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传导路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课件:传导路-孙臣友-2002-2003-2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4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深感觉: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特殊 视觉(躯体);听觉(躯体);平衡觉(躯体);嗅觉 感觉 (内脏);味觉(内脏)
一、上行传导通路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下行传导通路 (一) 锥体系
1、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
1.三级神经元传导。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 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或内侧核。 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内囊 后肢
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
第三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交叉 中枢突
4
鼻侧
视野
双眼对侧半视野 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颞 侧 视 野 颞 侧 视 野
深感觉: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特殊 视觉(躯体);听觉(躯体);平衡觉(躯体);嗅觉 感觉 (内脏);味觉(内脏)
一、上行传导通路 (一)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下行传导通路 (一) 锥体系
1、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二)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浅部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表现
损伤部位 一侧视神经 受损 视交叉中交 叉纤维受损 视交叉外侧 部不交叉纤 维受损 一侧视束及 以上视觉传 导路受损 临床表现 同侧眼全盲 双眼颞侧视野偏 盲 患侧眼鼻侧视野 偏盲
☆意识性一般感觉传导路的共同点
1.三级神经元传导。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位于脊髓或脑干。 第3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或内侧核。 2.交叉上行: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上行。
3.经过内囊后肢
大脑皮质相应功能区
内囊 后肢
感觉传导路的
共同规律
第三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
交叉 中枢突
系统解剖学-(t)传导通路

在 中
和中(2)损1)伤上后运的动瘫N元痪
央 央 2)下运动N元
皮 质 脊 髓 束
前旁 回小
3)传导途径
经 内
中叶
囊
上前
后
部部
肢
→ →
中 脑 大 脑 脚 脑 桥 基 底 部
→
延 髓 锥 体
到延髓下端多数 F 经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组止 行成于 于皮该 脊质侧 髓脊前 外髓角 侧侧外 索束侧
群
止组 于成 双 皮少 侧 质数 前 脊纤 角 髓维 内 前行 侧 束于 群同
腹后内侧核
第Ⅲ级N元 胞体: 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
2.传导2.传途导径途径
感受器→三叉N →三叉N节→ 三叉N根→脑桥 →三叉N脊脑束桥核核 →交叉到对侧
→三叉丘系上升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交叉部位在 ? 触觉F交叉 在脑桥 痛温觉F交叉 在延髓
肌、腱 关节、 皮肤
②
周围突
①
中枢突
脊神经节
脊神经
薄束楔束
③
薄束核 对侧内侧丘系 楔束核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后外侧核
中央旁小叶后部
第Ⅰ级N元 胞体在脊N节 周围突 脊N →感受器 中枢突
后根 →薄楔束 止于薄楔束核
第Ⅱ级N元 胞体 在薄楔束核
轴突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
受损后脊髓反射 消? 失
上运动N元 损伤
肌张力 增高 痉挛性瘫痪 (硬瘫)
皮质核束
或脊髓前角
皮质脊髓束 轴突经脑N
途经内囊
解剖学 传导路

躯运动的传导路径。
结构复杂:
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 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
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
网状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纤维连系。
人类
锥体系
为主、发动运动
锥体外
(发动运动 )为次依赖、习惯性动作(协调运动)
1、新纹状体 尾状核 壳
黑质 黑质 (多巴胺)
新纹状体环路: 尾状核。 壳
临床 :黑质变性
2、对侧舌下N核
舌下N
对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N元)
舌尖偏向患侧。
症状:伸舌时 舌尖偏向病灶侧(患) 指周围。
核上瘫:
……………..对侧(健) 指中枢。
舌肌萎缩不明显。 下运动N元损伤。 患侧(病灶侧)舌肌全部 瘫痪,舌肌萎缩明显,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上运动N元损伤) 一侧舌下N受损伤: (核下痪)
效应器)
中枢N通路: 多个N元以突触相连成的N元链。
1、分功 每条N通路只传导特定N冲动。 单向传导N冲动。 传导束。
特点 2、定向性:
3、同功能N元组成一个
浅感觉: 皮肤痛、温度、粗触觉。
感 一般 深感觉: (本体觉)肌、腱、关节
位置觉、运动觉、精细
觉 视觉: 触觉(辩别两点粗细)。
特殊
听觉:
一、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类
躯体运动的下行NF束。
(锥体系以外的下行通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一、皮质脊髓束: 锥体C
皮质脊髓束
1、中央前回上2/3
旁中央小叶前部 :
经内囊后肢(经中桥延脑)
延髓下端 皮质脊髓侧束(9/10交叉)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1/10暂不交叉) 躯干四肢 脊髓前角 骨 胳 肌。
结构复杂:
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 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
脑桥核、前庭核、小脑、脑干
网状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纤维连系。
