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历史地图-关东诸郡-高清
战国七雄地图和战国七雄介绍

战国七雄地图和战国七雄介绍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而实际上战国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
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
战国时期中国的战国历史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
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
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
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在后来西汉末年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 (公元前403),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并六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即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在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
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兵的重要作用,秦国终于后来居上,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完成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大业,形成“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统一国家。
七雄当中,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人物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
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
都江堰、郑国渠、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而且造福后世。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后,自称秦始皇)在铲除权相吕不韦、平定嫪毐叛乱后开始亲政,此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到秦庄襄王六代君主一百多年的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东边的六国在秦国的长期打击和互相征伐下相继衰败,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
秦国迎来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契机。
嬴政在李斯尉缭的帮助下,制定下了灭亡六国的战略计划。
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通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进而“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先破赵魏韩,再灭燕楚,最后攻取北齐,各个击破,横扫六合。
并韩灭赵公元前251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即位,趁着赵国经历长平之战的大败国力尚未恢复之时,主动挑起与赵国的战争。
然而燕国地处偏僻,将寡兵少,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燕国依然屡战屡败,国土频失。
前236年,燕赵大战再起,秦国假借援燕抗赵之名,对赵国宣战,兵分两路攻入赵国。
王翦率一路秦军从北路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等地,占领太行山脉,对赵国都城邯郸呈俯冲之势。
桓齮、杨端和率一秦军从南路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地,占领整个漳河南岸地区,与邯郸隔河相望。
此时的邯郸已经身陷南北合围,亡国危机之下,赵国军民坚守邯郸,秦军竟无可奈何,难取寸土。
桓齮攻赵前234年,秦王嬴政整合南北两路大军,合兵三十万一并交于桓齮指挥,试图一举攻克邯郸灭亡赵国。
桓齮放弃了以往正面渡河强攻的策略,改从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至赵军后侧,攻取邯郸东南的平阳(今临漳县)、武城(兹县),击败了在漳河沿岸阻挡了一年多赵军,杀赵将扈辄,士卒十万众。
前233年,桓齮挥军北出太行山,攻占赤丽、宜安两邑,试图与渡过漳河的秦军形成南北合计,攻克邯郸。
赵王迁(赵幽缪王)急忙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
战国历史地图

战国历史地图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七雄历史地图战国时期形势图战国形势图战国历史相关信息概述战国时期(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或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两种观点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
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前403年三家分晋。
从这以后,天下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韩、赵、魏、齐、楚、燕、秦。
而战国七雄则为七个君王(一说是七个国家):韩昭侯、赵武灵王、魏惠王、齐威王、楚悼王、燕昭王,以及秦始皇。
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前221年)。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
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
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法化,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官僚和贵族。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都变得强大起来,各国见状,纷纷变法以图强。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秦王扫六合】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只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时间,在这数百年间,诸侯群雄纷争、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展现出一幅幅激荡人心的画卷。
武王伐纣商朝末年,纣王帝辛拒纳谏言,税赋沉重,刑法残酷,穷兵黩武对外攻打东夷诸部,以至于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誓师伐纣,史称“孟津之誓”。
两年后,周武王率大军伐商,从孟津渡过黄河,向朝歌进军。
在牧野大战商王军队,商军倒戈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分封诸侯武王灭商后,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周武王封建诸侯,将同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各地,建诸侯国,借诸侯之力拱卫周王室。
另外,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还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旧地,以管理商朝遗民。
为监视武庚,防其造反,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被封殷都附近邶、鄘、卫三国,史称“三监”。
周公平叛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
武庚有复国野心,趁机拉拢三监,并联合部分东夷部落,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叛军大败,武庚死。
周公趁胜追击,经过三年征战,灭奄国、徐、蒲姑等方国,胜利班师。
犬戎灭西周西周后期,西北的犬戎逐渐强盛,而周王朝恰逢周幽王在位,昏庸无比,极度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玩出烽火戏诸侯闹剧。
而且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繒国和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
周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西周灭亡。
诸侯拥立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
春秋争霸东周时期,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周王室逐渐势微,无力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为了增强实力,彼此之间不断攻伐,激烈争夺地盘及发展资源。
齐、晋、楚、秦、宋五国先后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城濮之战为争夺中原霸权,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在城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各朝代高清电子地图

