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在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见过飞机、坦克车和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炮弹的,在这80多天里,他们稀里糊涂地打了一场从未打过的硬仗。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为国家争取了90天宝贵的时间,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本文为陈君天先生独家授权刊发,请勿转载。

作者陈君天简介:台湾卓越文化制作室资深电视制作人。座右铭:把历史还给历史,使真相归于真相。曾拍有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蒋经国传奇的一生》(为拍此纪录片卖房卖车,孑然一身),属于为还原历史不惜成为穷光蛋的热血中年。《一寸河山一寸血》也是第一个在台湾完整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并且正面表现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纪录片。

淞沪会战(上)

上海,这块当年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是长江千里物产汇聚万商云集的唯一出海河港。7百年前筑城设治以来,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口处起家,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是个350万人口的大都市了。

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帝国的门户,上海便一跃而为东方的世界航运中心,一个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它是我国经济金融的枢纽,也是防御首都南京的屏障。

日本人对上海的觊觎已经很久,五年前,一二八打过一仗,后来订了个停战协定了事,今年再打却是由我方基于战略考量而起的,不过引发淞沪之役的所谓“虹口事件”,则还是从“丢人”开始。这次丢的是一个叫做宫崎的水兵,时间在7月24日。起初,他们要求封闭虹口机场,后来人也找到了,日方仍然蛮横无理不肯和解。

8月9日,日本陆战队大山中尉带了个水兵硬闯机场,被我守军击毙,事情就这么闹了起来。

国军准备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其实是7月下旬决定的事。打上海除了战略上的意向之外,也看中了上海是个国际化的都市,这里的一举一动比较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借以昭告世人中国抗日御侮的决心。所以,打从8月初开始便从全国各地调动部队向上海集结,可是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缺乏,动员条件拙劣,四面八方拥进的军队有的搭火车有的乘船,但大多数还是靠两条腿徒步行军,所以有许多部队当他们赶到战场的时候,仗都已经打完了。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上海市区的状况,在地图上您所看到的红色部分是公共租界,左边苏州河以南是属英法两国的,苏州河以东黄浦江北的这一块则是日租界。所谓“租界”视同该租借国的领土,所以在开战之初这一带便驻扎了日军。根据一二八停战协定,

我国国军是不得越过昆山以东的,所以在战前上海的防务只有靠吉章简的保安部队和日军海军陆战队沿着租界长约十公里的防卫线上呈对峙状态。

卢沟桥的战火震动了这条防线,于是双方动作频频,战云密布,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在“虹口事件”的同时,日本海军以“佐世保”为首的舰队在黄浦江与他们的第三舰队会合,同时载来了第一批增援部队。

开战之初,淞沪一役的总司令长官由冯玉祥担任。冯玉祥属西北军,蒋中正担心他调不动派系复杂的各路人马,特别调遣身兼西北、西南两处行营主任的顾祝同将军赶赴上海任任战区副司令长官以协调源源而来的各路军队。

第一批抵达的是王敬久的第87师和孙元良的第88师,张发奎的56、57师也正向浦东地区推进之中。

8月11日,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进驻南翔,下午88师先头部队彭巩英的262旅刚到真如,孙元良就抢得先机马上领军直指闸北,占据了北火车站。当时服役上海保总的竺启华回忆说:“保安总队的武器不好,我们所有的正规部队都在后面就要上来了,88、87、36都要上来了,保安总队第一线挡了一下子.....”

8月13日早上9点开始,日军的舰炮就开始向闸北猛烈轰击,下午3点,我军523团第一营在八字桥和日军遭遇,正式展开昏天黑地的淞沪会战。

八字桥其实只是一条无名水沟上的小桥而已,长度不及20公尺,怎么看都不起眼,但由于60年前8.13那个下午中日双方的巡逻兵在这里发生冲突,继而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而使这条小小的八字桥有幸名列青史。

闸北是个高楼林立的都会区,所以淞沪这一役打一开始就是以短兵相接的巷战形态揭开序幕的。日军把大炮架在大马路上,在上百万人口的闸北区平行射击,造成了难以计数的平民伤亡。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当天上午,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下了总攻击令。88师、87师前仆后继,奋力夺回头一天被日军占领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和八字桥等据点,并向日军盘踞的纱厂进攻。参加这一波攻击的弟兄蒋堂华回忆当时的情况说:“8月13打的,8月15我们到的,把上海所有的失地,让日本人占据的地方统统拿回来了,就一个大纱厂没拿回来,结果我们523团攻进去一个营中他的电网,一个营整个死在那个大纱厂里了。”

由此可见,淞沪战事开打的头几天国军是乘日军的援军未到阵脚不稳的空隙,以88、87两个师加上地方守备部队和日军在虹口到杨树浦这一条战线上,进行一条桥又一条桥、一幢楼房又一幢楼房的争夺战的,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第一次吃到了我军强力攻坚的苦头。

这个时候日本只能以他们的空军和舰炮向拥入上海的中国军队进行反击。从8月15日开始,日军凭着优势的空军战力便密集轰炸上海市区,十里洋场一日之间竟沦为十里火场。以往人潮熙攘的闸北地区现在已经成了烟硝处处的人间炼狱了,单就南京路外滩华懋饭店和汇中饭店这一段短短的路就有一千六百多平民被炸伤亡;沪杭甬铁路上海南站这一天被炸得片瓦无存,当时在车站里候车的旅客两百多人当场被炸死;一个失去亲人的幼儿无助地坐在废墟中号啕大哭,完全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战争的残酷在摄影记者王小亭的快门之下留下了永恒的证言,这张照片当时曾经披露于世界各大报刊,使国际友人对日本侵华的的事实多少产生一点人道的关怀。

“空袭”在抗战期间一直是苦难中国老百姓的梦魇,当时的上海在一波又一波轰炸的间隙时刻,总有成千上万的居民涌上街头、四处奔跑,他们不知道什么地方安全,甚至不知道该往什么地方跑,只是随波逐流,希望能躲过“死在当头”的厄运。后来有人听说日本飞机不敢轰炸租界区,于是大家便一窝蜂抢渡苏州河,涌向公共租界。起初老外也确实发挥了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先后收留了五万多名难民,但是后来由于人数实在太多了,他们只好关上闸门,从此阴阳路断,把一双双失望的眼神隔绝于冷冰冰的栅栏之外。

8月19日,宋希濂的36师、夏楚中98师294团赶到了上海。同一天,日本从名古屋开来了第三师团滕田进部队也在杨树浦和吴淞口一带登陆。

36师一投入战场马上就在天宝路一带和敌军正面接触。所谓“正面接触”,就是双方硬碰硬地对上了的意思。36师弟兄方振东描述当时的作战状况说:“我们吃饭都是夜晚吃的,夜晚送饭送上来的,白天根本就送不上来的。”

(原36师)谢世明说:“他(日军)凶得很呢!他是抗战初期,他吃得好也穿得好,他精神也好,他的武器也比我们的好,我们那个时候一个连轻机关枪只有三小挺,子弹开一发打一发,机关枪打一打它会卡弹。”

