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测井解释方法

合集下载

第6章成像测井

第6章成像测井
平行于层面且较规则, 宽度变化不大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鉴别
天然裂缝多为长期构造运动形成,又受到地下水的 溶蚀与沉淀作用的改造,因而分布极不规则,缝宽 变化大。 诱导缝是在地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故排列整齐, 规律性强,缝面形状较规则且缝宽变化小。诱导缝 一般又分为:
人工诱导缝的特征
钻井过程中由于 钻具震动形成的 雁状诱导缝
六臂
150个电极
井眼覆盖率与井径有关
(二)数据处理
电成像预处理过程-5步
输入电成像测井数据 坏电极剔除 电扣深度对齐 GR深度校正 加速度校正
2-坏电极剔除 坏电极表现为: 一:零或无效的负值; 二:某个电极方差变化过 于平缓或剧烈两种情况。 如右图所示:
坏电极
坏电极的校正是在检 测出失效电极的基础 上通过相邻电极的插 值来完成。
(一)仪器结构和测量原理 电成像测井仪器外观
FMS 4极板 54电扣
FMI 8极板 192电扣
STAR-II 6极板 144电扣
EMI 6极板 150电扣
电成像测井仪器极板结构
EMI
FMI
Star II
全井眼地层为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
重点 1、FMI仪器外形
4臂、8极板 192个电极 电扣之间 0.2in(5.2mm) 两排之间间距 0.3in
坏电极剔除成果图
坏电极
2018/12/27
28/146
3-电扣深度对齐
由于不同极板之间以及同一极板上的两排电极在纵向上的排列 位置不同,所测得的曲线深度也不同,所以在生成图像之前必须把 各排电极的测量数据深度对齐,如右图所示。以第一排电极的深度 为标准,其他排电极移动相应的深度间隔完成校正。
ERMI仪器极板电扣排列示意图

成像测井方法

成像测井方法

(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2、测量原理 采用侧向测井的屏蔽 原理。电极与极板绝缘。 由电源给极板和钮扣电极 供相同极性的电流,使极 板与钮扣电极的电位相 等,由电极流出的电流受 到极板的屏蔽作用,沿径 向流入地层。
(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2、测量原理 记录每一个钮口电极的电流强度和对应的测 量电位差。
8 192 0.2 0.1 0.3 80% 0.2 175 138 90° 5 6.25-21 <20000
EMI
6 150 0.2 0.1 0.3 59% 0.2 175 138 90° 5 6.7-21 <20000
STAR-Ⅱ
6 144 0.2 0.1 0.3 59% 0.2 175 138 90° 5.7 6.7-16 (5.875-16) <20000
一、成像测井概述
成像测井系统的主要特点:
车载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网络连接,人机 交互。能实时高速采集大量的测井信息, 能完成刻度、测井、数据处理、显示等多 任务并行处理。 具有高数据传输率的电缆遥测系统,数据 传输率达500kbps,实现井下仪器和地面 设备见得大数据量传输。
一、成像测井概述
成像测井系统的主要特点:
3、仪器结构
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FMI
4个主极板 , 4个辅极板 每个极板两排钮扣电极,每排 12个电极,8个极板共192个电极。 8.5 in的井眼,井壁覆盖率为 80%,6in井眼,井壁覆盖率为 100%。
3、仪器结构
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FMI
0.2in 0.3in
外形尺寸 有效阵列尺寸
1、模拟记录阶段测井方法 普通电阻率(电极)测井 感应测井 声速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 自然电位测井 井径测井 以JD581测井系列为代表

