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伤寒论一张治荨麻疹专用方

伤寒论一张治荨麻疹专用方倪海厦讲解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时间以后,如疟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又会怕冷,热比较多,寒比较少,就是这个人的抵抗力比较强,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呕,且大小便很正常,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言及病在刚开始的时候,所得的是太阳病,如果病进入少阳的时候,病人马上回产生呕,病进入阳明的时候,病人会便秘或燥渴。
所以,如果有呕,病就是进入少阳了,如果口渴,大便有问题了。
就是进入阳明了。
所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就是这个病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病还在太阳。
一日二三度发,有的时候一天两三次发,突然发热,突然发冷,如果脉微缓者,【脉】慢慢缓下来了,本来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为欲解也,表示这人快好了。
望诊上可以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开始黄,就是身体要恢复了,黄是脾胃的颜色,胃气回来了,只有一点点黄,就不用吃药,让他慢慢恢复;如果脉微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脉跳得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体的内脏功能削弱了,而且感到身体里面一阵阵冷出来,这是阴和阳都虚,身体虚掉了,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发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脸色发红发赤,这病还没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条说如果要用汗法的时候,一定要先确定病人有足够的津液,体力很够,才能去发汗,病人脉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没了,本身身体很虚,再去发汗,他会更虚弱,面色反有热色者,还有热就是感冒还没完全去掉,代表还需要服药,为什么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经离开汗腺,但是还没离开皮肤表面,停在皮肤下方,风吹一吹,皮肤毛孔封到了,就开始痒了。
经方真奥妙!!——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治荨麻疹

经方真奥妙!!——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治荨麻疹罗燕文“经方真是太奥妙了!!”当笔者看完这个复诊病人,情不自禁,内心连连感慨。
平素精力有限,很多案例也疏于总结,但此刻内心油然而生的敬意,让我不得不写些什么。
齐某,男,68岁,就诊号115300772022-11-6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主诉:发现躯干及四肢部风团1月现病史:1月前发现躯干及四肢部风团,未予处理吗,逐渐加重,今来就诊,每晚发作,每日发作,吹风后发作,无怕冷,无恶寒,夜尿1次,皮肤凉,双侧尺脉有力,舌边齿痕,舌苔暗,天一冷腹胀,放屁后缓解。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经证)治疗:中药颗粒冲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细辛)和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5g 炙甘草6g大枣6g 吴茱萸10g 通草6g 当归10g用量:5天剂免煎用法:一日2次,一次 1/2 剂,开水冲服。
2022-11-12找我看诊。
刻下:药后躯干及四肢部风团稍减,仍每吹风或气温寒冷时发作,无恶寒,夜尿1次,皮肤凉,腹部着凉则腹胀多年,放屁后缓解。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太阴合病)治疗:中药颗粒冲剂(桂枝汤合吴茱萸汤)桂枝9g 白芍9g 生姜9g 甘草6g大枣12g 吴茱萸9g 人参4.5g用量:3天剂免煎用法:一日2次,一次 1/2 剂,开水冲服。
2022-11-15复诊刻下:明显好转,仅手臂、腹部各有1个红色小风团,无恶风寒,无汗出,晨起口苦,皮肤凉,无腹胀。
夜尿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关尺浮。
诊断:急性荨麻疹(太阳少阳合病)治疗:中药颗粒冲剂(柴胡桂枝汤)按语:根据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理论,风团每吹风或气温寒冷时发作,无恶寒,皮肤凉,脉浮提示为太阳表虚证;腹部着凉则腹胀考虑为太阴病;故该患者当为太阳太阴合病。
那符合太阳太阴合病的方证有哪些呢?符合该患者这种情况的太阳太阴合病方证又具体锁定到哪个呢?因为太阳表虚证,考虑用桂枝类方。
经方治愈荨麻疹案

经方治愈荨麻疹案
刘某,女,60岁,周身起风团痒1月,于2014年1月6日就诊,夜间发病严重,瘙痒难耐,伴双手指疼痛,心悸,汗出,咽干,失眠,偶有胃痛。
大便溏,1天2-3次,无腹痛。
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纳可。
舌淡暗,苔薄白,脉浮。
既往有干燥综合征和咽痛,咽痛基本治愈,干燥综合征治疗中,目前口服泼尼松(每天1片),羟氯喹。
处方:桂枝龙骨牡蛎汤。
7付。
2014年1月13日复诊,患者服用7付,心悸、汗出和失眠好转,风团和瘙痒无疗效。
观患者面色晦暗,皮肤干燥,伴有心悸,恍然大悟,此乃炙甘草汤证。
处方:炙甘草汤
2014年1月20日复诊:患者很高兴,诉风团、瘙痒和心悸均消失,手指疼痛,咽干,汗出和失眠均有明显改善,要求继续开7付中药巩固治疗。