就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之下,国军将士还是凭着血肉之躯向敌阵猛扑,8月20日,88师、87师、36师联合进攻汇山码头,打了一天一夜。36师配合战车攻击,率先突破了日军防线直闯黄浦江边,由于步战配合不良。后来被敌军夹击于死巷之中。

从8月13日开始,我军一直是采取攻势作战的,这个时候日军发挥了他们惊人的动员能力,直到23日增援部队纷纷赶到,迫使国军结束了十天来的人海攻势。

经过十天的猛烈鏖战,日方终于感觉到在上海发生什么事了,从8月下旬开始,一个月之间,他们陆陆续续投入淞沪战场的军队计有藤田的第3师团、山室的第11师团、伊东的第101师团、吉住的第9师团和第8师团的鹰森旅团、第1师团的安滕和竹内旅团,以及来自台湾的重滕支队。

根据日本战史记载,这些部队是在“紧急动员”的状况之下奉命前来增援的,显然在淞沪开火之初他们并没有预期到这场战的规模是如此的庞大。

在我国这方面,此时全国也进入了仓促的动员状态之中,除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陆续投入淞沪之役而外,为了因应整个局势的转变,军事委员会于8月20日把全国被战火燃烧的区域划分成了五个战区,它们分别是第一战区河北、豫北;第二战区晋、察、绥;第三战区江、浙;第四战区闽、粤;第五战区山东、淮北。上海属第三战区,现在正面临敌人大军压境的严重危机,而受命抵御日本抢滩登陆,指挥我军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将领则为前敌总司令陈诚。

现在,让我们从地图上来看看日军的动态:

8月下旬,日本援军是沿着吴淞口到川沙口这条防线登陆的,假如任日军在此一地区建立滩头阵地,他们势必仗着机械化部队的绝对优势在空旷的沙丘平原上沿着这一条战线向内陆推进,进而对上海地区形成了大包围圈,一旦日军包围成功,上海就完了。

陈诚十分了解自己的处境,他必须以有限的兵力与简陋的装备在滩头上力阻日军的前进,从此,国军便进入了鬼哭神号惨烈无比的反登陆作战阶段。这个时候,周岩的第6师和罗卓英18军的彭善第11师、霍揆彰第14师以及李树藩第67师也赶到了上海投入了战场。

双方的增援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果然使淞沪战场的火线从张华浜开始向北延伸,经吴淞穿过宝山县境,直往浏河一带蔓延了。

日本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陆海空立体联合作战,在空旷平坦的郊区更如虎添翼锐不可当。我军冒着猛烈的炮火一面构筑工事一面迎击来敌。此时此地,要保住一寸山河土地除了手中简陋的武器之外,恐怕只能凭着一份视死如归的豪情了。

(原77师)曾德富说:“7月底就到了上海,日本人的兵舰在吴淞口那个时候不多,有5、6只,到8月初的时候,他的兵舰就太多了,都摆满了...日本飞机看到目标就投(弹)在那个地方,看到地上有步兵还要打机关枪。”

(原176D)甘忠日:“我们都到了海边了,左翼是10军(应为20军)那个杨森的部队,右翼是张发奎的部队,我们在当中。从日本鬼下那个登陆艇,那个大炮象撒黄豆一样的...,结果我们一个军回到浙江整兵而得回一个师。”

日本军队由于舰炮的掩护,很快地便建立了滩头阵地并向内陆推进,于是象月浦、罗店、吴淞、宝山几个城镇便首当其冲,硝烟四起。在这一条战线上8月22日月浦和狮子林首先沦陷,夏楚中率583团猛烈反攻,终于8月26日收复失土。

98师以583团守月浦,派588团第2营守狮子林,这个营于8月31日遭日军攻击,苦战一昼夜,第5连、第6连伤亡殆尽,第4连下落不明,9月1日狮子林又丢了。

守月浦的583团支撑到9月10日,敌军再度大举来犯,主阵地数度易手,我军竭力抢攻。(原98师583团)赵祖德说:“4点钟开始攻击,在那个攻击的时候,不是还有什么散兵行、散兵群哪,那就是这一路哇哇叫地就上去了,在沿途当中(遇上)日本人的炮和飞

机,伤亡很惨重。我们营长姓蒋叫蒋文才,第一个就牺牲了,我们团长姓路叫路景荣也牺牲了。”

除团长以外,这一天团副李馨远也阵亡了。

第二天进行巷战,幸好14师派兵支援,才稳住了阵脚,

罗店是8月24日丢的,但是当天就被彭善的11师抢了回来交给67师401团驻守。这个团其实只有两个营的兵力,在苦战4昼夜之后终又易手。当年奉命夺回罗店的11师师长彭善回忆说:“我就讲,罗店不是我失掉的嘛,张治中啊,他说委员长的命令要你今天把罗店拿下来。我说,好了,我去我去,我是奉委员长的命令要去克复罗店。走了,把我的部队的部队长找了来,就讲啊,今天我们‘疏散前进’,这个名称在我讲这个话的时候书本上都没有,他们就问什么叫‘疏散前进’?我说三个、两个前进、四个、五个前进,目的地是罗店。下午6点钟以前就把罗店克复了。我的部下有一个人,你可能听到过,胡璉这个人,胡璉那个时候在我那里当团长,他说,一股子气把敌人撵到江边去,我跟他们讲,今天要听我的话,你们的意思很好,马上前进。我们一到了江边啊,这个敌人的海军哪,一切武器都打得到,受不了啊,我要怎么样,我要‘蹲’得住,作工事,现在罗店啊,大家分开来作工事,先把罗店守了再讲。”

这里是罗店北方靠近长江边上的一片开阔地正是当年日军打罗店时的滩头阵地。看到这里的地形,您当可以想象为什么彭善要“作工事”的原因了。

今天,这里还遗有一块碑,上面刻着“侵华日军小川沙登陆处”几个字,孤零零地伴着风雨岁月挺在那里。

在罗店中学里我们看到一块碑,是纪念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苏克己。他当时因为掩护我国坠机的空军人员而被日本人大切八块而建立的,不过昔日那种血肉纷飞的喧嚣显然早已消失在校园午后的宁静之中。

8月下旬,日军虽然拉长了淞沪的战线,但是并没有放松对市区的空袭。8月23日,密集轰炸之下,上海知名的先施百货公司被炸得面目全非,当日死伤的无辜老百姓就多达8百余人,上海市出动所有人力进行抢救劫后火场和受伤平民的工作,瓦砾堆处但闻嚎声四起,许多尸体被烧得几乎无法辨认,在这种情形之下,只要能摊到慈善团体募来的一口薄棺草草安葬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周碞的第6师22日一到上海便奉命和吉章简的保总杨步飞的一个团驻守吴淞镇。吴淞面临黄浦江入口处,正是大批日舰麇集的地方。在舰炮直射,飞机滥炸,地面炮兵猛轰之下,吴淞镇早就被夷为平地了,周碞苦撑了10天,只好调回嘉定整补,其战况之惨烈由此便可想而知,但固守吴淞北边旧炮台的保警部队却多撑了两天,直到9月2日才失守,那一连人没有一个弟兄活着走出阵地。