声波测井-超声波成像测井4

声波测井-超声波成像测井4

声成像反映井壁宏观形态,探测较大裂缝;电成像反映地 层内部结构,对细小裂缝较灵敏。二者相互弥补,为识别岩性、 分析地层特征、评价储层、判断裂缝充填情况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套管井中用声成像还能检测套管破损、变形情况。
超声波成像测井
声电成像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
三、应用
定性识别
●地层特征识别 ●诱导缝的识别 ●天然裂缝的识别 ●孔洞、井眼崩落及
超声波成像测井
一、概述
60年代末-Mobil公司第一套BHTV 80年代初-Shell公司改进BHTV 80年代末-三大测井公司井下电视商业化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成功研制井下电视 90年代初-
●Ultra Sonic Imager(USI) ●Ultra Borehole Imager(UBI) ●Circumferential Borehole Imaging Log(CBIL) ●Circumferential Acoustic Scanning Tool(CAST) ●Borehole Televiewer (BHTV) 华北油田测井公司
超声波成像测井二方法原理下井仪器结构超声波成像测井二方法原理声波的反射脉冲回波信号超声波成像测井二方法原理换能器声脉冲在井壁的扫描线示意图v为测井速度n为转速为声脉冲频率数据采集超声波成像测井二方法原理幅度成像声阻抗幅度成像声阻抗幅度低阻抗小幅度低阻抗小幅度高阻抗大幅度高阻抗大传播时间成像井眼半径成像传播时间成像井眼半径成像时间长半径大时间长半径大时间短半径小时间短半径小对井壁进行扫描对井壁进行扫描记录回波幅度记录回波幅度回波传播时间回波传播时间
超声波成像测井
二、方法原理
超声波成像测井
二、方法原理
数字声波井周成像测井(CBIL) Circumferential Borehole Imaging Log 以脉冲回波的方式,对整个井壁进行扫描,记录: ●回波幅度图像BHTA ●回波传播时间图像BHTT

成像测井技术介绍

成像测井技术介绍

测量原理
图35
它使用三线圈系(一
个发射、两个接收)
为基本测量单元,仪 器有7个接收子阵列, 它们的间距分别为: 6、10、20、30、60、 80、94英寸;每个接 收器可接收到8个频 率的信号,可获得1、 2或4英尺三种纵向分 辨率、六种探测深度
的曲线。六种探测深 度分别为:10、20、 30、60、90、120英
成像显示侵入类型和侵 入深度。 如G37-10井延9 油层
过渡带 原状地层
冲洗带 高阻油层低侵
水层高侵
侵入深度:21英寸
侵入深度:38英寸
对比分析认为,在砂岩油层段, 高分辨率感应HDIL在真电阻率提 取和侵入剖面类型描述方面具有 好的应用前景,可为综合解释的 饱和度计算、径向侵入动态分析、 油层污染提供丰富的资料。
图12-G37-10延9T2分布
(4)、有效划分油、水层界面
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清晰地反映流体的存在,因此划 分油、水层界面非常有效(见图15)。
(5)、利用差谱法识别流体性质
由于水与烃(油、气)的纵向驰豫时 间T1相差很大,水的纵向恢复远比烃快。 测井利用特定的回波间隔和长、短两个不 同的等待时间TWL和TWS。使两个回波串对 应的T2分布存在差异,由此来识别和定量 解释油、气、水层。其TWL回波串得到的 T2分布中,包含油、气、水各项,而且完 全恢复;TWS回波串得到的T2分布中,水 的信号完全恢复,油气信号只有很少一部 分;两者相减,水的信号被消除,剩下由 与气的信号。
(三)正交偶极声波测井
正交偶极阵列声波测井原理简述
正交偶极阵列声波成像仪是是声波测井技术的重 大突破,它是把单极和偶极声波技术结合起来, 能精确地进行各种地层(包括慢速地层)的声波 测量,它解决了慢速地层的横波测量问题,。

成像测井综合解释[精]

成像测井综合解释[精]
冲刷面成像图
23
钙质团块 钙质团块在成像图像 上呈亮色斑块状,一 般只分布在某一方位 上。
钙质团块成像图
24
2
2、真假裂缝的识别 (1)钻痕、刮痕的识别 因钻头不规则运动所致,声波成像的时间图上无明显特征,主要是在 幅度线上形成明暗的条纹。其基本特征是:条痕角度偏高,且带宽很 细、很密,一般360°都可能出现。
3
2、真假裂缝的识别
(2)钻具振动形成的裂缝钻井过程 中由于钻具振动可能形成裂缝,它们 十分微小且径向延伸很浅,这种裂缝 虽然在FMI成像图上有高电导率的异常,
溶蚀孔洞
13
2、真假溶洞的识别方法
(1)黄铁矿斑块与溶蚀孔洞的鉴别 黄铁矿呈高密度,电阻率极低,其颗粒与 周围地层的电导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 电成像图象上黄铁矿斑块呈高电导异常, 边缘清晰,并且黄铁矿多为分散状分布, 在体积较大时呈方形。当泥岩中的黄铁矿 斑块较稀疏时,常规资料反映并不明显, 而成像测井图则有明显的显示。
井眼崩落特征
9
2、真假裂缝的识别
(8)缝合线 由于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 而两侧有近垂直于缝合面的细微的 高电导率异常。当压溶作用主要来 自于上覆岩层压力,缝合线基本平 行于层理面;当压溶作用主要来自 于水平构造挤压作用,缝合线基本 垂直于层理面
缝合线
10
3、裂缝形态
(1)张开缝:在电成像图上呈 黑色高电导异常,声波反射信号微 弱,甚至无反射,在幅度图上的特 征表现为暗色;在时间图上没有信 号返回,即无反射表面,表现为黑 色,
15
3、溶洞在井壁上的分布特征
(1)均匀分布的溶洞 有时溶孔在井壁呈均匀分布,在图像上 表现为均匀分布的小团状黑色高电导异 常。 (2)层状分布的溶洞 有时溶孔在井壁呈层状分布,在图像上

