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道岔运用维修与结合部病害整治方法 肖成
ZYJ7型提速道岔日常维护、病害整治及故障处理.doc

ZYJ7型提速道岔日常维护、病害整治及故障处理第1章绪论世界各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史是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同步推进的。
随着铁路运输客货运量猛增,高速、重载、重轨以及大号码道岔的采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追踪运行间隔的缩短,必须以轨道交通各类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
信号设备作为指挥行车和确保安全的基础保障和关键设施,对其运用的稳定性和安全的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
道岔及其转换锁闭装置作为铁路线路联结和分歧的重要设备,成为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干线实施大面积提速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近年来,我国道岔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正在向与线路等强、等速、等寿命,实现机械化养路,减少维修并与国际接轨发展。
转换设备与新型道岔以及新的行车条件相适应,逐步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长寿命、无维修、少维护。
由此,ZYJ-7型电液转辙机、SH6转换锁闭器和钩型分动外锁装置等新的道岔转换设备应运而生。
1.1 ZY(J)系列电液转辙机发展历史及应用面对列车高速、重载的发展趋势,为提高转辙机承受应力、转换锁闭力,将机械传动向电动、液压传动转变,实现少维修、易维修的目标,我国自1968年起,与德国同时开始研制电动液压转辙机,70年代先后研制出Ⅰ、Ⅱ、Ⅲ型三代样机。
1985年根据部文通知要求,北京局太原厂和通号公司西安信号工厂研制出速动型、普通型及大功率型即ZY1至ZY3 型样机,1986年通过技术鉴定。
88年相继在天津枢纽改造、大秦线西段工程等上道使用。
在前期基础上,1990年~1991年研制出了体积、重量小的ZY4 至ZY6 型电动液压转辙机,在北京局、成都局大面积推广。
1994年,ZY4型交流电动液压转辙机在我国第一条准高速线广深线全面采用,之后又相继应用于京九、北京西客站改造、大秦线第二期等重点工程。
1995年~1996年,为满足部“八五”电务技术装备政策,太原电务器材厂立项研制了ZYJ7 型长寿命电动液压转辙机。
1997年通过部技术鉴定,被指定为唯一的为提速道岔配套的国产转辙机,在各期提速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提速道岔常见病害整治

杭深线客专07(004)1/18可动心轨道岔结构病害整治一、尖轨部分㈠位移不足病害病害表现:尖轨23#-34#枕范围内,道岔来回操动后出现小轨距,尤其在27#枕前后范围最为突出的情况,但是运用撬棍扳动或者脚踢均能明显改善。
原因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尖跟支距不良、滚轮尺寸不达标作用不良、尖轨底部与滑床板有卡阻、框架尺寸超标、尖轨硬弯或者尖轨后部出厂前预弯不足,另外就是尖轨三动电务扳动力过小、导致尖轨不密贴离缝。
整治方法:1、检查整治尖跟支距。
直尖轨侧35#(181.2)、36#(191.9)及37#-38#枕中间(208.6)支距(用卡尺或者钢卷尺检查两根钢轨作用边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括号内的标准值。
如果不符合,尤其是181.2处不能大,一般以略小0.5~1.0mm为宜;191.9处不能小,可以略大0.5~1.0,同样37#-38#枕中间支距也是宜大不宜小。
关键是要通过这两个扣件作用点,形成尖轨靠向基本轨的趋势,减缓尖轨靠向道心的趋势,以达到减少和改善位移不足的病害。
整治方法:通过调整弹条扣件铁轨距块使支距达标和优化,然后通过调整硫化垫板下的缓冲轨距块将破环的轨距还原、达标。
2、检查整治尖轨轨底卡阻情况。
特别重点检查尖轨后部(30#-34#枕)是否存在底部与滑床板是否有卡阻迹象,滑床板磨耗、明显发亮。
整治方法:在尖跟35#枕轨下基本胶垫上部垫1-1.5mm的垫片,抬高尖轨以达到改善卡阻现象。
3、检查整治尖轨滚轮。
检查尖轨转辙部分滚轮状态,尤其是尖轨二动~尖轨跟范围的滚轮,是否与标准一致。
整治方法:如果不符合标准,运用专用工具进行调整,并来回操动道岔进行调试确认效果。
一般情况,通过以上1-3项步骤均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4、检查整治三动密贴。
如果不密贴、轨距偏小,而且电务钩头有调整空间必须进行调整。
整治方法:如果电务钩头明显有调整加片的空间,就要和电务沟通调整。
特别注意:电务尖轨第三动位置转辙机的最大扳动力标准为2832N,因此可以联系电务要求其带扳动力测试仪,检测其扳动力情况:如果距离最大扳动力标准还有足够空间就可以加片,而不是简单用脚踢、锤敲看沟头很紧就判断不能加片,应该以测试仪器数据来判断。
提速道岔维修与病害整治方案范文