宝山的状况更为壮烈,8月23日沦敌之后,首先被我98师294旅抢了回来,交给583团第3营5百余人防守。日军从28日起连日疯狂猛炸,曾德富回忆当时战地的情形说:“宝山啊都黑了,所有的炮、飞机都炸在那个山,那个山完全都是火光,好像烧房子一样。”

9月3日,日军开始攻城,被我军击退,5日,敌军再分三路进逼,7日,宝山城破,营长姚子青带着仅仅剩下的20几名弟兄和敌人白刃肉搏,直到全部成仁。

罗店这边,罗卓英率攻不下,虽然14师79团第3营曾经冲进城里格杀旅团长清耳,但始终无法收复罗店镇。彭善说:“罗店那个小地方,我在那个地方出出进进43天,那是很不容易的,43天去呀来的,伤亡很大的,伤亡到什么程度?伤亡到你到我这里来只有80公尺,(但)你不能到我这来,你那里一动的时候,敌人就把你打死了,你只要一出来显一点目标就不能活命了。”

在敌阵援军源源而来的压力之下,陈诚决定暂时改为守势以减少伤亡,这是9月10日的事,这个时候淞沪战区防线部署是这样的:9月12日,蒋委员长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亲自督导淞沪战区;国军部队对日作战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张治中的中央作战军守上海市,后来由朱绍良接任;张发奎的右翼作战军守黄浦江以南;陈诚的左翼作战军守长江以南。

陈诚也把他的部队分为三路:左翼军由刘和鼎、俞济时指挥;中央军由罗卓英、霍揆彰指挥;右翼军由胡宗南、王东原指挥,准备死守阵地迎接下一波战斗。

淞沪会战(下)

1937年10月下旬,淞沪之战已经迈进第70天了,回顾这两个多月以来的战事,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杀戮。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的冯玉祥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曾经写道:“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象大洪炉一般,填进去就溶化了!”

冯玉祥的这段话假如仅仅是文字的记载,也许您无法想象,更难以置信,但这一役国军投入的人数多达70万余众,迄今仍健在者亦不乏其人,他们身历其境的第一手资料当可证实冯玉祥的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原税警第5团副团长)劳声寰说:“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啊,我们装备不如他(日本),我们的空军有250架(飞机),他是3千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他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同长江有一百多条兵舰,他的炮都可以集中在这个长江三角洲,飞机可以在这里打,我们250架飞机对他3000架飞机,怎么打啊?”

(原88师523团营长)易瑾:“那时我们没有经验,后勤补给对作战最重要,我们只有携带的武器和弹药,打完了后面补充不来。”

劳声寰:“唉,我们跟他天地之别,我们还是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造饭,烧得漫天烟火冲天,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部队啊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是这样炸了,给他的炮兵、给他的飞机来炸了。”

易瑾:“官兵的英勇啊,牺牲的有余,我们不怕死,是以血肉之躯啊。”

劳声寰:“我们这个陆军来讲啊,除了中央军有机关枪,一个师有一个炮兵营,4门山炮而外,(其他)没有啊,我们就靠血和肉啊,各省的军队只有步枪啊,两条腿一支枪啊,我们4个师才打他一个师。”

易瑾:“头一仗旅长(黄梅兴)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是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他都要到前面督战,那么,我们的牺牲有多么大。(哽咽中老人无法再说下去)”

以上这两位军官是外景队在美国洛杉矶访问到的,提起60年前的往事,他们仍然情不自禁地泣不成声,由此可见当时的状况是何等的令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了。

陈诚的部队从9月11日开始,沿着长江以南潘泾以西这条战线苦守了40天之久,这期间悲壮惨烈的故事是很难说得尽的。仅就蕴藻浜南岸一个小小的村庄王家边的争夺战而言,就够叫人动容。

这个村庄9月17日下午4点失守,守军李铁军的第4团立即反扑抢了回来,傍晚敌人又来,就这样杀出杀进达4次之多。第三天下午两点,日军5度来攻5度得逞,第4团第2连守军全部阵亡。第4团其余袍泽悲愤填膺奋力冲杀,一直打到第4天的半夜又抢回来。后人很难想象当时国军夺回一个阵地的难度有多高,因为彼此装备的差距太大,国军几乎仅仅靠着血肉之躯以卵击石,和敌人拼缠在一起。

(原1师4团副连长)吴俊:“日本人派来80辆战车,我们数的这80辆战车。它不敢整个地推进,那我们不动,他把战车调到从后面进来,想调过来反进这样子对付我们,爬到我们的碉堡上面,我们拿那个手榴弹,5个、6个手榴弹,没有战车,没有战防炮嘛。”

(原保总)刘仁义:“对付他们的战车我们怎么对付?自报奋勇捆起了炸药,他的战车来了压我们的单兵,一压碾我们的人牺牲一个,他们的战车也牺牲一架,就是那么干,我们又没有炮又没有什么,我们都是陆军,可怜哪,我们那时候的武器低呀。”

除了作战情形,吴俊又回想起当时的生活状况,他说:“上海打仗最可怜的地方在晚上你听到士兵在到处叫唤,营长啊!排长啊!负了伤了,天上下雨很大,泥泞啊,日本人在对面,没有法子出去,担架也没法子去,那个惨状啊,真是不堪人道的。”

(原77师)于学清:“伙房离我们二十里路,我们是第一线,白天不能送饭嘛,都是晚上送饭。碗筷都掉了,用手抓着吃。阵亡的那些人都在战沟底下,饭筐都在上面搁着,我们走来走去都是走在他们身上。”

像王修身守的火烧场和小朱宅这两个据点也同样感人,这个师一共有12个营长,才打两天就阵亡了6个,负伤5个,就这样硬拼了10天,32师死伤3千5百多人,寸土未失。这个故事对后人而言,也许可以视为一篇壮烈的史诗,但在当时,可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和一滩滩鲜红的热血。

从9月11日开始这40天当中,扬言3个月亡华的日本精锐部队在这条战线上事实上仅仅向前推进了5公里。但国军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就难以估计了。这一役生还而健在的弟兄们回想起当时作战负伤的状况,杨文杰说:“我们班长说,杨文杰你挂彩了,我一看,好多的血啊。‘你赶快下去吧’。连长说‘杨文杰你赶快上营部里去。’到了营部,遍地都是伤兵啊。”

(另一位老兵):“在这个时期,我这一步往前一靠,这还没跪下去,日本人就从那边哒哒哒一梭子轻机枪就打着了,你看(老人撩开裤腿,指着小腿上的一处伤疤),当时流血还不感觉怎么样,等一会儿就不行了,那就走不动了。”

劳声寰:“那些伤兵衣服裤子都剪光了,就给你一个被子盖着送到后方去了。那个时候到师部开一张伤票。”