《测井地质学》第三章-井壁成像测井及解释

《测井地质学》第三章-井壁成像测井及解释

王贵文:WANGGW@
FMI测量原理
FMI仪器及 极板部分的示意 图,FMI有八个极 板,每个极板有 两排24 个电极, 八个极板共计192 个电极,测量过 程中八个极板推 靠至井壁,192个 电极同时测量, 每个电极可测得 所在处井壁视电 阻率值。随着仪 器上提可测得全 井段的数据,经 过一系列处理, 即可获得测量井 段纵向上的微电 阻率扫描图像。
王贵文:WANGGW@
* 成像测井资料--用阵列或扫描方法测量记录井壁或井周岩石物 理性质的二维或三维分布--数字图像 * 研究的方法:建立地质模型 研究成像测井对地质事件的几何分辨率和物理分辨率 研究成像测井数字图像的异常信息分析方法 探索地质事件的标识技术(模版匹配、模式识别及数字仿真)。 * 目标:对电学和声学成像测井在地质响应实验、图像分析、地 质解释应用三个层面上开展研究,建立成像测井地质解释的理论 和方法体系。发挥成像测井在评价复杂非均质油气藏的特殊作 用。
wanggwcupeducn成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成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层次1图像直接解释层次2常规测井约束解释层次3岩心约束解释层次4图像综合解释解释层次解释层次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概念模式常规测井解释岩心观察描述岩屑录井资料构造研究沉积学研究储层研究取心井段图像标定岩性图像关系模式建立未取心井段图像外推解释地层精细划分岩性解释孔洞发育带假象图像剔除典型地质现象初步解释约束条件约束条件解释目标解释目标在对大量的井壁成像测井资料解释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分析到综合的分层次展开的成像测井资料解释方法
王贵文:WANGGW@
广泛调研电学和声学扫描和阵列成像测井方法、仪器和成果处理技 术的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我国各油田典型成像测井数字图象资料及 定性解释成果,明确了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可识别的过井筒地质事件 为: * 薄层及微细层(厚度为0 .01m—0.1m) * 断层、褶皱 * 裂缝(足够的延伸长度,开度>0.01mm) * 沉积构造(层理等) * 孔隙(直径>0.1mm)洞穴(直径>2mm) 上述在事件的识别上主要应用全井眼微电扫描测井(FMI)及超声波反射 扫描测井(CBIL),图像资料识别的精度取决于对上述两种仪器响应地质 事件的几何分辨率及物理分辨率以及图像重构和边缘信息提取方法的研 究。解释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取决于用地质刻度测井方法建立解释模式和图 版。

超声波成像测井课件

超声波成像测井课件
» 判断窜槽的位置。 » 确定水泥返高和混浆带井段。 » 能有效地评价大直径套管井(直径406毫米)
的水泥胶结状况。 » 不受快速地层的影响。
平均衰减量4全-8d方B/ft位固井质量评价
平均幅度30、70-80mV
磁定位 6分区声幅 平均声幅 全方位声幅 变密度
衰减曲线 衰减曲线 衰减图象 曲线