提速道岔维修与病害整治方案范文1997年铁路实施提速以来,全路主要干线上大部分更换了各种提速道岔,这些提速道岔上道后出现了很多不同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对此,本文对提速转辙设备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检修标准、重点整治内容及设备改进建议。
关键词:提速道岔维修病害整治措施Keyword:peed-increaingturnoutmaintenancedieaeremediationmeaure摘要............................................................. ............................................................... . (1)绪论............................................................. ............................................................... .. (2)11.道岔设备检修内容和调整标准............................................................. ............................................................... .. (4)绪论为适应我国干线的提速,1996年研制出了新型提速道岔,可以满足旅客列车以160km/h的速度直向通过,轴重23t的货物列车以90km/h的速度直向通过,各类列车以50km/h的速度侧向通过。
该道岔技术标准起点高,在道岔平面线形、部件结构、制造工艺以及铺设养护等方面均较以往我国研制的道岔有所突破。
提速道岔在结构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尖轨为弹性可弯式,60AT轨制造。
在理论弹性可弯段轨底不作刨切。
提速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方案

提速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改方案摘要:在铁路线路设备中,道岔是铁路轨道一种重要构成部分。
道岔自身构造复杂,强度较低、零件多、受冲击大、轻易变形、磨耗,导致列车晃车病害,是线路旳微弱环节之一,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旳重要原因。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 ,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对应延长等诸多长处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伴随速度旳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
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旳经典病害种类进行总结 ,并对其形成旳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提速道岔经典病害旳处理对策 ,意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旳养护维修工作。
关键词:道岔;病害;整改;效果一、常见病害(1)道床翻浆冒泥。
(2)岔枕爬行、偏斜。
(3)钢枕空吊、锈蚀。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5)尖轨爬行。
(6)尖轨侧弯。
(7)曲尖轨侧磨严重。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9)转辙部轨距扩大。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12)配件锈蚀严重。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6)钢轨波磨。
二、道岔出现旳病害分类(一)道岔组装铺设时遗留旳病害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旳重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 ,电化柱旳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 ,导致渡线方向不良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旳钢轨硬弯;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对旳及一侧偏移;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二)道岔运行中产生旳经典病害道岔在运行中产生旳经典病害有:零配件锈蚀和磨损;尖轨跟部通连垫板折断;滑床台脱焊; 胶垫压溃破损;大地脚螺栓(30 ×165 mm) 尼龙套管失效;垫板孔磨损 ,锈蚀孔径扩大;轨面波浪型磨耗; 护轮轨磨损;尖轨和基本轨侧磨;侧向钢轨锈蚀;基本轨旳波浪型磨耗;尖轨中部轨距扩大;暗坑吊板等。
(三)养护方面存在旳问题假如在维修养护方面处理不妥 ,也会使提速道岔产生病害。
浅谈提速道岔病害及整治