杨文杰:“你挂了彩给你个伤票住院,(后来)打得伤票都发不了了。”

劳声寰:“有伤票为证件的时候,委员长还犒赏十块,没有伤票拿不到十块。”

(中央作战区总司令部参谋)朱志明:“那么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到了安亭车站,那边天很黑看不见,我一下来就闻到一种血腥味,好难闻,结果一看怎么样,车站上都摆满了重伤的官兵,预备后送的。”

(1师旅长副官)袁杰三:“我那个时候接运伤兵,当然都是用夜晚的功夫,到快要天亮的时候日本飞机就会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初期的武器、交通工具很少。”

(11师)闵学富:“上海有那个战时服务团,都是大学生,抢伤兵。”

袁杰三:“那一天的时候,已经运走了几百个伤兵,还剩有几十个人,车没有了,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办法将那些伤兵,那些不能走动的伤兵运走,只好丢在那里,我也只好走了,谈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不能说了。(哽咽)”

在上海这一役国军的死亡率究竟有多高呢?象守闸北的88师还算是比较好的,师长孙元良说:“我们一师的编制相当有1万5千人的样子,那么最后到了南京剩下不过三分之一,这是88师。”

吴俊:“以第1团来讲,我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补了5次,这个补上来的兵,假如你是41师的、95师的,这个符号都没有换,没有换成一致的符号就死掉了,阵亡了。”

孙元良:“这些补充的兵,士兵都是新兵,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干部是比较有作战经验的,但是新兵和老兵在一起,老兵也可以带新兵来作战。”

蒋堂华:“50个老兵就给你补50个新兵,也不教立正也不教稍息,光教打枪。”

在淞沪这个战场,我们投入的是当时全国60%以上的精锐部队,照这样下去,相对场持久抗战的策略,马上就要陷入无兵可用的危机了,不过日军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这70几天打下来的结果是他们万万料想不到的,进入10月份,甚至连弹药都补给不上,必须向华北的友军借调,这对训练有素的日军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事。10月20日,日军参谋本部被迫决定从华北战场抽调三个师团的兵力增援上海,这三个师团是柳川第10军的中岛18师团、末松114师团和谷寿夫的第6师团。谷寿夫这个人正是后来执行南京大屠杀的元凶。

侵华日军被迫从华北调兵支援淞沪战场,从整个战略的观点来看我们是成功的,虽然国军所付出的代价十分可观,但是日军由北到南的进攻轴线终于被扭转了。

到10月下旬为止,淞沪全线守得好的要数孙元良的部队,他们是最先进入战场的队伍,打从8.13开始就负责固守黄浦江边上海市区闸北,直到这个时候都还坚守着阵地,寸土未失,师长孙元良回忆说:“88师在上海的闸北,坚守闸北阵地76天,日本军队屡次来进攻,没能越雷池一步,可以说遭到国军很大的打击,所以日本的部队他自己在广播上讲88师是可恨之敌。”

10月25日,日机起动了150架次轮番轰炸大场。大场位于江湾以西真如以北走马塘和沪太公路的交叉处,是上海保卫战中的重要据点,属于我军中央作战区的防区,当时指挥部作战参谋朱志明回忆说:“他打我们大场就中央突破,中央突破以后他因为不能前进,前面两面还有部队要打他,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大概是上午吧我们总司令部和前面联络不上,觉得情况不对,就赶快派人上去看,一看说他已经突破了。”

26日,日军声称“难攻不落”的大场终于陷落了。大场的沦陷使淞沪战局有了决定性的转变,由于大场的沦陷而使闸北这一带防区也失去了死守的意义。

国军自26日开始各路除了留下少数兵力掩护之外,大部队便沿着京沪铁路和苏州河这两条路线退出战场。88师524团的八百壮士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留在四行仓库的。

孙元良:“这八百壮士完全是88师524团第1营,其他的部队啊、友军啊都是奉到命令转移阵地了,就是向第二线退了这样子的,所以这叫做孤军哪,四行孤军哪。”

(87师518团)李文秀:“88师一个营交给谢晋元他当团副,从前没有副团长,叫中校团副、绍孝团副。他这个营啊守四行仓库,四行仓库刚好在大英租界、其美路旁边,所以掩护江湾撤退的,江湾十几万部队啊,这个日本人金山卫、杭州湾登陆,强行偷渡了,把上海包围住了,所以这一天晚上上海的部队整个沿着其美路撤出来,叫这个营守这个四行仓库,到后来四行仓库守完以后,我们87师退到苏州河。”

(四行孤军)李锦堂:“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一个阵地,与仓库同生死共患难生死存亡的,有仓库就有我们四行孤军,没有仓库就没有四行孤军,最后我们就在接到这个命令,听到他(指谢晋元)的训话,没有哪个人是贪生怕死、逃跑的。”

四行仓库是金城、盐业、中南和大陆等四家银行的堆栈,由于谢晋元的孤军苦守而名扬世界,当时隔着苏州河遥望仓库顶上飘扬着的国旗是租界内难民的一线希望,而冒死送旗的女童军也因此流芳千古。

(当年送旗41号女童军)杨惠敏:“四行仓库三面都是日本人,一面是英国人,我杨惠敏只有十几岁的大姑娘为什么要冒着生死关头我送这面国旗给四行仓库。”

杨惠敏冒死送旗的故事可以说当时中国人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不惜一死的抗日决心,这种力量可能是日本军阀在评估双方战力时的严重错失,因而铸成了后来难以弥补的灾祸。

88师的524团从10月27日到30日坚守四行仓库4天,敌军六度冲入防地均被击退,后来英国人以苦守无益的“人道关怀”与租界安全的实质考虑掩护孤军进入租界,但他们还是懔于日军的压力竟给予孤军极不公平的待遇,在求战不得、欲哭无泪的境况之下度过了四年又两个月形同囚禁的漫长岁月。

当时住在租界的中国老百姓多利用开放时间到“孤军营”看望这些壮志未酬的国军将士们,叶因绿便是其中之一,她回忆说:“孤军营里面,他们关在里面是由那个白俄,就是苏俄,苏俄逃出来的一种白俄,在英国人那里做,根本就是佣兵嘛,他们负责看守,他们也是穿着军服带着枪啊,他们也是轮班在孤军营的四周围,围起来了嘛,铁丝网什么的,就是整个象个监狱一样了嘛。”

(图像:昔日孤军营址今已改为“晋元中学”,内有谢晋元的雕像,学生们在向雕像献花,挽联上写着“民族英雄—上海晋元中学全体师生敬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军从此正式沦入敌手,而谢晋元团长于这一年的4月被刺身亡,年仅37岁。

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淞沪之役的最后状况:

11月5日,柳川的先头部队中岛师团和谷寿夫师团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13日,16师团等优聪白茆口登陆朝常熟方向推进,淞沪一役到此已成定局,国军且战且退,一直到11月13日才完全撤离淞沪战场。67军军长吴克仁在掩护金山卫守军撤退时壮烈成仁,他是抗战八年间第一位殉国的中将军长。

