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2024年汶川大地震,是我这辈子难以忘记的一幕。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好在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个小镇上,亲身经历了这场震灾,亲眼目睹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这场地震不仅对汶川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威力。
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在家里休息。
突然间,地面开始剧烈地摇晃,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摇摆的船上,失去了平衡感。
接着,一阵巨大的噪音传来,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家里的家具、花瓶等物品便纷纷倒地摔碎。
我家的房子不敌地震的威力,屋顶垮塌,墙壁龟裂,一片狼藉。
我和家人被掩埋在瓦砾中,幸好没有受伤。
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明白了地震的破坏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地震过后,整个小镇的景象堪称一片废墟。
很多建筑物倒塌,道路被毁坏,电力和通讯中断,人们四处逃散、惶恐不安。
我看到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很多人受伤,很多家庭流离失所。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破坏力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在震后的灾难中,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
各级政府组织了抢救和救援行动,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救治伤者,救援人员帮助受困者脱离险境。
我也参与了救援行动,虽然力所能及,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在灾区,见到很多志愿者和捐助者,他们不分昼夜地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和帮助,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尽管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但我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通过这场地震,我对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地球表面静止状态受到破坏时的表现。
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虽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预警和减轻地震的破坏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威力和规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在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那一次我与什么什么深深共鸣作文汶川地震

那一次我与什么什么深深共鸣作文汶川地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标题:那一次,我与汶川地震深深共鸣我叫小明,今年11岁了,就读于重庆市渝中区的一所小学六年级。
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对我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一场强烈的地震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和映秀镇一带地区,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因为之前在课堂上,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过地震的知识,讲到地震来临时人们会有多么恐惧和无助。
他还让我们看了一些地震灾区的照片,那些被夷为平地的房屋、倾倒的大楼,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浓烟,场面真是触目惊心。
更让人难过的是,有许多无辜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回想起来,我当时是多么无助啊。
我很想做点什么来帮助那些遭受地震灾难的同胞,但一个小小的个体能做些什么呢?直到有一天,老师发下了一个通知,学校组织了一次向灾区捐赠物资的活动。
看到这个消息,我马上跑回家,央求父母允许我捐出自己的压岁钱,父母当时没多说什么,欣然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捧着那个存钱罐跑到学校,和其他同学一起把钱汇总交给了负责人老师。
虽然那个时候我捐的钱不算太多,但是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也是在为受灾同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当想起那些无家可归、生活陷入艰难的人们,我的内心就会感到一阵悲伤,但与此同时,我也为自己能够伸出援手而感到无比自豪。
后来,学校里的慈善捐助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每一次都有很多同学和老师捐出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
我也时常将家里攒下的零钱装在捐赠箱里,虽然每一次的数额都不算太大,但只要是出于一片好意,就已经是太阳底下最圣洁、最可贵的善举了。
在那几年间,我们收看电视上的新闻都会关注灾区的重建进度。
一幢幢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人们渐渐地重拾了生活的希望与勇气。
虽然在那场灾难中损失惨重,但正是因为全国上下人们的同心同德,才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
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都会为之动容,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啊!虽然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点微薄的力量,但我依然感受到了那种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团结、共同奋斗、共同战胜困难的振奋和激情。
高中人与自然的议论文800字【五篇】

高中人与自然的议论文800字【五篇】高中人与自然的议论文800字篇一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
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
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
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
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
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
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
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
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
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
