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失也失:耽误B. 其将来辞辞:陈说C. 吾子之讨讨:处罚D. 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 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 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 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 焉得,哪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①?(欧阳修《归田录》)【乙】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

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

”乃遣吏持币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

大失望,姑命具食。

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

”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

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

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

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

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此句为作品原有内容。

(庖丁)“解牛”是说透彻把握牛之筋节骨肉等内在结构,才能游刃有余。

(轮扁)“斫轮”是说斫轮奥秘难以传授,需要在实践中领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无他,但手熟尔但:____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轻:________③老翁手一短柄斧手:________④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则:________(2)你从两文中两位老翁身上分别获得怎样的教益?(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及其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因此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因此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别变、安顿别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别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咨询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降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要紧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如此做各有啥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往后,还间或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个地方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缘故。

C好似。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别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终再依照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初中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便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升日以还。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弟之怠。

危录毕,走送之,不散耕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热经叩何。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鬲身俯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发;俟其欣悦,则又请羯。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每假借于殿书之家________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向________③负箧曳展________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3)选择文中恰当的画线句,将其序号填写到对应横线上。

作者家贫无书,却能“遍观群书”,离不开他“________”的勤奋刻苦精神,离不开他“________”的诚信守时品质。

(4)阅读选文结尾句,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学完本文后,小强同学想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副对联,请你使用以下短语帮他将对联补充完整。

圣贤之道德隆望尊色恭礼至君子之名上联:先达________传________上联:弟子________成________【答案】(1)明;宋濂(2)借,求借;拿;背着;破旧(3)①;②(4)作者通过自谦,来表达自己经过刻苦努力终有所成的经历,来勉励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必更会得到人们的厚爱,目的在告诫人们学习要像自己一样不畏惧艰苦,最终都会有所成就。

初升高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初升高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

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放纵)。

宣宗初亦召供奉。

程既审(深知)上晓音律,尤自刻苦。

往往令倚嫔御歌(为妃嫔作歌伴奏),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

程一日果以眦睚(极小的怨愤)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岀,付京兆。

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会上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卒不赦程。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善弹琵琶:擅长B、能变易新声:变换C、以是为恨:痛恨D、卒不赦程:最终■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B.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C.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髙祖/太宗法也。

D.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髙祖太宗法也。

3、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A、从选文来看,罗程的琵琶技艺天下第一。

B、唐武宗也精通音乐,并且相当用功。

C、罗程因小事杀人主要是依仗自己技艺天下无双。

D、对于罗程犯罪,武宗赏罚分明,最终没有赦免罗程。

4、翻译下面的句子: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一4题。

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

梁君下车,殽弓0欲射之。

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

行者不止,白雁群骇。

梁君怒,欲射行者。

其御0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 “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 '必以人祠⑤,乃雨。

‘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 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

’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徳于天而惠于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B.乃把.晖臂曰握,持C.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D.子孙窃怪.之怪罪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B.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C.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D.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3.下列说法与文本不一致的一项是()A.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

B.虽然朱晖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

C.在张堪死后,朱晖没有帮助了张堪的家人。

D.张堪一直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中山县①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②,攻之愈急。

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

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

遂为文侯开地③。

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④猎得麑⑤,使秦西巴⑥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

孟孙怒而逐秦西巴。

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

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

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注释】①县:通“悬”,悬挂。

②志:斗志。

③开地:开拓疆土。

④孟孙:复姓,为魏国大夫。

⑤麑(ní):幼鹿。

⑥秦西巴:人名,孟孙氏的家臣。

⑦由:由于,原因是……。

1、下列句中对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山县其子示.乐羊(给……看)B、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赠送)C、不忍与其战,果下.之(攻下)D、泰西巴不忍,纵.而与之(放纵)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B、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C、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D、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3、下面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山国国君在与魏国交战中曾经用乐羊的儿子作人质来动摇魏军的军心.B、乐羊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有罪反而得到信任.C、从全文来看,作者对乐羊有功而被国君怀疑是深表同情的。

