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系列和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姜 伟(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成矿带,在地质运动当中形成的独特的地下矿藏存在着稳定的沉积岩。
在开采过程当中如何进行深部找矿,已经成为矿藏开采过程当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带作为我国东部的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和相关的规模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笔者根据当前成矿带的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新型开发模式。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规律;模式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5-0166-2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metallogenic models of the middle an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JIANG Wei(Guizhou provinci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uclear industry,Guiyang 550025,China)Abstrac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famous metallogenic belt in China. There is a stable sedimentary rock in the unique underground mineral deposit formed in geological m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mining, how to carry out deep prospect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consider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s an important metallogenic belt in eastern China, the research on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scale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the current metallogenic belt,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have been made, and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has been built on this basis.Keyword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rule; mode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位于扬子陆块北边,拥有独特的成矿优势和成矿条件。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杨金龙(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摘 要:宣城矿集区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根据已有研究总结该矿集区的成矿系统与成矿规律。
以元素储备含量,总结宣城矿集区的成矿系统;通过研究宣城矿集区在太古宙到震旦纪、寒武纪到中三叠纪、晚三叠纪到新生纪的不同时间演化,以及该矿集区的地质背景和重磁场特征,归纳出矿集区的成矿规律。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矿集区;成矿系统;成矿规律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5-0093-2Metallogenic system and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YANG Jin-long(No. 311 geological team, Anhu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qing 246000,China)Abstract: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China. Based on the element reserve content, the metallogenic system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summarized; the metallogenic law of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is summarized by studying the different time evolution from Archean to Sinian, Cambrian to Middle Triassic, Late Triassic to Cenozoic, as well a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concentration area.Keyword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Xuanche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metallogenic system; metallogenic regularity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整体地跨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四个省份,整体矿带面积大约为10.8*104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_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_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

第81卷 第7期2007年7月 地 质 学 报 AC TA GEOLO GICA SIN ICA Vol.81 No.7J uly 2007注:本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编号2006BAB01B01)和国土资源部专项研究计划(编号20010103)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205218;改回日期:2007206215;责任编辑:郝梓国。
作者简介:吕庆田,男,1964年生。
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长期从事深部探测和金属矿勘查技术方法研究。
Email :lqt @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找矿思路与初步尝试———以铜陵矿集区为实例吕庆田,杨竹森,严加永,徐文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内容提要:深部是未来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现有成矿理论和找矿实践也说明深部(>500m )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如何开展深部找矿?找什么类型的矿?在哪个深度上找矿?按照什么样的技术思路开展深部勘查工作?是目前深部找矿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特点的基础上,按照成矿“缺位”预测的原则,对成矿带深部成矿潜力和主要找矿目标层进行了分析,提出“成矿系统分析”+“立体填图”+“钻探验证”开展深部找矿的基本思路。