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
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
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
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
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
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
灾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灾后建设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作者:张煜敏邓可卉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10期张煜敏邓可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地震及伴随的次生灾害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灾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通过灾后建设恢复灾区经济,保障灾民长期物质生活的同时修复脆弱的生态系统,这是摆在灾后建设决策者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从灾后重建的步骤看,涉及到的人和自然关系分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本文从认识层面着手,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力图科学地揭示长期的生态保护与尊重大自然在灾后建设和规划中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回顾建国以来历次大地震后我们在灾后重建中的生态修复措施,反思并思考我们在未来的灾后重建中如何促使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向良性互动转变。
我们要将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契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关键词:灾后重建;汶川大地震;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236-03一、前言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面对大自然的报复,如果不重申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任意重建,灾区的生态系统将更加脆弱,如果我们不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国以来重建地区的困境很可能重演。
如何快速将“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一直是灾后重建中矛盾的课题。
我们应根据灾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修复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
尊重客观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是衡量恢复重建成败的价值标杆。
汶川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如何科学的反思这次的灾难,在灾后重建中吸取以往的教训,更好的防灾减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未来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进行总结和反思,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纳入灾后重建的机制。
二、建国以来灾后重建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困境与出路我国自然灾害众多,地震也极为频繁。
浅谈“人定胜天”思维

浅谈“人定胜天”思维摘要:一直以来,“人定胜天”的思维深入人心。
本文从三峡工程与汶川地震关系的问题出发,阐述了人们要把握改造自然的尺度,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定胜天;三峡工程;汶川地震;天人合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在紧张的救援抢险工作进行的同时,网络上关于此次地震的各种评论和猜测也接踵而至。
其中,有网友质疑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有直接关系,原因是汶川位于板块交界的活动地带,三峡大坝的江水增多、水位上升、重力增加下压,导致亚欧大陆板块活动下沉,印度洋板块活动上升,加快了板块的活动。
传言一出,立即引起多方关注。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表示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无关,理由是在中国,由水库诱发的地震级别最高为6.4级,且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而三峡大坝离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二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系。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中国工程科学院2010年12月17日发布的《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的证实。
这件事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相信专家给出的评估结果,然而,我又不得不由三峡蓄水后的川渝大旱、汶川地震等百年不遇的地质灾害联想到这座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
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破坏了三峡原有的地理生态平衡,才导致一系列灾难的发生。
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修建了三峡工程,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水力资源用于造福人类,这是不是一种“人定胜天”的壮举呢?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能说明“人定胜天”吗?一、“人定胜天”思维起源“人定胜天”语出《吕览》——“天定则胜人,人定则胜天;故狼众则食人,人众则食狼”。
宋代刘过在《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
这两个例子中的“胜”字均为“优于”、“强于”,所谓“胜天”,指“不为造物所欺”而已,无战胜自然之意。
[1]但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必须克服不利条件,改造自然,以利于人类繁衍生息,所以“胜天论”的出现,充满活力,受到学者的重视。
灾后重建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

V0 . 2 No 3 11 . Ma . 0 2 r2 1
21 02年 3月
文章 编号 :62— 7 8 2 1 ) 3— 16— 17 65 (0 2 0 0 4 2
堰 水 利 工 程 为 例
孙 利 霞
摘 要: 近年频繁发 生的 自然 灾害给我 国造成 了 巨大的损 失, 人们 过去信奉 的“ 人定胜天” 的发展 理念 受 到 了严重的挑 战 , 学发 展观 的理 念得 到 了更 多的认 同。作 为世界 自然和 文化遗 产的 都 江堰水 利工程 在 科 20 20多年的历史 中屡 经磨 难, 仍能发挥作用 , 其修 建和 维护 中的尊重 自然 、 因势利导理 念值得 灾后重 建地 区