人类
锥体系
为主、发动运动
锥体外
(发动运动 )为次依赖、习惯性动作(协调运动)
1、新纹状体 尾状核 壳
黑质 黑质 (多巴胺)
新纹状体环路: 尾状核。 壳
临床 :黑质变性
2、对侧舌下N核
舌下N
对侧舌肌瘫痪。
(下运动N元)
舌尖偏向患侧。
症状:伸舌时 舌尖偏向病灶侧(患) 指周围。
核上瘫:
……………..对侧(健) 指中枢。
舌肌萎缩不明显。 下运动N元损伤。 患侧(病灶侧)舌肌全部 瘫痪,舌肌萎缩明显,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上运动N元损伤) 一侧舌下N受损伤: (核下痪)
效应器)
中枢N通路: 多个N元以突触相连成的N元链。
1、分功 每条N通路只传导特定N冲动。 单向传导N冲动。 传导束。
特点 2、定向性:
3、同功能N元组成一个
浅感觉: 皮肤痛、温度、粗触觉。
感 一般 深感觉: (本体觉)肌、腱、关节
位置觉、运动觉、精细
觉 视觉: 触觉(辩别两点粗细)。
特殊
听觉:
一、一般感觉传导通路:
类
躯体运动的下行NF束。
(锥体系以外的下行通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运动。
一、皮质脊髓束: 锥体C
皮质脊髓束
1、中央前回上2/3
旁中央小叶前部 :
经内囊后肢(经中桥延脑)
延髓下端 皮质脊髓侧束(9/10交叉)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1/10暂不交叉) 躯干四肢 脊髓前角 骨 胳 肌。
(系统解剖学课件)7.传导道-视觉传导通路

间接通路则可以调节视觉信息的传递,使我们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更好地适应视 觉刺激。
04 视觉传导通路的障碍与疾 病
视网膜病变
01
02
03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导 致视力丧失。
视网膜血管病变
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 影响视力。
黄斑病变
黄斑区是视网膜上对视觉 最为敏感的区域,黄斑病 变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
视网膜的神经支配还包括来自脑神经 的节后纤维,这些纤维主要分布在视 网膜的边缘区域,负责调节瞳孔的大 小和眼球的运动。
视神经的纤维成分
视神经纤维可以分为两类
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有髓鞘纤维负责传递快速、准确的视觉信息,而无髓 鞘纤维则负责传递慢速、模糊的视觉信息。
视神经纤维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类
视放射等结构组成。
输标02入题
视觉传导通路在传递过程中有多个神经元参与,每个 神经元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完成视觉信息的传 递。
01
03
视觉传导通路在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视觉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的基础。
04
视觉传导通路在视觉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和敏感性,能够快速地识别和传递视觉刺激,为人 类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视觉感知能力。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视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包括兴奋性突触和抑 制性突触,共同调节视觉信息的传递。
视觉感知的调节
视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实现对 视觉感知的调节,如注意力和视觉记忆等。
视觉传导通路的研究前景和展望
深入研究视觉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视觉传导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为视觉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04 视觉传导通路的障碍与疾 病
视网膜病变
01
02
03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导 致视力丧失。
视网膜血管病变
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 影响视力。
黄斑病变
黄斑区是视网膜上对视觉 最为敏感的区域,黄斑病 变可导致中心视力下降。
视网膜的神经支配还包括来自脑神经 的节后纤维,这些纤维主要分布在视 网膜的边缘区域,负责调节瞳孔的大 小和眼球的运动。
视神经的纤维成分
视神经纤维可以分为两类
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有髓鞘纤维负责传递快速、准确的视觉信息,而无髓 鞘纤维则负责传递慢速、模糊的视觉信息。
视神经纤维还可以根据其功能分为两类
视放射等结构组成。
输标02入题
视觉传导通路在传递过程中有多个神经元参与,每个 神经元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完成视觉信息的传 递。
01
03
视觉传导通路在人类和动物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是视觉信息处理和认知功能的基础。
04
视觉传导通路在视觉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高度的选择 性和敏感性,能够快速地识别和传递视觉刺激,为人 类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视觉感知能力。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视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包括兴奋性突触和抑 制性突触,共同调节视觉信息的传递。
视觉感知的调节
视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元通过与其他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实现对 视觉感知的调节,如注意力和视觉记忆等。
视觉传导通路的研究前景和展望
深入研究视觉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视觉传导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为视觉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系统解剖学课件:传导路(2016-12-19)2

⑵ 纹状体—黑质环路
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
⑶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2 皮质—脑桥—小脑系
完成。
环路 ①
环 路 ② 环路③
纹
体
皮
苍
质
白
——
皮 质 形纹
球 系
锥
传体
脑 桥
成体 环苍 路白
球
出外 系
网 状
小 脑 系
系
结
构
传导路行程是重要的,它是判断 中枢病变部位和损伤结构的依据。
.