三、UBI的应用
在油基泥浆中成象 探测裂缝、孔洞 井眼稳定性分析
– 键槽井眼 – 井眼垮塌 – 剪切滑动 – 泥岩蚀变
确定水平应力 井眼形状分析
裂缝性地层中FMIARI-UBI图象的比较
井眼垮塌
井眼垮塌
沿裂缝面的滑动
井眼垮塌 与滑动
井眼垮塌与剪切滑动
剪切滑动
剪切滑动
36 241 井
37
窜槽
38
试油 油水同出
39
底部为水层
分区水泥胶结测井提供全方位井眼水泥胶结评价
侯101井
胶结良好 第一界面 部分胶结
检查 取心位置
比较项目 分辨率 采样率
覆盖面积 探测深度 物理基础 地层响应 井眼描述 影响因素
限制条件
STAR 与 CBIL 比较
Star-II
CBIL
0.2in
0.2in
纵横向0.1in 70%(8in井眼)
纵向0.1-0.3in 横向200-250点/周 100%
2-5厘米
井壁
岩石电性
岩石波阻抗
超声波成象测井 井周声波成像测井
Ultra Sonic Imager、Ultra Borehole Imager
CBIL- 西方阿特拉斯 CAST-哈里伯顿
本章内容
? § 1 测井原理和仪器结构 ? § 2 应用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及应用研究成像测井技术自从引进我国后在沉积构造识别、薄层识别以及裂缝检测等物理属性成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井下地层地质特征与成像图形的对应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应该在实际测井工作中根据成像仪的特征特点建立地区相应关系,进一步研究成像解释方法。

标签: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裂缝检测本文以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为代表,主要介绍了电成像测井技术的仪器指标、仪器结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以及物理基础。

在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成像测井在岩心刻度成像、裂缝检测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1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必要性由于油气地域构造复杂,采集资料品质差,构造形态作图存在较大的误差,油气储层存在严重的非均匀性且横向预测结果多样,导致影响了我国油气的开发效益和全局勘探。

我国的测井资料就目前而言还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解释和评价。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华东油气田复杂多变的地质特征使得资料解释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需要进一步精细解释井旁构造形态,而且油田内储层岩石构造的非均匀性、碳酸盐高阻地层与砂泥岩低阻地层的复杂地质特征使常规测井难以精细解释井旁构造形态。

第二,华东油气田砂泥岩类裂缝储层、灰岩缝洞类储层的纵、横分布复杂且不均匀,裂缝产状伴随泥浆入侵裂缝性储层以及低孔等使得判别流体性质存在较大的难度。

因此有必要对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解释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提高我国油田开发勘探效率和经济效益。