D、作者肯定了做人要诚,认为即使是笨拙的、朴实的真诚,也能赢得人们的认可;反之,使小心眼儿,耍小聪明不可取。

4、翻译下列句子。

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饮酒夜行,道经蓬山庙。

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归家,欲治两孙。

两孙惊惋,叩头言:"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伯乃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

复见两孙来,扶持伯。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

达家,乃是庙中两偶人也。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而去,家不知也。

极夜不还。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注释:①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

②坼:裂开。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信:确实B.乃是庙中两偶.人也偶:土偶C.伯乃悟.悟:悔悟D.夜皆亡.去亡:逃走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C.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D.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3.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宁①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

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

后宁赍礼②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宁许蒙不杀。

斯须③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

毕,解衣卧船中。

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宁闻之,故卧不起。

蒙母徒跣④出谏曰:“至尊⑤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

”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⑥,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歔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注释】①宁:即甘宁。

②赍礼:赠送礼物。

③斯须:一会儿。

④徒跣:赤脚步行。

⑤至尊:指吴主孙权。

⑥兴霸:甘宁的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宁厨下儿曾有过.过:过失B、宁许.蒙不杀许:答应C、击鼓会.兵会:碰上D、缚.至桑树缚:捆绑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B、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C、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D、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3、下列对吕蒙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吕蒙是一个察纳雅言的人。

B、吕蒙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

C、吕蒙是一个不听劝告的人。

D、吕蒙是一个孝顺母亲的人。

4、翻译下列语句。

⑴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张齐贤为布衣时,倜傥有大度,孤贫落魄,常舍道上逆旅。

有群盗十余人,饮食于逆旅之间,居人皆惶恐窜匿;齐贤径前揖之,曰:“贱子贫困,欲就诸大夫求一醉饱,可乎?”盗喜曰:“秀才乃肯自屈,何不可者?顾吾辈粗疏,恐为秀才笑耳。

”即延之坐。

齐贤曰:“盗者,非龌龊儿所能为也,皆世之英雄耳。

仆亦慷慨士。

”乃取大碗,满酌饮之,一举而尽,如是者三。

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

群盗视之愕眙,皆咨嗟曰:“真宰相器也。

不然,何能不拘小节如此也!他日宰制天下,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为盗耳,愿早自结纳。

”竟以金帛遗之。

刘贤皆受不让,重负而返。

注:龌龊儿:卑鄙、丑恶之人。

愕眙:惊视。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即延.之坐延:邀请B.秀才乃肯自屈.屈:屈服C.当念.吾曹皆不得已而为盗耳念:考虑D.竟以金帛遗.之遗:赠送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

B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

C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

D又取豚肩/以指分为数段而啖之/势若狼虎。

3.对人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齐贤倜傥大度,有不同于常人的胆识和慷慨之气。

B 张齐贤言语上敬重强盗,称之为“英雄”,行为上不拘小节,饮酒吃肉显得粗犷豪壮,所以强盗愿意结纳他。

C 张齐贤能自屈身份,善于应对以获取利益,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名相的性格基础。

D众强盗争着赠钱财是被张齐贤感化,她接受强盗的赠金可见他也有贪财的一面。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齐贤径前揖之,曰:“贱子贫困,欲就诸大夫求一醉饱,可乎?”(六)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①,韩赵宾从②,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③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史记·吴起列传》)【注释】①不敢东乡:不敢向东侵犯。

乡,同“向”。

②宾从:服从、归顺。

实为结成同盟。

③属:同“嘱”。

委托、托付。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尝.学于曾子尝:曾经B.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将:将要C. 子皆.出吾下皆:全、都D. 方.是之时方:正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B.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C.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D.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3.吴起没有拜相的原因是()A.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

B. 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C. 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

D.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

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

太宗,指李世民。

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

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

③不自得:不痛快。

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穿戴)B、皇后何为若是.(这样)C、岂.过魏征(难道)D、安.敢不贺(安全)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B.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C.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D.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3.下列说法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A.唐太宗发怒的原因是魏征提出了错误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