浅谈提速道岔病害及整治发表时间:2017-05-05T15:07:11.0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唐喜荣[导读] 摘要:针对提速道岔故障严重影响运输正常秩序的现实,提出了提速道岔的整治维修方法,以及为减少提速道岔故障应采取的措施。
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523000摘要:针对提速道岔故障严重影响运输正常秩序的现实,提出了提速道岔的整治维修方法,以及为减少提速道岔故障应采取的措施。
从道岔常见的几种病害、道岔常见的几种病害的整治来进行说明。
关键词:道岔;整治;病害一、道岔常见的几种病害(1)道床翻浆冒泥混凝土枕道岔翻浆冒泥主要是由于更换道岔时,封锁时间短,施工准备不足或受既有线纵断面赢下影响致使枕下清碴厚度不足,排水不良造成。
特别是道岔头、尾处受电务信号机座影响排水,冒泥更加突出。
(2)岔枕爬行、偏斜。
道岔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极易出现岔枕爬行、偏斜,主要集中在转辙部及尖轨跟端附近,特别是连接杆处较为突出,影响框架尺寸。
上述病害主要是由于连接杆处道碴缺少、不易捣固形成吊板等原因造成的,尖轨跟端主要由于列车碾压、冲击力过大,造成接头病害,加剧道床板结及扣压力不足等原因形成的。
(3)尖轨爬行限位器其前后间隙要求在(7.5±1.5)mm,但由于尖轨跟端的连接除夹板阻力外,仅有三套扣件的压力,在列车的碾压作用下,极易造成尖轨爬行超限,使道岔转换阻力增大。
防止尖轨爬行采取的办法是保证支距扣板、轨距杆与轨底边缘的密贴及螺栓的扣压力。
(4)尖轨侧弯由于制造、运输、存放及装卸等原因造成尖轨侧弯,上道后造成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轨距超限,尖轨侧磨,列车通过产生晃车。
(5)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的主要原因一是基本轨框架尺寸不符合规定,框架过大。
二是电务开口及动程不符,调整片使用不当造成的,除此还有以下几种原因:a.尖轨50m 断面内刨切长度不够;b.尖轨顶铁过长;c.转辙机的位置与尖轨动作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d.基本轨弯折点错后;e.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
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

铁路提速道岔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杨帆(武汉桥工段汉川线路车间,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如今铁路提速道岔较以往普通道岔在结构稳定性,可靠性和平顺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设备故障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延长了维修周期,进而养护维修工作量大大降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列车的不断碾压,提速道岔各种病害逐渐增多,进而导致晃车越发严重。
为了有效的找出各种病害的成因并进行合理地整治,本文主要从汉川线路车间管线范围内惯性晃车点吴家山L6号道岔的检测及分析整治,给出了提速道岔的病害原因以及整治措施。
关键词:提速道岔;道岔病害;尖轨降低值;养护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33.20210508一、概述为了适应铁路高速度以及载重大的发展要求,我国铁路正线上的道岔均以提速道岔为主,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消除各种限速的因素,使得列车平顺性得到很大提升。
道岔作为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其病害直接影响旅客的安全及舒适度,也是影响列车运行速度的主要原因,造成晃车的主要地段。
因此,对于道岔病害的分析以及采取如何有效整治措施显得尤为关键,也成为线路维修养护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L6号岔晃车测量整治分析为认识解决道岔晃车问题,现列举本车间L6号岔从车载便携预警、现场调查测量、分析原因、方案制定、病害整治以及后期效果追踪等对道岔的晃车原因分析和寻求整治方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2020年5月21日,对下行845+400-845+521地段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图1所示。
5月16日动检车图纸如图2所示(3 m 范围内有4.55 mm 左轨向不良;3 m 范围内有-4.53 mm 右高低不良)。
5月26日天窗点内,综合维修工区对此处进行了拨道、捣固整治,整治后数据如图3所示。
通过5月30日和5月16日动检车图纸对比分析,效果追踪为:整治前左轨向2.77 mm,整治后左轨向2.09;整治前后高低基本重合,整治效果一般,如图4所示。
浅谈提速道岔的常见病害及整治措施

2 提 速道 岔 常 见 病 害及 产 生原 因 21 尖 轨 与 基 本 轨不 密 贴 产 生原 因 .
