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邓石如篆书《安乐窝》,雄厚婀娜

邓石如篆书《安乐窝》,雄厚婀娜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李志敏评价:“邓石如被誉为第一书家,隶楷多法六朝之碑。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此帖为邓石如篆书《安乐窝》,请欣赏。
绍康节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
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杯,微醺即止,
或留信宿更至一家,或一宿两宿乃去。
好事者因别
作屋如康节所居,以候其至名之曰“行窝”。
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

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邓石如是清代中叶最重要的书法大家之一,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希望你们喜欢。
邓石如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邓石如篆刻作品介绍:"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句出苏轼《后赤壁赋》,是邓石如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构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书法理论上曾提出的"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美学观念,这方印可以说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
"流、断"二字繁写增其密度,以密衬疏。
"江"字与"岸、千、尺"三字相呼应,笔势开张,大片宽地又正好与"断"字相呼应,加上流、有、声"之繁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笔,宛转流畅,刻出了他刚健婀娜的风格。
"我书意造本无法"一印,在细白文刻法上,可说前无古人,戛戛独造他把宋元圆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文的刻法,发展到这种细白文的刻法,印中文字的方圆曲折,完全视印之形式随机搭配而出,而这种白文的线条,最能体现出他书法的笔情墨趣和以刀当笔的金石风味。
"淫读古文,日闻异言",风格同上印,虽然刀法上不及上印挺劲,但章法上却是苦心经营。
全印八个字分三行,疏其中行而密其左右,是这方印的特色。
"家在四灵山水间"全印七字,一如其书。
此印的章法正好与上印相反中间密而左右两边疏,紧密处不使人感到窒息,疏处则绰绰有余。
绘画大师黄宾虹受此影响,在他画论中也有"疏可走马,密可透风"的说法。
"灵石山长"、"春涯"二印,对角疏密呼应,朱白相映,全印笔酣墨饱,充满着圆浑、朴茂之感。
一方印往往有一个基调,相比下来,"春涯"加栏的白文印,由于转折间略见的功力。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因页数较多,分三次上传。
(后附《弟子职》全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释文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如见宾客。
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
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
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狭坐则起。
若有宾客,弟子骏作。
对客无让,应且遂行。
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
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
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
饭是为卒,左酒右酱。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
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题目:赞扬邓石如的篆书千字文
中国古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千字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项重大壮举,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
一绝,被誉为“篆书天书”,被誉为中国字体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邓石如1403年为明宣德进行编绘,用黑墨汉篆书写成千字文,字体大度、结构典雅、用
笔狠有力、细腻婉约,书写连贯苍劲,充满无穷魅力,集中反映了中国书法发展至此的全
部技巧。
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邓石如的千字文从未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而是持续灿烂地传承
至今,历经几百多年,一代代艺术家传承和演讲,千字文依旧卓然独存,成为影响深远的
文化精品。
在书法技艺上,邓石如的篆书表现力十分出色,以“宽宏大度、巧妙结构、典雅恒久”为特点,一流气中可以看到宽广的苍穹,凝练的神韵,精湛的技法,融会中外古今,形成了独
特的风格。
邓石如的千字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他的杰出贡献。
它万古流芳,蓬勃生机,成为中国书法受人尊崇的祖师爷,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瑰宝,在静寂中放射着它弥足珍贵的
光芒。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

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2011-05-13 08:25:42| 分类:洪亮书法论文 | 标签:篆书笔法邓石如中锋笔划|举报|字号订阅邓石如及其篆书笔法解析洪亮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我们从穆孝天《邓石如书法评传》中得知:其祖父邓士沅,精书法,历史,耕读传家。
父亲邓一枝,随其父读书识字,擅长诗文、书画、精刻印。
母亲是怀宁文学(秀才)陈玉若的幼女,生二子三女。
邓石如是长子,受祖父、父亲的影响,喜欢书法篆刻。
9岁从父亲读了一年书,因家贫而缀学。
“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李兆洛《石如邓君墓志铭》)。
砍柴贩饼,补贴家用。
17岁那年,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交游人生。