中国历史一目了然--各朝代高清电子地图【先点击哪个朝代的牌名,就出现那个朝代的地图,再点右上角最左边的青色的箭头是翻页;两个红色箭头是放大镜、缩小镜】这个中国历史地图Flash版,可以看到我国历代疆土变迁,重要城池、地区的划分及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等。
这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详尽的了解之外,是否也由此联想出一份感慨呢?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文明的、繁荣富强的!现行中国政区简称:○京津冀晋蒙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港澳台行政区划网中国行政区地图贵港市中国年代表:盘古氏、三王五帝……?夏:约公元前2100----1600年约500年商:约公元前1600----1028年约550年以上周:约公元前1027----256年共772年西周公元前1027----771年共257年东周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春秋公元前770----256年共295年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秦:公元前221----206年共15年(221 庚辰秦灭齐,统一全国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公元元年,为西汉平帝时期)新莽公元9----25年共 15 年东汉公元25----220年共 196 年三国:公元220----280年共 60 年魏公元220----265年共 46 年蜀公元221----263年共 43 年吴公元222----280年共 59 年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西晋公元265----317年共 53 年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宋公元420----479年共 60 年齐公元479----502年共 24 年粱公元502----557年共 56 年陈公元557----589年共 33 年后梁公元555----587年共 33 年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北魏公元386----534年共149年东魏公元534----550年共 17 年西魏公元535----556年共 22 年北齐公元550----577年共 28 年北周公元557----581年共 25 年隋:公元581----618年共 37 年唐: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武周公元684----705年共 21 年五代:公元907----960年共 54 年后梁公元907----923年共 17 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共 14 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共 11 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共 4 年后周公元951----960年共 10 年宋: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北宋公元960----1127年共168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契丹.辽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契丹公元907----947年共 41 年辽公元947----1211年共265年西辽公元1124----1211年共 88 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蒙古.元公元1206----1368年共163年蒙古公元1206----1271年共 66 年元:公元1271----1368年共 98 年明: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洪武公元1368----1399年共31年建文公元1399----1403年共 4 年永乐公元1403----1425年共22年洪熙公元1425----1426年共 1 年宣德公元1426----1436年共10年正统公元1436----1450年共14年景泰公元1450----1457年共 7 年天顺公元1457----1465年共 8 年成化公元1465----1488年共23年弘治公元1488----1506年共18年正德公元1506----1522年共16年嘉靖公元1522----1567年共45年隆庆公元1567----1573年共 6 年万历公元1573----1620年共48年泰昌公元1620----1621年共 1 年天启公元1621----1628年共 7 年崇祯公元1628----1644年共17年清: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顺治公元1644----1662年共18年康熙公元1662----1723年共61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共13年乾隆公元1736----1796年共60年嘉庆公元1796----1821年共25年道光公元1821----1851年共30年咸丰公元1851----1862年共11年同治公元1862----1875年共13年光绪公元1875----1908年共34年宣统公元1908----1911年共 3 年中华民国公元19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本文源自网络阿东:/894778685 秦西汉三国西晋前秦/东晋周/齐/陈隋唐辽/北宋南宋元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地图
春秋战国时期七国地图
战国七雄形势图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地图与现在的⾏政区图相对照,⼤概地域是:
魏国:在今⼭西南、河南北和河南中部偏东⼀带;
赵国:今⼭西中部、北部以及河北中部和西北部;
燕国:近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京津;
韩国:⼭西东南、河南西部和部分河南中部地区;
秦国:汉⽔上游、陕西、⽢肃东部、宁夏南部等;
齐国:北⾄河北中部、南⾄泰⼭、西⾄河南东部;
楚国:湖北、安徽、江苏以南。
。
考古探秘之历代史考:秦国郡县