导致轨距扩大 ; ③尖轨、 基本轨侧磨严重 ; 轨距块安装号码不正确。 ④
23 尖 轨 、 动 心 轨 爬行 窜动 产 生 原 因 . 可
33 整治尖轨 、 . 可动 心轨爬行窜动的措施 ① 尖 轨 、 心 轨 未焊 接 的 道 岔 , 长 可调 整 尖 轨 、 心 轨跟 端范 围 内 长 尖 轨 处 于 半 自由伸 缩 状 态 , 易 产 生 爬行 ; 制造 、 容 运输 、 放 存 钢轨 轨 缝 的 大 小 , 拧 紧 道岔 内 扣 件 , 时 在 尖 轨 、 动 心轨 跟 端 采 并 同 可 装 卸 等环 节 易 造 成 尖 轨侧 弯 , 道 后 与 基 本 轨 不 密贴 , 车 通 过 时 易 用冻结工艺 , 上 列 对接头进行; 东结, 以阻止 窜动爬行的产生。 对尖轨 、 ② 长 造 成 晃 车 ; 长 心轨 仅 依 靠 6根 岔 枕 上 的扣 件 阻 力和 3块 间 隔 铁 间 心轨 跟 端 已焊 接 的 道岔 , 组 装 时严 格 按 标 ; ⑨ 除 佳进行 对 方组 装 外 , 日常 螺 栓 摩 阻 力来 阻 止 心 轨 窜动 , 阻力 不 足 易 造成 心轨 爬 行 。 因 养护 中须经常拧紧扣件 ,随时更换扣件衰减严重及失效的 m型弹条 24 钢 轨 接 头病 害 产 生 原 因 . 和磨损 的轨距块 , 以保证钢轨有足够 的扣压力。⑨在岔后焊接上 , 增 : 下 、 右 错 牙 。 成 钢 轨 接 头 上 下 错 牙 的 主 要 原 因 : 是 更 设 防 爬设 备 。 ④ 将 长 心 轨和 翼 轨 进 行胶 结 处理 。 ⑤ 对 尖 轨严 重 不 对 上 左 造 一 换 新 钢 轨 , 旧钢 轨 存 在 高 差 ; 是 接 头 夹 板 一 端 有 磨 耗 , 两 钢 轨 新 二 使 方, 已焊 接 的道 岔 , 割钢 轨 拉 方 后 , 新 对 方 焊 接 。 切 重 轨端 产 生 “ 阶 ” 造 成 钢 轨 接 头 左 右 错 牙 的 主 要 原 因 , 是 接 头 螺 台 ; 一 34 整 治 钢 轨接 头 病 害 的 措 施 . 栓松动 , 二是钢轨存在硬弯。 ②轨端掉块。 因是钢轨轨端产生飞边 原 ①接头螺栓耍达到应有扭力矩 ,使用加铁 片或弯制夹板整治左 后 , 季 轨 温 不 断 升 高 使 接 头 轨缝 项 瞎 , 轨 接 头 在 列 车 巨 大 的 动 夏 钢 右、 上下接头错 牙, 轨缝最好应保持在 8 mm 以内。 ②及时打磨钢轨 , 压 力作 用 下 , 端 钢 轨 上 下 错 牙 , 成 轨 端 掉 块 。 接 头 处 岔 枕 空 两 造 防止 轨 缝 项 死 ; 接 接 头 轨 端 掉 块 , 及 时 对 掉 块 进 行 焊 补 , 打 磨 焊 应 并 吊。 要 原 因 一 是岔 枕 捣 固不 实 , 是 道床 冒泥 , 是 接 头 处 轨 面 不 主 二 三 平 顺 。③ 利 用 大型 养 路 机 械 设 备 进行 破 底 清 筛 。 以恢 复道 床 弹 性 。 平顺。 35 整 治 长 心轨 断 裂 和 易 拱腰 、 . 可动 心轨 与翼 轨 不 密 贴 的措 施 25 长 心 轨 断裂 和 易 拱腰 、 动 心轨 与 翼 轨 不 密贴 产 生 原 因 . 可 ① 长 心 轨 自尖 端 向 内 ,在 第 一根 轨 枕 接 触 长 心 轨 底前 不 允 许顶 长 心轨断裂和 易拱腰是 由于长心轨顶端过早受力:②可动心 面受力 , 减轻轮轨对长心轨底端 的冲击。 ②对翼轨轨底腹部与长心轨 轨 与 翼轨 问不 密 贴 。 下部 的接 触 部 位进 行 打 磨 : 整 翼 轨 咽 喉 尺 寸 、 证 心 轨 的动 程 符合 调 保 26 滑 床板 及 护 轨 垫板 开 焊 产 生 原 因 . 要 求 ; 轨 弯 折 矢 距 符 合 标 ; 证 心 轨 与 翼 轨 密 贴 段 顺 直 ; 磨 心 翼 隹保 打 ① 滑床 板 及 护 轨 垫板 设 计 本 身 存在 缺 陷 , 作 业 中不 易捣 固 , 在 很 轨作 用 边 与 长 短 心 轨 间 的肥 边 : 用 不 同厚 度 的轨 距 块 与 垫 板 , 翼 利 对 容易造成暗坑 、 吊板 、 开焊 ; 滑床板开焊原 因是 焊接质量低 , 层 轨 和 可 动 心轨 进 行调 整 。 ② 焊 薄, 滑床 板所 能承 受的 拉 力 小。 外 , 床板 与钢 轨 轨 底 不 完 全 密贴 , 另 滑 36 整 治 滑床 板 及 护 轨 垫 板 开 焊 的措 施 . 受到列车荷载作用 ,滑床板开焊 ,② 护轨垫板开焊是由于焊接质量 ① 滑床板 、 护轨垫板安设时 , 必须做到与轨底 密贴 , 减少受力不 低, 焊层 薄, 强度低 。开焊后导致 护轨 平直段 轮缘槽宽度不满足《 修 均匀。 ②滑床板 、 护轨垫板 开焊后, 应该 拆下 , 磨后再进行焊接。 打 提 规》 要求 。 高捣 固质量 , 消灭暗坑、 空吊板等现象。 27混凝土岔枕尼龙套 管失
