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精选1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1《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

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

如匡超人,他原来孝顺勤快,是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淳朴青年,但在疯狂追逐名利富贵的世风和腐朽科举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甚至停妻再娶,渐渐从一个老实淳朴的青年变成不择手段的势利小人。

但在讽刺之余,吴敬梓还包含了对灰暗社会的期望,如开篇描写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洁傲岸的情操,官府让他当官,他却躲了起来,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再比如“散尽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轻财仗义,不满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约束。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唐代发展到巅峰,到明清时渐渐衰落,最后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维系了传统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传》里的封建社会的科举制荼毒着文人的心灵,而现代的应试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儒林外史的读书笔记篇2清朝著名作家吴敬梓写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我一拿到手就爱不释手。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基本信息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

这部小说通过故事,生动地描绘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追求、生活百态以及各色人物。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反讽小说。

它真实地描绘了清朝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这部作品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吴敬梓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语言,描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以及社会的窳败。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虽然《儒林外史》假托明朝,实际上是描述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但其中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

这使得小说
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喜怒哀乐。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

《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小说,以描绘封建社会的儒生形象和科举制度为主题。

全书共有五十五回,现将每回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回: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攻陷平江,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第二回: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秀才,省了许多麻烦。

范进中秀才后,岳丈在贺喜时,周进让他打醒自己。

范进岳丈在范进中举后狂喜到发疯,被岳母打醒后,两人被岳丈接回家,范进中举之后竟发了疯,被岳丈打醒。

第四回: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不得不消去范进生员身份,报省城批准才能恢复。

第五回:薛家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周进在一个馆中教书,但被人瞧不起,于是辞去馆职,前往省城。

在经过省城贡院景象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

第六回:乡绅张静斋等人设宴庆贺范进中举。

席间七范进岳丈打醒范进。

范进恢复后,岳丈又为范进送去了集上的新米、鸡蛋、酒、斗方和贺仪等物。

范进因中举而欢喜到发疯,被岳丈打醒后恢复常态。

张乡绅来拜访,赠银赠房。

第七回: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

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范进只好把与岳父合买的田产,找买家将田产卖给了同县的张静斋。

这件事引起了乡邻们的不满和非议,范进只好避开人群,去省城躲避。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选各省学道。

范进为了结交权位更高的周进,倾囊买了礼物,去拜访周进。

二人谈到了省城里的权位之争,不觉触景生情,因悲哀而发疯,被岳父打醒后又恢复了正常。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代乾隆朝末年为背景,以讽刺、揭露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为主要内容,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一、背景概述《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清代乾隆朝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然而,朝廷的腐败、社会的不公和文人的虚伪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正是希望通过揭示这些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二、内容概要《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手法,通过塑造一系列虚伪、贪婪、无能和怯懦的文人形象,以及虚伪夸大的科举制度,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

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焦循及其家族在科举考试中的种种困境与不幸遭遇。

小说以深刻的讽刺和幽默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代文人被科举制度束缚、被世俗欲望左右的悲喜人生。

三、意义分析《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人官僚的批判:小说中通过对文人内心的揭示和对其行为的讽刺,批判了清代文人的虚伪、贪婪和功利心态,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打击。

2. 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小说通过展示科举考试中的丑态与弊端,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和不公,对于那些凭借势力、权谋和手段从而获得功名的文人进行了无情的嘲笑与讽刺。

3. 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小说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官场贪腐、社会不公和世俗欲望的形象,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揭露,警示人们要警惕官场上的腐败和社会弊端的存在。

4. 对人性的思考:小说通过描写文人的人生遭遇和心理变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困境中的抉择。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对人性的启发和反思。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文人官僚的世态炎凉和社会弊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有力记录。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清代社会的面貌,反思文人权谋、科举制度和社会弊端的产生与发展。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概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及官绅活动的长篇小说,由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深入刻画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追求和表现,从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人性的扭曲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作品以王冕的故事为开篇,通过描绘一系列人物,如周进、范进、娄三公子、蘧庄夫、马纯上、匡超人等,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人物类型和性格特征。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在艺术手法上,《儒林外史》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技巧,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作品的语言运用也极为出色,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又有文言文的精炼典雅,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科举制度的压迫下,许多知识分子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放弃了人性的底线,从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呼吁人们要摆脱功利心态的束缚,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广阔社会视野的古典讽刺小说。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作品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人性和自由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性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九年级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九年级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一、名著档案二、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刚现,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作者厌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令作者憎恶至极。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三、思维导图1五、情节解读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契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第八回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第九回娄公子捐金赎朋友刘守备冒姓打船家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第十一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上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第十三回蘧駪夫求贤问业马纯上仗义疏财第十四回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二十二回认祖孙玉圃联宗爱交游雪斋留客第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第二十四回牛浦郎牵连多讼事鲍文卿整理旧生涯第二十五回鲍文卿南京遇旧倪廷玺安庆招亲第二十六回向观察升官哭友鲍廷玺丧父娶妻第二十七回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第二十八回季苇萧扬州入赘萧金铉白下选书第二十九回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纳姬第三十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赐书楼大醉高朋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娄焕文临去遗言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夫妇游山迟衡山朋友议礼第三十四回议礼乐名流访友备弓旌天子招贤第三十五回圣天子求贤问道庄征君辞爵还家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第三十七回祭先圣南京修礼送孝子西蜀寻亲第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仇第三十九回萧云仙救难明月岭平少保奏凯青枫城第四十回萧云仙广武山赏雪沈琼枝利涉桥卖文第四十一回庄濯江话旧秦淮河沈琼枝押解江都县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第四十四回汤总镇成功归故乡余明经把酒问葬事第四十五回敦友谊代兄受过讲堪舆回家葬亲第四十六回三山门贤人饯别五河县势利熏心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元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第四十九回翰林高谈龙虎榜中书冒占凤凰池第五十回假官员当街出丑真义气代友求名第五十一回少妇骗人折风月壮士高兴试官刑第五十二回比武艺公子伤身毁厅堂英雄讨债第五十三回国公府雪夜留宾来宾楼灯花惊梦第五十四回病佳人青楼算命呆名士妓馆献诗第五十五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七、主要人物形象王冕:聪颖、刻苦、孝顺、才华横溢、知恩图报、蔑视权贵、鄙弃科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恬淡高洁、富有远见卓识。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4.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 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 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 感动。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 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 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 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 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 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 作者的情感态度 。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 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中年后自称秦淮寓客,五十四岁客死

