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合集下载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泥石流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重点探讨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防治对策,希望发挥出参考价值,给泥石流灾害的防范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成因;防治对策近些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的稳定,需要从源头上精准分析,了解自然灾害成因,以便寻找科学的应对措施【1】。

泥石流是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掺杂了大量泥沙和石块而形成了一股泥浆,顺着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

尽管泥石流危害范围较广,但是也可深入了解其成因,在因时制宜的原则下运用科学化手段开展整治工作,有效降低损失和危害程度。

一、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泥石流灾害来势凶猛、发展迅速,兼具着崩塌和滑坡的双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单一滑坡和崩塌更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详细解读:对生活区的危害:泥石流能够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对房屋以及其他场所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2010年8月7~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在这场灾害中,遇难人数高达1471人,失踪294人,舟曲5km长、500m宽区域被夷为平地【2】。

对交通设施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影响到交通要道,摧毁路基以及桥涵等基础设施,导致交通中断,甚至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损坏其他的构筑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预估。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泥石流还能直接冲毁水电站和过沟建筑物等,淤积水库并直接磨蚀坝面。

若是采取的措施不及时,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引发严重的后果。

对厂矿企业的危害:厂矿企业也能受到泥石流灾害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山和其他设施被摧毁,矿山人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被迫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基于上述提及到的泥石流危害,应全面分析具体成因,以便采取针对性应对方案,让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性降至最低,保障国家社会稳定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泥石流灾害的出现往往需要具备特定条件,从自然因素上展开分析,可以明确地形地貌对其产生的影响。

应用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治理措施

应用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治理措施

应用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治理措施摘要:人们生命及财产的安全随着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出现受到了巨大威胁。

因此,相关研究工作对泥石流的具体成因展开针对性的探究,以此开展对地质灾害的深入分析,并提出与其相关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为日后防范泥石流地质灾害工作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治理措施前言:山区或山谷沟渠是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只有在较大坡度的地质环境中才会发生,因季节性大量降水或伴随雨雪融化及地震后强烈震感而引发的山体松动、滑坡现象。

在其现象产生时挟带大量砂石及松散物质或堆积物顺流而下形成的土质洪流。

突发性及快速流动性是泥石流的主要特点,其在产生的过程中携带大量的物质,自身具有十分强大的破坏性。

1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中泥石流作为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现象,有三个必然要素是其形成的主要条件:坡度较大且有储存降水的沟渠;季节性天气伴随高度降水;土质松散且有较多堆积物。

(1)地貌地形。

诱发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最为重要的成因之一即是其具有特定的地貌地形条件,而位于高山则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有较深沟渠且山形陡峭且能够聚集水体及堆积松散物,这样的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前提。

就地貌方面而言,形成区主要是指泥石流形成地貌的上游地区;流通区多是指中游区;而堆积区多是指下游区。

三面阻隔,一面出口是泥石流地形条件的必然要素,极其陡峭且土质松散是其出口位置的主要地形,只有少量植被也因长势不佳而无法阻隔泥石流地形的形成,松散堆积物及水体的聚集只有这种地形才能实现[1]。

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多以较为顺直谷沟为基础,以V型谷为主,为其形成提供了条件。

(2)水源条件。

除了地形地貌外,还有一项较为关键的条件即是形成水,其以“发动机”的形式作用在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过程中。

季节性高强度降雨降雪、冰雪融化或水库决堤的情况是泥石流灾害中水体的主要来源。

冰雪融化与河水流量受季节控制,其多数水源来自于山间泉水、河流、雨雪等。

地质学与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质学与地质灾害的防治

地质学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以及地球演化过程的科学。

地质学的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提供了基础。

然而,地球的内外部力量作用下,各种地质灾害也时常发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如何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地质学为基础,探讨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方法。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它们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的力量作用所导致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

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岩石的破裂和错动导致的,它是地球表面上一种剧烈的震动现象。

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引起的。

2.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区河流冲积物和雨水、融雪等所形成的混合物流动而成。

泥石流常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和河谷中,特别是在强降雨或地震后。

地质构造不稳定、雨水过多、植被破坏等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3. 滑坡滑坡是指地表或地层在坡面上因地面失稳而滑动的现象。