高速铁路道岔结合部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高速铁路道岔结合部常见病害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摘要:文章以高速铁路道岔在运营过程中结合部突出病害为研究对象,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并组织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座谈、研讨,根据结合部构造单元组成,总结出道岔结合部突出病害的4类典型代表,并现场追踪整治,归纳出相应病害的整治方法,实现轨道结构的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
关键词:道岔结合部;成因分析;病害整治我国高速铁路历经十多年的研究与运用,道岔在制造工艺、铺设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行列,但对道岔结合部突出病害的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仍然不够全面、系统。
因此,高速铁路道岔结合部的养护和维修一直是困扰工务系统的难点与重点。
所以针对道岔结合部突出病害,探究其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离缝病害离缝病害是指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不密贴,尖轨、可动心轨轨底与滑床板、顶铁与尖轨、可动心轨离缝超过规定标准值,转辙部位存在“三道缝”等病害。
1.1 原因分析离缝病害主要发生在密贴段不密贴,列车经过道岔时挤压尖轨,产生横向冲击力。
产生原因如下:(1)直股方向不良、转辙部位高低不好;尖基轨胶垫压溃、失效;两基本轨内侧框架尺寸不符合标准,曲基本轨弯折点位置不对或是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尖轨尖端轨距超限。
(2)基本轨存在硬弯导致的方向不良。
(3)尖轨侧弯造成尖轨中部离缝。
(4)尖轨、可动心轨动程不符合规定标准,造成道岔不密贴。
(5)顶铁与尖轨、可动心轨离缝。
(6)滑床板与尖轨轨底、可动心轨轨底离缝。
1.2 整治措施(1)先调整各部位框架尺寸,误差不超过±1mm,调整前优先对肥边进行打磨和调整直股方向。
若依然存在离缝,要对尖轨、可动心轨进行“放劲归零调整”,检查尖轨自由状态下是否能够密贴,确定其是否存在硬弯或者拱腰,确定后再相应的采取矫直或烤制及更换尖轨的办法解决。
(2)调整基本轨间框架尺寸时,有缝道岔首先方正基本轨接头,检查曲基本轨弯折量,当误差超过±1mm时,应重新弯折;直股基本轨方向不良时,可用弦线测量,采用拨道或改道方法调整;对曲股进行轨距调整时,应结合测量两基本轨框架尺寸的方法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速道岔运用维修与结合部病害整治方法肖成
发表时间:2019-11-20T15:10:21.690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4期作者:肖成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再提速岔道上无论是设计、安装、维修方式及维修环境都是最主要的方法,阐述提速道岔在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电务段天津 300140)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再提速岔道上无论是设计、安装、维修方式及维修环境都是最主要的方法,阐述提速道岔在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消除故障,提高维修质量,分析提速道岔外锁闭装置和转换设备等的设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进维修工作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提速道岔;电务维护;病害整治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提速道岔已经成为高速铁路主干线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并且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当中。