后失访。
六经辨证治疗荨麻疹(五)

六经辨证治疗荨麻疹(五)(接上文)刚才讲的少阴,下面讲厥阴。
厥阴病在临床中引起荨麻疹的,其实也还是有机会的。
我在我的经方工作室发的公众号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我用乌梅丸治疗这个荨麻疹的案例,事实上确实如此。
厥阴病的代表方就是乌梅丸,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厥阴病主证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表现的就是一种上热下寒的状态,既有少阴阳衰的一个明显的阳衰机能不足的状态,同时又有阳明或少阳的一个热的状态,我把厥阴病往往看成是一个阳明少阳和少阴的合病状态,我认为就是厥阴,说白了就是这边是热、那边是寒,一个寒热错杂的状态。
我们说寒热错杂就是厥阴,这个还不太准确,因为寒热错杂的证太多了。
比如葛根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都可以算寒热错杂,属表寒里热;那么半夏泻心汤证也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还有很多寒热错杂,但是都不算厥阴。
厥阴证,乌梅丸是厥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也是厥阴。
后世讲的这种温潜法,特别是用姜附桂温阳,再加上滋阴降火或者是泻火药所治疗的情况都可以算厥阴状态。
这么一考虑的话,厥阴的外延其实就扩大了,临床上就不单是用乌梅丸了,有很多方剂其实都可以考虑这个厥阴状态。
如潜阳封髓丹,其实我们可以认为就属于一个厥阴状态。
用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来说,这个在临床中比较多见的就是这么一个状态,就现在很多一些中青年高管、白领,看上去体质很壮实,但是由于长期工作繁忙应酬、劳累,又缺乏锻炼,由于应酬太多导致肠胃功能不好,经常腹泻,稍微吃点凉的就拉肚子,非常疲倦怕冷,同时又伴有肠鸣、腹泻,大便粘、大便臭,舌苔黄厚、黄厚腻,这些都可以考虑应用乌梅丸。
第四部分:合方应用(经方与经方、经方与时方合用)所以从整体来看,六经从太阳到厥阴,其实都有机会用六经辨证来进行临床辨证,我们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个荨麻疹到底在哪一个经,然后再抓住这个方证。
临床中,不单是一个经,有的是两经、三经合病的机会比较多,合病的话我们用合方的机会就比较多。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症状包括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瘙痒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针对这种疾病,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柴胡桂枝汤被认为是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剂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位患者通过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验案,以期能够为更多荨麻疹患者提供参考。
患者陈先生,40岁,因荨麻疹症状频发,前来中医诊所求诊。
陈先生患有荨麻疹已有多年,症状反复发作,曾多次到医院就诊,使用抗过敏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而且长期使用药物也带来一定的身体不适。
对于传统中医治疗的方式,陈先生抱有一定的怀疑和犹豫,但在多方了解后,他还是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根据陈先生的病情表现,中医师初步诊断为证属风热外袭,毒邪结聚,治以清热解毒。
选取的治疗方剂为柴胡桂枝汤,该方剂由柴胡、黄芩、桂枝、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对治疗风热引起的皮肤病症效果显著。
陈先生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服用柴胡桂枝汤,同时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有所调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
经过一周的治疗后,陈先生的症状有所缓解,患处的红肿瘙痒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陈先生的症状逐渐减轻,病情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陈先生的荨麻疹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身体状态也恢复了正常。
在此期间,陈先生对中医治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改变了对中医的态度和观念。
他表示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温和、舒适,没有副作用,给予了他全方位的关怀和调理,让他在治疗的过程中收获了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滋养。
通过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的验案,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治疗荨麻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柴胡桂枝汤作为经典的中医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对于治疗风热引起的荨麻疹具有显著的疗效。
而且,中医治疗荨麻疹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调整身体内部的失调,从根本上减少病情的反复和复发。