这个时候在租界里的孩子们懵然不知上海已是一座孤岛,更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事。

淞沪之战是抗战八年之间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会战,我军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多达71个正规师及地方部队约75万人左右,而日军这方面动员的正规军约当9个师团,还有汉奸部队,总计在25万人以上。依日军的算法,他们一个营的战斗力就可以抵上我们一个师,但我国三军大学的评估应为六比一,这当让并不包括空军和海军的战力在内。在如此悬殊的实力之下,在如此有限的空间之中,我军竟能与强敌缠斗三个月之久,在中外战史上都不多见。

这一役双方伤亡人数官方没有正式统计,根据孙元良将军计算日军约为5万余人,我军为18万人左右,这里面团长以上阵亡者至少有28位之多,他们包括:

突围时殉国的67军军长吴克仁,43岁;

在吴兴孤城掩护大军撤退时阵亡的175师副师长夏国樟,43岁;

8.13第一天殉难的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40岁;

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35岁;

173师519旅旅长庞汉桢,38岁;

173师521旅旅长秦霖,37岁;

58师174旅旅长吴继光,34岁;

第1师第1旅副旅长杨杰,42岁;

98师583团团长路景荣,34岁;

176师团长谢鼎新,36岁;

33师195团团长雍济时,36岁;

63师361团团长李忠,37岁;

62师367团团长张空逸,46岁;

170师508团团长谢志恒,29岁;

营长包括死守宝山县城阵亡的姚子青,至少有44人,至于连排长则难以计数了。

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为国家争取了90天宝贵的时间,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让国际社会认真思考鸦片战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八国联军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而被动地让我们

牵着由东向西走,因此我们虽然丢了上海,但对整个国家的存亡而言,淞沪之役仍可以说是决胜的第一仗。

回想三个多月前,全国各地部队是在动员条件极为拙劣的状况之下投入这一片混乱的战场之中的,在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见过飞机、坦克车和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炮弹的,在这80多天里,他们稀里糊涂地打了一场从未打过的硬仗,现在,要撤退了,也稀里糊涂地发现自己还活着。由于通讯阻绝、情况不明,沿途的乱象就更难以形容了。

袁杰三:“我们到晚上就召集这个部队到总司令部接受命令就开始撤退,总司令部退北冈山,部队就退到苏州河南岸。”

某老兵:“嗯,一撤退就乱了,那个官长的年龄大,胡子长那么长,谁也不认识谁了,70几天不刮脸、不洗脸,你想想嘛。”

(44师)张福胜:“下大雨,撤退下来就到嘉兴,嘉兴再到昆山,退到昆山那一天不下雨了,鬼子的飞机又来了,骑兵也来了,结果把我们那一个团炸得都没有人了。”

袁杰三:“我们的总司令部是在真北路,就是闸北到真如那个公路上4号桥那,这座桥他每天炸,结果前两三天已经炸掉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样子,所以最后我们撤退的时候过来以后后面部队下来,这个桥就压断了。”

劳声寰:“我撤退的时候我带12条船,我们的目标要到怀远,安徽怀远。那个惨啊,日本飞机看见人多的地方就俯冲、扫射。”

张福胜:“伤兵路上睡多少,‘帮帮我的忙,帮我拉一把’,自己命都顾不了,能拉谁呀?”

此时,重重硝烟的宝山、片瓦不存的吴淞,还有满地弹坑的大场都远去了,走出了横尸遍野的人间炼狱,他们正走向再一次的战斗!

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是中国人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下出手的一场殊死战斗,在这场惊天泣鬼的战役中,陆军的表现是悲壮的,是可歌可泣的,在那血肉纷飞的三个月里,他们打出了中华这个民族坚韧无比的民族性,也打出了乾坤扭转浴火重生的希望。

同样的,中国空军在这一役里的表现也十分精彩,当时隶属空军英雄人物高志航的第四大队之下22中队的张光明说:“中国空军和日本空军对比,它的比例大概是十二比一,但是我们数量虽然不如他,他的训练、他的装备、他的飞机的性能,一直到他参谋和指挥的作业,老实讲他们都比我们优越,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为什么能够一战,一战可以把它打掉六架飞机呢,我们一架损伤没有为什么?这个当然有原因,这个原因最主要的就是那个时候的年青人就是要救国、复仇。”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 唱风格 姓名: 学号: 学院: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2) 一、黄自的生平以及作品整体艺术风格 (3) (一)黄自的生平 (3) (二)主要作品及整体的艺术风格 (4) 二、《玫瑰三愿》的风格特点 (5) (一)创作背景 (5) (二)作品分析 (6) (三)演唱风格 (8) 三、《思乡》的风格特点 (9) (一)创作背景 (9) (二)作品分析 (9) (三)演唱风格 (11)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注释 (15)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黄自,他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其作品从交响乐、器乐曲、声乐曲等涵盖面十分广泛,即使在现在的音乐界,很多音乐人也会演绎黄自的音乐作品。 鉴于黄自对我国音乐事业的贡献,本文将从黄自的生平以及作品整体艺术风格、并以《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探讨黄自的音乐创作特征及其演唱风格,为相关部门研究黄自的音乐作品提供必要的理论,促进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黄自音乐教育事业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mous musicians in Chinese modern music his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sic career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Huang Zi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im as China's music educatio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in his short life, he created many popular classic songs, his works from the symphony, instrumental music, sound, etc which is very extensive, even in the music industry now, the song from Huang Zi is also often many musicians perform. As China's music career,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Huang Zi since the life and work as a whole art style, and with "rose three wishes", "homesickness" as an example, the features of yellow since music creation and its singing style, Huang Zi for related departments to study the music works provide the necessary theor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Key words: Huang Zi music education career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style