想要快速适应我国最新信号维修机制、确保高速铁路运行速度、重载的实际需求,就应该尽力控制提速道岔的实际运用效率,避免提速道岔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必须要针对提速道岔的状态与结合部病害内容进行严格地调查和分析,对高速铁路提速路以及结合部病害进行良好地整治,为我国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顺利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展现出电务维修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的关键部位
提速道岔工电结合部关键部位主要有:尖轨尖端、牵引点、竖切部位、曲基本轨的曲折点、限位铁等。
(1)尖轨尖端。
尖轨尖端结合部主要有两个关键点:尖轨尖端轨距和尖轨尖端的降低值。
尖端轨距超标直接影响道岔的密贴状态和日常调整。
尖轨尖端的降低值不达标,会引起密贴不良和尖轨不落槽的病害。
(2)牵引点。
牵引点处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尖轨动程;二是基本轨框架值;三是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状况。
牵引点处的尖轨与基本轨密贴良好状况是道岔转换设备首要技术指标。
(3)竖切部位。
竖切部位要求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此段关键部件是:外锁装置、尖轨、接头铁、连杆、轨距块、顶铁、滚轮等。
影响尖轨与基本轨密贴状态的主要因素有:直、曲基本轨框架不达标,轨向不良;钢轨内侧飞边,顶铁过长,基本轨、轨撑、滑床板挡肩之间缝隙;基本轨横向移动,基本轨或尖轨有硬弯;转辙机的位置与动作杆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直线上;道岔各类杆件销孔磨耗超标;密贴调整不当,密贴偏松。
(4)曲基本轨的曲折点。
曲基本轨应按支距进行弯折,以保持转辙器轨距、方向的正确,以及尖轨和基本轨的密贴。
曲基本轨的矢度由工务用弦绳复核,按标准调整。
(5)限位器。
提速道岔限位器的活动间隙设计值为7mm±1.5mm,由两个铸钢件∏型和T型块组成,作用是限制尖轨的爬行以及因一定量的位移而释放由联结钢轨传递的部分温度力。
2提速道岔结合部病害及整治方法
2.1电务枕距不达标
电务枕距不达标的现象为“道岔动作杆、锁闭干、锁闭框”三者的中心线与道岔不垂直。
如果出现此种问题,会直接导致道岔转换过程中锁杆磨损甚至闭框的现象,直接对提速道岔结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危害。
针对电务枕距不达标的现象,想要有效地进行整治,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基本轨框架的标准要求,详细科学地调整基本轨框架的各项内容。
紧密把控与测量转辙机的位置和方向。
此外,在进行整治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电务枕出现偏移或者电务枕超标的情况,那么便可以联系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放枕工作。
在积极调整转辙机之后,应该通过安装固定拉条的手段,结合各轨枕的实际情况进行固定。
2.2尖轨假密贴、试验时基本轨横移现象:尖轨翘头存在上不密下密,道岔在斥离位时勾头存在别卡,密贴位勾头上下、左右能够摆动,影响道岔解锁;基本轨存在肥边存在上密下不密,影响道岔锁闭;道岔锁闭时基本轨横移,引发道岔密贴试验失效,同时道岔动作到位后继续移动,造成其他牵引点斥离位虚开。
原因分析:(1)尖轨后部道床捣固不实或下沉是导致尖轨翘头的主要原因,此外,基本轨胶垫腐蚀不良造成基本轨下沉,也容易形成尖轨翘头,严重时导致道岔尖轨不能落槽,(2)基本轨肥边影响道岔开程,造成道岔动作不同步,后到位的道岔锁闭时电流曲线高,动作压力上升,同时列车过岔时缺口变化较大;(3)密贴试验时基本轨横移,主要原因是某一根水泥枕较高,造成其他支撑铁与基本轨下颚间不接触或者轨距块与基本轨间存在间隙,造成试验时基本轨外移。
整治方法:要求工务在尖轨跟部捣实或在尖轨跟部适当加垫胶垫抬高尖轨尾部,能有效解决尖轨翘头问题,将转辙部位水平起道捣固,更换补齐不良胶垫,同时打磨肥边;调整支撑铁全面均匀接触基本轨,并且固定螺丝紧固,消除工务"三道缝"。
尖轨限位铁螺丝紧固作用良好,消除尖轨窜动,防止尖轨窜动时影响勾头与销轴别卡,同时防止基本轨上的“T”型铁与尖轨上的“∏”型铁摩卡,增加道岔转换阻力。
2.3外锁闭装置的安装设计
提速道岔外锁闭装置设计的主要部件安装在不同装置上,转辙机安装在Ⅲ型混凝土枕头上(如ZYJ托盘式安装),锁钩安装在尖轨上,锁闭框安装在基本轨上,这使得主要部件会产生相对位移。