滑坡一般发生在陡坡、高边坡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地震和降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滑坡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房屋的倒塌。

4. 崩塌崩塌是地表或地层在地壳运动、地震或人类活动的作用下,由于土层和岩石的破坏而引起的坡面物质的运动。

崩塌一般发生在峭壁、悬崖、高山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对周围环境和人类造成威胁。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在地质学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防治地质灾害。

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地质调查和监测是预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地下水位等进行调查和监测,可以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的因素。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地表或地下气候和地质条件变化所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地质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其成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剧烈震动。

地壳断裂和构造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滑坡是由于土壤和岩石的剪切力超过了其抗剪强度,导致坡面松动和滑动。

而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在山坡上积蓄的大量泥土和石块被水冲刷形成的,流动性非常强。

地面塌陷则是由于地下水或其他因素使得地下的岩石或土壤失去支撑力而崩塌。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有相应的防范措施。

对于地震,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监测地震活动以及研究地壳断裂带的性质,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从而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例如建设抗震建筑和加固现有建筑物。

此外,人们还可以加强公众的地震教育,提高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对于滑坡和泥石流,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加固山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以及建设防护工程等。

加固山坡可以采取措施如植被覆盖、建设固定深层排水设备、强化岩石表面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避免在高危地区建设住宅或大型基础设施。

同时,可以建设防护工程如挡土墙、沟渠和护坡,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至于地面塌陷,防范措施主要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控制地下排水以及提高地下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限制地下水开采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所引起的岩石和土壤失去支撑力的风险。

控制地下排水可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以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对地面的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地下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地下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加固措施,以确保地下建筑物的稳定性。

此外,公众的教育和意识也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泥石流成因防治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成因防治及预警措施

泥石流的成因、预警及防治措施XXX1(1.XX大学XX学院,XXXX)摘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本文综述了形成泥石流的三个基本条件,并介绍了对泥石流的预警方式,以及预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社会保障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成因;预警;防治措施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1.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1.1.1 沟谷形态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1.1.2 沟床纵坡降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3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1.1.3 沟坡坡度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1.1.4 集水面积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进行论述。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它是地球发生地壳结构失衡时放出的能量,造成震源地周围地表振动的一种现象。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发生断裂、岩层滑动或板块运动迅速切换的地区。

2.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失去稳定性而向下运动,造成横向滑动的现象。

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山体滑坡的发生。

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丰富的泥沙和雨水混合物构成的流体体积较大的流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过程中,水与泥沙混合成泥石流,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毁灭性。

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1. 地震的预防措施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开展地震预测和预警、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的发生和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地震预测和预警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发生,从而进行安全疏散;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山体滑坡的预防主要包括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等。

改善山地环境包括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施加支撑力和排水措施等;监测滑坡灾害可以及时发现滑坡的迹象,预警可能的滑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减少人口和财产的暴露在滑坡危险区。

3.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泥石流的预防主要包括治理泥石流源区、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等。

治理源区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包括植被的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减少土石材料的堆积等;建设泥石流防护工程可以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主要包括隔离堤、坝和沟渠的建设等。

总结:地质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应对。

地震的预防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山体滑坡的预防要改善山地环境、监测滑坡灾害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泥石流的预防要治理源区和建设防护工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泥石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损坏建筑、道路等,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因此,本文就从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从中吸取教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标签:泥石流灾害成因措施
1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的自然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比较大,具有很强的毁灭性,在逐渐形成过程中,要必需一下几个条件:一是坡度大,所处地形能够很好的蓄水蓄物;二是构成这个地形的土质比较松散;三是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大量具有突发性的水。

1.1地质地形条件
从地形方面来讲,地势陡峭、山高沟深、整体纵度较大,是流程形状。

从地貌方面来讲,在通常条件下,泥石流具体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在上游地区一般的地形比较多为三面环山,同时其中一面的出口形状呈漏斗状,比较开阔,同时周围山海拔较高,坡地势陡峭、山体破碎,缺少相应的起到保护作用的植被,能够集中大量的水和堆积物;在中游地区,要多为很狭窄和很陡深的峡谷,在很大程度上谷床纵坡的降度很大,能够使泥石流能够发声迅猛的直泄;而在下游地区,多为开阔平坦的平原或者河谷,能够容纳泥石流,为泥石流的冲击提供比较宽阔的空间。