淞沪会战之战略

淞沪会战评估 战略 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策略,是否适当? 因为一般的解释,特别是陈诚等将领的意见是,若是中国军队在华北决战不利,日军精锐的机械化部队,在华北平原会以其战场优势,沿着平汉线大举南下,直攻武汉,那么中国就会无险可守而迅速被日军分成东西两块;中国的军政中心既无法西迁四川,日本又可以运用海空军支持的绝对优势,将国军主力在东南歼灭,历史上中国南方政府,都是遭到这样战略所击败的。这种战略分析,当然有极强的说服力。但由于日本认为若要深入攻击中国,必然是旷日持久,并且动员太大,他们认为只要攻击中国刚刚建立的工业地带与军政中心,最多再封锁中国的海岸线,中国就绝对会屈服,中国那有能耐撤退到西南落后地区,还能与日本对抗?所以中国最为担心的日军由北而南之攻势,却是日本没有认真考虑过的(日军迟迟在六年之后,才在其一号作战计划中,选择这个方向的攻势,但是已经时过境迁了)。 就大战略而言,当时对中国最关键的是时间,因内战刚结束不久,国民经济正逐渐恢复(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最高峰),陈诚本人也正在负责利用进口武器装备50个国防师的计划(如与德国合作,用江西大余的钨矿石换取德国武器),在上海与日军大战则势必终止中国的抗战准备而仓促与日军决战。实际当时日本决策机构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对是否全面侵略中国摇摆不定,以参谋次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暂时占了上风。石原为当时实力派人物,因当时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为皇族只是挂名,军部实权在参谋次长石原手里。石原甚至主张:“可以将我华北全部驻军一举撤至山海关满州国界,然后由近卫首相亲自飞往南京与蒋介石促膝交谈,以解决日华间根本问题。”(《大本营陆军部》第1卷,朝云新闻社1974年版,452页)。日本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也策划“日中邦交调整和停战方案”与“船津工作”。1937年7月底8月初,石原莞尔向日本陆军、海军首脑疏通,坚持“以外交手段收拾残局”。于是以石射猪太郎为主,会同陆军省当局人员,作出了日中“全面邦交调整方案”和“停战条件”。这个方案获外务省、陆军省、海军省三省一致同意,首相近卫文麿也立即表示支持。石射猪太郎把这一方案委托于设在上海的日本在华纺织同业会理事长船津辰一郎,让后者将方案秘密地透露给南京外交部亚洲司长高宗武,试探中方态度。8月9日,船津与高宗武在上海进行会谈,同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与高宗武也作了一次会谈。

观”淞沪会战“有感

观“淞沪会战”有感 《抗战期间我军经典战役战术研究》授课老师给我们分析了许多抗战期间我军的经典战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淞沪会战。老师在课上分析了淞沪会战的爆发原因、发展过程、战争结果和历史影响,我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意犹未尽的我上网搜索、观看了淞沪会战的记录片,这让我有了许多感触。 感触之一,国民政府少有的、正确的大局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从高处攻击低处的敌人,自然是十拿九稳。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由北往南打的仗多为胜仗。七七事变后,日本屯兵华北意图由北往南,步步鲸吞蚕食中国。为了把日军由北往南的入侵方向诱导为由东向西,蒋介石调兵上海欲与日军一战。 在上海与日军交战对中国来说有许多好处,首先是改变了日军的主攻方向,从北往南攻改为从东往西攻、从俯视攻击敌人改为仰视攻击敌人,增加了日军进攻的难度,有利于我军持久抗战。其次是拖延、阻碍了日军侵略华东、华中地区的时间,给这些地区的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大量的时间,保障日后长期抗战的物资供应。最后是向中国民众、地区军阀展现了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蒋介石抗日的决心!这有利于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感触之二,指挥官的重要性。了解了淞沪会战,我深深的意识到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对于战争史多么地重要。实例如下。淞沪会战开战前,我军为抢得战争的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敌人,8月11日,蒋介石命令张治中率领精锐第87、88师及重炮兵两个团共约20000多人在第二天凌晨抵达上海,战斗一触即发!谁能料到,当部队全部进入预备攻击阵地后,突然之间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原来,8月12日下午3时,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向中国代表及英、法、美。意四国外交官控告中国军队违反《“一·二八”停战协定》规定,单方面进入上海。四国外交官害怕战火威胁到自身利益,电告国民政府,建议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此情此景,蒋介石竟然还寄希望于列强,希望他们能从中调停日军侵华的步伐。这停止进攻的命令,让中国军队错过了开战的大好先机! 11月5日,淞沪会战临近结束时,日军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登陆,并以主力指向松江方向采取攻势,同时上海日军亦配合金山卫的登陆作战发起攻势。当蒋介石得知日军在金山卫登陆的消息时,急忙调兵增援松江,但无奈杯水车薪,日军凭借强大火力突入松江城。日军占领松江后,随即兵分两路,一部直取南京,

四川省眉山市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 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 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9月”、“推翻临时政府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上述主张提出于七月事件以后,此时革命已经失去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故选C项;列宁提出的主张主要是基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而非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排除A项;BD项材料无法体现,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是《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的描述,其中体现了经济制度转型的是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D.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确立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按军功授爵,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的措施是有利于树立改革的诚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在尼克松政府表示希望同中国对话并采取改善关系的措施后,毛泽东随即公开表示:“如果尼克松访华,他高兴同他谈,不论作为旅游者,还是作为总统都行。”这表明当时 A.美国放弃遏制共产主义 B.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 C.中美之间分歧基本化解 D.中美双方都有合作需要 【答案】D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淞沪会战”解说词 在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见过飞机、坦克车和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炮弹的,在这80多天里,他们稀里糊涂地打了一场从未打过的硬仗。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为国家争取了90天宝贵的时间,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 本文为陈君天先生独家授权刊发,请勿转载。 作者陈君天简介:台湾卓越文化制作室资深电视制作人。座右铭:把历史还给历史,使真相归于真相。曾拍有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蒋经国传奇的一生》(为拍此纪录片卖房卖车,孑然一身),属于为还原历史不惜成为穷光蛋的热血中年。《一寸河山一寸血》也是第一个在台湾完整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并且正面表现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纪录片。 淞沪会战(上) 上海,这块当年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是长江千里物产汇聚万商云集的唯一出海河港。7百年前筑城设治以来,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口处起家,逐渐发展,到了抗战初期已经是个350万人口的大都市了。 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帝国的门户,上海便一跃而为东方的世界航运中心,一个城开不夜的十里洋场,它是我国经济金融的枢纽,也是防御首都南京的屏障。 日本人对上海的觊觎已经很久,五年前,一二八打过一仗,后来订了个停战协定了事,今年再打却是由我方基于战略考量而起的,不过引发淞沪之役的所谓“虹口事件”,则还是从“丢人”开始。这次丢的是一个叫做宫崎的水兵,时间在7月24日。起初,他们要求封闭虹口机场,后来人也找到了,日方仍然蛮横无理不肯和解。 8月9日,日本陆战队大山中尉带了个水兵硬闯机场,被我守军击毙,事情就这么闹了起来。 国军准备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其实是7月下旬决定的事。打上海除了战略上的意向之外,也看中了上海是个国际化的都市,这里的一举一动比较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借以昭告世人中国抗日御侮的决心。所以,打从8月初开始便从全国各地调动部队向上海集结,可是由于当时交通工具缺乏,动员条件拙劣,四面八方拥进的军队有的搭火车有的乘船,但大多数还是靠两条腿徒步行军,所以有许多部队当他们赶到战场的时候,仗都已经打完了。 现在,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上海市区的状况,在地图上您所看到的红色部分是公共租界,左边苏州河以南是属英法两国的,苏州河以东黄浦江北的这一块则是日租界。所谓“租界”视同该租借国的领土,所以在开战之初这一带便驻扎了日军。根据一二八停战协定,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课时作业含解析word版本