考古探秘之历代史考:秦国郡县秦国郡县⼀、先秦时期郡县制的起源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时代。
有关设县的记载最早为楚武王时(前740-前689年)灭权国“使⽃緍尹之”,“尹”为楚国县的主官名称。
后楚⽂王(前689—前677年)攻灭申、息,“实县申、息”。
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时曾“灭九国以为县”。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年,初县杜、郑”。
秦、楚两国的县,⼤致是通过兼并战争吞灭⼩国后建⽴的。
晋改都⾢绛为县,⼜“韩赋七⾢,皆成县也”,是以⼤夫封⾢为基础⽽置县的。
齐管仲推⾏制鄙之制,共⽴五属,“⼗县为属”,则是通过政治改⾰改乡鄙为县的。
春秋时期,各国县的由来不同,其发展也就存在较⼤的差别。
齐、晋的县⼀般⽤作对⾂下的赏赐,如齐桓公予管仲“其县⼗七”,齐灵公赏给叔夷“其县三百”,县的⾯积最⼩。
晋景公“赏⼠伯以⽠衍之县”。
晋⼜“因其⼗家九县,其余四⼗县”,合为四⼗九县,其⾯积当⼤于齐。
秦商鞅变法,“并诸⼩乡聚,集为⼤县,县⼀令,四⼗⼀县”,⼜⼤于晋。
楚国县的⾯积最⼤,楚灵王曾以“今我⼤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豪,其⼴阔可知。
秦、楚的县多归国君直接统治,这也是秦、楚两国公室所以强盛的原因。
南⽅的吴国于余祭三年(前545年)给予来奔的齐相“庆封朱⽅之县”,也已有县的设置。
其制略同于晋,这是因为吴⽂化多渊源于晋的关系。
春秋后期,开始有郡的设置。
最早见于记载的为晋惠公元年(前650年),晋公⼦夷吾私于公⼦挚⽈:“君实有郡县”。
⼜晋定公⼗九年(前493年)赵简⼦率师伐齐,在其誓辞中说:“克敌者,上⼤夫受县,下⼤夫受郡”。
可见当时晋郡实不如县,这不是因为县⼤郡⼩,⽽郡成为县的统属,乃因郡的创⽴,多在边地近敌的所在,地远⽽荒陋;县则由⾢鄙演化⽽来,地近⽽富庶,郡、县也就有了好、坏的分别。
战国时各国郡的建⽴,也以三晋为最早。
赵襄⼦⼆⼗三年(前453年),“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有之”,“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
战国七雄全地图详解,看看您在战国时期的国籍

战国七雄全地图详解,看看您在战国时期的国籍在秦帝国还没有大一统前的战国时期,周王室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已无力支撑起华夏的天空了。
各诸侯国经过多年的相互攻杀,已经分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及巴、蜀、中山等二十多个小国家。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尔虞我诈、各出奇谋,时而合纵、时而连横,而各国的疆界更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连边境上的百姓都分不清自己算哪国人。
看看这七国的版图,如果您生在战国时期,找找您是哪国人?齐国齐国在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山西东南部,齐国的先祖为吕尚,就是传说中的姜子牙,后被田氏家族取代,国都为临淄。
田齐立国时已是战国中期,太公和为第一代齐王,此后始终为七国中的强国,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大将王贲所灭,齐国是东方六国中,撑到最后一个的国家,骄傲吧?楚国楚国在湖北省全部、河南、安徽、湖南、浙江的一部分,楚国的先祖姓芈,曾为周文王姬昌的老师,后被周王室封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而正式立国,其都城为郢。
楚国在进入春秋时期后,逐渐强大起来,曾与晋、秦、齐等强国长期对峙,但在战国的后期,屡遭权臣作乱,以致国力渐衰。
公元前223年,被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灭亡,然而,在二十多年后,大秦帝国又被以楚国为首的起义军所推翻。
燕国燕国在现今的河北省北部、辽宁、吉林一部。
燕国的国姓是姬,本是周王室的同宗,其先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召公,受封于燕,国都是蓟(今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因其与北胡接壤,很难有发展,故而燕国一直比较弱小,但是自燕昭王继位后,礼贤下士、遍求贤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燕国强大了。
燕国的大将乐毅曾连续攻下齐国七十多城,可惜的是燕昭王去世后,继位的燕惠王罢免了乐毅的军权,这直接导致了燕国被齐国打回了弱国的原形。
公元前222年,昙花一现的燕国被秦国灭亡了。
韩国韩国位于现今河南省的中、西部、和山西省的东、南部,韩国的先祖是晋国的公族。
在晋国称霸时期,韩氏祖先立功颇多,其祖韩起曾执政晋国二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