并以铜陵矿集区为例,介绍近年来在深部成矿预测的初步结果。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对深部找矿思路和技术方法进行广泛的讨论,尽快形成可操作的深部矿产勘查程序,指导我国危机矿山深、边部的找矿工作。
关键词:深部资源潜力;找矿思路;立体填图;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部的重要成矿带,素有东部“工业走廊”之称,对“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对长江中下游深部的成矿潜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专家预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之下存在“第二个长江中下游”。
还有专家预测:如果将勘查评价深度延伸到地下2000m ,我国金属矿储量可能翻一番。
最近,在对全国565座大中型矿山进行的初步调查显示Ο,其中192座具有资源潜力,占调查矿山的34%,预测可能找到大型规模矿床的有51座,中型规模的96座,有39座有望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找矿设计专业: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班级:096201姓名:徐云祥学号:09620127目录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简介第二部分铜陵矿集区找矿思路第一部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大陆现今的地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地壳经历了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的“产品”, 保留着演化过程中重大地质事件留下的痕迹, 使用现代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这个“产品”进行成像, 不仅可以了解现今的构造和物质状态, 还可以推演过去曾经发生的动力学过程。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资源基地, 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一直是矿床学家关注、争论的焦点。
2010 年SinoProbe-03 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完成了300 km 的宽频地震探测, 在庐枞矿集区完成了5 条剖面累计250 km 的反射地震、MT和地球化学剖面测量, 经初步处理分析,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包括成矿带上地幔存在低速体, 地幔各向异性呈小尺度变化特征, Moho 面存在局部隆起, 岩石圈底部界面模糊, 地壳呈双层结构, 上地壳厚度明显大于下地壳, 并且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后期伸展的变形过程等。
这些新发现支持软流圈上隆、岩石圈减薄, 富集地幔熔融、下地壳增厚、拆沉的深部动力学模式, 并可解释成矿带普遍发育的白垩纪埃达克岩、橄榄玄粗岩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巨型成矿带的形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工作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工作区内分布有大批以有色、冶金、钢铁、化工、建材等矿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城市和工业基地,有关的大-中型企业多具备选、冶、深加工能力,与之配套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本区位于扬子陆块北部江南隆起的两侧,控矿和含矿地层较多。
燕山期铜金铁等大规模成矿作用发育。
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又称中下扬子)构造上位于大别-苏鲁超高压(UHP)变质带的前陆。
北西以襄樊-广济深断裂、郯庐左旋走滑断裂为界, 南东以阳新-常州断裂为界, 总体上呈北西狭窄、北东宽阔的“V”字型地带(常印佛等, 1991), 并呈北东—南西向狭窄的负地形, 又称为下扬子坳陷。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摘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由于其形成处于中生代转换复合的构造体制、强烈的壳慢相互作用等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爆发式的多阶段岩浆活动和大规模的铜铁金多金属成矿作用、多类型的流体成矿系统以及巨大的“第二找矿空间”找矿潜力等特点,奠定了该区作为探索陆内动力学过程与多金属成矿关系、开展陆内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和绝佳场所。
因此本文就上述论点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引言(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
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具体范围,尤其是其南界,因没有区域深大断裂控制,仍存在一定争议。
限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界为襄樊-广济断裂和黄栗树-破凉亭断裂向北稍扩;南界为崇阳-常州断裂一线向南稍扩,东界以丹阳-常州东一线,西界为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
大别造山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分属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因此两者的界限明确,即为襄樊-广济断裂和黄栗树-破凉亭断裂,以此作为成矿带的北界不存在争议。
成矿带的西界为商麻-团风-梁子湖断裂,该断裂为区域性深大断裂,且断裂两侧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明显差异,因此也不存在争议。
成矿带的东界基本为第四系覆盖,成矿作用微弱,且无明显地质、地貌差异性变化,以包括宁镇矿集区为原则,东部大致按地理位置丹阳-常州东为界进行划分。
由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南侧的江南隆起均属于扬子板块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为过渡渐变,因此两者边界划分一直较为模糊,过去通常的划分方案是以崇阳-常州断裂为界,但此断裂实为燕山期构造活动产物,将其作为成矿带的南界其实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背景与成矿作用

2011年 2011年7月
一、区域构造背景
下扬子地块北缘、 下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地块和华北地块的南 侧,地处大别山隆起带和江南隆起带之间 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 基底主要为晚太古~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变 基底主要为晚太古 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变 质岩系组成的基底“双层结构” 质岩系组成的基底“双层结构”