2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2.1仪器结构及测量原理本文以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英文全称为Fullbore Formation MicroImager,简称FMI)为代表,对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四个手臂分别有一个折页极板和一个主极板,这种状如手掌的结构使得极板增加,可以覆盖更加广泛的井壁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割层面的 高角度裂缝
(二)裂缝、孔洞的成像测井解释
1.真、假裂缝的鉴别 (4)断层面与裂缝的鉴别
断层面处总是有地层的错动,与裂 缝很容易鉴别。
小断层
(有层位移动)
小 型 正 断 层
2.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
1)钻井诱导裂缝的产生原因
钻井诱导裂缝产生的原因与天然裂缝产生 的原因相似,环境的应力场超过了岩石的破裂 梯度,裂缝起源是应力、孔隙压力和岩石(岩 性)作用的结果。
裂缝的图象显示
(二)裂缝、孔洞的成像测井解释
1.真、假裂缝的鉴别 (1)层界面与裂缝的鉴别
层界面常常是一组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的 高电导率异常,且异常宽度窄而均匀。但裂 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生,因而 高电导异常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
层 界 面 和 裂 缝 的 鉴 别
(二)裂缝、孔洞的成像测井解释
第二, 天然裂缝缝 面不太规则,缝宽变化较大;
诱导缝缝面形状较规则, 缝 宽变化小。
第三, 诱导缝径向 延伸不大,故深侧向电阻率下 降不很明显。
4)裂缝分类(按形态和导电性)
诱导缝 钻具诱导缝、压裂缝、应力释放缝
天然 裂缝
高阻(密度)缝 低阻(密度)缝
垂直缝(90) 高角度缝(>75) 斜交裂缝(30~75) 低角度缝(5~30) 水平裂缝(5) 不规则缝(支状缝) 网状裂缝
2)裂缝描述
裂缝组系的重要特征: 组数 间距或密度 纵横向分布 连通性
2)裂缝描述
描述内容: 发育井段、位置 裂缝类型、大小 裂缝形态、方向 裂缝数量、密度 分布特点、发育程度
3)孔洞描述
描述内容: 发育井段、位置 孔洞大小(直径) 孔洞数量、密度 面孔率 发育方向、连通性
4)描述方式
定性描述:岩心描述的方式
统计分析裂缝分布特点,研究储集空间类型与构造、 层序、岩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地质 研究寻找有利的储集相带提供帮助。
➢裂缝有效性的评价
判断裂缝是否为有效裂缝,主要从三方面 进行判别,即裂缝的张开程度、径向延伸和 连通情况。
(1)从裂缝的张开程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有效
未充填或半充填天然缝
渗 透 性 砂 岩 中 的 钙 质 团 块
2、砾岩
砂砾岩
不 等 砾 小 砾 岩
巨 砾 岩
中 砾 岩
3)变质岩
4)煤层
地层描述(实例)
地层中主要岩性为云质灰岩,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 云岩,泥质云岩,其中可见块状结构和层状结构。下面 分段详细描述:
1.1.1 峰峰组:(3864.00 – 3985.20 米)
渗透率
➢裂缝统计分析
裂缝类型
后期构造裂缝, 主控裂缝
微细同生 柱状收缩缝
裂缝产状
构造缝分为 北倾和南倾, 两个子系统 交叉为裂缝 裂缝倾向 网络
单井分析: 统计分析 纵向上裂 缝发育段, 裂缝类型, 规模,延 伸方向。
裂缝走向
➢裂缝统计分析
单井纵 向裂缝 分布图
➢裂缝统计分析
某油田多井裂缝参数对比图
裂缝与溶洞
3、裂缝、孔洞的拾取与描述
1)裂缝拾取
拾取目的:
确定裂缝、层面、 断层产状、数量等 定量参数。
拾取原则:
根据图象分辨能力, 在小深度比例(1: 10)图象上,控制 正弦波线形态,至 少确定四个点。
2)裂缝描述开的或矿化的、充填的) 形态(角度、形状) 方向(倾向、延伸) 大小(宽度、长度、张开度) 年代(形成时间,成岩历史)
3864.00 - 3867.15 m:泥质灰岩层段,可见断层;
3867.15 - 3877.30 m:层状云质灰岩层段,可见钻井 诱导缝,断层,天然裂缝和被充填的孔洞(见图2);
3877.30 - 3882.48 m:块状云质灰岩层段,可见井壁 崩落和被充填的孔洞;
3882.48 - 3885.42 m:泥质云岩层段,可见断层,天 然裂缝和孔洞(见图3);
低角度不整合接触
XI20井综合评价图
断层
应 力 型 椭 圆 井 眼
井壁崩落方 向与最小水 平主应力方 向一致

(四)沉积学研究
研究内容: 岩石结构识别(岩性分析) 沉积构造解释 垂向粒序分析 特殊岩(火成岩)类岩相分析 沉积微相划分 确定物源方向及岩相展布
1、基本概念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 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成像测井解释方法
内容
岩性解释与精细描述 裂缝、孔洞的成像测井解释 构造分析 沉积学研究
成像测井解释方法
解释原则:在地质时代、岩性序列、基本储层特征
确定的前提下,以岩心取样为第一参照标准,针对岩
心和测井图像兼有良好反映的典型层段进行岩心刻度
解释,建立地区性的解释图版、半定量和定量的解释
参数,
1995.0-1996.2m,油斑灰岩, 孔洞发育,其中3个较大的洞, 一个垂直直径约20cm的洞发 育在1995.2m 90°方向上, 其下方发育3个垂直直径约5 -10cm的洞,而其上方见发 育5个斑点状的中小孔洞,底 部见1条斜交缝,半充填,产 状:56°/0°。
1996.8-1997.6m,油迹灰质 白云岩。见4条裂缝,1条为 高角度缝,产状73°/220°, 一条斜交缝,1条水平缝和不 规则斜缝(长约0.4m),彼 此相交,呈网状。
地应力与诱导缝、井壁崩落 σz
σx σy
2)四种常见的诱导缝
钻具振动形成的诱导缝 重泥浆与地应力不平衡造成的压裂缝 地应力释放诱导缝 人工压裂缝(增产改造)
➢钻具振 动形成的 诱导缝
钻 具 震 动 形 成 的 裂 缝
➢ 重泥浆压裂缝
径向延伸不远,张开度和 纵向延伸可能较大,主要特 征:
将裂缝划分为两大类、八小类: 非构造缝:成岩收缩网状微裂缝、成岩缝合
线及风化缝 构造缝:方解石全充填与半充填张性裂缝、
泥质充填压扭裂缝、半充填微细裂缝及构造缝 合线
半充填的 水平缝
水平缝
半充填
低角度缝
斜交缝
半充填
剪切缝 斜交缝
剪切缝 支状缝
高 角 度 网 状 缝
高 角 度 直 劈 缝
垂 直 裂 缝
3、溶蚀孔洞的鉴别
(1)溶蚀孔洞与黄铁矿斑块的鉴别 (2)溶蚀孔洞与井壁剥落、崩落的鉴别 (3)溶蚀孔洞与角砾间隙的区别 (4)溶蚀孔洞与低阻物质充填孔洞的鉴别
井 壁 岩 屑 剥 落
井壁崩落
角砾岩
被 低 阻 物 质 充 填 的 溶 蚀 孔 洞
白云岩地层 中的溶洞
白 云 岩 溶 蚀 缝 洞
1.真、假裂缝的鉴别
(2)缝合线与裂缝的鉴别
由于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而一 般平行于层界面,但两侧有近垂直的细微 的高电导异常,通常它们都不具渗透性; 天然裂缝则没有这些特征。
缝合线
(二)裂缝、孔洞的成像测井解释
1.真、假裂缝的鉴别
(3)泥质条带与裂缝的鉴别
泥质条带的高电导异常一般平行于层面且 较规则,仅当构造运动强烈而发生柔性变形才 出现剧烈弯曲,但宽窄变化仍不会很大;而裂 缝则不然,其中总常有溶蚀孔洞串在一起,使 电导率异常宽窄变化较大。
张开