18岁结婚,4年后夫人潘容度去世,之后他一直独身,以书法篆刻为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所到之处有安徽各地、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北京、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结交了大量的朋友知己。
在游学过程中学习,更在游学过程中传播自己的艺术,名震京城内外。
直到42岁,经朋友介绍,娶盐城沈绍芳之女。
这个自称“非海内名士不嫁”的姑娘,芳龄20,嫁给了这位当时已颇具盛名书法篆刻名家邓石如,为邓石如生下一子三女。
可惜,沈氏39岁去世。
因子女年幼,遂于第二年娶妾程氏,曾有过一子,8岁夭折。
邓石如也在63岁那年去世。
身后,子女和程氏等得到了知己李兆洛和弟子包世臣的帮助与扶持。
子邓传密能继家学,亦擅书法。
清中期开始流行篆书,代表书家有王澍、段玉裁、钱坫、洪亮吉等,都是烧毫作字,烧毫成了当时篆书书写的定法,意在书写出线条均匀的铁线篆(或称“玉筋篆”)。
邓石如生长在安徽乡下,并没有受过这类烧毫书写的教育,因此,他作篆书,从一开始就是使用普通毛笔,且长锋羊毫。
于是,邓石如写篆书不描字,而是书写篆书。
由于邓石如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篆隶同时进行,因此,所作篆书往往带有隶意,这在当时来说是破天荒的。
他在京城高官宅府中作字,令当时众多名家大为赞赏,也有蔑为“野狐禅”。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作者:高妍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10期摘要:清代篆隶复兴,掀起了学习篆书的热潮,使衰弱近千年的篆书再一次兴盛。
邓石如是其中有影响力的书家之一,他对篆书进行变法,影响深远。
研究邓石如的篆书风格便于我们了解邓石如篆书变法的原因,更好地学习篆书。
关键词:邓石如;篆隶中兴;篆书变法一、邓石如与清代篆隶中兴汉代,官方通用书体为隶书,篆书使用逐渐减少,但其碑额、汉印上多为篆书。
唐代李阳冰擅长玉箸篆,此后习篆者多受李氏影响。
隶书在汉代后少有出现,直到清代初期掀起碑学萌芽,篆隶的书写者增多。
乾嘉时期碑学兴盛,篆隶中兴。
篆隶中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总结了乾嘉时期朴学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学风。
其次,统治者重视文化。
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不敢从事经世致用的学问,转而研究古籍。
再加上清代中期社会稳定,藏书、书院的兴盛为学者治学提供了方便。
朴学的兴起、金石碑版的出现对书法产生影响,乾嘉以后,碑学占主导地位。
清代前期、中期擅长篆书的有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为唐代李阳冰以来的玉箸篆风格,线条粗细匀一。
从宋代至清代前期,篆书时有束毫的呆板风气,宋代陈槱说当时鬻字者:“束缚笔端,限其大小。
”邓石如正生活在篆隶中兴的清代中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朴学的熏陶、金石碑版的影响,加上自身不受拘束的性格特征,对篆书进行变法,改变了以往粗细匀一的玉箸篆风格,注意线条的起收、气息,书写更加自然流便,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新的篆书书写方式,为篆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基本特征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颙琰讳,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又号完白山人,出生于僻乡,善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
梁巘推荐他去梅镠家,梅家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邓石如在此篆法大进。
好《石鼓文》、李斯《峄山碑》《泰山刻石》、汉《开母石阕》《敦煌太守碑》、苏建《国山碑》及皇象《天发神谶碑》、李阳冰《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各百本,又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复旁搜三代钟鼎及秦汉瓦当碑额。
浅谈邓石如的篆书风格

浅谈邓石如的篆书风格
宋明本
【期刊名称】《最漫画·学校体音美》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生于乾嘉之际的杰出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在有清一代的书法史上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一个芒鞋草笠的布衣,居然异军突起,摆脱习尚,穷本源追秦汉,取得看博大精深的成就而开立宗派,这在书法篆刻艺术已为文人士大夫所笼罩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邓石如在艺术上的创新,终于造就了他在书法史上无可动摇的地位,更磨灭不了他对篆书发展的推动与普及作用。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宋明本
【作者单位】[1]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浅谈临习邓石如篆书心得 [J], 杨艺伟
2.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J], 唐全明;
3.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与影响 [J], 高妍
4.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形成 [J], 谭延祯;殷占荣
5.探析邓石如篆书风格的成因 [J], 梁利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标注释文)?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
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
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弟子职》是邓石如62岁时所书。
就其自身而言,亦最成熟。
无论运笔结字,已到人书俱老。
其用笔,入笔简而凝重,行笔朴实无华,自然迟滞,收笔不作雕饰,时而有飞白之笔,益显老辣精浑。
其结字,外型疏散,体内却茂密集中。
比秦篆稍收其长,比汉篆稍展其方。
密集处稍偏靠上,下部固然易放长脚,但也并非尽然。
以前的习气逐渐减少,足见其字已愈来愈成熟了。
因页数较多,分三次上传。
(后附《弟子职》全文)。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释文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悌,毋骄恃力。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游居有常,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