2、志留纪坟头组 砂岩中夹有透镜状磷块岩、 砂岩中夹有透镜状磷块岩 、 生物碎屑磷块岩 和胶磷矿细砂岩, 和胶磷矿细砂岩 , 主要矿点出现在鄂东南地 赣北瑞昌– 区、赣北瑞昌–湖口一带以及铜陵地区 安徽沿江地区已知斑岩型铜金矿的直接围岩, 安徽沿江地区已知斑岩型铜金矿的直接围岩 , 在一些断裂破碎带中产出脉状铅锌矿
同一深部过程、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同一深部过程 、 不同源区的两个岩浆系列 , 控 制了该地区燕山期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两个成 矿亚系列 源自加厚下地壳、 源自加厚下地壳 、 底侵玄武岩熔融成因的钙碱 性 / 埃达克质岩浆作用形成钙碱性侵入岩系铜 多金属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为斑岩型、 铁-多金属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矽 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 源自岩石圈地幔的橄榄玄粗质岩浆形成橄榄玄 Fe-Cu- 成矿亚系列, 粗岩系Fe-Cu-Au成矿亚系列,矿床类型有玢岩 型、沉积-热液改造型和脉状热液型矿床
3、晚泥盆~早石炭世 晚泥盆~ 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含Cu、Pb、Zn、S、Fe、 Mn(W)砂页岩、碳酸盐岩组合(夹少量中 砂页岩、碳酸盐岩组合( 酸性火山凝灰岩层) 酸性火山凝灰岩层) 海底火山喷流与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床的赋 矿层位 层控矽卡岩型铜矿最为重要的控矿层位
4、二叠纪 含煤岩系中的黄铁矿结核或透镜体 栖霞组燧石结核灰岩下部的菱铁矿层 孤峰组硅质岩中的磷结核、 孤峰组硅质岩中的磷结核、含锰灰岩 大隆组中下部页岩和硅质岩中的钼等 这些同时也是形成层控矽卡岩型铜矿的主要 层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首例钨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意义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首例钨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其意义聂利青;周涛发;范裕;张千明;张明;汪龙虎【摘要】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之一.2014年在矿集区北部首次勘探发现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其成矿与隐伏黑云母花岗岩体关系密切.东顾山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岩浆岩明显不同于该矿集区内已知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玢岩型铁矿床有关的岩浆岩.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研究表明,东顾山矿床为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其锆石LA ICP-MSU-Pb定年结果为99.7±1.5Ma ~99.9±1.7Ma,与钨矿化形成于同一期岩浆热液活动的辉钼矿的Re-Os定年结果为97.22±0.77Ma,成岩成矿时代相近,表明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东顾山岩体几乎同时形成,二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通过与区域成岩成矿时代的对比,本文首次提出庐枞矿集区内存在100Ma左右的成岩成矿事件,在成矿时代和矿床类型上明显区别于成矿带先存的140Ma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和130Ma的玢岩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一期成矿作用产物,据此将成矿带的燕山期成矿时代范围重新确定在145~97Ma之间,说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存在与华南中生代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对应的伸展地球动力背景下的成矿事件.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为下一步在庐枞矿集区及区域上开展100Ma左右的钨多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区域成岩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背景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16页(P303-318)【关键词】东顾山钨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岩成矿时代;庐枞矿集区【作者】聂利青;周涛发;范裕;张千明;张明;汪龙虎【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合肥230011;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合肥230011;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P618.672015-08-10 收稿,2015-12-22 改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等金属成矿带(常印佛等, 1991; 唐永成等, 1998;华仁民和毛景文, 1999; 毛景文等, 2004a; 周涛发等, 2008; 蒋少涌等, 2011; Xie et al., 2016)近年来在鄂东南、铜陵等矿集区有钨矿化的发现和报道(常印佛等, 1991; Xie et al., 2006; 钟国雄等, 2014),把我国华南地区钨矿化的范围向北推移,但仍有“钨矿不过江”的认识存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4 0 6 7 2 0 6 2 , 4 0 8 3 0 4 2 6 , 4 0 8 0 3 0 1 5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 7 3项目( 2 0 0 7 C B 4 1 1 4 0 5 )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研基金项 目 ( 2 0 0 5 0 3 5 9 0 1 3 ) , 安徽省地质勘查专项费项目( 批 准 号:2 0 0 5 4 8 , 2 0 0 7 1 ) 和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 0 8 0 4 0 1 0 6 9 0 7 )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周涛发,男, 1 9 6 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床学、 地球化学和矿山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 m a i l :t f z h o u @h f u t . e d u . c n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 2 3 0 0 0 9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e f e i 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 ,H e f e i 2 3 0 0 0 9 , C h i n a 2 0 0 8 0 6 1 5收稿, 2 0 0 8 0 7 1 0改回.