试分析延髓损伤范围不同时 症状差别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皮肤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脊髓丘系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 的浅感觉感受器
三叉 丘系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头、面皮肤、粘膜的
浅感觉感受器
三叉神经
Ⅰ
三叉神经半月节
Ⅱ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干内 三叉 交叉 丘系
Ⅲ
丘脑腹后 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皮质束
听觉传导路
双侧传导,临床意义不大。
在中枢内,哪些结构 与听觉有关?
光线
Ⅲ
视觉传导路
及
损伤
对光反射通路
【视视野野缺】损
Ⅰ 脊神经
脊神经节
Ⅱ
2019系统解剖学10传导路.ppt

pathways of nervous system 1.感觉传导通路 the sensory pathways
感受器→数级神经元→大脑皮质或 receptor 皮质下中枢 2.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大脑皮质或 →数级神经元→效应器 皮质下中枢 effector
the sensory (ascending) pathways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投射纤维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丘脑腹后内侧核
对 侧 三叉丘系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脊束 三叉N根 三叉N节 三叉N 头面部皮肤粘膜感受器
中脑 脑桥
延髓
感受器
脊髓
视觉visual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两侧距状沟两侧皮质 两侧视辐射(内囊后肢)
锥体外系和锥体系 与动作的关系
动作 类型 时相 锥体外系 平衡、姿势 习惯性动作 准备和维持 锥体系 精细动作 发动
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作用的前提 受锥体系的管理
投射纤维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两侧外侧膝状体 两侧视束 视交叉 视N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外 侧 膝 状 体
睫 状 N 节
中枢突 视网膜双极细胞中枢突 第一级N元 视网膜双极细胞 周围突 视网膜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感受器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reflexes通路
光 线 两侧 视束 两侧 上丘臂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 视 交叉 N 顶盖 前区 双极细胞 周围突 节 细胞 两侧动 眼N副核 两侧睫 状短N 双极 细胞 双极细胞 中枢突 两侧 动眼N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白 质 前 连 合
感受器→数级神经元→大脑皮质或 receptor 皮质下中枢 2.运动传导通路 the motor pathways
大脑皮质或 →数级神经元→效应器 皮质下中枢 effector
the sensory (ascending) pathways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投射纤维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丘脑腹后内侧核
对 侧 三叉丘系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脊束 三叉N根 三叉N节 三叉N 头面部皮肤粘膜感受器
中脑 脑桥
延髓
感受器
脊髓
视觉visual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两侧距状沟两侧皮质 两侧视辐射(内囊后肢)
锥体外系和锥体系 与动作的关系
动作 类型 时相 锥体外系 平衡、姿势 习惯性动作 准备和维持 锥体系 精细动作 发动
锥体外系是锥体系作用的前提 受锥体系的管理
投射纤维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两侧外侧膝状体 两侧视束 视交叉 视N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外 侧 膝 状 体
睫 状 N 节
中枢突 视网膜双极细胞中枢突 第一级N元 视网膜双极细胞 周围突 视网膜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感受器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reflexes通路
光 线 两侧 视束 两侧 上丘臂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 视 交叉 N 顶盖 前区 双极细胞 周围突 节 细胞 两侧动 眼N副核 两侧睫 状短N 双极 细胞 双极细胞 中枢突 两侧 动眼N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白 质 前 连 合
系统解剖学——传导路2014

-22-
脊神经
2、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①
②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丘系
③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下部
-8-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中央后回下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感觉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丘系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核
-9-
(三)视觉传导通路 ①
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交叉 视束
②
节细胞
视神经
③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视辐射
距状沟两侧
•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10-
-11-
二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 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17-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上部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疑核 -18副神经核
面神经核下半 → 颊肌、口轮匝肌 舌下神经核 → 舌肌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纤维
•面神经核上瘫 •面神经核下瘫 •舌下神经核上瘫 •舌下神经核下瘫
-19-
-20-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主要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瘫痪 肌萎缩 腱反射 病理反 射 浅反射
-21-下运动神经元损源自 明显 (-) (-) (-)痉挛性瘫痪 (硬瘫)迟缓性瘫痪 (软瘫) 不明显 亢进 阳性 减弱或消失
解剖学--传导路

换N元后交叉 丘 脑
三叉丘系
换N元
内囊后肢 丘皮束
中央 后回 下部。
浅、深感觉传导路的特点分析: “ 3、2、1 ”。
三级N元 、
1、抓住三个共同点: 交叉传递、
经过内囊。
2、注意一个区别:
交叉平面不同。
3、颈以下深感觉: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索上升,
延髓换N元
交叉上升。
4、颈以下浅感觉: 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角,
斜方肌。
3、皮质核束损伤: (上运动N元)内囊出血.