1.2松散物质来源
在通产情况下,泥石流多发生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裂褶皱地形以及地震频发的地区。

同时,地表破碎的岩石,出现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较为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

另外,如果岩层结构很松散,过于软弱,比较容易被风化,整体的地表结构很容易受到破坏,也能够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诱发的条件。

还有就是人类的滥砍乱伐,破坏了地表的原始植被,破坏了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水土流失,开厂开礦的废渣废料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很好的物质来源和材料。

1.3水源条件分析
在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诱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在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包括暴雨、冰雪融水以及水库溃堤防水等。

就目前而言,我国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暴雨和长时间的强降水。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
为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就要对泥石流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以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制定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在很大程度上预防和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最大限度的降低泥石流带来的巨大损失。

因此,下面就泥石流出现的原因,提出合理的预防治理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1要提高泥石流的防治工程的预防标准
近些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的带来比较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物质财富损失,因此,要引以为戒,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强控制和预防,最大限度的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降低因为自然地质再来带来的损失。

要对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进行仔细的勘察和严格的考证,对于这些地形不断提高设防标准,注意对泥石流预防治理的投保比例,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报地形保护对象的经济价值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考虑进去,在实际预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促进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可持续发展。

2.2要对旧的泥石流预防的防治工程进行合理改造
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对整体防治工程规划不合理的老旧工程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检查,根据新的设防标准,采用新的防治技术和手段,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建立更加有效的防止工程;对于防治标准较低的工程,要在原来工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建或者扩建,从而满足新的标准和要求,大大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对于长期的泥沙堆积或淤积而导致整体的防护功能降低,是泥石流防治工程造成破坏的,要进行相应的恢复或者清淤,保证防治工程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对于破坏比较严重的防止工程,必须要进行及时的拆除,然后重建;因此,要适当增加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清淤和维护投资,对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维护,保证泥石流防治工程和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用。

2.3要建立合理的泥石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因为暴雨和强降水引发的,这与天气暴雨的监测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监测预警技术没有得到同步的提高和升级,这就对无法有效对泥石流发生进行科学及时的预测。

因此,要采取新技术和新工艺,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立新型的监测预警体系,然后在泥石流短期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雷达建立的泥石流短临预报系统,最终由短期预报、短临预报以及临灾警报组成的检测预警体系,同时要建立监测、预报、警报以及临灾预案一体的有效减灾系统,对超标准的特大泥石流进行提前预报,对于泥石流发生之前发出相应的警报,保证有效的组织危险区人员的撤离,从而可以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

2.4要进行综合治理措施
在进行泥石流治理过程中,一般采取的工程防御体系要包括生物水防御、管理防护、社会冠以以及预测预报等系统的防御体系,下面就工程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在泥石流沟上部分要建设一些桥梁和涵洞等避险工程呢过,保证泥石流排泄通常,最重要的保证道路的畅通;在极为发生泥石流下发修筑隧道和渡槽的工程,保证排泄和交通不受到影响;对于易发生泥石流的桥梁、路基等工程呢过进行护坡、挡墙以及丁坝等工程,预防泥石流的冲刷和冲击;还要修筑固床坝、储淤场、支挡截洪工程,有效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降水雨洪径流。

总之,在进行泥石流灾害治理过程中,要以防灾和减灾为目的,提高泥石流的防灾能力,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建立完整的泥石流的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 潘雅辉,陆丽珍.基于3S技术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新方法[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3).
[2] 梁柱,陈燕,陈宏伟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J].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3(08).
[3] 欧树召,温汉辉.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探讨[J]. 科技资讯. 2009(07).
[4] 牛岑岑.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指标的提取与等级划分[D]. 吉林大学2013.
[5] 来亚芳.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的有效结合[J]. 门窗. 201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