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

简洁朴素的语言中深蕴的意味。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温习苏轼的《水调歌头》;复习《小石潭记》中的写景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全班齐背苏轼的《水调歌头》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2、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作者将要借什么样的景抒发什么样的情?

3、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初读课文

要求:(媒体出示、背景始终有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试读。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C、教师范读课文。

D、全班齐读。

三、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圈点疑难。

2、生生互动——四人小组讨论疑难。

3、师生互动——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4、全班再次齐读课文一遍。

四、品读课文

1、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

(1)作者夜游之地?

(2)作者夜游之时?

(3)夜游之人?

(4)作者夜游所看到的景?

(5)作者夜游所抒发的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夜游之地——承天寺

承天寺在哪里?苏轼为何在承天寺?(结合课下注释1和7就可解决,为下文理解闲人打下基础)

(2)夜游之时——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是哪年?作者此时来夜游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只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么简单吗?(四人小组讨论)

(3)夜游之人——苏轼和张怀民

张怀民是何许人也?他为何也在承天寺?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多媒体出示有关资料)

(4)夜游之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现代汉语加上恰当的词语翻译句子(如:啊,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行相互交错。哎呀,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目的在于理解赏月的欣喜)

这个写景的句子妙在何处?(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突显月色的清明。)回顾《小石潭记》中的写法。

(5)夜游之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现代汉语加上恰当的词语翻译句子并且说说你对闲人的理解。

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唉!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目的在于理解被贬的抑郁)

(多媒体出示写作背景以及苏轼被贬谪黄州的资料)

小结: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

五、迁移

1、人生一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苏轼被贬但他乐观旷达面对,我们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呢?

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总结: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我们应该学习。

2、苏轼在《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抒情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六、作业:

1、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2、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七、结束本课(媒体出示)

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夜游之地

夜游之时乐漫步的悠闲

夜游之人赏月的欣喜乐观旷达

夜游之景悲贬谪的悲情

夜游之情

课后后思:

优点:1、引课自然且紧扣本课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料来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不足:1、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不够。

2、组织教学还不够严谨。

3、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