一
元前 2 6一 5 公元前 2 1年 , 5 时任蜀太守 的李冰花费 了五年 的时间修建了这一留传至今的水利工程 。他及他 的儿子 和工人等改 变 了以“ ” 主的治 水方 式 , 堵 为 利用 宝瓶 口、 鱼嘴 、 飞沙堰等工程 创造性 地解 决 了岷 江泛 滥多 灾的 问 题, 使得都 江堰集泄洪 、 灌溉 、 航行几大 功能合为一 体 , 并 且还解决了水利 工程 的弊病—— 淤沙 问题 , 真正是 功在 当代 , 利在 千秋 。 以都江堰为代表 的一 系列水利 工程 的修建 , 人们 使 的传统思想发生 了改变 。在 都江 堰面前 , 害变 成 了水 水 利 , 此渠皆可行舟 , “ 有馀则 用溉灌 , 百姓 飨其利 。 ( ” 司马 迁《 史记 ・ 河渠 书》 且使得 “ ) 蜀沃野 千里 , 为陆海 。旱 号 则引水浸润 , 雨则 杜塞水 门。故记 日 : 旱从 人 , 水 不知 饥 馑, 时无荒 年 , 天下为之天府” 《 阳国志 ・ 志》 老 。( 华 蜀 ) 天也决定不 了蜀地人们的命运 了。所 以传统 的天命论 的 思想受到 了冲击 。以苟子为代表的思想家 , 提出了“ 人定 胜天” 的思想 。这一思想 与天命论相 比 , 是大大前进 了一 步 。这是人类在 自然 面前 的一次 觉醒 , 是人 与 自然关 系 上 的一 大 进 步 。 三 从人定胜天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然而 , 当人类秉 承 人定 胜 天 的思 想 进入 2 0世 纪 以 后, 历史的发展又揭示 出了不 同的问题 。随着科 技 的发 展和进步 , 人们 越来 越多地改变了 自然 , 相信 这可 以造 福 人类 。但是 , 们改 变 自然 的 同时也是 在破 坏它 。破 坏 人 之后 , 人们发现离不开 自然 , 又极 力仿 造 自然 , 果越 创 结 造越破坏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 的大多数 问题 是近几个 世 纪人类 的科技进 步带来 的 。人们 在享 受便 利的 同时 , 破 坏性 的后果不断呈现 , 然后 , 人们又发 明新 的方法去解 决 它, 然后又带来新的问题 , 如此往复 。这令 我们不得不 怀 疑“ 人定胜天” 吗?在我们得意 于对 自然 的胜利 时 , 自然 悄无声息地 “ 报复 ” 人类 , 别是 近两 年来 , 端 的气 着 特 极 候频繁 出现 , 自然灾害不断 , 人们不得不 承认 我们对 自然 的认识 尚显浅薄 。因此 , 2 从 0世纪 7 0年代 开始 , 可持 续 发 展 的观 念 逐 渐 成 为 世 界 的共 识 。我 国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的科 学 发展 观更 是 全 面 地 转 变 了 发 展 观 念 , 出 人 与 自 指 然应 和谐 相 处这 一重 要 的 理念 。 人 与 自然的关 系不是 “ 天命论 ” 也不是 “ 人定 胜天 ” , 而是“ 和谐” 是达到天人合 一的理想境界。在这一方面 , , 都 江堰 水利 工程呈 现 出了它历 经 20 2 0多 年 的历 史 而不 褪色的魅力 。它之魅力并非证 明“ 人定 胜天 ” 而是证 明 , 天人合 一才 是最 符合 发展 的理 念。 回溯历 史 , 在战 国时代 郑 国渠 比都 江堰还 著名 , 史 《
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电气工程学院测控0901班孙旭朋200948770119摘要:灾难,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字眼,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之后,我们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祈福、为救援者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灾难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要敬畏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知足常乐,学会紧急避险。
灾难让人唇亡齿寒给人死的悲哀,然而求生的欲望,生的本能,让每个人人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同时也让这伟大的民族生生不息!关键词:灾难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知足常乐灾难,这似乎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字眼,在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之后,我们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祈福、为救援者感动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灾难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要敬畏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已有之。
例如北齐的刘昼在《爱民》一文中就提出:“先王之治,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虫鱼不失其所。
”意谓要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马克思告诫世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美国的福格特说:“如果只寻求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解决办法,而忽视生态问题,那它就会像只有一个翅膀的鸟,不但没有一点用处,反而会使人类陷入更严重的困境。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白龙江流域甘南段森林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经流量减小。
加之大量开垦坡地,破坏植被和地质环境,不仅为未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积水土流失。
对于两次地震,我真的可想知道在长江上建起个三峡大坝,且不说造福了多少人,突然间在地面上增加了数亿吨的重量,地壳真的能不变动吗?二.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知足常乐生命在自然灾难来临之际显得是那么脆弱,覆巢之下,必无完卵。
生命的脆弱是绝对的,而生命的顽强只是相对的。
但往往相对的顽强却更能让人动容,让人尊重,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地震对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地震不仅会对地表和地下造成破坏,还会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地震对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资源受损:地震可能导致岩层移位、地下水源断裂等情况,使得水资源供应受到严重影响。
地震还可能引发地表裂缝,导致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渗透,造成水源污染。
这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 土壤质量下降:地震会导致地壳运动,地表发生破坏,使得土壤质量下降。
地震强烈时,还可能引发土壤液化现象,使土壤失去承载能力,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土地沉降。
土壤质量下降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可利用性,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震对生物多样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地震常常伴随着山体滑坡、水域变化等现象,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条件。
