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淞沪会战看中国军队的民族特点

夏胜军

2015011944 材料学院

摘要: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场战役,国民政府投入了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同装备、素质均占据优势的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鏖战,彻底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迷梦。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一改过去军阀混战中乌合之众的面貌,表现出了作战灵活、勇于牺牲、坚韧顽强、坚决服从上级命令、拒绝投降等特点,体现了中国军队这一中华民族特殊群体身上的民族特性。关键词: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民族

1.背景

淞沪会战自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开始,至同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队西撤结束,共历时三个月,规模之大、交战之激烈、国军各部表现之积极,都堪称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的表率。并且,与日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会战不同,淞沪会战是以中国军队围攻驻上海日军陆战队拉开序幕的,最先投入战斗的陆军八十七、八十八师并非充当炮灰的杂牌军而是国民政府装备最好的主力德械师,这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全面抗战的非凡决心,这一点与当今广大国人的认识有所不同①。另一方面,由于此前平津战事的激励,此时中国军队的士气空前高涨。所以在这场会战中,国军各部队表现均英勇积极,中国军队的诸多民族特点因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民族特点

2.1 对于劣势装备的创造性应用。

虽然此役国民党军队计划已久,首先投入作战的两个师兵力上占据压倒性优势(据白崇禧将军回忆,我方认为日军驻沪部队当时仅有海军陆战队万余人,实际日军还不足万人②),配属的炮八团、十团两个重炮团,以及稍后投入的陆军装甲兵团都是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部队。尽管国民政府已经倾其囊底,但与日军相比,仍然极为弱小。这里说的弱小,并不是装备落后多少,而是数目太少。仅以炮兵为例,国民党军装备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SFH 18一百五十毫米榴弹炮和PAK 35/36三十七毫米反坦克炮③都是当时一流的火炮,这些源于中德技术合作的先进武器,性能甚至比日军使用的同类产品还要优秀许多。但是这些装备的数量实在太少,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重炮团,加起来的火炮数目也仅与日本军队两个野战师团配属的支援重炮数量相同,更不用提日本海军那些口径更大数量更多的舰炮了。

然而尽管局面如此不利,但中国炮兵在淞沪会战的表现依然出色,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作战。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右翼兵团的支援炮兵只有独立炮兵第二旅第二团一营的八门博福斯山炮,而与之交锋的日军陆海军火炮多达数百门。但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中

①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7页

②宋希濂,黄维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③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载《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第80页

国炮兵不仅战果丰硕,而且毫发无伤,这与中国炮兵战法机动灵活不无关系。在中国炮兵手中,这种本就十分先进的火炮充分发挥了轻便灵活机动性好的优点,隐蔽出击快打快撤,尽量躲避日军精准的压制炮火。而为了达到快打快撤的目的,中国炮兵冒着受伤的危险改进装填操作程序,让这种没有自动装弹机的火炮达到了二十五发每分的极限射速(火炮本身从后座到复进就需要两秒的时间,炮兵在火炮刚后座就要退膛,并在还没有完成复进时就装填新弹,这么做炮兵非常容易被滚烫的弹壳和猛烈后座的身管弄伤)。并且,这些陆军火炮还以惊人的勇气同日本海军展开了炮战,虽然由于火炮口径小、缺少专用穿甲弹,并没有击沉日本军舰,却也取得了击伤日本海军大佐伏见宫博义亲王这样的战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①。

中国炮兵的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完全无愧于国家的重视,他们的表现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军队尤其是技术兵种的对于武器装备的熟练运用——无论是海军空军炮兵还是当时仅有雏形的装甲兵,都充分地发挥了手中装备的威力,虽然受到国力的限制他们没能取得更大的战绩,但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和职业精神依然值得后人的铭记。

2.2 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

很多人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简单理解成不怕死,事实上不怕死应当是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美国南北战争的葛底斯堡会战中,两万南方美军迎着密集的火枪和火炮,爬过壕沟和围墙去攻打北军阵地,伤亡惨重尸横遍野却仍然几乎击溃了对手,直到伤亡百分之九十前线指挥官阵亡才崩溃;一战时期英军用同样的阵型向索姆河的德军机枪阵地发起密集冲锋,一天之内横尸六万;我们的对手日本,在二战期间更是以士兵悍不畏死敢于白刃战而著称于世。而对比这些国家的军队,我国军队并没有像排队冲向机枪阵地这样勇敢的近乎鲁莽的事例,也就是说中国军队并不比其他国家那些职业军人更不怕死。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有堵抢眼的黄继光,这些人还不能体现出中国军队更不惧死亡么。但实际上,我们的这些英雄所做的都是无奈之举,如果董存瑞黄继光的部队有大口径的重炮,那么他们根本用不着牺牲就可以拿下阵地,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先进的装备,而不是因为我们的军队是一帮只知道猛冲猛打没有头脑的亡命之徒。

事实上,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是应当源于那种牺牲小我的大局观。淞沪会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开始逐渐撤出战场,为了保证安全撤离并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八十八师谢晋元部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留守四行仓库。作为经历了惨烈淞沪会战的军官,他应当清楚阻击日军的任务必定是有去无回,但谢接受任务时毫不推辞,谢晋元部官兵有部分本已随主力后撤,接到命令后又立刻返回归队,可见态度之坚决②。谢部与日军激战数天,所部官兵都已决定以身殉国,但最高统帅部考虑多重因素命令他们退入公共租界。谢晋元等官兵虽然极不情愿,依然服从统帅部的命令退入公共租界,以至于被租界当局缴械再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征为苦役,谢晋元团长也被叛徒刺杀,四行孤军境遇凄凉。虽然没有能够杀身成仁血洒疆场,但这种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精神在世界各国军队也是少见的,而这正是我们国家军队的突出特点。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顾大局识大体,我们的军队也处处体现了这种精神,无论是炸碉堡的董存瑞还是堵枪眼的黄继光,

①萨苏:《国破山河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24-36页

②宋希濂、黄维等:《淞沪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