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4.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

然后学生讨论。

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内容。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承天寺。

(2)简介承天寺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生自主查找并标注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1一、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

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准确翻译。

2.深入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激发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等。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闲人”、“藻荇”等。

四、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2.讲解文章中的审美要素,如意境、情感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审美要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一幅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插画。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佳作。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元丰六年十月,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又洒脱。

通过月下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语言干净利索而极富表现力,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通过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展现了面对人生遭际的乐观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对简短、语言朴素的文言文接受度较高。

然而,由于与苏轼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距较大,学生可能在深入分析和感悟作者情感上存在困难。

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需加强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心境。

三、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3、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2、教学难点: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不仅有李白的才华,还有李白远远没有的学问他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祝愿就出自他手,他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

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

很天真。

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

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

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

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来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

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

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

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

从容面对苦难。

豁达乐观。

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

《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六、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