第10讲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社会主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2.前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这句话的依据是(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B.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 C.日本精心准备和策划并武装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 D.九一八事变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3.近年,在福建闽中的一些乡村,发现了众多红军标语:“白军兄弟,不同红军打仗,要求北上同日本打仗去”、“白军士兵同红军联合起来北上抗日”、“打倒不准士兵抗日的国民党军阀”,这些标语的落款为“红军/产”或“红共宣”。这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 ) A.进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B.国民革命失败,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交织 D.国共实现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1937年11月28日,《泰晤士报》社论对某一会战进行高度评价:“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一战役( )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是华北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 C.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D.标志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5.如图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 第5题图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6.1938年5月中共中央指示长江局:立即成立鄂豫皖省委,领导津浦路以西、平汉路以东、浦信公路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工作,以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战争为中心任务,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和游击区。这一指示( ) A.有助于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B.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导致华北抗战态势发生扭转 7.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

淞沪会战总结反思

战争动员是实施战争的前提和基础,在淞沪会战前,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从1931年开始,是持续不断的,但又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尤其是军队的正面备战。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提出明确目标(若规划),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进行动员,教育,应当全面深入的进行。目标要求应深入每个人心。 首先,中国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形成编成统一、数量确定、战力强盛、经常保持战斗准备的战略部队。(一线主力骨干、二线预备人员应配备合理,随时做好应对各种相关突发事件)中央军队与地方军队,编制体制不一,指挥系统不一,供应来源不一,从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的过程自然不一,从总体上讲,应付突然战争,进而达到战争初期基本目的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强劲。 到会战爆发时,180 多个野战师中,预定参加初期作战的军队只有3 个师1个旅及少数其他部队,且无有力的海、空军及战炮、坦克部队支援,至于整个战役应该投入兵力的最高限度,亦没有确定的战略部队予以保证。 其次,战争扩充体系不完善。(人员补充体系,应规划,作为工科,大体上应当统一规划。对于突击任务能形成强大的战略突击力量)国家加入战争的行动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投入战场作战的军队,也是逐步增加的,加之减员部队的补充、新增部队的组建、各种军需物资的调集利用,都需要有坚强、完善的扩充体系作后盾。 但由于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始终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

中,因而,根本不存在在战略上准备好了再打这样一种状态,这就使得整个战争扩充体系从一开始就带有先天缺陷。淞沪会战中,经反复增兵,最后参战的部队达73个师之多,其中相当部分部队(主要是地方军队)都是匆忙中调集而来,战场上临时补充的士兵,基本上都未经过正规、严格的训练,有些甚至连枪都未放过。其战斗力及投入战场后的作用,可想而知。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全国总动员及战时军队指挥体系,更是迟至8月15日至20日才得以实施和建立。日本军队在1937年初,共有17个陆军师团及大量海、空部队,淞沪战争爆发第三天,即以3个师团的精锐部队为基于组成上海派遣军,增援淞沪战场。到1937年底时,日本全国共动员了24个师团,会战结束时,位于京、沪、杭一带的日本军队即达11个师团之多,外加强悍的海军第1、第3、第4舰队及海军航空兵主力部队。会战中,中国海、空军基本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会战尚未结束,即损失殆尽,中止了在该战场的行动。 再次,军队训练不足。中国参战部队在战前,大部分未受过严格训练。即使主力部队,所受的训练亦有限,况且德式训练机制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军队的实情,所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这些弱点,在各级指挥机关组织指挥、临机处置,尤其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实践中,暴露无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军队指挥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诸军、兵种的合成作战训练,近乎空白。各自为战的状态和专业技术技能的欠缺,在战场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如,8

[黄埔,军人,谈淞沪]浅谈淞沪会战中的黄埔军人

浅谈淞沪会战中的黄埔军人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无比惨重的伤害。八年抗战中,有大小战役无数场。著名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国家的生死存亡牺牲奋斗,写下光荣的篇章。这里着重谈谈淞沪战场上的黄埔军人。 七七事变后,战火随即烧到上海,由于另一支日军南下,中国被迫决定在淞沪应战。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自卫声明,将淞沪划归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初为蒋中正自兼,后改冯玉祥,副司令长官顾祝同。战事发生,即令已经往北调的罗卓英部队(第18军)南下,又将淞沪警备军改为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是张治中,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陈诚被任命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淞沪战事全局。陈本为军政部次长,沪战开打不久调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为副总司令,下辖18军、54军。 第18军第14师师长霍揆彰,是黄埔1期生。他从长沙赶赴苏州,还来不及休整,就奉命投入罗店争夺战。14师79团中校副团长潘裕昆(黄埔4期)也在此战中中弹负伤。淞沪战后,霍揆彰升第54军军长(由第14师扩充)。潘裕昆升上校团长,继续参加武汉会战的外围保卫战。 淞沪战事爆发,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为有效打击日本,将驻西安的宋希濂(黄埔1期)部调回。1937年8月19日,宋希濂率36师,夏楚中(黄埔1期)率98师赶到上海参战,从保定路开始,战车部队加入攻击,三天后深入日军在虹口的阵地,直到百老汇路口,一度迫使日军孤守汇山码头据点。但因虹口一带大厦坚固,日军用以掩护,国军火力不足以摧毁。 8月23日,国军改变原有作战计划,构筑彭浦真如闸北的堡垒线,利用闸北街市的房屋作持久战的打算。执行此计划的是88师,该师师长孙元良、副师长冯圣法皆是黄埔1期生,参谋长陈素农毕业于黄埔3期。清晨日军在张华滨、川沙口登陆,侵犯浏河、罗店、宝山。战事中心移到月浦和罗店之间,为应付转变,国军成立第三战区,长官冯玉祥,副长官顾祝同。浦东由张发奎负责,淞沪近郊由张治中负责,左翼江防由陈诚负责。 孙元良的部队原本驻无锡、江阴、苏州一带,八一三事变前夕,奉命率部队坐火车至真茹车站,但他衡量情况,决定把部队开到闸北车站,刚好迎击日军的进犯。日军增援后,88师坚守闸北阵地78天,敌军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但88师也伤亡惨重,曾经补充过五次。所属264旅旅长黄梅兴(黄埔1期)在8月13日当天于八字桥阵地战阵亡,是抗战开打后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黄埔将领。旅参谋主任邓大沧中校(黄埔5期)和连长王绩增上尉(黄埔7期)也接连阵亡。 88师之外,87师也投入战斗,师长王敬久是黄埔1期生,此师攻击目标是上海杨树浦的日军海军陆战队。在接下来的三周里,日军增援五个师团。松井石根为陆军指挥官。国军在虹口、杨树浦、张华浜、川沙口围堵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尤以罗店月浦之战为最,日军称之为血肉磨坊。日军用飞机、大炮、舰炮向国军轰炸,摧毁阵地,掩护步兵向国军猛扑,国军往往全营殉难,援军冒死续进,把敌人包围,敌人也增援把国军反包围,层层包围,掷弹互炸,肉搏厮杀,中日双方反复争夺。参加这次战斗的14师师长霍揆彰、11师师长彭善、67师李树森等都牺牲惨烈,67师所属201旅旅长蔡炳炎(黄埔1期)也在8月26日向日军陆家宅阵地进攻时牺牲。