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支配的肌肉瘫痪。
1、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对侧笑肌
(下运动元)
口轮匝肌瘫痪。
症状: 病灶(中枢)对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露齿。
口角歪向病灶侧(中枢 病灶)。
中枢性面瘫: 口角歪向健侧 指周围肌肉。
(核上瘫) 口角歪向患侧 指中枢病灶。
相同点
不同点
1、都有三级N元 。
1、感受器部位不同。
2、第1、3级N元位置相同 2、第二级N元位置不同。
3、都是交叉传递。
3、交叉平面不同。
4、都经过内囊。
4、走行部位不同。
5、投射部位相同。
歌诀: 三元两换一交叉, 深、浅交叉面不同;
行于内囊后肢内, 定位诊断抓要点。
第二节 运 动 传 导 通 路 运动传导路: 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
2)角膜反射消失: 昏迷、病危。
3、平衡觉传导通路:
壶腹嵴、球
前庭节 前庭核
椭园囊斑
动、滑、外展N核。完成眼肌
内侧纵束: 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副N核 完成转眼头协调运动。
小脑下脚: 小脑
平衡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质前连合
后角固有核 (C8、T1)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损伤表现:
• 脊髓横断早期,各种 脊髓反射消失,处于 无反射状态,称为脊 髓休克。
• 此后,各种脊髓反射 可逐渐恢复,但损伤 平面以下的感觉和骨 骼肌运动不能恢复,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不能随 意控制排便、排尿反 射等。
脊髓半横断
Brown-Sequard Syndrome
• 损伤同侧平面以下 位置觉、震动觉和 精细触觉(深感觉) 消失及同侧肢体硬 瘫;损伤平面以下 对侧痛、温觉(浅 感觉)消失。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 的面下部肌、舌肌。
(二)锥体外系 1.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
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2.特点:①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
②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
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 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 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3.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① 纹状体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② 皮质 ③ 皮质
纹状体 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脑桥 完成共济运动,损伤表现共济失调
小脑
纹状体—黑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顶叶
新纹状体
苍白
球
4、6区
腹前核、后外侧核
前庭神经核群 →内侧纵束→ 上升的纤维→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
(眼肌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下降的纤维→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
胞( 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 →纤维与部分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经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参与平衡调节) →纤维→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
前庭神经外侧核→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 肌兴奋、屈肌抑制)
脊髓空洞症
• 脊髓中央管扩大使脊 髓中央形如空洞,若 病变伤及白质前连合, 则可造成传导痛、温 觉的脊髓丘脑束纤维 在此处受损,导致损 伤平面以下双侧节段 性痛温觉消失。但深 部感觉正常,这种现 象称为感觉分离。
脊髓灰质炎
• 脊髓灰质炎病毒 感染致脊髓前角 病变,表面为其 所支配区域骨骼 肌(如一侧下肢) 软瘫、肌张力低 下、腱反射消失、 肌萎缩,但感觉 正常。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距状沟两侧 皮质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同侧盲
②视交叉中部损伤: 双颞侧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同侧眼鼻侧半偏盲
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
射、视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2.瞳孔对光反射:
视网膜
瞳孔括约肌
视神经
节后纤维
视交叉
睫状神经节
两侧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
两侧动眼神 经副核
损伤及表现:
①视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②动眼神经损伤:
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四)听觉传导路
感受器
蜗螺旋神经节
螺旋器
第1级神经元
蜗神经
蜗神经核 第2级神经元
斜方体、 外侧丘系
交叉与不交叉
下丘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
第3级神经元
答:问小:儿该麻患痹儿症的(病左变侧部L位2?—4 前角)
病例讨论
(三)
一病人,C5 — T2节段白质 前连合损伤(脊髓空洞症)。 病人可能出现的表现?