冬季皮肤瘙痒风疹、荨麻疹,一剂名方,五苓散加减,疏风、止痒

冬季皮肤瘙痒风疹、荨麻疹,一剂名方,五苓散加减,疏风、止痒一提到荨麻疹,有些朋友相信是深有体会,发作起来,往往都是皮肤红肿瘙痒、难以忍受。
那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临床上的案例,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
2020.07.14 初诊这位患者,是位男性,37岁左右,来的时候,看到从头面、胸、背、臀、手、足都是大大小小云片状一样的疙瘩,起初是只有双臂发疹且当天就能消退,渐渐地连躯干及大腿也开始出现,愈抓、愈红、愈痒愈严重,从发作到中医介入治疗前的近三个月,往返于各大皮肤科治疗,但是收效甚微。
并且医生告知如果再不能用药压下来的话,就可能从急性变成慢性。
就赶紧过来寻求中医治疗,并且现在的情况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睡眠质量,经过详细问诊,大便偏干,并且口渴,咽干,饭后容易有胃酸,伸出舌头来一看,舌质红,舌苔薄黄。
脉浮滑、大数。
于是开方如下:五苓散、白芍、黄连、黄芩、半夏、当归、川芎、生地。
2020.07.21二诊全身皮肤已逐渐恢复平坦,痒的情况也逐渐消退,而且连带胃酸情况,都有所改善。
2020.07.31三诊皮肤与常人无异,只是偶尔可能因为饮食原因,皮肤又搔痒起来,但这次发作较之前要轻微许多,处方也改以柴胡剂疏肝为主,再无发作。
由此可见,中医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如果辨证与用药准确,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用药思路:首先五苓散,是干什么的?我们来看一下《伤寒论》中的条辩: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苓散的主证就是:小便不利,口渴。
那么,除此之外,所伴随的症状还有一个最典型的就是:皮肤痒。
为什么会这样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条辩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就是在太阳病,发汗后,不管是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在用的时候,由于汗没有透发,但又因为这些汗液已经离开了皮肤汗腺,只是没有离开皮肤表面,但又不可能原路返回,就会停留在身体里面,夹在皮肤和肌肉中间,就会痒。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柴胡桂枝汤治疗荨麻疹验案举隅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肿胀和瘙痒感。
荨麻疹多数为
急性发作,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反复发作的情况,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近年来,中医药在荨麻疹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
方剂,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的治疗。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由柴胡、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等草药组成。
该汤具有辛温解表、疏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在治疗荨麻疹时,柴胡桂枝汤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
缓解病情。
一位患有荨麻疹的患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西医治疗无效后,决定尝试中医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中医医生给他开了一副柴胡桂枝汤方剂。
该方剂由柴胡、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等中草药组成,患者每日一剂,连服7天。
在服用柴胡桂枝汤的第三天,患者开始感觉病情有所缓解,皮肤上的红斑和肿胀减轻了,瘙痒感也明显减弱。
到了第七天,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皮肤恢复了正常状态。
患者
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复发情况。
柴胡桂枝汤在荨麻疹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该方剂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的症状,使患者的皮肤恢复正常。
柴胡桂枝汤的应用
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其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在接受柴胡桂枝汤治
疗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使用。
寒冷性荨麻疹

桂麻各半汤【功能】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病,风寒郁于肌表,不得外达,症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无汗。
【主治】太阳病,风寒郁于肌表,不得外达,症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无汗。
【临床应用】1 .用于体虚弱者感冒、恶寒、头痛、发热、咳嗽、皮肤搔痒等症,主治风、寒双感之表证。
2 .本方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二方各取其半,合为一方,故名。