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解,是谓学则。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
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
沃盥彻盥,汛拚正席,先生乃坐。
出入恭敬,如见宾客。
危坐乡师,颜色毋怍。
受业之纪,必由长始;一周则然,其馀则否。
始诵必作,其次则已。
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
古之将兴者,必由此始。
后至就席,狭坐则起。
若有宾客,弟子骏作。
对客无让,应且遂行。
趋进受命,所求虽不在,必以反命,反坐复业。
若有所疑,捧手问之。
师出皆起。
至于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置酱错食,陈膳毋悖。
凡置彼食,鸟兽鱼鳖,必先菜羹。
羹胾中别,胾在酱前,其设要方。
饭是为卒,左酒右酱。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
三饭二斗,左执虚豆,右执挟匕,周还而贰,唯嗛之视,同嗛以齿。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是谓贰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香集—名人佳作.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墨香集—名人佳作
邓石如书法《篆书作品》
伍启中丁卯(1987年)作邓石如像
邓石如(1743~1805),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
清代书法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
怀宁(今属安徽)人,原名琰,因避嘉庆讳,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
他出生于寒门,9岁时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
后又靠写字、刻印谋生。
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
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
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
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
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邓石如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
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
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人推为清代第一。
生性廉洁,成名后以书法篆刻自给。
喜好游历名山胜水。
常一筇一笠肩背行李游走百里。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幼年时家境贫寒,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
”这样一位读书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全靠艰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锻炼。
他十七岁后,就开始以书刻自给。
三十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等友人,遍观
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所以,当时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
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己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
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
邓石如的雄风一直影响到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
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
可惜他原石流传极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等。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轴,纸本,纵117cm,横7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邓石如篆书庐山草堂记》
程夫子四箴《四箴四条屏》
篆书,纸本,纵206cm,横31.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夫子四箴《四箴四条屏》1
程夫子四箴《四箴四条屏》2
邓石如1803年作篆书-《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四屏摘《宋史·邵雍传》句
邓石如1804年作篆书《弟子职》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
邓石如书法墨笔纸本
二十四诗品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邓石如《篆书六朝镜铭》立轴纸本90×54cm
乾隆卯长至前首顽伯邓石如
《宋史·邵雍传》
程夫子四箴
邓石如篆书元代赵孟頫《天冠山题咏诗帖》老人峰
邓石如篆书卷手卷
邓石如篆书书法立轴
邓石如篆书《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四条屏
邓石如·篆书朱熹的《四斋铭》
邓石如篆书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
邓石如篆书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
邓石如篆书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六屏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
清邓石如篆书《心经》
<embed height="0" type="audio/x-pn-realaudio- plugin" width="0"
src="/attachment/071120/a8835f8f8f. mp3" wmode="transparent" allowscriptaccess="never" allownetworking="none" invokeurls="false" loop="true" autostart="true" controls="ControlPanel,Status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