淞沪会战观后感

观淞沪会战有感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虽然我也不是什么军事专家,但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就是为什么在伤亡如此之大的状况下,依然败了呢?这不禁让我对他们执行的战略战术表示怀疑。既然明知会有如此大的伤亡,那我方就应该速战速决,快速推进。说的简单一点,日军的三八大盖、火炮、机枪总有打光的时候吧?上海这块又不是他们的地盘,短时间之内应该很难拿到有效的补给,同样是消耗战,就不应该打打停停或是干脆退下去重新整备,因为这样给了日军时间,他们就能拿到补给,等我们再往上冲的时候,就又是一场无止境的牺牲消耗。这种状况就仿佛是自己被打了一枪,还要傻傻的等着人家上好膛,再接着打一枪,然后再上膛,如此往复。战术。总体上看,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共产党军队从来都没

战役分析

战 役 分 析 : 南 京 保 卫 战 2010级广告策划专业 翟鹏赫

众所周知,在淞沪会战后主力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南京的守卫,表示了国民政府当时抗战的决心,但就其结果而言,则是在战役和战略上的双重失败。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固守南京的理由,政治因素无非就是因为南京是首都,“为国际观战所系,又是孙总理的陵墓所在,不能不守”,其目的在于“提高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还有一些民族自大主义者认为:“多守一日,则民众多加一层光荣”。而决定固守的军事原因则是,“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间,以掩护我前方部队之休整,和后方部队之集中”。事实上,无论是政治目的还是军事目的均未真正达到,所以说战役上失败了。 当时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总战略即“持久消耗战”,第一在敌强我弱之时,避免过早决战;第二要以空间换时间,逐步消耗敌人并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从中日两军此次交锋来看,南京保卫战没有达到尽量消耗敌人而保全壮大自己战斗力之战略要求,而相反自己损失过大、消耗过大,所以说从战略上也是失败的。 其实此次战役仅从战略角度而言,还是我方将领传统的军事思想和惯用战法的问题,虽然继“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总结了单纯防御方针的失败,但还未能认真贯彻和实施。例如:当日军主力集中兵力进攻南京之时,在杭州方向有第10集团军,在皖南地区有第23、第11、第16、第15等集团军,然而最高统帅命令其一再后撤,并未采取任何策应南京作战的积极措施,而令南京困守围城、孤军奋战。而日军方面在其漫长的延长线上仅在五个地方分别留下了大约一个步兵中队的兵力。假使能组织一部兵力向日军后方或者侧翼实施运动攻势战略,哪怕只是佯攻虚造声势,切断期之间的联系,也定会分扯日军精力使其不能全力进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是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墨子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2.如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3.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A.176年B.177年C.226年D.227年 4.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蔡伦排名第四。蔡伦排名靠前,是因为他()A.发明了指南针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D.改进了印刷术 5.英国人加文?孟席斯在2002年出版了《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中国探险家早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里的“探险家”是指() A.B. C.D. 6.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地区和西北边疆的管辖。下列相关史实叙述正确的是()A.顺治帝册封五世班禅 B.康熙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C.雍正帝设置了驻藏大臣 D.乾隆帝打败了漠西蒙古噶尔丹的进攻 7.“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戊戌变法中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C.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 9.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后,绘制了一幅以慈禧太后为主角的漫画(如图)。该漫画的寓意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清政府完全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清政府坚定支持义和团反帝斗争

抗日战争时间表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1月1日日军占领热河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对日作战 1937年9月中苏合作 1937年9月2日日军进攻山西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1938月1月日军进攻山东 1938年3月15日台儿庄战役 1938年4月20日徐州会战 1938年5月10日厦门沦陷 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 1938年6月武汉沦陷 1938年10月12日广州沦陷 1939年3月17日南昌沦陷 1939年5月1日随枣会战 1939年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11月15日南宁沦陷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另立国民政府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40年9月1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0年12月23日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月5日皖南事变 1941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3月15日上高会战 1941年8月1日美军援华飞虎队成立 1942年1月1日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1942年4月18日美军轰炸东京 1942年5月1日反扫荡作战 1942年5月15日浙赣会战 1943年5月5日鄂西会战 1943年11月1日常德会战 1943年12月21日滇西缅北会战 1945年1月27日两军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1944年4月豫中会战 1944年5月26日长衡会战 1944年10月28日桂柳会战 1945年3月豫西鄂北会战 1945年4月9日湘西会战 1945年5月27日日军后撤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抗战经典战例淞沪会战之感想 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 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 (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安第一团,原宪兵第六团改为保安第二团,齐学启任上校团长,日夜训练,主要是街市巷战,准备保卫上海,以后成立总团。 以上为国民政府积极备战之一部分,但足见国民政府军之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淞沪之战定然不会取得如此成效,那么日军进攻上海必然如入无人之境,也必然对之后的抗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是应给予肯定的,此其一。另外,我认为当时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首先,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我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把全国军队都调动起来,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绝大部分到达淞沪战场,成为战斗主力。当时首先到的是张治中

精修版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 含解析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三)——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但这只是基础思路,具体方法需要从实际训练中总结。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目录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第二步,抓材料关键信息——1960年,抗日战争 第三步,分析材料——结合设问要求对材料整体进行分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

动力。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示例1: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2分)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10分)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2分)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10分)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分) 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10分)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2分) 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10分) 方法总结:修改建议题解题方法 一、紧扣设问要求,抓住题眼 二、把握材料体现的史观或者作者所持态度、立场 三、紧密结合所学知识,有理有据 四、作答时语言规范化、要点化。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 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 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 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 (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

813淞沪会战时间 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813淞沪会战时间淞沪会战之爆发原因和背景 导语: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 日本统治集团,早就确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从“九一八”侵占中国东北并向华北扩展的过程中,日本的得益,更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3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比较快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29年为100,1936年上升为150,1937年达169。8年平均每年递增 6.8%,但日本工业生产的递增率不能用正常的国内生产来考察的。1930、1931年是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那么在1932年开始就是以9%的年平均递增率发展,以1937年与1936年相比,上升了12.7%,后几年的大幅度上升,无疑是从侵略中国得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侵华已经得到这样大的利益,大陆政策第一步的预想变为现实,就更加积极地扩大侵华。 日本的产业结构,1930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为38:62,1931年、32年的侵华战争开始,军工工业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到193?年,以军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改变为58:42。为侵略战争服务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推动战争。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地走上天皇制的法西斯主义统治。1936年2月20日,国会选举中自由派的民政党在选举中刚取得多数,2月26日就发生法西斯军事政变,“皇道派”军官率领1500余名官兵,袭击了冈田启介首相,杀死了几名内阁官员,包括1932.5-1934.7月担任首相的斋藤实子爵和藏相(财政大臣)高桥是清等,提出了8项要求,鼓吹建立“皇道派”武力独裁和战争体制。政变后,由广田弘毅任内阁首相,组成了军人主政的内阁;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大力推进军工生产为主的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