• 两侧上肢皮肤痛、温觉丧失 • 背上部痛、温觉丧失 • 两上肢精细触觉和位置觉正常 • 两上肢运动功能未见异常 • 两下肢未见异常
病例讨论(四)
A.左视神经损伤 B.左动眼神经损伤 C. 右视神经损伤 D.右动眼神经损伤 E. 视交叉中央部损伤
视觉纤维经过于(多选)
• A.外侧膝状体 • B.内侧膝状体 • C.四叠体上丘 • D.四叠体下丘 • E. 距状裂上下皮质
切断下列哪些结构,可导致对侧躯 体和四肢的感觉消失(多选)
A.内侧丘系 B.脊髓丘系 C. 三叉丘系 D.外侧丘系 E.内囊后肢
内囊
此环路对发出锥体束的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
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皮质脑桥纤维
小脑中脚交叉
额枕颞顶叶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背侧丘脑
(腹前、外侧核)
红核
小脑上脚 交叉
齿状核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脊髓前角细胞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脊髓完全横断
• 损伤平面以下全部感 觉和随意运动丧失
(二)一般感觉传导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 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皮肤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角固有核(Ⅰ、 Ⅳ、Ⅶ层)
中枢突、后根
背外侧束上升1-2节
第2级神经元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若损伤三叉系以上部分,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度 觉和触觉障碍。
若损伤三叉丘系以下部分,则表现为同侧头面部 痛、温度觉和触觉发生障碍。
(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
1.视觉传导路
感受器
双极细胞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节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主要感觉传导通路小结
传导通路 一级神经元 二级神经元 交叉部位 三级神经元 投射中枢
意识性本 体觉和精 细触觉
脊神经节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 交叉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后回 中上部、 中央旁小 叶后部及 中央前回
肢体浅感 觉
脊神经节
后角固有 核
白质前连 合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中央后回 中上部、 中央旁小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
肌腱 骨膜 关节
脊神经 (周围突)
后根 中枢突
第1级神经元
胸核C8-L2 Ⅴ—Ⅶ层 腰骶膨大Ⅴ—Ⅶ层
第2级神经元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 旧小脑皮质
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
传导躯体和下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觉
传递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2 级神经元在颈膨大部和延髓的楔束 副核,经小脑下脚至小脑皮质
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躯干肌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二、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①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 前部的锥体细胞。
②下行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外 侧部、脑桥基底部、延髓的锥体。
③在锥体交叉处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 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 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
听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4级神经元 颞横回
损伤表现:
一侧外侧丘系及其以上的听觉传导路 受损,不会引起明显的听觉障碍。
损伤蜗神经或蜗神经核或内耳,引起 患侧听觉障碍。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及前庭内的球囊斑和椭圆囊班 →双极细胞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延髓和脑桥交界 →前庭神经核群→内侧纵束
④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 髓前束,在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 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 并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支配躯干肌
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主要引起对侧 肢体瘫痪,躯干肌没有明显的影响。
中脑平面
脑桥平面
锥体交叉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临床表现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若在脊髓以上损伤通路,将出现整个对侧躯干 和上、下肢感觉障碍。
右中侧央中后回央上后2回/3 中旁部中央小叶后部
针浅刺感左觉手传小指导,路问:
痛( 觉躯干的、传四导肢通)路?
内囊 后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躯干 左四小肢 手浅指感 皮觉肤感
受器
脊髓丘脑束
2节段
病例讨论(一)
某男,外伤。检查发现: • 左侧乳头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 • 右侧下肢瘫痪 • 右膝跳反射亢进 • 右侧Babinski征阳性 • 右下肢位置觉丧失
问:病人脊髓损伤的情况如何?
病例讨论(一)
某男,外伤。检查发现: •右左侧侧T2乳平头面平(面脊以髓下丘痛脑、束温)觉消失 •右右侧侧锥下体肢束瘫损痪伤 • 右膝跳反射亢进 •右右侧侧锥B体a束bin损s伤ki征(阳上性运动神经元) •右右侧下薄肢束位楔置束觉损丧伤失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大脑中央后回的 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 中央前回
③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②薄束核、楔束核
①脊神经节
肌腱、皮肤等
损伤表现:
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相应部位各关节 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身体摇晃易倾倒, 同时还丧失精细触觉。
同侧/对侧?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神经系统传导路
概述: 传导路——神经传导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