛书》的总序两页,目录四页,绪论二十三页,简介福建古代刻书的历史。

接着就是正文,正文分五章,分别是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清末西方印刷记述传入福建和福建古代刻书的结束。

书后有后记两页。

书的形式并不出奇,无非是简述刻书历史,分阶段,分地区介绍不同的书,其中还有福建版几部大藏经的介绍,另外第还有不同刻工者的情况,并有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版刻风格的总结,对刻书较多的书铺还有对其刻书书籍的还原表。

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作者在每一个朝代福建刻书业的发展中,主要分成三大块在介绍,第一是当代经济文化概况以及其对刻书业的影响,二是建阳刻书业的发展,三是当代福建刻书的特点。

其中以建阳刻书的发展为中心,这也算是本书的一大主线。

建阳刻书在北宋时兴起,南宋时发展突飞猛进,在元代时成为元代最盛的坊刻中心,但与宋朝相比,元代无论是在地域分布,刻书内容,种类,卷数上都稍逊一筹,按书中作者的分析,这样的情况与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不平等政策有关。

到了明代,建阳坊刻业达到极盛明初政府取消书籍税,对手工业者采取宽松政策,建阳坊刻业进入黄金时代。

清中叶后,建阳刻书业开始衰亡,而地处闽西山区的四堡书坊则应时崛起,取而成为清朝南方坊刻的中心。

在建阳刻书业发展的过程中,程朱理学与其密切相关,理学著作一直是福建刻书的主要内容之一。

全书以建阳刻书发展为轴线,突出主题。

二,本书特点。

该书对福建古代刻书的形成、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概括和分析。

通观全书,主要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书的结构系统全面。

以前论及福建刻书时,各学者主要把重点集中在宋、明时期的建阳刻书,而作者除了这段时期以外,还介绍了其它时期以及建阳地区以外的福建刻书,挖掘出了大量的资料,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古代福建刻书的情况,对于福建刻书的价值进行了重
新的定义。

第二,本书描述细致,观点新颖,论证严密,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在书中,作者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福建刻书的发展,更是从刻书与文化的结合上反映了福建区域刻书的全貌,源流和特点,并对福建刻书与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大量的铺垫式叙述,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作者对于此书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在一些有争执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作者力求诸论并存,但同时也坚持自己的观点,其中有观点不同于前人的,也大胆提出并向专家学者求教。

拿书中对于建阳刻书源头问题的探讨来说,对于学术界福建刻书始于唐代这一已有说法,作者通过列举《列女传》,《书林清话》,《中国雕版源流考》等大量资料,通过对其分析考察,最后得出福建刻书至迟发生在五代,认为福建刻书始于唐代这一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另外,本书资料十分丰富,书中列举了大量福建刻书所刻书籍书目,刻书大族大家情况,书籍丢失复原情况等,对于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帮助很大。

比如,作者在介绍宋代福建佛教刻书时,仅三本佛学著作,作者用了20页来详尽叙述,交代不可谓不详细。

再比如在明代建阳刻书这一章,作者为说明建阳书坊的中心地位,作者以一些刻书大族为例,以明其概。

作者在此一共介绍了12种之多的刻书大族的情况,甚至为了比较出不同,作者将每一家族刻书书目均用表格列出,并用了几组统计数字表,分年代做了比较。

从中不难看出本书所包含的史料及其他资料的丰富程度,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作者态度之认真,学识之广博。

最后,本书在结构体例方面有所创新。

一般的刻书著作通常将古代刻书分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进行归纳研究,但本书为突出地方特色,兼及古代刻书的特点,采用以地域为主、以家族为辅的结构方式,这在第二章《元代福建刻书》、第三章《明代福建刻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应该说这种结构体例对该书来讲还是可行的。

三,本书缺点。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罗列出大量书目以及其刻家情况,可谓殚精竭虑,但是这反而使得书籍内容过于学术,读起来枯燥无味,很难吸引读者兴趣。

四,书的意义。

福建文化源远流长,福建刻书举世闻名,但遗憾的是,关于福建刻书这方面的著作却是寥寥,实是让人感到惋惜。

其实,不光是研究古代小说、戏曲者,大凡治中国古代文史哲各科者皆与古代福建刻书有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福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刻书业发达,其所刻书籍在宋元明时期曾风行海内,居全国各地之首,为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曾做出过巨大贡献,因而在中国古代印刷史、文化史上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凡治古代文史哲各科者,无不要涉猎到建本古籍。

同时,福建刻书又是福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区域色彩,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专门认真研究的重要文化现象。

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讲,谢水顺、李珽所著《福建古代刻书》一书的出版便有了一种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它是古代福建刻书文化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最新的收获,具有版本学、文献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从总的来看,作者把握的还是比较到位适合的,有条不紊,繁简得当。

应该说这是一本内容翔实、富有新意、值得一读的出版史学术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