产生这种位移的原因,一方面是道床的捣固稳固程度、道岔所处线路的坡度和过车的道床起伏引起岔枕间距相对位置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道岔区的线路锁轨技术、应力放散情况、天气变化、夏季温度升高涨轨、坡度引起过车推动尖轨或基本轨位移、道床过车起伏引起变化和配轨情况引起轨缝预留不当等,使尖轨和基本轨及轨枕间产生相对位移。
2.4道岔高低、水平不良的整治观察
整治期间,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保证起道捣固符合要求,特别是转辙、辙叉这两个环节,必须密切关注捣固质量。
在起道过程中,必须确认道岔整体是否平顺,防止出现高撬,同时确认所有部件是否水平一致,在条件允许时应当选择机械捣固,如果是人工操作,必须注意每个位置的捣固质量,避免出现空吊板,如果胶垫不足,需要在基本轨、辙叉调整过程进行填充,如果高低、水平无法保持一致,不要从胶垫位置进行处理,使各个位置的状态一致。
2.5斥离尖轨“虚开”
现象:道岔到位后斥离尖轨锁钩凹槽与锁闭杆凸台作用面出现明白缝隙,使用撬棍扳动斥离轨出现开程变小。
斥离尖轨虚开过大会造成道岔各牵引点不同步,虚开大于16mm会影响转辙机的表示,一般为卡缺口或静态失表。
原因分析:(1)工务为延长曲尖轨使用寿命,将曲尖轨加厚,造成两尖轨弹性不一致,而电务锁闭杆件两边长度仍均等。
(2)尖轨后部牵引点密贴调整铁片两侧加装不一致,造成开程无法调整至标准范围,引起前部牵引点斥离轨的虚开。
(3)尖轨根端支距调整不当,尖轨跟部轨距调整块安装不合理或不起作用,造成斥
离轨根端固定不良。
(4)电务人员没有合理调顺各牵引点定反位锁闭量和开程,尖轨转换时不同步,有扭劲。
(5)在后部牵引点有较大密贴间隙时硬调密贴,致使密贴尖轨解锁时产生反弹,造成尖轨斥离过度,引起虚开。
整治方法:(1)调整时要松开前部所有牵引点尖轨连接铁螺栓,在尖轨自由状态下,取出所有开程调整片;从尖轨后部牵引点往前逐点顺序调整锁闭量、开口值,在状态不利条件下,后部牵引点的开口值在允许范围内可适当偏下限,以便于前端牵引点消除虚开;(2)电务将道岔手摇到中间的位置,工务将根端轨距块取出,然后工务根据间隙选择合适的轨距块塞实;(3)调整工务尖轨部位的限位防跳装置位置。
2.6尖轨反弹、抗劲大
提速道岔结合部尖轨反弹、抗劲大的主要表面现象为,道岔在开展转换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声音,尖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反抗力度甚至扭曲反弹的现象。
摇动岔道动作存在不平顺的现象,并且外锁道岔的四周没有旷动的现象。
道岔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道岔转换操作的油压表指针不断增加。
造成尖轨反弹、抗劲大工作整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如果尖轨基本轨轨向不正确,会直接导致提速道岔结合部的基本轨轨向出现方向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轨距杆位置相对紧密的情况。
如果在提速道岔结合部当中出现了顶铁长度调整不合理的问题以及调整片装置不科学的现象,会导致顶铁尖轨产生反弹、抗劲等问题。
此外,如果顶铁长度较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会造成晃车,同时过车时缺口变化较大。
针对尖轨反弹、抗劲大的整治方法来说,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我国相应的工电联合的手段,及时针对尖轨运行的方向进行调整与整治,确保每一个水泥枕的尺寸都满足我国相关的工电联合标准。
有效地调整或者打磨支顶过紧的顶铁,适当的调节支距。
确保各项内容达标,并且及时针对不良零部件进行替换,调整各个环节的锁闭量、密贴力。
结语
提速道岔的养护维修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积累有益的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合理完善。
本着创新的思想,积极探索提速道岔的养护维修方法,进一步提高提速道岔的养护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正明.提速道岔结合部常见病害的分析与整治[J].上海铁道科技,2013(2):76-77.
[2]王磊李忠峰.浅谈提速道岔工电联合整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9):29-29.
[3]沈斌.浅谈提速道岔工电联整[J].上海铁道科技,2007(4):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