渗透层中重泥浆压裂缝与天然缝连通
(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来判断 裂缝的有效性
成像资料
裂缝的产状及组合特征 双侧向资料
裂缝径向延伸程度
(3) 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区分天然裂缝
成像资料
和诱导裂缝
裂 缝

裂缝的组合特征

常规资料

裂缝径向延伸程度
多极阵列 声波资料
斯通利波 能量衰减
定量描述:参数计算
斯伦贝谢公司用BORV I EW、FLIP、FRACV I EW、SPOT、POROSPECT等软件可以对FMI图像 数据定量分析计算,确定裂缝、溶孔的几何参数和地 质参数。
裂缝参数:开度(mm)、密度(个/m)、孔 隙度(%)、发育长度(m/m2)、水动力宽度等。
溶孔参数:尺寸(m m2)、密度(个/m)、面孔 率(10m2/m2)、次生孔隙度(%)、原生孔隙度 (%)等 。
育方向等参数,裂缝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发育程 度等方面的描述,分析裂缝充填性质等项内容。
结合其他测井资料及钻井地质的显示,分析裂缝有效 性,划分有效的裂缝段。
分析裂缝分布规律,研究储集空间类型与构造、层序、 岩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区域地质研究寻找 有利的储集相带提供帮助。
储层精细评价。综合成像测井裂缝描述成果、常规测 井资料、核磁共振测井、多极子声波测井等资料,准 确划分储层,确定储层类型和储层级别。
(1)钻头过荷。为了减小钻井时间,司钻常 对钻头施以过荷,由于钻柱的重力作用,在钻 头或取心钻头下可能产生裂缝。
1)钻井诱导裂缝的产生原因
(2)静水压力(重泥浆重力)过大。这些 裂缝具有与人工压裂作用相似的特征,伴 随着岩心筒上下震动也可能引起裂缝。这 些裂缝趋向于在具有不同岩石力学特性 (如杨氏模量或泊松比)在层界面处消失。
多井分析: 对比分析 区域上裂 缝分布规 律。
裂缝走向分布图
5、储层精细评价
划分裂缝储层 确定储集空间类型 评价储层级别
(三)构造分析
大比例尺的地层倾角解释 地层产状 断层 不整合面
小比例尺构造解释 小断层 地应力方向
主要结论
1:1824米处为一不整合界面,该界面之下为风化 溶蚀带. 2: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不整合界面之下的20米 左右的范围内(1824—1843.8米). 3:高导裂缝主要分布再致密白云岩中(1845-1874 米) 4:高阻裂缝主要分布在纹层状泥质灰岩中(18741895米)
4)裂缝分类(按成因) 主要成因: (1)形成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作用 (2)通过岩层弱面形成的差应力作用 (3)页岩和泥质砂岩由于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 (4)火成岩在温度变化时的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