特别是在地震震中区域,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地震对自然保护的影响1. 自然保护区受损:地震往往对自然保护区产生直接影响。
自然保护区内通常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但这些区域通常位于地震活跃带。
地震会导致保护区内的生境破坏、动植物死亡等情况,对自然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 灾后生态恢复:地震过后,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灾后恢复工作。
这包括恢复受损的植被、修复土壤质量、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等。
灾后生态恢复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3. 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地震对自然保护的最好保护就是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的实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此外,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可以降低地震对自然保护的破坏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大地震—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汶川大地震—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关系,人与自然,大,地震,汶川,,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交流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20XX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阿坝自治州的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东经103.4°,即汶川县境内映秀镇。
这次地震来势非常凶猛,涉及范围也较广,几乎在同一个时刻,龙门山中的青川、平武、江油、北川、绵竹汉旺、什邡蓥华、彭州银厂沟、崇庆九龙沟等许多地方,也跟随着发生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都有明显的震感。
这次地震给震中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到目前为止,一般都认为,地震的原因还是地球本身的活动,无论是板块形成的动力,还是它的构造上面的不均衡,以及本身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都是地球本身的原因。
人类活动对地震的影响,虽然现在还没找到直接对应的原因,但它对地震产生的次生灾害有可能起到加剧或者引发的作用。
比如,这次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发生在本
身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方,就会引发泥石流、山崩。
这些活动发生的时候,表层的植被如果保存比较好,泥石流会得到缓解,有的石头不会直接崩下来。
同时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就会大大减小。
这次汶川大地震,不得不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人们一直提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只是一直以来耳闻目睹了太多的人与自然的和不和谐,忽略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违背自然规律肆意的索取,导致在经济飞速增长和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全球不可再生资源迅速减少乃至枯竭,可再生资源生态日益退化,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大气、水源、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气候异常,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20XX年夏天,极端气候事件侵袭世界各地。
匈牙利前所未有的高温在一周内热死500人,英国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等等。
这些情况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出了震撼世界的警告,认为人类面临工业化、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五大威胁,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面临增长极限的危险。
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有了太多的敬畏和依赖,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张到了全球各个角落、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人类总想去控制、征服和改造自然,甚至出现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自然观,自然界
自身的生态平衡和结构被打破。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首先要明确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一方面我们要对自然产生影响和作用,需要向她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排放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另一方面自然也对我们产生影响和反作用,当人类与自然处于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能为人类提供祥和、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当人类与自然处于破坏、对抗关系的时候,自然便会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
其次生态系统作为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它又是动态平衡的,我们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时候应该遵循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这样,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达到更合理的机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地球只有一个,并不是自然不能与我们人类和谐相处,而是我们人类在无情的破坏自然,破坏环境,当地球不堪忍受时,就会以各种形式惩罚人类。
现在想完全不影响环境,不改变环境,不破坏环境,这是不可能的。
问题是要掌握一个度。
我们很难保证不再发生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地震,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依照科学的方法去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汶川大地震—人与自然的关系(2)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关系,人与自然,大,地震,汶川,,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交流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