【现代药理】1 .发汗解热:〈麻黄、桂枝〉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
2 .止痉镇痛:〈桂枝、白芍〉能缓和平滑肌和神经痉挛。
3 .袪痰止咳平瑞:〈桂枝、甘草〉能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稀薄痰液、易于咳出。
〈杏仁、麻黄〉能抑制呼吸中枢、舒缓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4 .抗流行性感冒病毒作用。
【用法】饭前温服或饭后温服.[临床经验] 麻桂各半汤治疗荨麻疹一例患者,女,28岁,半月前突发皮肤瘙痒,经郑州五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抗过敏治疗无效。
一周前来我处就诊,同科大夫给予肌注地米扑尔敏,维丁胶性钙后痒止而复来。
给予氯雷他定口服无效。
刻诊:皮肤瘙痒,皮肤无皮疹,皮色无改变。
以夜晚为重,因瘙痒而无法入睡。
搔抓后更痒,皮色不变,遇风加重,素有四肢发凉,怕冷。
辨证:寒邪郁表。
治则:微散风寒。
方药:麻桂各半汤桂枝10,麻黄6,白芍6,甘草6,杏仁6,生姜三片,大枣5枚。
夜晚为阴,夜间加重,为阴邪所致,风寒为阴邪也。
抓后更痒皮色不变,为风寒客于肌表,欲出不得,非为血热所致。
遇风加重,是阳虚于内。
桂麻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此例虽无发热恶寒,但是素有四肢发凉,怕冷,为素体阳虚,遇风寒外袭,阳气无以御邪,风寒之邪客于肌表,正微无以驱邪外出,邪轻无法入里,风寒郁于肌表,邪正交争,战于营卫之间,欲汗不得,阳郁不伸,邪郁不解,故身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经方辨治寒冷性荨麻疹验案举隅
荨麻疹, 经方, 寒冷, 验案1、桂枝麻黄各半汤案
李某,男,35岁,1990年11月7日初诊。
自述1月前冒风淋雨后全身出现风疹团,奇痒难受,用热水擦洗、更衣后慢慢消失。
之后每遇冷风则全身风疹团复发。
经其他治疗仅获一时之效,再遇冷风仍复发。
就诊时正逢天阴风冷,头面、四肢、胸背满布风疹团,色淡红,畏寒肤冷,口不渴,舌苔白,脉缓。
辨证属风寒久郁肌表之寒冷性荨麻疹。
治以温散表寒,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桂枝15g,麻黄10g,白芍10g,杏仁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栆15g,防风15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
3剂。
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首次服药后卧床覆被出微汗。
二诊:服上药1剂后风团完全消失,3剂尽,虽再遇冷风也未见不适。
为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乃用桂枝汤合玉屏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起于冒风淋雨,之后每遇冷风即发,兼见畏寒、脉缓,为风寒之邪久郁肌表,营卫失和,正气不能抗邪外出所致。
《伤寒论》23条在论述太阳病表郁不解证的第三种转归时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以解除久郁之风寒,加土茯苓、白鲜皮、防风抗敏祛风止痒,邪去正安则愈。
2、当归四逆汤案
马某,男,32岁,1992年11月15日就诊。
自述近3年来每到寒冷季节遇冷风、冷空气、冷水刺激时,四肢及头面等皮肤祼露部位随即起瘾疹团,瘙痒难忍,遇热可缓解,冬季早晚外出虽戴手套、围巾、口罩,也仍发病。
经多方治疗无效。
就诊时仅见颜面、指掌皮肤颜色略黯,触之冰凉(询知平素也如此),舌淡苔白,脉沉细而缓。
诊为寒冷性荨麻疹,属寒凝厥逆之证。
治以温经通脉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桂枝15g,白芍15g,通草8g,辽细辛5g,附子15g(先煎1h),炙甘草10g,大枣30g,土茯苓15g,白鲜皮15g,全蝎6g。
3剂。
水煎,每日1剂,温分3次服。
二诊:明显减轻。
效不更方。
嘱服10剂,并在早晚洗手脸时,用冷水和热水交替擦洗,冷水不要太冷,逐步降低水温,以提高皮肤适应性而达到脱敏之目的。
三诊:10剂尽,上症已完全消失,虽接触冷水或冷风也未再发生痒疹,但手脚仍发凉,继用当归四逆汤原方送服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荨麻疹以寒冷刺激为诱因,发病部位仅限于四肢、
头面皮肤祼露的远心端,并有明显厥逆现象,为素体阳虚,阳气不达四末,寒邪凝滞的厥逆证。
故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加附子助桂枝、细辛温经通阳散寒、加土茯苓、白鲜皮、全蝎抗过敏止瘙痒,佐以冷水、热水交替洗手脸以脱敏。
最后用当归四逆汤送服金匮肾气丸标本兼治,固其本而除病根。
3、真武汤案
谯某,女,48岁,1993年3月14日初诊。
自述近1年多来凡接触冷水则皮肤出现瘾疹团,奇痒难受,每次先起于双手等接触水的部位,继而延及全身。
初起为接触冷水或露水、雨水发病,以后则接触温度稍低的温热水也发病,洗手洗脸必须用很烫的热水,雨、露天不敢出门做农活,但遇冷风并不发病,辗转治疗无显效。
就诊时无症状,但体型稍胖,舌体胖有齿痕,脉沉。
辨属脾肾阳虚,水邪泛滥皮肤之证。
治以温肾运脾,镇制水邪。
方用真武汤加味:附子15g(先煎),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15g,白鲜皮30g,土茯苓15g,地肤子15g。
5剂。
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
后于4月5日因感冒来诊,问及原病情况,患者言服完所开方药病即告愈,近忙于农活,虽下水田也未见发病。
随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的特点是接触冷水即发病,加之体质上有脾肾阳虚之变,制水无权,内外水邪互相招引,泛渍
皮肤,而发为本病。
故用真武汤温肾运脾以制水邪,加白鲜皮、土茯苓、地肤子燥湿止痒,标本兼顾,脾肾之阳得补则水邪自不为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