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 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 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 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 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 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阅读拓展
15回
• 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 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 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 “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 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 “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 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 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 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3、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 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 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4、为人善良、正直而慷慨。
他家的娄太爷其实不过是他家先尊的一个门客,少卿却把他养在家 里当祖宗看待,亲自侍奉汤药。他得知杨裁缝丧母缺钱,又把衣服 当了予以接济。后来娄太爷因病回家,杜少卿越发放着胆子用钱, 甚至跟随他的王胡子拐了他二十两银子走了,他也只是付之一笑。
《儒林外史》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繁杂,典型人物分为六类:
腐儒的典型———— 周 进、范进、王玉辉 贪官污吏的典型———— 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纯上(马二先生)、鲁编修 真儒士的典型———— 王冕、杜少卿、庄绍光 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 地痞恶棍的典型——— 严贡生 —
叁 人物群像———真儒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的高峰
儒林外史 吴 敬 梓
经儒
典家
名著导读(一)
目 录
壹 吴敬梓生平 贰 《儒林外史》介绍 叁 人物群像 肆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
壹 吴敬梓生平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 号粒民,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学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故晚年自称“文木老 人”;又因移居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 “秦淮寓客”。
2、安贫乐道,心态安详。
他进京会试中了进士,别人大多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唯有他不在 乎自己五十岁的高龄,据实上报,结果天子认为虞博士老迈,就给了 他南京国子监博士的闲职。
虞博士名育德,字果行,他的名字来自《易经》: “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所以叫他虞博士,是因为他五 十多岁中进士做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虞博士出身很惨, 三岁丧母,父亲带着他在祁家教书,十四岁父亲去世, 把他托给祁太公。祁太公对他很好,继续让他住在祁家, 带着祁家儿子读书。十七八岁,祁太公又让他去考秀才, 又替他筹划娶亲,娶亲之后,虞育德夫妇仍然借住在祁 太公家。五十多岁考中进士。后主祭泰伯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冕画荷
范进中举
江南贡院
马二先生游西湖
二、思想内容:
• • • • • • • 2、揭露社会的黑暗。 ①贪官污吏。王惠 ②土豪劣绅。严贡生、严监生 ③为富不仁盐商。宋为富 ④假名士。杜慎卿 ⑤假神仙。洪憨仙 ⑥封建卫道者。王玉辉

两根灯草
二、思想内容:
• 3、描绘正面人物,表现进步理想。 • ①蔑视封建礼教,具有离经叛道精神 的人物。杜少卿 • ②鄙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的真 儒。庄绍光、迟衡山、虞育德、萧云 仙 • ③朴实、善良、自食其力的市井人物。 荆元、王太、季遐年、盖宽
四、地位和影响:
• 鲁迅:“于是说部中乃始有 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 史》将中国小说提升到与世 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 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 史的巨大贡献。
二、《儒林外史》
足称讽刺之书
一吴敬梓生平创作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 粒民,安徽全椒人。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二、思想内容:
• 1、否定科举制度,批判功名 利禄观念。 • ①通过书中的理想人物否定 之。王冕 • ②通过众多的“科举迷”形 象否定之。周进、范进、马 二先生、鲁小姐。
三、艺术成就:
• 1、卓越的讽刺艺术。 • ①善于把当时社会中许多司空见惯的 现象加以提炼和概括,塑造成鲜明的 艺术典型。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 实高度统一。范进、严监生 • ②合理的夸张,冷静的描述有机结合, 使讽刺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 范进服丧期间表里不一。
三、艺术成就:
• ③善于写人物言论和行为自身 的矛盾,让人物处在自我暴露、 自我嘲讽的地位,以取得讽刺 效果。严贡生 • ④应用讽刺手法时,能秉持公 心,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的 方式的讽刺。王惠与严贡生 范进
由杜少卿形象解读吴敬梓
• 18世纪中叶,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两部影响 深远的伟大作品——《儒林外史》和《红 楼梦》。这两部书的作者吴敬梓和曹雪芹 都通过书中塑造的理想人物将自己大半生 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或直接或间接地写了出 来。贾宝玉这一形象体现了曹雪芹对人生 和尘世的独特感悟,同样杜少卿这一形象 对我们正确解读吴敬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 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